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胡杨是一种适宜生长在干旱大陆性气候的高大树种,耐光、耐热、耐旱、耐盐碱、抗风沙,其寿命可达100年,可在PH值为7.3-9的土壤中生长。胡杨是干旱地区造林和三北造林的主要树种,但由于人们对胡杨幼树和大树生理习性差异认识不足,经常按成年生长习性来管理胡杨幼苗,造成胡杨造林效果不理想,影响胡杨品种推广。为了保证胡杨造林的质量和成活率,必须对苗木与成材造林的生理习性有全面了解。本文将从胡杨幼苗和成林之间的生理习性、土壤中养分对胡杨幼苗生长的影响,以及土壤基质对胡杨幼苗生长的影响展开分析,希望对今后胡杨幼苗生长的保护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
尚林 《乡村科技》2019,(9):83-84
胡杨又叫异叶杨、胡桐,是一种耐干旱的古老树种,具有很强的耐盐能力,能抵抗风沙,保持土壤湿度,防止土地干旱,大多成片种植在新疆、甘肃、宁夏等省区的盐碱荒滩。由于其种植技术较为复杂,因此并没有在我国进行大面积种植。所以,本文主要对胡杨种植与造林技术进行研究与思考。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本地区2次特大洪涝灾害重灾区经不同时期淹水后各树种存活情况的调查,筛选出耐涝性强的树种14个,耐涝性较好的树种9个,耐涝性一般的树种6个,耐涝性差的树种5个.在低湿滩地造林工作中,应根据立地的全年平均地下水位、夏季淹水情况和造林目的做到适地适树造林.在平均地下水位在- 80 cm以下时,夏季短暂淹水0~30d的立地营造防护林,应选南林95、南林895、35杨等优良品种作为主导树种,其他耐涝性强及较好的树种作为辅助树种;当平均地下水位在-20~-50 cm时,夏季淹水15~60d的立地应以苏柳J799、J795、J172无性系为主导树种,除杨树外其他耐涝性强的树种为辅助树种;当平均地下水位低于-20 cm时,经常淹水的立地不适宜林木生长,需人工抬田,改地适树.用杨树、柳树造林时,宜采用截根插干造林技术,并利用水资源丰富的特点开展林-鱼-鸭、林-牧草-鹅、林-农等摸式的复合经营,以实现经济、高效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正>樟子松是我地区主要的造林树种之一,阳性、速生的针叶常绿树种,具有抗寒、耐旱、耐瘠薄、不苛求土壤条件等特性,是我省沙土地区造林的主栽树种,其主干通直,主枝短,分枝密,木材坚硬,根系发达,抗性强,是荒山绿化及营造防护林的优良树种,但多年来,仍存在着成活率和保存率低的问题。其主要原因:一是气侯条件差,风大寡湿,幼小植株因生理干旱致死。二是裸根苗造林,因根系风干失去生机而降低成活率。为提高干旱沙地樟子松造林  相似文献   

5.
对沿江低丘地区的次生林地进行林分调查、立地类型划分以及散生树种调查结果表明:该地区立地条件差,可供更新改造的树种较少,湿地松、火炬松、麻栎等耐干旱、耐瘠薄的树种在该地区可全面造林;毛竹、香樟、枫香、泡桐等喜土层厚、土壤湿润肥沃的树种,可在山脚、洼地小面积造林;白榆、大叶榉等喜湿润肥沃石灰性土壤的树种,不能在该地区全面造林;此外,一些抗污染、净化能力较强的散生树种应加以保护。  相似文献   

6.
干旱地区杨树灌溉造林可以防风护田、生物排水、提供木材和其他林副产品、改善人类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干旱地区水分不足,通过灌溉可以发展杨树,但必须开源节流,合理用水,做到水土平衡。沿渠带状造林省水省地省工,林木生长好,效益高,应作为主攻方向,水土条件好的地方可以发展杨树片林,此外,胡杨的引洪灌溉造林和盐碱地造林也很有发展前途。当前干旱地区杨树灌溉造林的水平不高,生长量低,还有相当大的潜力,除管好现有林木,促进生长,提高质量外,今后发展中必须注意克服以往造林中选地和造林技术不当、树种单纯、造林过密、管理粗放、灌水不足、牲畜及病虫危害等问题。本文在调查研究和田间试验的基础上,结合有关资料,对干旱地区杨树灌溉造林中的一些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研究盐胁迫条件下银新杨、沙枣、胡杨、沙棘、白腊、白榆6种新疆主栽造林树种对盐胁迫的反应敏感性、耐盐能力和光合特性。结果表明,各浓度盐胁迫下,各树种对盐敏感的程度从大到小为白腊〉白榆〉胡杨〉沙枣〉银新杨〉沙棘;对盐的忍耐时间长短排序为:银新杨〉沙棘〉沙枣〉白腊〉白榆〉胡杨,银新杨对高浓度盐胁迫忍耐时间最长。综合各树种的死亡率和最低致死盐浓度,其耐盐能力大小依次为:胡杨〉沙棘〉沙枣〉银新杨〉白榆〉白腊。根据盐胁迫后试验树种光合特性的变化规律,将其分为3种类型:第1种类型沙棘为下降型,即苗木受盐胁迫后净光合速率均比对照明显下降;第2种类型白蜡、白榆为中间型,在〈0.276%盐胁迫后表现出一定的抗性,且随着盐胁迫浓度的增加净光舍速率减小;第3种类型为上升型,在〈0.414%盐胁迫时,银新杨、胡杨、沙枣受盐胁迫后净光合速率上升,并在一定时间、一定盐浓度的胁迫条件下能维持较高的净光合速率,且不低于对照。0.138%浓度盐胁迫下第4天,6个树种的光合能力为银新杨〉沙棘〉胡杨〉沙枣〉白榆〉白腊。盐胁迫下各树种的光合作用较对照有明显的下降,光合能力下降的顺序依次为:沙棘〉银新杨〉沙枣〉胡杨〉白腊〉白榆。  相似文献   

8.
胡杨是适宜盐碱地生长的乔木树种,发展胡杨人工林是改造利用盐碱地的一个重要途径。但胡杨造林上育苗困难。胡杨枝条扦插一般不能生根,采用根蘖苗造林不但成活率低,而且数量有限。搞好胡杨播种育苗,可以提供大量优质苗木,提高盐碱地胡杨造林质量,实现胡杨速生、丰产。  相似文献   

9.
《新农业》2021,(11)
蒙古栎树耐旱耐寒耐贫瘠,是我国北方干旱地区重要的绿化造林树种之一。目前在辽西干旱地区人工种植较多。现结合实践,对蒙古栎的造林技术进行简单总结,包括育苗、造林及管理等方面,以提高当地蒙古栎造林的成活率。  相似文献   

10.
正胡杨是西北干旱荒漠地区天然分布的乔木树种,具有耐盐碱、耐干旱、抗风沙等优良特性。为了加快胡杨苗木繁育,我们以本地乡土树种俄罗斯杨、新疆杨、二白杨为砧木,采用嫁接方式进行了胡杨繁育试验,总结出了适宜胡杨嫁接的砧木品种,为今后胡杨繁育推广提供一定技术支持。胡杨是西北干旱荒漠地区内陆河两岸天然分布的乔木树种,具有耐盐碱水湿、耐干旱、抗风沙等优良特性。高台县地处黑河中游干流下段,  相似文献   

11.
科尔沁沙地杨树水分利用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在科尔沁沙区, 杨树人工林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现象, 水分是本地区植物生存的主要限制因子, 本文为了探究科尔沁沙地杨树人工林的水分来源及水分利用机制, 揭示水分与杨树人工林退化的关系, 为科尔沁沙地杨树人工林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氧稳定同位素技术以科尔沁沙地杨树人工林为研究对象, 采用“DELTA plus XP”稳定同位素比例质谱仪测定植物(木质部)水及各潜在水源δ18O值, 结合自动气象站(HOBO U30-NRC)连续观测降雨量等环境和气象因子, 利用同位素质量守恒多元分析方法, 分析雨季和旱季杨树人工林水分利用策略。结果(1) 雨季土壤含水量均高于旱季, 雨季在0~10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随土层深度显著增加(P < 0.05), 而100~170cm土层的土壤水分含量显著下降(P < 0.05);旱季林内土壤水分含量均大于林外土壤水分含量, 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2)土壤水和植物水δ18O值都高于地下水δ18O值; 旱季土壤水δ18O值整体上比植物水δ18O值低; 雨季土壤水δ18O值反而高于植物水δ18O值。(3)杨树人工林旱季主要吸收利用130cm以下的深层土壤水, 对浅层土壤水利用较少; 雨季杨树人工林除了吸收130cm以上土壤水, 还少量的吸收深层土壤水和地下水。结论(1) 浅层土壤水氧同位素值受到太阳辐射和降水的干扰程度较大, 而深层土壤水受到的干扰程度较小。在旱季, 林内各层土壤水均大于林外各层土壤水, 尤其是80~170cm土壤层更加显著, 这从侧面解释了杨树在利用较深的土壤水及地下水时, 会将少量水分释放到土壤表层这一现象。(2)雨季沙地杨树人工林主要利用浅层土壤水, 旱季杨树人工林主要利用深层土壤水和地下水。杨树人工林根系在浅层和深层土壤中均有分布, 此种根系分布特征保证了杨树人工林在不同季节采用不同的水分利用策略, 从而确保自身水分的生理需要, 是植物应对干旱沙地环境适应性的表现。   相似文献   

12.
不同类型防护林对沙漠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文彪  冯伟 《河南农业科学》2012,41(1):79-81,86
为全面了解不同类型防护林对沙漠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对库布齐沙漠七星湖景区内种植年限相近的沙枣林、杨树林、旱柳林、杨树-大白柠条混合林4种类型防护林的土壤理化性质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其中对水分影响最大的是杨树林和旱柳林;对土壤容重影响最大的是杨树-大白柠条混合林,与裸沙地相比,平均降低了0.042g/cm3;在改良土壤pH值方面,沙枣林效果最好,与裸沙地相比,平均降低了0.75;对沙漠土壤养分的影响以杨树林最大,与裸沙地相比,有机质含量增加了0.41g/kg,碱解氮含量增加了8.91mg/kg,速效钾含量增加了86.52mg/kg,但速效磷减少1.09mg/kg。试验结果还表明,各类型防护林都不同程度增加了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钾的含量,降低了速效磷的含量。  相似文献   

13.
采用DES梯度风观测系统对金塔县滴灌生物固沙林、砾石沙障、仿真植物沙障和PLA沙障4种固沙模式的风速进行野外观测,分析不同固沙模式的防风效益。结果表明:1)设置沙障可以明显降低风速,风速降低幅度:PLA沙障>仿真植物沙障>滴灌生物固沙林>砾石沙障。2)滴灌生物固沙林下风向林带边缘和中间林带内10~30 cm高度,风速减弱明显;砾石沙障布设在沙丘顶部对风速减弱较在平整地块强。3)地表粗糙度:PLA沙障>滴灌生物固沙林>仿真植物沙障>砾石沙障。本研究为当地生态环境治理和防沙治沙工程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内蒙古中部地区杨树与沙棘混交造林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树沙棘混交林的研究结果表明:沙棘有固氮肥地的作用,能促进生长。但是,在干旱的内蒙古中部地区,混交的沙棘应控制其根蘖苗的数量,使每株沙棘占有1.0-2.0m2的营养面积为宜。如果密度过大,不仅与杨树争夺水分,其固氮作用也受到影响,将减弱对杨树生长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调控岷江干旱河谷-山地森林交错带生态系统不仅具有遏止干旱河谷上延和扩展亚高山森林生态功能的重要作用,而且是"5.12"地震灾后恢复与重建的重要内容。为了解不同调控模式对交错带土壤养分特征的影响,基于该区"缺N少P"的现状,以调控18个月的4种典型调控模式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了不同调控模式下土壤N和P的特征。各调控模式下土壤N和P含量及贮量无显著差异。相对于其他模式,以固N树种刺槐和固N草本紫花苜蓿为主体的调控模式具有相对较高的土壤NH4-N和速效P含量。同样的,以固N树种刺槐和速生树种墨西哥杨为主体的调控模式可以很好的组合,也表现出较高的土壤速效N和速效P含量。但是仅以速生树种为主体的调控模式可能有较高资源需求量并没有表现出较高的土壤速效N和速P含量。并且,不同调控模式下土壤N和P各组分比例也有所不同。这些结果为岷江干旱河谷-山地森林交错带的植被实践提供了一定的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6.
Drip-irrigation is increasingly applied in maize (Zea mays L.) production in sub-humid region. It is critical to quantify irrigation requirements during different growth stages under diverse climatic conditions. In this study, the Hybrid-Maize model was calibrated and applied in a sub-humid Heilongjiang Province in Northeast China to estimate irrigation requirements for drip-irrigated maize during different crop physiological development stages and under diverse agro-climatic conditions. Using dimensionless scales, the whole growing season of maize was divided into diverse development stages from planting to maturity. Drip-irrigation dates and irrigation amounts in each irrigation event were simulated and summarized in 30-year simulation from 1981 to 2010. The maize harvest area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was divided into 10 agro-climatic zones based on growing degree days, arid index, and temperature seasonality. The simulated results indicated that seasonal irrigation requirements and water stress during different growth stages were highly related to initial soil water content and distribution of seasonal precipitation. In the experimental site, the average irrigation amounts and times ranged from 48 to 150 mm with initial soil water content decreasing from 100 to 20% of the maximum soil available water. Additionally, the earliest drip-irrigation event might occur during 3- to 8-leaf stage. The water stress could occur at any growth stages of maize, even in wet years with abundant total seasonal rainfall but poor distribution. And over 50% of grain yield loss could be caused by extended water stress during the kernel setting window and grain filling period. It is estimated that more than 94% of the maize harvested area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needs to be irrigated although the yield increase varied (0 to 109%) in diverse agro-climatic zones. Consequently, at least 14% of more maize production could be achieved through drip-irrigation systems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compared to rainfed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17.
通过青山杨2年生扦插苗在不同比例盐碱土下的生理变化,研究青山杨对大庆地区盐碱土的适应能力。结果表明:青山杨在无植被盐碱土上在扦插20d时已经萎蔫,在扦插40d时已经死亡。在扦插20d和扦插40d,随盐碱土比例增加,青山杨叶片的电解质外渗率、POD活性以及脯氨酸、可溶性糖和丙二醛含量均呈上升趋势,SOD活性先升高后降低。青山杨有一定抗盐碱能力,可以在大庆盐碱地区进行引种栽培,但在盐碱程度高的土壤上需慎重栽培。  相似文献   

18.
基于土壤条件的边缘绿洲典型灌区灌溉需水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土壤性状是影响作物灌溉水生产力(IWP)与灌溉需水的关键因子。以土壤性状与作物灌溉水生产力及灌溉需水的定量关系为依据、结合区域土壤性状的空间分布,估算绿洲典型灌区作物灌溉需水及空间分布,为灌区尺度的合理用水分配及节水潜力评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黑河中游临泽边缘绿洲平川灌区,对118个农田土壤进行取样分析,确定土壤性状的空间分布;通过不同土壤质地和肥力水平的农田玉米灌溉试验,确定土壤性状与灌溉水生产力及灌溉需水量的关系、进而依据土壤条件估算灌区尺度的灌溉需水及空间分布。【结果】平川灌区农田0-20 cm耕层土壤砂粒含量为29.4%-91.9%,平均53.6%,土壤有机质含量范围为1.37-17.7 g•kg-1,平均10.9 g•kg-1;20-100 cm土层砂粒平均含量51.3%。土壤质地为壤沙土和沙土的面积占农田总面积的50%以上;有机质含量低于10.0 g•kg-1的面积占26%,土壤持水性能弱;土壤性状在空间分布上存在高度的变异性。玉米IWP平均为1.11 kg•m-3(沙土)-2.44 kg•m-3(壤土),与0-20 cm土层黏粉粒含量(CS1,%)、20-100 cm土层黏粉粒含量(CS2,%)、0-20 cm土层有机质含量(OM,g•kg-1)呈极显著正相关。依据土壤性状与灌溉水生产力的关系,得出平川灌区玉米灌溉水生产力平均为(2.36±0.77)kg•m-3,变动范围为0.75-3.92 kg•m-3,IWP小于2.0 kg•m-3的面积为970 hm2,占总面积的18.5%。灌区玉米生育期平均灌溉需水量为558 mm,总灌溉需水量为28.4×106 m3。【结论】土壤条件决定作物的灌溉需水与灌溉水生产力,在灌溉尺度农业水管理方面,应依据不同土壤性状的斑块单元进行地表水与地下水的合理分配与配置,并重视有利于土壤结构改善和肥力提升的施肥、耕作、灌溉等农业技术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土壤养分变化及碳积累过程是评价绿洲农田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生产力演化的重要指标。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了解西北干旱区自然荒漠开垦为灌溉农田后该指标的变化,揭示干旱区新垦农田土壤发育及演变规律,为新垦沙地持续利用提供指导。【方法】选择河西走廊中段临泽边缘绿洲0—46年开垦时间序列的沙地农田,取样分析0—60 cm土壤剖面的物理、化学性状变化及碳积累特征,通过比较2008年与2014年的耕层土壤(0—20 cm)测定结果,分析近几年土壤性状的变化。【结果】耕层土壤砂粒含量随开垦利用年限的增加而逐渐降低,但显著的变化发生在开垦16年后的农田,且最近10年土壤粒级组成变化不明显;在沙地开垦后的最初20年,耕层土壤有机碳(SOC)及全氮含量呈线性增加,20年后增加趋势减缓。开垦46年后,SOC、全氮、碱解氮、速效磷含量分别增加了9.0倍、6.3倍、6.3倍和13.5倍,耕层土壤无机碳(SIC)含量增加了77.1%;速效钾随开垦年限的增加呈先降低而后增加的趋势。20—40 cm和40—60 cm土层SOC及氮、磷、钾养分含量随开垦年限延长而逐渐增加,但变化幅度小于耕层土壤。2008—2014年的6年间,不同开垦年限的同一地块耕层土壤粒级组成未发生变化,但SOC及氮、磷、钾养分有明显的积累。沙地开垦46年后0—60 cm土层SOC、SIC和全碳的年平均固存量分别为0.75、0.79和1.47 kg·hm-2·a-1;SOC的积累主要发生在0—20 cm耕作层,而SIC的积累在40—60 cm土层。荒漠沙地转变为灌溉农田后有巨大的碳固存潜力;土壤黏粉粒增加对SOC及养分的积累和保持起重要作用。【结论】沙地开垦为灌溉农田后,随利用年限的增加,土壤肥力显著改善,但开垦46年后土壤肥力仍处于较低水平。对新垦沙地农田,要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和生产力持续提高,须采取提升土壤肥力水平的农田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