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掌握不同颜色粘虫板对绿盲蝽、中黑盲蝽和赤须盲蝽的诱集效果,于2010和2011年的6—10月,用青色、绿色、蓝色、黄色、白色5种颜色粘虫板在山东省棉田内进行诱集试验。结果表明,各粘虫板全年监测中都是6月诱集棉盲蝽数量最多,10月最少,且绿盲蝽的种群数量显著高于中黑盲蝽和赤须盲蝽。不同年份、月份、田块,不同颜色粘虫板的诱集效果不一致,2010年田块1中的绿色、青色和绿色粘虫板诱集的绿盲蝽、中黑盲蝽和赤须盲蝽最多,分别为91.0、2.6、5.8头/板,2011年田块2中的黄色、青色粘虫板诱集的绿盲蝽、中黑盲蝽最多,分别为263.0、3.2头/板,田块1中的白色粘虫板诱集赤须盲蝽最多,为12.4头/板。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年份、月份、田块、粘虫板颜色对绿盲蝽和赤须盲蝽的诱集量有显著影响,月份和粘虫板颜色对中黑盲蝽的诱集量有显著影响。通过对2年5块棉田的诱捕效果综合排序,黄色粘虫板诱集绿盲蝽效果相对最好;绿色粘虫板诱集赤须盲蝽效果相对最好;5种颜色粘虫板诱集中黑盲蝽的效果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为了明确南疆地区绿盲蝽Apolygus lucorum不同季节的寄主植物种类以及在主要寄主作物上的种群发生动态,本研究在2021年采用扫网法对阿克苏地区农田生态系统中常见的23个科55种植物上的绿盲蝽种群动态进行了周年调查,并于2019年-2021年通过黄板诱捕法系统监测了绿盲蝽种群在当地枣园、棉田的发生情况。绿盲蝽在当地1年发生5代,存在明显的寄主转移现象。绿盲蝽1~2代(5月中旬至7月上旬)主要在枣树Ziziphus jujuba上为害,枣树花期结束2代成虫大量迁出枣园,3~4代(7月上旬至9月中旬)主要在棉田为害,5代(9月上旬至10月中旬)迁回枣园。除为害主要作物枣树、陆地棉Gossypium hirsutum外,1代绿盲蝽的寄主植物有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藜Chenopodium album、欧洲油菜Brassica napus,2~3代的寄主植物有白花草木樨Melilotus albus、黄香草木樨Melilotus officinalis、甘草、藜、欧洲油菜、骆驼刺Alhagi camelorum、萹蓄Polygonum aviculare、苜蓿Medicago sativa等,4~5代的寄主植物包括青蒿Artemisia caruifolia、艾A.argyi、白花草木樨、欧洲油菜、萹蓄等。枣园及棉田绿盲蝽成虫种群消长动态与上述寄主转移规律高度吻合。研究结果为南疆地区果棉生态系统中绿盲蝽的发生测报与科学防治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2003年冀南棉区绿盲蝽暴发危害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绿盲蝽(Lypus lucorum Mey-D(u)r)一直是长江流域棉区的主要害虫,2003年在冀南棉区暴发成灾.据调查,冀南棉区邯郸、邱县、鸡泽等市县大部分棉田绿盲蝽暴发危害高峰期在7月下旬;成安、广平、临漳等县棉田发生危害高峰期则在8月上旬,百株虫量最高达30~40头.大量棉株顶芽和边心被害,变黑枯死,形成无头苗或激发不定芽萌生,形成枝条疯长.花蕾和幼铃受害常干枯脱落,有时造成黑心僵瓣.近年绿盲蝽暴发已成为该地区棉花减产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绿盲蝽性诱剂在葡萄园诱捕效果及种群动态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绿盲蝽Apolygus lucorum属半翅目盲蝽科,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害虫。近年来,葡萄园绿盲蝽为害逐年加重,严重影响葡萄生产(耿辉辉等,2012)。昆虫性诱剂具有简便、安全、环保、灵敏度高、不伤害天敌等特点(杜艳丽等,2014),利用昆虫性诱剂监测和控制害虫,是保护环境、有效控制害虫的可行途径(王安勇等,2009)。目前关于绿盲蝽性信息素的研  相似文献   

5.
在华北地区枣园中,发现了绿盲蝽的一种卵寄生蜂,形态鉴定为盲蝽黑卵蜂Telenomussp.。直接观察寄生蜂羽化情况表明,绿盲蝽越冬卵中盲蝽黑卵蜂的寄生率为0.67%~1.25%。设计了盲蝽黑卵蜂的特异性引物,对绿盲蝽越冬卵的分子检测显示,寄生率为13.04%~23.91%。与直接观察方法相比,分子检测技术能更加准确地评估盲蝽黑卵蜂对绿盲蝽卵的寄生作用。  相似文献   

6.
我国棉田常见的音给有11种,具有经济意义的棉盲蝽主要有6种,即绿盲蝽、中黑盲蝽、三点言蝽、苜蓿盲蝽、牧草盲蝽和赣棉盲蝽。但对棉花构成威胁的,在我县则主要是中黑盲蝽和绿育蝽。近年来,由于栽培制度等原因,致使棉田育蝽种群发生了明显变化,为有效地进行防治,笔者1991~1994年对棉田盲蝽的种群动态及生态分布进行了较详细调查研究,结果如下:一、种群发生动态1.优势种的变化自50年代末期,棉盲蝽开始上升为棉花的主要害虫之一,当时主要是绿盲蝽(LyguslucorumMeyer—Dur)为棉田优势种,约占盲蝽混合种群的90%以上。80年代中…  相似文献   

7.
棉田盲蝽为害加剧的原因及治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丰市是全国重要商品棉基地,常年面积15万hm2,产皮棉5000万kg。盲蝽是本地棉田内的常见害虫,主要以绿盲蝽Lygus lucorum(Mey-dur)和中黑盲蝽Adelphocoris Saturalis Jak.两种为主,少量苜蓿盲蝽。本地绿盲蝽一年发生5  相似文献   

8.
绿盲蝽严重危害葡萄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绿盲蝽严重危害葡萄树浙江省慈溪市逍林镇果蔬技术站(315321)王勤海岑贵伍绿盲蝽(LygusLucorumMeyer-Dir)属半翅目,盲蝽科,是棉花的主要害虫之一。近几年来,随着农业生态结构的变化,绿盲蝽危害葡萄树呈逐年加重的趋势。据调查,199...  相似文献   

9.
尹海辰  李文静  许敏  许冬  万鹏 《植物保护》2021,47(6):134-140
近年来随着转基因棉的广泛种植, 我国盲蝽发生日益严重, 急需开发一些高效、环境友好的新型防治技术。本文以花椒Zanthoxylum bungeanum、云木香Aucklandia costus、香加皮Periploca sepium、黄柏Phellodendron amurense、五倍子Rhus chinensis等5种中药材乙醇提取物为材料, 测定了绿盲蝽Apolygus lucorum和中黑盲蝽Adelphocoris suturalis对这5种提取物的电生理学及嗅觉反应。结果表明, 5种提取物均可引起绿盲蝽雌、雄成虫强烈的触角电位反应。花椒和云木香提取物可引起中黑盲蝽雌、雄成虫强烈的触角电位反应。在嗅觉反应试验中, 绿盲蝽对云木香、香加皮提取物的选择反应率低于30%, 对花椒提取物选择反应率高于60%。中黑盲蝽对花椒、云木香提取物的选择反应率低于40%, 显示出这些提取物对两种棉花盲蝽具有显著的驱避或引诱作用。该研究为利用中药材资源开发棉田盲蝽绿色防控药物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利用四季豆饲养盲蝽的方法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四季豆是多种盲蝽的寄主植物,该研究旨在发展一个利用四季豆豆荚规模化饲养多种盲蝽的技术.研究结果表明:绿盲蝽与中黑盲蝽的若虫最佳饲养密度约为100头/盒(2L),成虫为60~80头/盒.绿盲蝽成虫喜好在切头豆荚的两端伤口处产卵,而中黑盲蝽喜欢在完整豆荚的两端产卵.养虫盒内添加一些弯曲的纸条有助于提高若虫存活率和成虫产卵量.产卵后的豆荚需晾干后放置在25~28℃、相对湿度60%~70%、光照16:8(L:D)的环境下,以减少豆荚腐烂和提高卵的孵化率.利用这一方法饲养盲蝽的若虫存活率、成虫产卵量和卵孵化率分别达60%、40粒和80%.  相似文献   

11.
不同施药方式下吡虫啉对棉田绿盲蝽种群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吡虫啉对绿盲蝽种群数量的控制作用,2011—2012年连续两年采用种子包衣、颗粒剂穴施和灌根处理棉花,并结合种植绿豆诱集带的方式,研究其对棉田绿盲蝽种群动态的影响。在吡虫啉有效成分用量为1 500 g/hm2时,棉花颗粒剂穴施+绿豆诱集带颗粒剂穴施、灌根和颗粒剂穴施3种处理,对棉田绿盲蝽种群数量控制作用较好,自棉花苗期至8月中旬花铃期百株绿盲蝽数量分别为12、15、17、8、19头,均低于为害经济阈值,控制有效期接近110 d;在吡虫啉有效成分用量为900 g/hm2时的棉花颗粒剂穴施、灌根处理以及吡虫啉有效成分用量为675 g/hm2的棉花种子包衣+绿豆诱集带种子包衣处理,对棉田绿盲蝽种群数量控制作用次之,控制期在100 d左右。单一棉花种子包衣处理控制效果低于上述处理,持效接近90 d。各处理对棉叶受害指数减退率的影响与其对绿盲蝽种群数量的控制结果基本一致,表明棉田吡虫啉颗粒剂穴施及液体制剂灌根施药是控制绿盲蝽为害的有效施药手段。  相似文献   

12.
棉盲蝽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棉盲蝽主要以绿盲蝽、苜蓿盲蝽、三点盲蝽、中黑盲蝽等发生危害.近几年来,由于抗虫棉的普及,对棉铃虫起到了很好的防治效果,棉田的用药次数和用药量大大减少,其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使棉盲蝽由以前的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发生危害逐年加重.  相似文献   

13.
三突花蛛对绿盲蝽和苜蓿盲蝽的捕食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室内研究表明,三突花蛛Misumenops tricuspidatus捕食行为始于二龄幼蛛,可捕食绿盲蝽和苜蓿盲蝽的各龄若虫及成虫。其成蛛对两种盲蝽捕食功能反应属H0llingⅡ型,日捕食绿盲蝽和苜蓿盲蝽二龄、四龄若虫可分别达56.5、22.1头和30.4、9.3头。选择试验表明,三突花蛛对两种盲蝽无取食选择性差别,但对不同龄期的同种盲蝽趋于选择体型较大个体。环境温度对三突花蛛的捕食量有明显影响,以20~35℃为适宜捕食温度;低于10℃下日捕食量显著降低。2007年棉花田间调查结果显示,三突花蛛与盲蝽自然种群动态有明显的相关关系。上述结果表明三突花蛛是绿盲蝽和苜蓿盲蝽的重要捕食性天敌。  相似文献   

14.
赣北棉区棉盲蝽加重发生原因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棉盲蝽是赣北棉区棉花的主要叶面害虫,发生的主要种类有中黑盲蝽、绿盲蝽等.在抗虫棉推广种植以前,该虫仅在棉花生长前期发生较重,对棉花产量影响较小.随着抗虫棉的大面积种植,该虫在棉田内的发生为害日趋严重,已成为当前影响棉花生产的重要害虫.  相似文献   

15.
新疆地区首次发现绿盲蝽严重为害农作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4年7-8月, 在新疆昌吉州玛纳斯县和阿勒泰地区布尔津县见绿盲蝽高密度种群, 玛纳斯县棉花、葡萄等作物上绿盲蝽为害严重, 这是新疆地区绿盲蝽为害农作物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6.
烟台葡萄绿盲蝽的季节性发生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于2011-2012年系统研究了烟台地区绿盲蝽在葡萄上的越冬场所及其季节性发生规律.结果表明,绿盲蝽以卵越冬,越冬卵主要产在葡萄芽鳞内,极少量产于葡萄枯枝、落叶内;绿盲蝽一年发生5代,世代重叠严重,1、2代为主要危害代;越冬卵于4月下旬达孵化高峰,第2代绿盲蝽成虫于6月中下旬达到羽化高峰,并开始向外转移扩散;第3、4代危害较轻;第5代成虫于9月下旬开始陆续迁回葡萄上产卵越冬.  相似文献   

17.
白僵菌对盲蝽的致病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我国棉花盲蝽的发生危害日益严重,而化学防治是当前控制这类害虫的唯一有效途径.为了探索盲蝽的微生物防治技术,在室内条件下利用浸虫法评价了7个白僵菌菌株对我国3个盲蝽优势种类--绿盲蝽、中黑盲蝽和苜蓿盲蝽的致病能力.结果显示,不同菌株对不同种类盲蝽的致病效果存在较大差异,菌株C-1对绿盲蝽的致病力优于对中黑盲蝽和苜蓿盲蝽,菌株07-2-3、07-10-10、07-10-11、07-10-12和07-10-14对中黑盲蝽和苜蓿盲蝽的致病力优于对绿盲蝽.在7个菌株中,C-1对绿盲蝽2龄若虫的致病力最强,其LC50为5.34×106个孢子/mL.菌株C-1的致病力随着绿盲蝽若虫龄期的增加而减弱.在浓度为1×107个孢子/mL时,菌株C-1对绿盲蝽2~4龄若虫的致死中时间分别为7.11、8.37和12.44天;在浓度为1×108个孢子/mL时,分别为3.14、3.87和4.95天.研究表明,白僵菌在防治我国棉花盲蝽方面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8.
黑肩绿盲蝽是稻飞虱的重要捕食性天敌,低温贮藏是成功开展黑肩绿盲蝽大规模生产释放的关键环节之一。本研究在低温16℃、13℃、10℃和7℃下分别提供清水、20%蜂蜜、20%蔗糖进行贮藏,以26℃下清水饲养作为对照,以明确黑肩绿盲蝽成虫的适宜低温贮藏条件。结果表明,在无补充营养状态下,低温贮藏黑肩绿盲蝽的寿命均显著长于对照。相同低温条件下,有补充营养的黑肩绿盲蝽成虫寿命、存活率和LT50均显著大于无补充营养条件。雌成虫在13℃和20%蜂蜜条件下、雄成虫在16℃和20%蜂蜜条件下存活率达80%以上的贮藏时间分别为14和12 d。以上结果表明,13℃或16℃、20%蜂蜜可作为黑肩绿盲蝽成虫的良好贮藏条件,可有效延长黑肩绿盲蝽贮藏期。  相似文献   

19.
2017年于烟台福山樱桃园开展绿盲蝽性诱捕试验。结果表明,性诱剂可用于樱桃园绿盲蝽田间发生动态监测。应用性诱剂诱捕器可有效降低樱桃叶芽、幼果的受害率;在樱桃集中采摘开始日调查,叶芽防效为65.33%,幼果防效为75.00%,对绿盲蝽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20.
修春丽  张伟  陆宴辉 《植物保护》2017,43(6):159-162
前期研究发现,葎草进入盛花期后对绿盲蝽Apolygus lucorum成虫吸引力明显增强,植株上绿盲蝽成虫种群密度快速上升。2011年和2016年,研究了绿盲蝽成虫对初花期与盛花期葎草的产卵选择性。结果发现:盛花期葎草植株上的绿盲蝽成虫密度和卵密度显著高于初花期。绿盲蝽卵主要集中产在花上,而幼芽、嫩茎和叶柄上落卵量较低。同时,在盛花期葎草上,绿盲蝽若虫种群密度以及高龄若虫比例显著偏高。本研究进一步证实了绿盲蝽成虫对盛花期葎草的产卵偏好习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