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放牧草地的产量和质量管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放牧草地的管理一方面是要最大限度地提高牧草产量,另一方面是要最大限度地提高牧草质量,其最终目标就是提高放牧家畜的生产性能。本文根据最新草地研究进展,讨论了影响放牧草地产量和质量的主要因素,以及为了达到期望的家畜生产性能而应遵循的放牧草地产量和质量管理原则。  相似文献   

2.
云贵高原山区草地生物改良技术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对20年来在云贵高原山区进行的难利用草地改良技术进行了总结.划区围栏是控制家畜放牧和草地管理的基础,可将载畜量从3.5个羊单位/hm2提高到7.5个羊单位/hm2; 免耕补播要先用畜群(牛群效果最好)清除天然植被,补播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等豆科牧草,待其成苗后再补播鸭茅Dactylis glomerata 等禾本科牧草效果明显;施肥以磷肥为主,补播初期施钙镁磷肥750 kg/hm2, 第3年转为维持施肥375kg/hm2,草地生产力最高;轮牧与定牧结合,羊群与牛群顺序放牧时,草地和家畜的生产性能俱佳.合理地、综合地运用这些技术可提高山区草地的综合效益,对山区草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发挥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正> 建立围栏系统划区轮牧是合理利用人工草地的重要手段。围栏放牧可节约劳动力,减少家畜疾病的发生和传播。然而,围栏放牧最主要优点是可以提高草地的载畜量,并使土壤—牧草—家畜生态系统达到平衡。增加草地载畜量,可使家畜粪便较为均匀地排回草地,促进了人工草地生态系统的营养循环,有利于牧草的再生;增加了载畜量可控制家畜对专一牧草的选食,有利于豆科牧草固氮,并保持牧草一定的可消化性;较高的载畜量使家畜个体营养摄入量减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不同放牧强度下(轻牧、适牧、重牧、过牧),黑麦草/白三叶混播草地的牧草现存量,种群牧草量构成及年产量变化。随放牧强度增大,草地牧草现存量呈下降,牧草利用率呈增加趋势。放牧强度对黑麦草茎、叶生长具明显影响,对白三叶影响则较小;黑麦草绿色茎叶比随放牧强度增大而降低,白三叶茎、叶植物量分配主要受季节影响。适牧的黑麦草和白三叶种群牧草量呈线形函数变化,而轻牧、重牧和过牧则呈幂函数变化,各放牧强度黑麦草现存量均随白三叶牧草量的增大而增多。黑麦草种群和群落产量均为:适牧>重牧>过牧>轻牧;白三叶种群产量为:适牧>过牧>重牧>轻牧。随放牧强度增大,黑麦草组分相近,白三叶组分呈增加,杂草和死物质组分呈降低趋势。因此,放牧能提高白三叶组分,抑制杂草植物生长,降低混播草地凋落、枯死损失,增强黑麦草和白三叶种群生长的正效应作用;适度放牧利于混播草地中黑麦草、白三叶组分比的稳定,维持混播草地高生产力。合理的草地利用率是保持高产、优质草地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放牧强度对南方人工草地和绵羊生产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放牧强度对草地生存环境和家畜生产性能关系密切。我国对放牧强度的研究集中于北方,南方草地建设比较晚,尤其是南方人工草地相关研究比较少。本试验旨在探讨南方人工草地不同放牧强度与草地植物产量和放牧家畜生产性能之间的关系,为确定合理的载牧量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草种的选择     
种草的草种和品种应按利用形式(刈剂、放牧或刈割与放牧结合)来选定。刈割利用时,牧草的产量是最重要的。为此,要选高大直立型的和营养价值随时间变化小、收获适期长的草种,放牧利用时,应选定再生能力强、耐家畜践踏、适口性强的草种。一般地说,寒地型禾本科疏从性草(鸡脚草、(?)状羊茅等)适于刈割放牧,匐匍型草种(草地早熟禾,小糠草等)适于放牧;豆科的红三叶、苜蓿适于刈割;白三叶适于刈割、放牧;高燕麦草适于调制干草。暖地型的牧草适于刈割的有:象草、无芒虎尾草等;放牧用的有巴哈雀稗、毛花雀稗。  相似文献   

7.
优化草原生态脆弱期的家畜生产方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大多数的草原区,天然植被放牧是家畜生产的主要方式.而天然草原在牧草的某些物候生长期对放牧是非常敏感的,尤其是在早春牧草返青后至3叶期这一阶段,放牧会使植物生长缓慢,整个生长季的牧草产量都减少.这段时期又正值幼畜断奶高峰,家畜对营养的需求急剧增加,草原的承载能力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因此,根据植被在此时期对放牧的反应把这个阶段称为草原生态脆弱期.生态脆弱期的家畜生产方式应与牧草物候生长阶段同步,这样才能在满足牧草的生物需要的同时,获得更高的牧草产量以及家畜后续生产性能.本研究探讨了在早春草原生态脆弱期内可供选择的家畜生产方式:人工草地放牧,天然草地轮牧补饲,舍饲育肥以及限制饲养等.  相似文献   

8.
放牧家畜采食的调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放牧家畜的采食行为受不同调控途径调控。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学习途径促使家畜产生正向或负向的采食经验,家畜通过采食经验自发地对草地进行可持续利用与管理。采食经验的主要内容是家畜通过各个调控途径将草地牧草的物理指标与牧草的适口性建立联系。家畜可通过视觉将牧草的高度、密度、颜色等与牧草适口性建立联系;通过嗅觉、味觉将牧草的气味、味道与牧草适口性建立联系;通过触觉将牧草的物理性质与牧草适口性建立联系。合理的放牧管理制度和生境条件也可调控家畜的采食行为。  相似文献   

9.
南方地区水热条件好,草地资源丰富且放牧家畜种类和数量较多,为充分利用当地草地资源,促进草畜平衡,本试验研究了我国西南地区人工草地不同牧压下山羊放牧行为的变化。试验采用野外群体观察法对2种牧压(重牧H和轻牧L)下山羊放牧行为及其参数进行观测记录。结果表明,2种牧压下放牧山羊采食时间都极显著(P<0.01)大于其他行为时间;鸭茅、黑麦草、白三叶的采食时间分别占总采食时间的29.2%,29.0%,25.4%,3种牧草的采食时间之和极显著(P<0.01)大于杂草的采食时间,但3种牧草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随牧压增加与时间推移,山羊采食速度逐渐降低,但差异不显著(P>0.05);山羊采食速度与口食量呈现负相关的关系。本研究表明,放牧载畜量作为草地管理手段之一,可用来调控草地组成,增加家畜有效采食量,提高山羊放牧系统的经济效益与当地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10.
通过研究青藏高原祁连山东段高寒草甸牧区土草畜氮磷特征,以及高寒草甸放牧区家畜氮磷平衡现状,以期为高寒草地健康评价及家畜管理提供理论及技术支持。依饮水点为中心,由近及远设置3个相对放牧强度,研究地上植物群落特征、牧草及土壤营养成分及家畜氮磷平衡。结果表明:物种多样性和草地生物量轻牧和中牧强度均显著高于重牧强度(P0.05);土壤全磷含量在0~10cm和10~20cm土层中重牧强度显著高于轻牧强度和中牧强度(P0.05),而在20~30cm土层中中牧强度下显著高于轻牧强度和重牧强度(P0.01);土壤全氮含量0~10cm土层中重牧强度显著高于轻牧强度和中牧强度(P0.01),10~20cm土层中中牧强度显著高于轻牧强度(P=0.016),20~30cm土层中不同放牧强度下氮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牧草全磷含量线性下降(P0.001),N/P线性增加(P0.001),而全氮含量对放牧强度的响应不显著(P0.05);此外,高寒草甸泌乳牦牛体内氮沉积量为27.95g/d,呈正平衡,磷沉积量为-1.95g/d,呈负平衡。综上,合理放牧,维持高寒草甸土草畜氮磷流的平衡,对于家畜的健康生长以及草地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对云南昆明小哨示范牧场草地植物资源进行调查,共记录草地植物37科119属143种。其中,人工种植牧草2科7属10种,野生植物37科114属133种。经多年的放牧演替,人工草地以东非狼尾草—白三叶、东非狼尾草—非洲狗尾草+白三叶两种草地型为主,草地植被盖度达95%以上,鲜草产量24-32 t/hm2,牧草品质优良,适口性好。天然草地包括草丛草地和灌草丛草地2个类型。草丛草地形成了以鼠尾粟+毛花雀稗、知风草+刺芒野古草2种类型为主,植被盖度75%-85%,鲜草产量9-12 t/hm2,牧草品质中等,为较好的天然放牧草地。灌草丛草地以地盘松—扭黄茅型和川梨—白茅型草地为主,植被盖度65%-75%,鲜草产量5-9 t/hm2,牧草品质和适口性均较差,采食率较低。利用不同放牧家畜采食习性的差异,肉牛放牧系统中引入山羊等家畜充分利用草地植物,是有效提高放牧系统草地生产力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放牧强度对南方人工草地和绵羊生产性能的影响(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放牧强度对草地生存环境和家畜生产性能关系密切[1]。我国对放牧强度的研究集中于北方[2],南方草地建设比较晚,尤其是南方人工草地相关研究比较少。本试验旨在探讨南方人工草地不同放牧强度与草地植物产量和放牧家畜生产性能之间的关系,为确定合理的载牧量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认识不同放牧方式和放牧强度对草地的长期影响是持续管理草地系统的基础。在新西兰南岛中南部,对补播优良牧草的生草丛(tussock)草地组成在不同放牧方式(连续放牧、交替放牧和轮区放牧)×放牧强度(载畜率=1.9,3.0和 4.1羊单位/hm~2长期影响的监测表明:不同放牧处理,尤其是放牧强度对草地组成的影响远大于同一地区地形的作用。随着载畜率的提高,植被盖度下降。生草丛禾草盖度在轻牧下降低程度大于重牧条件下,说明其较补播牧草耐重牧,但轻牧下其竞争力弱。轻度放牧有利于鸭茅(Daetylis glomerata),白三叶草(Trifolium repens)和黄花茅(Anthanthum odoratum)生产能力的发挥;而黑麦草(Lolium perenne)和翦股颖(Agrostis capillaris)却在重牧下生长丰盛。但轮牧对鸭茅、黑麦草、毛雀麦(Bromus mollis)等的生长均有利。放牧、尤其是高强度的连续放牧有助于杂草鼠耳山柳菊(Hieracium pillosella)的侵入,促进草地的退化。  相似文献   

14.
采用人工撒播、羊喂播,牛、羊背播等方法结合家畜放牧蹄耕技术,在新疆坡度较大无法进行机械作业的山地退化草地进行补播改良,试验结果表明:放牧蹄耕法技术改良最适宜的草地类型为山地草甸草原。最佳补播时期为早春播种,最适合牧草品种为红豆草;最好的补播方法为人工撒播,最适宜坡度为20°为好。通过蹄耕法改良后,草地植被覆盖度在原有的基础上最高提高了35%,优质牧草比重增加了25%,鲜草产量提高了3~4倍。  相似文献   

15.
《饲料工业》2017,(21):62-64
高寒草地天然牧草是高原放牧家畜主要日粮来源,全年天然牧草营养的不均衡和家畜营养需要的恒定,严重制约了高寒草地畜牧业的发展。文章通过综述青海、西藏、甘肃和新疆有关高寒草地牧草营养价值的研究文献,整理综合高寒牧草Ca、P的营养成分数据,以不同牧草不同生长时期为划分单位,探究不同地域、不同生长期高寒天然牧草Ca、P含量极其分布规律,为高寒草地放牧家畜精准补饲饲养提供基础参数,通过适度补饲解决高寒草地营养供给不均衡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为更好地了解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区暖季放牧条件下人工草地牧草的生长特点,为制定合理放牧制度提供依据,于2001~2003年开展了暖季放牧牦牛对多年生人工草地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放牧2年后轮牧人工草地播种牧草比例为95.27%,连续放牧人工草地为86.15%,无放牧人工草地为58.01%。轮牧人工草地牧草月风干重最高值3 198.8 kg/hm2,连续放牧人工草地为3 023.2 kg/hm2。放牧可以提高人工草地牧草生长率,轮牧人工草地的牧草生长率高于连续放牧人工草地。放牧还影响着第2年播种牧草的生长,轮牧能促进种子出苗数,播种牧草的鲜重,风干重和种子产量分别达到了5 088.88 kg/hm2,3 053.33 kg/hm2和480 kg/hm2,均高于连续放牧人工草地和无放牧草地,轮牧人工草地杂草鲜草产量最低,为193.33 kg/hm2。适宜的放牧是保持人工草地可持续利用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7.
划区轮牧是提高草地家畜系统产出和实现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放牧制度.放牧管理的方针是把草层高度(草地牧草生物量)保持在最利于草地生长、草地质量和家畜采食的范围内.饲料计划依据不同的时期和管理层次分为饲料概算、饲料预算和放牧计划三个水平.饲料供给由草地牧草生长速度、草地生物量和补饲确定,而饲料需求由牧场家畜数量及其生产指标水平决定.实行季节畜牧业的经营管理策略,使草地供给和家畜需求达到季节和全年的动态平衡.系统管理和效益的三个关键是划区围栏、畜群结构和载畜量.  相似文献   

18.
草地载畜量研究进展:概念、理论和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敏云  贺金生 《草业学报》2014,23(3):313-324
 平衡理论强调家畜和草地资源之间的生物反馈,主张采取保守放牧策略保证草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草地管理的目标是调节草地牧草供给量和家畜饲草需求量平衡。基于非平衡理论的“新草地科学”,则强调气候因素尤其是降水,决定着干旱、半干旱区草地承载力,主张采取机会主义策略,充分利用草地并维持草地基况。传统上,草地载畜量的确定是先计算生长季末的草地产量,利用草地利用率等校正系数校正,再除以家畜的年平均需求量;但由于其没有考虑牧草质量、饲喂价值和家畜营养需求,载畜量估计存在误差,从而导致争议。本文依据国内外研究进展,回顾了草地载畜量概念的发展和演变,比较了草地产量载畜量、营养载畜量(包括标准干草载畜量、总可消化养分及可消化粗蛋白载畜量、能量载畜量)差异,归纳了草地载畜量在应用上的争议。本文指出,由于牧草养分的季节变化动态,采用家畜营养需求法估测的载畜量值通常较草地产量法为低,放牧实践上应采用2种方法相结合估算草地载畜量,根据估算数较低者确定草地载畜量有利于草地可持续利用和保护。草地通常既存在平衡态,也存在非平衡态;而基于平衡理论的保守放牧策略在放牧率和放牧压力上,与基于非平衡理论的机会放牧策略存在差异;放牧管理应结合气候条件、草地基况、草地产权制度、政府贴现与否及市场价格等因素,选择保守放牧策略或机会放牧策略,实现草地畜牧业生产的生态和经济效益。由于生态模型通过模拟草地对放牧的响应及放牧对草地的影响,是草地管理的基础,本文归纳了草地放牧管理相关的生态模型和放牧管理应用程序,以期为草地放牧管理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草地家畜放牧系统草畜平衡调控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划区轮牧是提高草地家畜系统产出和实现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放牧制度。放牧管理的方针是把草层高度(草地牧草生物量)保持在最利于草地生长、草地质量和家畜采食的范围内。饲料计划依据不同的时期和管理层次分为饲料概算、饲料预算和放牧计划三个水平。饲料供给由草地牧草生长速度、草地生物量和补饲确定,而饲料需求由牧场家畜数量及其生产指标水平决定。实行季节畜牧业的经营管理策略,使草地供给和家畜需求达到季节和全年的动态平衡。系统管理和效益的三个关键是划区围栏、畜群结构和载畜量。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对国内外人工草地山羊生产系统相关研究基础上,针对南方山区人工草地养殖山羊的实践提出技术措施和指标体系。研究表明,三叶草与多年生禾本科牧草混播放牧草地,牧前草地现存量1800~2500kgDM(drymatter)/hm2(草层高15~18cm),牧后草地现存量1100~1200kgDM/hm2(草层高5cm),可有效地提高波尔山羊和杂交山羊的生产性能。划区围栏有效减少山羊的维持能需求,放牧草地豆禾比例的维持可以通过施肥技术、放牧小区的刈牧轮换计划和实行家畜组合放牧来进行调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