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池塘养殖尾水因含有大量营养物造成环境水质的富营养化而受到广泛关注,因此养殖过程中对水体的处理显得尤为重要,现阶段常用化学药物或植物人工浮床等对养殖水进行处理,但从绿色发展的角度看,利用植物人工浮床处理养殖水体显得更环保、节能.通过运用无土栽培技术与环保材料构建的植物人工浮床,使植物种植到池塘水面上,通过植物根部的吸收、...  相似文献   

2.
利用水生植物修复受损水生生态系统是20世纪90年代新兴起来的研究内容,戴全裕等利用水培经济植物处理含重金属废水、酿酒废水取得成功;由文辉等利用水生经济植物净化城市受污水体试验取得初步成功;介子林等进行了水培蔬菜对池塘水质净化试验取得初步成功;操家顺等利用水蕹菜在苏州河进行了水质改善试验取得成功;曹豫等在重庆的水产养殖水域种植空心菜等蔬菜取得成功。但在我国北方盐碱地地区,利用浮床植物对水产养殖池塘进行环境修复试验还未见报道。为此,我们开展了适应北方氯化型盐碱地浮床植物的筛选,  相似文献   

3.
苏健 《中国水产》2016,(10):99-101
正在养殖池塘中,通过浮床技术、用新泥土固定秧苗,丰优香占稻能够通过吸收池塘水体中氮、磷、钾等自然生长,生产出优质大米。丰优香占是国家审定的优质杂交籼稻,传统种植方式是稻田种植。为了探索丰优香占在池塘水面种植的可行性,我们于2015年~2016年在重庆市万州区鱼种站汪家坝基地养殖池塘进行了种植试验,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正本试验选择水蕹菜作为生物浮床主体材料,研究其在养殖池塘浮床生境条件下,对南美白对虾养殖池塘水质净化的效果,同时对两种不同养殖模式池塘中的生长性能和养殖效益进行分析,为水蕹菜浮床在南美白对虾养殖中的应用提供依据。一、材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5.
<正>据统计,目前张家港市已完成高标准养殖池塘改造面积8 774亩,占全市池塘养殖总面积的86%,共设置尾水净化区域50余处,尾水区池塘面积近800亩,大多采用“三池二坝”方式。按照改造实施方案要求全部实行养殖尾水循环利用或达标排放。为达到净化尾水水体的目的,在上述50多处尾水区域种植了水生植物,部分放养了花白鲢、螺蛳等具有净水功能的水生动物,  相似文献   

6.
正近年来,随着池塘养殖业规模生产的发展,池塘水质的富营养化现象日趋明显,严重制约了池塘养殖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国内各地采用池塘浮床种植水生植物的方法,有效地调控了养殖池塘的水质,改善了池塘生态环境。根据食用菌在出菇期需要大量氨氮和有机磷的生物学特性,我们先后进行了平菇类水上浮床栽培试验、食用菌鱼塘浮床栽培对水质的调控试验(对氨氮降解试验)以及平菇类菌包的浸泡对比试  相似文献   

7.
<正>鱼类养殖池塘水面种植蔬菜,水生植物生长所需要营养来自水产养殖池塘中的底泥、残饵、排泄物等,使水产养殖的污染物成为浮床植物的营养物,通过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达到了改善养殖水质的目的。池塘鱼菜共生生态系统(下称"渔菜共生系统")通过在鱼类养殖池塘水面种植蔬菜,利用蔬菜根系发达、生长时对氮和磷需求高等特性,  相似文献   

8.
利用生态浮床技术,在泥鳅养殖池塘中种植空心菜,开展"泥鳅-空心菜"池塘共生养殖试验,试验组亩产台湾泥鳅、空心菜分别为1086 kg和2000 kg,亩均产值为3.86万元;对照组亩产台湾泥鳅为1138kg,产值为3.41万元;试验组较对照组亩增效4440元。实现"一水两用、一塘双收"目标,并有利于改善泥鳅养殖池塘水质。  相似文献   

9.
3.池塘水体净化设施池塘水体净化设施是利用池塘的自然条件和辅助设施构建的原位水体净化设施。主要有生物浮床、生态坡、水层交换设备、藻类调控设施等。(1)生物浮床:生物浮床净化是利用水生植物或改良的陆生植物,以浮床为载体,种植在池塘水面,通过植物根系的吸收、吸附作用和物种竞争相克机理,消减水体中的氮、磷等有机物质,并为多种生物生息繁衍提供条件,重建并恢复水生态系统,从而改善水环境。生物浮床有多种形式,构架材料也有很多种。在池塘养殖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生态浮床对养殖水体中浮游植物群落的影响,选择鲤鱼精养池塘为试验区域,设置不同浮床覆盖率的试验池塘(10%、20%、30%)和对照池塘,2018年6-9月,定期采集试验池塘和对照池塘水样进行浮游植物检测。结果表明,试验池塘与对照池塘浮游植物的种群结构差异明显,试验池塘浮游植物以绿藻门和硅藻门种类为主,而对照池塘以绿藻门和蓝藻门种类为主;取样期间浮游植物丰度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动趋势,且明显低于对照池塘;同时,20%浮床覆盖率的试验池塘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明显高于对照池塘和其它两组试验池塘。以上结果表明:生态浮床能够抑制浮游植物的增长,改变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和生物多样性,预防水体富营养化。  相似文献   

11.
2008年我们在常州市武进区前黄镇湖滨村境内的常州市水产良种引繁中心的滆湖养殖基地,进行了淡水池塘循环水养殖技术的试验,通过建立集约化养殖区、生态化养殖区、尾水汇集区、生物净化区、净水  相似文献   

12.
<正>北方海水养殖以鱼、虾为主,养殖过程中的残饵和养殖动物排泄物形成的污染物排放到尾水池塘后,对池塘水体、底泥等造成污染,使得养殖水体日趋富营养化。随着国家“环保风暴”升级、养殖污染监管措施的加强,水产养殖亟须探索一种尾水处理新模式,既能生态处理养殖尾水,又能对尾水资源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13.
不同覆盖率的生态浮床对池塘氮、磷的去除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在养鱼池塘设置生态浮床培育空心菜,对比分析生态浮床不同覆盖率对水体氮、磷去除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设置生态浮床系统池塘与对照池塘之间氮磷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生态浮床系统覆盖率在10%、20%、30%的设置下,对水体总氮的去除率分别为53.6%、62.4%、68.9%,对总磷的去除率分别为62.8%、74.1%、78.7%,三种浮床处理对水体氮、磷去除差异显著(P0.05)。生态浮床系统是一种新型的养殖模式,是池塘养殖生物与无土栽培植物在生态位上实现互利共生,该系统可作为池塘水体富营养化生态防控的措施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以山东烟台青鳞铺区域海水养殖入海排污口综合整治项目为例,通过建设海水工厂化养殖尾水池塘梯度利用工程、池塘多营养层次生态养殖工程、池塘进排水控制工程、池塘养殖尾水生态处理工程、池塘岸堤绿化工程,打造海水养殖尾水梯度利用和现代生态渔业示范项目,提升了渔业基础设施质量,提高了水产养殖尾水生态处理能力,降低水产养殖对海洋环境的影响,保障水产养殖行业健康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5.
<正>为贯彻农业农村部《关于做好2022年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推广“五大行动”工作的通知》,笔者于2022年选择日照市涛雒镇廒头盐场约100亩虾蟹池塘进行养殖尾水异位净化试验。养殖尾水处理技术包括放养滤食性贝类、清底型鱼和移栽本地滩涂大米草,结果表明该模式能够有效降低虾蟹池塘养殖尾水中氮、磷及弧菌含量,实现虾蟹养殖尾水的净化,为沿海地区虾蟹池塘养殖尾水治理提供了可复制的模板。现将试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6.
正本项目采用"三池两坝"的淡水池塘养殖尾水处理工艺流程,以养殖面积8%~10%的占比建造尾水处理净化设施,合理安排尾水处理容量,通过滞留、沉淀、过滤、曝气、生物吸收等方法,有效降低水中氮、磷含量。检测结果显示,与养殖池塘相比较,生态池pH值更稳定,生态池的总磷、总氮平均值显著降低,降幅分别为56.6%、39.8%,悬浮物平均值降低15.2%,主要水质指标符合SC/T9101尾水排放一级标准。  相似文献   

17.
通过在海水池塘内放养不同密度的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日本对虾(Marsupenaeus japonicus)和硬壳蛤(Mercenaria mercenaria),构建"红鳍东方鲀-日本对虾-硬壳蛤"海水池塘多营养层次养殖模式;将养殖尾水排入养殖尾水处理池塘,在尾水处理池塘内采用池塘表面栽种海马齿,池塘中层吊养牡蛎,池塘底层底播硬壳蛤的方式对养殖尾水进行净化处理。该养殖模式不仅提高了养殖效益,生态效益也非常显著。  相似文献   

18.
<正>在池塘循环水养殖净化区和湖泊网围养殖区域中,种植水生植物是处理养殖尾水、保障水源安全、提高养殖效益的重要方法,本研究探索水生植物对水产养殖水源的实际处理效果,为发展生态渔业提供技术路径。一、材料与方法1.选择本市各辖区10个池塘循环水养殖单位,主养面积5874亩,净化区面积540亩,主养品种分别为河蟹、青虾、翘嘴鲌、银鲫、青鱼、草鱼等。净化区分为池塘、沟渠两种类型,分别种植浮萍、水花生、空心菜、菖蒲、  相似文献   

19.
为探明集中连片池塘排放尾水中氮磷经尾水处理系统各净化功能区的削减状况,分析尾水处理系统氮磷的削减机制,比较论证养殖尾水在各净化功能区的季节、月份变化规律,建立了一个具有养殖尾水处理系统的集中连片池塘养殖小区,对总氮(TN)和总磷(TP)在养殖试验周期内开展持续的时空监测.结果显示:生态沟渠和湿地+净化池塘组合构成的养殖...  相似文献   

20.
正池塘工业化生态养殖系统近年开始示范应用,利用集装箱、人工水槽等设施对多个养殖品种进行了养殖试验,并取得了成功,陆基水产养殖迅速崛起。池塘工业化生态养殖往往需要一个较大面积的养殖尾水净化区池塘,一般都需要几十亩水塘才会达到净化目的。本试验目的在为陆基高密度养殖草鱼作技术探索,以在没有比较大的净化区池塘情况下、能够进行高密度鱼类高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