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电生功能水防治小麦条锈病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室内试验结果发现,电生功能水对小麦条锈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效果与常用农药三唑酮EC(粉锈宁)相近。田间试验结果也表明,对接菌后的小麦用电生功能水1周喷洒2次后,基本不发病;对发病后的小麦进行喷洒也可达到60%的防治效果。表明电生功能水防治小麦条锈病,可以起到较好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紫草色素对番茄叶霉病菌的室内抑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室内研究了新疆紫草色素对番茄叶霉病菌Fulvia fulva (Cooke) Cifferri的生物活性。新疆紫草色素用石油醚提取,分别用平板表面萌发法和菌落生长速率法测定其对番茄叶霉病菌孢子萌发、孢子芽管长度及菌丝生长的影响。并在离体条件下测定了其对番茄叶霉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新疆紫草色素对番茄叶霉病菌抑制作用明显,其中抑制孢子萌发EC50为17.4 μg/mL,抑制孢子萌发芽管长度的EC50为1.0 μg/mL,抑制菌丝生长的EC50为200.4 μg/mL;浓度为800 μg/mL时对番茄叶霉病的离体防治效果达到90.5%。  相似文献   

3.
为探索强酸性电生功能水对番茄白粉病和番茄细菌性叶斑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以1×10~6孢子/g寡雄腐霉菌可湿性粉剂和46%氢氧化铜水分散粒剂为对照药剂,采用不同浓度的强酸性电生功能水在番茄缓苗期和发病初期进行叶面喷施。结果表明,在缓苗后用50 mg/L强酸性电生功能水进行预防,在病害发生初期改用80 mg/L浓度进行防治,对番茄白粉病和番茄细菌性叶斑病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防效分别为64.10%和66.14%,而且可使番茄增产2.80%;仅在病害发生初期开始使用80 mg/L强酸性电生功能水进行叶面喷施,对番茄有一定增产效果。但是,对番茄白粉病和番茄细菌性叶斑病的防治效果与对照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不同浓度竹醋液复合硅、硅酸钠溶液、竹醋液在室内离体条件和盆栽条件下对番茄叶霉病菌[Fulviafulva(Cooke)Cifferri]的抑制作用。在试验稀释范围内,随着竹醋液复合硅浓度增加,病情指数降低,对番茄叶霉病的防治效果增加。在相同处理中,竹醋液复合硅对番茄叶霉病防治效果要明显高于硅酸钠、竹醋液处理。当竹醋液复合硅浓度为2 mmol/L时,对番茄叶霉菌菌丝生长抑制率达46.57%,对番茄叶霉病的防治效果达53.45%。  相似文献   

5.
番茄叶霉病菌拮抗菌的筛选及其发酵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蔬菜地田间土壤中筛选出对番茄叶霉病具拮抗作用的22株菌株,其中14株细菌,8株放线菌。孢子萌发抑制试验表明,细菌X14菌株和放线菌F15菌株的发酵液及其离心后上清液对番茄叶霉病菌孢子萌发抑制率均达100%。菌丝生长抑制试验表明,X14菌株对番茄叶霉病菌的平均抑菌直径为22.2mm,初步鉴定该菌株为芽孢杆菌。利用离体叶片法测定对番茄叶霉病致病性的影响,结果表明,X14菌株对番茄叶霉病的防治效果为79.8%~89.0%。对X14菌株发酵条件研究,最佳碳源为淀粉,最佳氮源为NH4NO3,最适pH为6.0。  相似文献   

6.
氟唑菌酰羟胺(pydiflumetofen)是一种新型SDHI类杀菌剂,目前在中国仅登记用于防治小麦赤霉病和油菜菌核病,为明确其对番茄叶霉病的防治潜力,测定了番茄叶霉病菌Passalora fulva不同发育阶段以及山东省不同地区采集的菌株对氟唑菌酰羟胺的敏感性,并验证了其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氟唑菌酰羟胺对番茄叶霉...  相似文献   

7.
试验以农药百菌清为对照,考察了电生功能水对于葡萄炭疽病的防治效果。研究表明:对葡萄植株喷洒电生功能水可以有效地防治葡萄炭疽病的发生,防治效果优于常用农药百菌清。  相似文献   

8.
电生功能水防治黄瓜白粉病试验初报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发生黄瓜白粉病的植株喷洒无毒无污染电生功能水 ,每 7天 2次 ,可有效控制病害发生 ,防治效果达70%以上 ,其中酸性水处理和先喷酸性水后喷碱性水处理组防效分别为 73.1%和 75.5%。  相似文献   

9.
四霉素对番茄叶霉病菌的毒力效应及田间防治效果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评价四霉素对番茄叶霉病的防治效果,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分别测定了四霉素对9株不同地区来源的叶霉病菌(Passalora fulva)菌丝生长、孢子萌发以及芽管伸长的毒力,并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四霉素对番茄叶霉病菌具有较高的抑制活性,其中抑制孢子萌发、芽管伸长的活性较高,其EC50值分别为0.002 30~0.012 7 μg/mL、0.000 50~0.013 μg/mL;对菌丝生长抑制活性略低,其EC50值为0.601 6~1.394 μg/mL。显微观察发现:经四霉素处理后,番茄叶霉病菌新生菌丝生长受阻、部分菌丝末端分支增多、变粗;分生孢子萌发受抑制,芽管膨大变粗、生长受阻。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经四霉素有效成分6.75和20.25 g/hm2处理后,对番茄叶霉病的保护防效分别为74.40%和83.09%,治疗防效分别为67.92%和76.68%,均显著高于对照药剂甲基硫菌灵(有效成分540 g/hm2)的处理防效。  相似文献   

10.
番茄叶霉病菌对多菌灵、乙霉威及代森锰锌抗性检测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报道了番茄叶霉病菌Fulvia fulva对多菌灵、乙霉威及代森锰锌的敏感性基线,以及抗性频率和抗性水平。离体条件下,多菌灵、乙霉威及代森锰锌对番茄叶霉病菌敏感菌株的平均EC50值分别为0.101、2.475、9.067 μg/mL;最低抑制浓度(MIC)值分别为0.5、5、50 μg/mL 。山西晋南地区番茄叶霉病菌对3种杀菌剂的抗性频率最高,分别达到97.4%、70.5%、98.7%;山西吕梁地区与太原地区相对较低,但该病菌对3种杀菌剂的抗性频率也都超过了30%。辽宁沈阳、山东寿光、河北保定番茄叶霉病菌对多菌灵的抗性频率均为100%;对乙霉威的抗性频率前两地为100%,保定为10%;对代森锰锌的抗性频率都超过90%。所有抗性菌株对多菌灵均属于高抗类型,抗性指数超过5000,测不出MIC值;对乙霉威有50%的高抗菌株,抗性指数在100以上;对代森锰锌各地均未发现高抗菌株,低抗和中抗菌株所占比例较大,其抗性指数集中在50左右。对多菌灵与乙霉威具有双重抗性的菌株占测试菌株总数的49.9%,并且首次在田间发现了对3种杀菌剂都具有抗性的番茄叶霉病菌多抗菌株。  相似文献   

11.
番茄灰霉病是由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引起的番茄上重要的土传病害之一,危害番茄果实、叶、茎等部位,严重制约番茄的安全生产,微生物菌剂的施用被认为是防治该病害的有效措施。前期研究发现贝莱斯芽胞杆菌5YN8能够显著防治番茄灰霉病,本研究通过构建相关基因突变体,探究生物被膜在5YN8防病过程中的作用,结果显示生物被膜增强突变体具有更致密的褶皱,而减弱突变体生物被膜光滑。进一步研究发现,菌株5YN8及其突变体处理14 d后,生物被膜减弱突变显著减少细菌在叶面的定殖,而增强突变则提升其定殖。另外,生物被膜减弱突变体防病效果显著降低,∆spo0A对灰霉病防效仅为16.02%,而生物被膜增强突变体∆abrB、∆sinR防病效果显著增强,分别达80.77%、78.94%。相关性分析表明,5YN8的抑菌率、叶面定殖与其防效显著正相关。综合结果表明,5YN8生物被膜的形成依赖保守基因的调控,通过改变生防菌定殖及抑菌能力影响对番茄灰霉病防效。上述研究将为生防菌5YN8的功能修饰增强及在番茄灰霉病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制一种高效、安全及无污染的生防菌剂,本文以核桃内生生防菌解淀粉芽胞杆菌Ht-q6为材料,通过室内筛选和田间试验,确定了生防菌Ht-q6可湿性粉剂的最佳助剂配方及对番茄叶霉病和灰霉病的田间防效。结果表明,可湿性粉剂的最佳配方为载体硅藻土(85%)、润湿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6%)、分散剂木质素磺酸钠(6%)、稳定剂KH2PO4(1.0%)、紫外保护剂抗坏血酸(1.0%)。该粉剂芽胞含量2.28×1010 cfu/g、杂菌率0.5%、pH 5.8、细度93.5%、干燥减量2.5%、润湿时间45 s、悬浮率85.6%,符合国家标准值,质量合格。同时采用喷雾法测定了不同浓度菌剂对大棚中番茄病害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稀释200×(制剂用量225 g/667m2)的可湿性粉剂对番茄灰霉病和叶霉病的防效分别为77.1%和74.3%,与对照药剂75%百菌清的防效相比,叶霉病防效差异不显著而灰霉病防效差异显著。该菌剂的研制在生产实践中为番茄病害提供一条生防途径。  相似文献   

13.
枯草芽胞杆菌HMB19198能有效防治番茄灰霉病,为快速、准确检测HMB19198在叶面的定殖能力,本研究通过对HMB19198全基因组序列比对分析,获得该菌株102 bp功能未知的独有基因序列,设计出针对HMB19198的特异性引物和探针。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该引物和探针对HMB19198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在有番茄叶片DNA干扰下,体系检测阈值为102拷贝/μL。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和菌落计数法检测了HMB19198在叶片上定殖动态。叶片喷施1×108 cfu/mL的菌体悬浮液,0 d后菌体数量分别为1.7×108拷贝/g叶片和8.9×107 cfu/g叶片,2、4、6和8 d后菌株HMB19198在叶面的定殖数量逐渐降低,8 d后定殖数量分别为1.0×107拷贝/g叶片和1.2×107cfu/g叶片。防效试验结果表明,喷施菌株HMB19198悬浮液2 d后防效在80%以上,8 d后防效降为37.9%。  相似文献   

14.
 放线菌SC11是一株从土壤中分离的具有广谱抑菌活性的壮观链霉菌。平板对峙试验表明SC11能显著抑制离体灰葡萄孢的生长;盆栽试验表明,SC11对番茄灰霉病的防病效果达到65.3%,高于对照药剂腐霉利(55.8%);对番茄植株内防御酶活性、丙二醛(MDA)和脯氨酸含量的测定表明,SC11处理可诱导植株叶片组织防御酶活性、脯氨酸含量等升高,而MDA含量降低;SC11还能明显促进番茄幼苗的生长,株高、茎粗、叶绿素含量,和对照相比均达显著水平。上述结果表明,壮观链霉菌SC11能有效防治番茄灰霉病,诱导植株防御酶活性的提高,促进番茄幼苗生长。  相似文献   

15.
为筛选出有效防治番茄叶霉病的药剂,采用生长速率法及平板涂布法测定6种三唑类杀菌剂对番茄叶霉病菌菌丝生长及分生孢子萌发和芽管伸长的毒力,评价其对番茄植株的安全性和对叶霉病的田间防效。结果表明,己唑醇、苯醚甲环唑、戊唑醇和氟硅唑对番茄叶霉病菌菌丝生长的毒力均较高,EC_(50)分别为0.50、0.55、0.80、2.42 mg/L,其次为腈菌唑和四氟醚唑,EC50分别为6.92、15.08 mg/L。6种杀菌剂抑制病菌分生孢子萌发及芽管伸长的作用均较弱,对芽管伸长的抑制活性高于对孢子萌发的抑制活性;戊唑醇和四氟醚唑抑制孢子萌发的作用相对较强,100 mg/L处理的抑制率为60%~70%,戊唑醇、四氟醚唑和己唑醇抑制芽管伸长的作用相对较强,100 mg/L处理的抑制率均在70%以上。己唑醇和戊唑醇200 mg/L处理番茄植株,显著抑制其株高,苯醚甲环唑和腈菌唑对其影响相对较小,这4种杀菌剂对番茄植株的叶色及形态均无明显影响;且这4种杀菌剂对番茄叶霉病的田间预防效果均高于治疗效果,其中150 mg/L己唑醇的预防效果和治疗效果均最高,分别为90.67%和85.58%;苯醚甲环唑的最低,300 mg/L时预防效果为80.16%,治疗效果为71.68%。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KCl及NaCl电解水对黄瓜生长、果实品质及病害防效的影响,以3种电解水定期喷施大棚黄瓜,测定黄瓜生长指标及果实外观与营养品质,并测定其对黄瓜白粉病和霜霉病的防效。结果表明,除KCl微酸性电解水组的黄瓜叶面积显著高于农药组外,喷施电解水对黄瓜植株生长的影响均不显著;喷施KCl电解水可提高果实横径和果形指数,显著降低果实弓形高度,与自来水和农药对照组相比果实维生素C含量分别显著提高9.3%和37.6%,单果质量均提高11.0%,但总产量增加不明显;喷施NaCl电解水可显著增加果实糖酸比。NaCl和KCl电解水对黄瓜白粉病防效分别为72.2%和69.0%,与农药组防效相当;KCl微酸性电解水组防效稍低,为61.1%。NaCl和KCl电解水及KCl微酸性电解水对黄瓜霜霉病防效较差,分别为30.5%、26.4%和9.4%,显著低于农药组。研究表明,与NaCl电解水相比,喷施KCl电解水不但可替代农药防治黄瓜白粉病,还可显著提高黄瓜果实品质。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针对加工番茄叶霉病菌进行了药剂室内毒力测定和盆栽防效试验,并对14份加工番茄品种抗叶霉病进行了评价,目的是筛选出对加工番茄叶霉病具有良好防效的药剂和抗病品种。结果表明:30%烯酰·咪鲜胺SC抑菌效果最好,其EC50为0.006mg/mL。防效试验中,5种药剂均有一定的抑菌效果;22.5%异菌脲SC、56.7%氢氧化铜WG、47%春雷王铜WP和30%烯酰·咪鲜胺SC对叶霉病的防效均在60%以上。供试的14份加工番茄品种中,没有发现高抗品种,中抗品种4个,感病品种8个,高感品种2个。‘屯河9号’、‘石红666’、‘金红宝87-5’和‘737’为中抗品种,‘石红18’和‘石红45’为高感品种,其余为感病品种。  相似文献   

18.
空气湿度对番茄灰霉病的发生有显著性影响。为了探明空气湿度对灰霉菌侵染番茄叶片的过程与机理,本研究以‘金棚14-6’番茄为材料,观察分析了高空气相对湿度(80%~95%)和低空气相对湿度(65%~80%)对灰霉菌侵染番茄叶片表型变化、细胞学差异、形态结构变化、活性氧含量和抗氧化酶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湿接种60 h大量芽管伸长出现在叶片下表皮细胞并分化菌丝,叶肉细胞间隙分布了大量的菌丝并伴随病斑出现,灰霉菌在60 h完成侵染;低湿接种108 h芽管伸长出现在叶片下表皮并分化菌丝,叶肉细胞间隙有少量菌丝分布,没有明显病斑出现。随着灰霉菌的侵染,低湿与高湿相比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结构从整齐紧密变为排列疏松的时间滞后;高湿和低湿处理的叶片厚度、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厚度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侵染后期低湿处理的叶片组织结构厚度显著高于高湿。随着接菌时间延长,高湿和低湿的活性氧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处于相对活跃的调整、适应的变化过程,大致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而对照和接菌相比无显著差异,变化趋势维持在基本的振幅上。研究显示灰霉菌发生的环境条件:湿度80%~95%和侵染完成时间60 h,即控制高空气湿度的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