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据史料记载,附石盆景的出现是在我国的南宋时期。南宋时期,江南苏杭一带,商贾云集,经济繁荣,文化活跃,经济的发展也带动了文化等诸多行业的兴旺发达。盆景行业也得益于地区的繁荣,开创了一个盆景行业较为活跃繁荣的局面。诗人王十朋在《岩松记》中写道:"野人有以岩松致梅溪者,异质丛生,根衔拳石,茂焉非孤,森焉非乔,柏叶桧身而松气象,藏参天复  相似文献   

2.
胡军 《花木盆景》2014,(6):78-79
创新是盆景艺术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动力,如何让盆景艺术的创新与时代的审美统一并得到大多数欣赏者的认可是件不容易的事情。江浙地区的盆景素材以松柏类为主,松柏参天复地的森茂景象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南宋温州籍状元王十朋著有以松树为题材的著作《岩松记》,其中写道:"野人有以岩松至梅溪者,异质丛生,根于拳石,茂也非孤,森也非乔,柏叶桧身而松气象,藏参天复地之意于盈握间。"  相似文献   

3.
李树华 《花木盆景》2023,(11):48-51
<正>树形与形式1.盘干式谢堃《花木小志》记载:“枸杞,余蓄二盆,皆老本虬曲,壮而短之,萧疏枝叶。一盆其色红若朱砂玛瑙,一盆其色黄若澹金蜜蜡,子实离离。”文中的“老本虬曲”为枸杞盆景树干盘曲之意,两盆枸杞盆景为盘干式盆景。枸杞盘干盆景,老干盘曲低矮,结有黄色与红色果实,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屈大均《广东新语》记载:“又有七里香,叶稍大,其木皆不易长,广人多以最小者制为古树,枝干拳曲作盘盂之玩,有寿数百年者。”说明当时在广东地区,已经开始利用七里香制作盘干盆景。  相似文献   

4.
你了解现代盆景吗?砚式盆景状如自然式石砚,根据唐代“砚山”加以变化发展而成。“砚山者,取有山峰形状之石,置于砚之一端,似始于南唐之李后主”(摘自《中国美术史》)。  相似文献   

5.
盆景怡乐     
魏琪 《花卉》2008,(8):41-41
盆景据说始于唐,盛于宋。韩愈曾有盆池诗,咏盆中荷花(见《全唐诗》)。宋人赵希鹄写《怪石癖》,述奇石清供,可算此类盆景之滥觞。元有僧韫上人善作盆景。据周瘦鹃考证,盆景之名始于明代,屠隆作《考槃余事》有文云:“盆景以几案可置者为佳,  相似文献   

6.
<正>植物盆景名称考略到了清代,盆景成为庭园中必不可少的装饰物。特别是乾隆(1736-1795)和嘉庆(1796—1820)年间,盆景技术得到发展,盆景树种、盆景形式更加多样。清代在继承盆景称谓的基础上,出现了多种新的盆景名称,盆景的含义进入了细分化阶段。1.盆景一词的多义(1)包含树木盆景与山水盆景含义的盆景一词清代刘銮在其《五石瓠》中对“盆景”一词定义如下:今人以盆盎间树石为玩,长者屈而短之,大者削而约之,或肤寸而结果实,或咫尺而蓄虫鱼,概称盆景。  相似文献   

7.
白荷 《花木盆景》2005,(5):20-20
泉州盆景有着悠久历史和独特优势,原以榕树盆景见长,有“海内独步”之美誉。榕树盆景《凤舞》历经三代人创作养护,集全国盆景展、亚太地区盆景展、世博会盆景展金奖于一身,是泉州盆景的活古董。  相似文献   

8.
泉州盆景有着悠久历史和独特优势,原以榕树盆景见长,有“海内独步”之美誉。榕树盆景《凤舞》历经三代人创作养护,集全国盆景展、亚太地区盆景展、世博会盆景展金奖于一身,是泉州盆景的活古董。此次第六届中国盆景展览,福建泉州锦园送展《凤鸣秋月》作品,乃柏树品种,其规格高54cm,宽87cm,属中型盆景之黄金尺寸。其作原由台湾张文景先生创作收藏十余年,去年经泉州曾文安先生进行  相似文献   

9.
盆景亦如绘画,有写实与写意之分。写实者为物象之景,写意者乃心灵之景。  相似文献   

10.
王浩文     
《花木盆景》2014,(2):7-7
号沐石斋主,别名老文。祖籍河北省曲阳县,1968年生于保定。自幼习书画,1987年跟随父亲踏入研制盆景根雕、园艺设计的艺术道路。1993年至1994年赴日本专修日本造园、盆栽技艺。1988年、1996年、1998年在河北省保定市和省会石家庄成功举办“王浩文盆景根雕艺术作品展”。1998年荣获“河北省盆景大师”称号;2000年获取“中国根艺美术师”资格证书;2009年被选举为“河北省盆景雅石行业协会”副会长。合作出版《北方盆景》、《观果植物盆栽》、《盆栽果树》三部书籍。  相似文献   

11.
许松。1972年出生在风景秀丽的太湖之滨——无锡。受江浙地区吴文化的熏陶。从小喜欢花花草草。无意间在《花木盆景》杂志上看到盆景后即被深深地吸引。1999年开始专业从事盆景的种植和造型。通过努力和众多专业人士的指导和帮助,盆景技艺得到提高,多次在各级盆景比赛中获奖。并获得无锡市唯一一个盆景类“五一劳动奖章”。现任“盆景乐园网站”的分区版主。  相似文献   

12.
《盆景改作》栏目为盆景工作者和爱好者提供了一个记录自己前进脚印的空间。笔者受该栏目的启发,赶紧寻找盆景旧照片,也想回过头去看看自己在盆景创作中走过的弯路。但令人失望的是所留“足迹”甚少。一者,旧时照相技术不甚普及,二者,认为“不成型”的盆景不值得照。  相似文献   

13.
<正>盆景起源于中国,盆景文化源远流长。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曾出土了距今5000年历史的五叶纹和三叶纹陶块,其上就有盆栽植物图像。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用浅盆放置山石,初步形成盆中之“景”的概念。盛唐时期,著名诗人、画家王维曾经用兰蕙和奇石制作盆景,冯贽在《云仙杂记》中称:“王维以黄瓷斗贮兰蕙,养以绮石,累年弥盛”。宋代是中国盆景艺术的成熟期,苏东坡非常喜爱盆景,动手制作并留下诸多辞赋笔记,他在《格物粗谈》中写道:“芭蕉初发分种,以油簪横穿其根二眼,则不长大,  相似文献   

14.
品读《追月》观赏陈文辉先生的黑松盆景《追月》(见《花木盆景》2001年第六期“盆景赏石“版),心中感慨良多。我深深地被这绝妙的构思,超凡的构图,精巧的手法所打动。纵观整个盆景,桩体气韵流动,状欲高飞,势如飘然随月而去。该桩形态自然,姿态优美,神态活泼,非于盆艺有深造诣者不能为之。从总体观之,本桩为一本双干。主干右斜出而又左折斜上飘:副干自主干内侧直接与主干呼应同向左上飘。两干上布枝精炼,无  相似文献   

15.
盆景艺术造型的宗旨就是因树造型,因材施艺,把普通、腐朽的桩材化为神奇,挖掘出最高的艺术境界,这是每一个盆景艺术创作者应有的理念。韦金笙先生在2007年《花木盆景》第五期刊发的《试论盆景艺术之术》一文中,用“裁、剪、扎、接、雕”阐述了我国如今盆景艺术创作的技艺内涵。  相似文献   

16.
柯孝仁 《花木盆景》2005,(12):22-22
刘传刚的这件博兰盆景《将军风采》,让我想起了曹操的《短歌行》。《短歌行》是建安时代的杰作。“它代表着人生的两面”(林庚语),即人生之忧与人生之乐。《将军风采》的意境与《短歌行》的诗意,颇具“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17.
<正>在附石盆景上,伍宜孙被公认是“有突破性发展”的一位大家。其附石作品注重年功,且讲究石之型格、气势,树根、树干、树枝完全贴附在石缝之中,古拙而有画意,堪称开一代附石之风。伍宜孙2002年出版的《伍宜孙盆景集》一书中关于附石盆景的论述时至今日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特选为本期专辑开篇之作,旧文新读,以期对广大读者有所启发。附石盆栽(日本称为石付)是盆景中别具风格的一类。于石间附以树木或花草,只要配合适当,不仅能充分表现自然美景,且更富诗情画意。其卓著者,跨谷悬崖,盘根峭壁,或突出孤岛、或峰峦丛生、或岭头矗立、或岩石攀依。缩龙成寸,置之庭园厅堂,不独室有山林趣,更使人有坐游山丘岩壑之感。附石盆栽,有赖于树与石之配合,所以比单独盆栽之构造更为复杂,且技术亦较高深,不易造出隽逸作品,因此就屡使初玩盆栽者视为畏途。  相似文献   

18.
在盆景创作中,常常可见“参照画意”之做法。中国盆景艺术大师周瘦鹃先生在《盆栽趣味》、《花木丛中》等著作中曾经说过:“我的盆景一方面是自出心裁的创作,一方面是取法乎上、仿照古人的名画来做”,并且他认为”从古今名画中挑选合适的构图”要比自己凭空想象高明得多。这是因为名家的山水画作,常常是“搜尽奇峰打草稿”,再经过概括、提炼而成的。  相似文献   

19.
玉山 《花卉》2014,(3):31-31
微型盆景组合《陡身图》树种为榕树,由7件不同造型的人物组成,其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既不失榕树的特点,又有人物的神韵,金弹子盆景《笑面人生》、《垂钓》、《虾趣》;榕树盆景《雄姿飘逸》等均为此类作品。其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奇特而富有趣味。  相似文献   

20.
《花木盆景》2014,(5):18-18
朱宝祥,中国盆景艺术大师,通派盆景代表人物,江苏南通人,生于1914年,因病于1994年9月13日在南通逝世。享年81岁。朱宝祥自12岁开始学艺,在盆景艺术领域辛勤耕耘近70个春秋,一生致力于通派盆景艺术发展,并在传统“两弯半”造型上,总结出“满、残、清、奇、古、怪”的选材六字诀,推出独树一帜的“贴骨棕”棕法。在盆景创作中,他继承传统,博采众长,敢于创新,创作出《源远流长》、《听涛》、《金蛇狂舞》、《五本同源》、《峰峦叠翠》等盆景精品。他还十分注重通派盆景艺术理论研究,对通派盆景艺术特色与剪扎技艺作了较为系统的总结。1989年,建设部城建司、中国园林学会、中国花卉盆景协会联合授予朱宝祥先生“中国盆景艺术大师”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