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在家畜的内外环境中有着多种多样的微生物,它们都适应所处的环境而生存,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家畜疾病生态学方面,这里只粗浅的说明家畜常在的微生物群和舍内外微生物环境。一、家畜常在的微生物群家畜的体表皮肤、天然孔和消化道常寄居有多种微生物。微生物之间存在着共生和拮抗的关系,它们之间和微生物与宿  相似文献   

2.
与单胃动物不同,反刍家畜瘤胃中共生的微生物区系能将非蛋白的含氮化合物合成蛋白质。在反刍家畜日粮中加入尿素,由于瘤胃微生物和脲酶的作用,尿素被水解成氨。瘤胃微生物利用这些氨合成菌体蛋白质。  相似文献   

3.
乳酸菌作为益生菌在猪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肠道微生物的组成及其代谢从多方面影响着家畜的生长,特别是受环境影响较大的幼畜更为明显。在肠道的不同部分都定殖着不同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或与肠道黏液层相互作用或附着于肠道上皮细胞表面,从而作为阻止其他微生物或饲粮中的毒素入侵肠道组织的第一道保护屏障。健康动物肠道的各个部分都定殖着一类典型的微生物,并与动物形成有益的共生关系。由于集约化高密度养殖方式的出现,家畜对肠道菌群失衡相当敏  相似文献   

4.
七、生菌剂(益生素) 家畜消化道内存在大量微生物菌丛区系,这些菌丛区系在营养上参与营养成分代谢和维生素合成,在防病上可抑制病原菌繁殖,对维持家畜的发育和健康有重要作用。肠内微生物区系的正常平衡一旦破坏将引起动物腹泻,生菌剂很早就作为治疗药物加以使用。其作用机制在于能够抑制肠道内有害病原菌的繁殖。故维持家畜肠道内正常微生物菌丛区系及其平衡,对改善家畜发育、提高饲料转化率以及发展畜收生产是最重要的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5.
反刍家畜与其他家畜相比较主要生理特点为反刍、复胃消化和独特的瘤胃微生物群作用等。如缺乏了解,常出现用药错误,造成不良后果。因此,阐明反刍家畜生理特点与用药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1.成年反刍家畜不宜内服广谱抗生素成年反刍家畜以食草为主,其消化需要靠瘤胃内的嫌气纤毛虫和微生物来完成,并合成蛋白质、糖类和维生素供机体利用。当这些有益微生物受到破坏时,家畜出现消化紊乱。由于抗生索具有抑制和杀灭微生物的作用,内服抗菌素会杀灭或抑制消化道内某些有益的敏感细菌,破坏平衡,使一些不敏感或耐药菌过度繁殖而造成二重…  相似文献   

6.
冉涛  谭支良 《动物营养学报》2012,24(7):1207-1215
群体感应(quorum-sensing,QS)是一种微生物细胞间的通讯机制,微生物通过分泌信号分子来感知细胞(群体)密度,并在信号分子达到一定浓度时,通过调节特定基因的表达来调控群体内微生物众多生理生化过程的行为.研究发现群体感应广泛存在于微生物界,并在调控微生物间的共生或竞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反刍家畜瘤胃适宜的环境(如恒定的温度、pH及充足的养分)为众多微生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条件,同时,这些瘤胃微生物在对营养物质进行降解时存在着复杂的共生、竞争关系.目前,研究人员经研究证实反刍家畜瘤胃微生物同样具有群体感应,本文对反刍家畜瘤胃微生物群体感应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今后该领域的研究作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家畜肠道微生物群落之间、微生物与宿主之间不断相互作用,形成动物肠道内复杂的微生物生态环境。肠道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对维持家畜正常生长发育、营养代谢、繁殖性能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微生物-脑-肠轴是中枢神经系统和肠道微生物之间的双向调节渠道。利用代谢组学对微生物代谢物进行检测能对微生物多样性分析数据进行补充,从而进一步揭示肠道微生物与宿主之间相互作用关系。该文综述了家畜肠道微生物代谢物的种类、代谢组学在肠道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以及肠道微生物代谢物对家畜动物的影响等内容,有助于了解微生物代谢物与家畜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研究的现状。  相似文献   

8.
家畜环境问题是社会生产历史客观存在的事实,并非现在才提出来,由于畜牧业的迅速发展,生产日益趋向工厂化,专门化和机械化,在狭小的面积和范围内集中饲养大量的家畜,需要解决由此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就显得突出和紧迫起来。畜牧业现代化生产沟环境问题,一方面是为了提高产品数量和质量而实行环境控制;另方面是家畜韵生存和生产活动改变了环境质量,破坏了家畜和环境间的生态平衡。畜舍内  相似文献   

9.
随着畜牧业的不断发展,人们都试图寻找价廉物美、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饲料饲喂家畜以生产更多的畜产品满足人们生活上的需要。用非蛋白氮代替蛋白饲料饲喂反刍动物,已为人们所采用。牛是反刍家畜,在其瘤胃中有与之共生的微生物群,它们具有利用非蛋白氮合成菌体蛋白的能力。而这些微生物群在第四胃中则作为营养物质被牛所消化吸收。  相似文献   

10.
一、家畜胃肠道的微生物菌群微生物是微生态系统中的主要成员。家畜胃肠道微生物区系指在胃肠道内的微生物群落数量、种类及其相互作用。家畜胃肠道的微生态区系受家畜种类、年龄、生理变化、饲料、正常微生物群的菌群关系等的影响。仅就种属不同来说,微生物区系就有明显的差异。反刍动物的瘤胃缺乏胃腺,主要靠微生物的发酵作用消化饲料。瘤胃内有一个庞大的正常微生物区系,在每毫升瘤胃内容物中含细菌数约107~1012,含纤毛虫60~80万个,还有各种酵母菌、螺旋体和放线菌等。反刍家畜肠道内的微生物区系与杂食性家畜相似,肠…  相似文献   

11.
Mcdo.  LR  张祺 《中国畜牧兽医》1989,16(6):23-24
工厂化饲养的家畜和高生产性能的家畜日粮中必须添加维生素,以平衡家畜的营养。不同品种和品系的畜禽所需维生素量是不同的,生长快和产量高的需要量大。例如:生长快的仔鸡会因生物素、叶酸、烟酸和胆碱等缺乏而发生腿病。完全舍饲而不放牧的猪与家禽对维生素和矿物质需求量很大。维生素添加剂只占家畜饲料的0.1%,占猪、鸡等饲料成本的1~2%。维生素添加剂用量主要根据日粮和家畜生长的需要决定。使用维生素添加剂需注意以下问题: 1.饲料中维生素含量及生物可利用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在日粮中,饲料的缺乏和营养物质的不足,使畜牧业广泛利用工业生产的饲用制剂。其中,有微生物合成的产品,包括前生命素 用许多活的共生菌培养物或其发酵产物制成的一种生物制剂。 前生命素可用于预防不同病源的胃肠道疾病和肺部疾病,能促进仔猪的生长和发育,以及恢复胃肠道正常的微生物区系。它的良好效果是,能抑制许多种类的  相似文献   

13.
答读者问     
<正> 1.尿素对反刍家畜的利用及注意事项尿素可以作为反刍家畜的蛋白质补充料。因为,尿素进入反刍家畜瘤胃内后,由瘤胃微生物产生的尿素酶水解成氨和二氧化碳。瘤胃微生物将氨合成微生物蛋白质。然后,微生物蛋白质在肠道被消化吸收而被反刍家畜利用。  相似文献   

14.
半纤维素是粗纤维的一种,广泛存在于植物性饲料之中。半纤维素是由多糖醛酸与木糖、葡萄糖、甘露和五碳糖结合而成的一类复合碳水化合物,与纤维素、木质素等构成植物细胞壁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家畜的消化道中,只有共生的微生物区系分泌的酶才能使半纤维素水解成可以被消化吸收的物质。牛、羊等反刍家畜由于瘤胃内生存着种类繁多、数量巨大、功能各异的瘤胃微生  相似文献   

15.
<正> 由于能源危机和国际市场谷物需求的增长,在反刍家畜饲料结构中,人工干燥饲料和精饲料日趋减少。青贮作为家畜日粮的基础,是因为本身技术特点符合家畜工厂化管理的要求。青贮的特点是在封闭状态下能长  相似文献   

16.
益生素在畜禽饲料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益生素在畜禽饲料中的应用甘肃省饲草饲科研究俞联平益生素又名原生素,是由活体微生物制成的生物制剂,故又称活菌制剂,是动物有机体共生微生物的稳定培养物或其发酵产品。畜禽饲料中利用益生素,通过施加活微生物能改善肠道菌群平衡,达到防治胃肠疾病和促进生长的双重...  相似文献   

17.
随着对反刍家畜蛋白质营养体系的深入研究,反刍家畜饲粮、瘤胃及小肠中氨基酸的组成和比例也得到进一步探索。赖氨酸作为一种限制性氨基酸,在反刍家畜生长、生产性能、瘤胃发酵及微生物区系组成等方面有着重要影响,赖氨酸还会影响其他营养物质的代谢。本文基于近些年来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总结了赖氨酸的生理功能、合成与分解代谢,以及赖氨酸对反刍家畜瘤胃微生物、消化代谢和生产性能的影响,为赖氨酸在反刍家畜的生产与应用上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指导。 [关键词] 反刍家畜|赖氨酸|氨基酸|代谢  相似文献   

18.
乳酸菌之类的传统促生素较为脆弱,往往经不起常规饲料加工中的温度和压力的影响,某些芽孢杆菌属则有较高的耐受性,对家畜(特别是猪)的生长具有有益的作用。在配合饲料中添加活性微生物的目的是改善动物肠道内的微生物活性,也就是稳定和促进对动物健康和生长有利的微生物作  相似文献   

19.
一、适当补充蛋氨酸和赖氨酸同单胃家畜相类似,反刍家畜也有最基本的养分和必需氨基酸(EAA)需要量,然而,由于瘤胃微生物具有蛋白质转化器作用,反刍家畜的EAA营养不象单胃家畜那样明显。Candler等(1971)指出,当反刍家畜生产水平很高时,对添加蛋氨酸羟基类似物(MHA)的响应最大,Brette(1974)也指  相似文献   

20.
当前,畜牧业的集约化及其工厂化生产的发展,要求提供家畜全价营养,以确保其生产力和繁殖性能的提高。有成效地解决这一任务的条件之一是利用能刺激家畜新陈代谢和提高其生产性能的生物学制剂。本文是研究含硫饲料添加剂和吡哆醇(维生素 B_6)对绵羊血清中总蛋白和免疫球蛋白含量(蛋白质代谢状况),以及对绵羊生产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