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自然界地物和环境的复杂性,以及技术在一定时期的局限性,用计算机图象系统处理遥感图象和自动分类的技术总是在一定范围内应用,而目视解译遥感图象的技术总是较广泛地、长期地被应用。即使图象系统较普及了,而目视解译工作仍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基础工作。遥感图象的特征不外乎光学特征和几何特征。本文阐明一种利用光谱数据估算地物在陆地卫星MSS各波段影象上灰度级的方法,希望在识别地物的光学特征上  相似文献   

2.
利用卫星资料对新疆干旱区土壤分类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卫星遥感资料的计算机图象处理,在微机上用最大似然法对新疆干旱区土壤类型进行了自动识别分类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基于3S技术的棉花面积估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3S(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技术的支持,以SPOT影像为信息源,结合GPS地面样方调查、地面定位数据分析以及其他资料进行试验区作物种植面积估测的综合研究。简述了样方的采集,影像的选取、合成和预处理,以及用GPS数据进行影像几何纠正的基本原理及其优点,重点研究了遥感分类中的非监督分类、监督分类中的最小距离法、最大似然法和马氏距离法4种方法及其在作物种植面积估测上的应用和精度。在样点调查与分类的基础上,通过对不同样区、不同时相遥感数据的解译、野外地面调查样方数据的统计,计算样区内作物种植面积,并以泽普县为例,利用抽样内推外延的方法,计算该县的棉花种植面积,作为研究成果推广的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4.
为全面了解植保工作在防灾减灾工作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为准确计算每年经过防治病虫害挽回的损失量提供依据,继2008年中稻病虫灾害防治技术展示区试验后,2009年再次进行了中稻病虫害防治技术展示区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DNA重组技术在植物寄生线虫分类上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新荣  谢辉 《植物检疫》2001,15(4):232-234
DNA重组技术在植物寄生线虫分类上的应用是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才发展起来的,主要用于病原线虫种及小种的鉴定。鉴定的主要方法,首先是以从大量纯线虫提取基因组DNA或线粒体DNA,然后进行DNA多态性分析的RFLP及RAPD技术,以后发展到用卫星DNA或核糖体DNA的非转录区域的特异性片段作为DNA探针或作为PCR引物对一条线虫进行鉴定。现在,主要是在单条线虫DNA的基础上,利用多对PCR引物对一个属的多种线虫进行同时鉴定。DNA重组技术以其客观、快捷可望用于日常鉴定中,也可望建立起更高的一级的分类界元。但它只是线虫分类技术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必须和线虫生物学、形态学、细胞学等方法一起,才能推进线虫分类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综合目视解译和计算机自动解译的方法,将冰川解译的传统方法及面向对象图像特征提取方法应用于喀纳斯河源的冰川边界提取中,并对提取出的单条冰川逐一分析。研究发现:面向对象的图像特征提取方法能较好的提取具有特征类型的地物;目视解译的方法虽然费时费力,但适用于任何类型冰川的提取;传统比值阈值、雪盖指数法、监督分类与非监督分类在无表碛覆盖,积雪覆盖较少的纯冰区效果明显。对阿尔泰山喀纳斯河源区的40条冰川进行解译,对多种方法进行比较,得到喀纳斯河源地区精确的冰川边界。结果表明:喀纳斯河源区冰川总体上呈退缩趋势,1959-2011年冰川面积共减少了23.43 km2。  相似文献   

7.
水土保持专家系统的探索与试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付炜 《干旱区研究》1994,11(3):65-72
本文介绍了黄土地区水土保护专家系统的建筑原理与方法,系统采用压缩编码方式存贮各种地学图形与遥感图象数据,具有数据与图象的存贮更新,查询检索,分析处理,图象显示和自动制图功能,该系统可对黄土地区的土壤侵蚀进行快速,准确的预测,预报,并对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水土保护规划提出几种可行性建议供用户选择,用该系统对山西省离石县王家沟流域羊道沟的土壤侵蚀进行了试验研究,并对试验结果进行了系统评价。  相似文献   

8.
小麦全蚀病是检疫性的土传病害,对小麦生产危害极大,对其发生的监测是治理的根本。遥感技术可实时、宏观地监测病害发生发展,尤其是将光谱信息与高分辨率数字图像进行融合,可直观、精准地对病害识别和分类。本文基于计算机视觉技术,通过光谱数据与高分辨率数字图像结合的方法,对小麦全蚀病等级进行快速分类。首先,通过ASD非成像光谱仪获取小麦全蚀病的光谱信息,提取全蚀病特征光谱,建立光谱比。其次,利用无人机获取的实时田间数码图像,对其颜色特征进行重量化。最后,利用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决策树分类对图像视场中的不同全蚀病等级进行分类。结果表明,4个全蚀病等级的分类精度均大于86%(Kappa0.81),平均运算时间小于30s。通过与实地调查的小麦全蚀病的白穗率等级做比对,验证分类结果的准确性,结果表明该方法基本可以实现对小麦全蚀病等级的实时监测。  相似文献   

9.
为更准确提取农牧交错地带的土地利用信息,本文以靖边县为例,利用分层分类法对该区土地利用类型进行分类。在TM图像光谱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分层分类的分类步骤,并利用ERDAS建模,逐层提取土地类型,将该区的土地利用类型分为9类。结果表明,与传统的监督分类法比较,分层分类法的分类精度有了显著的提高,对农牧交错地带的土地利用分类结果较为理想,总分类精度达到87.41%,Kappa系数也达到了85.53%。为今后该地区的土地利用信息的提取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为了改变咸宁市农民对早稻病虫防治工作不重视的局面,提高对农作物病虫为害造成重大损失的认识,全面了解植保工作在防灾抗灾减灾工作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提高植保公共服务职能地位,全面推动病虫防治工作。我们兴办了2008年早稻病虫灾害和防治技术示范对比展示区。现将展示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基于多时相影像的棉花种植信息提取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实现区域棉花种植面积信息的快速监测,利用2014年新疆奎屯市农七7师125团棉花不同生育期内2期关键期HJ-CCD数据影像,分别运用支持向量机(SVM)的分层监督分类法和专家知识决策树(CART)分类法,基于研究区棉花与其他作物物候和光谱差异提取棉花种植面积和位置,并对两种方法的分类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发现:1监督分类法与专家决策树分类法都能有效的提取棉花的面积,棉花总面积精度达96%以上,位置精度达82%以上,专家决策树分类更优一些。2相对而言,基于专家决策树法相对简单,分类精度高,分类位置精度较好。采用环境小卫星影像结合野外调查,在提取棉花种植面积方面有着覆盖面积大、观测周期短的综合优势,而决策树分类法提取棉花面积简单有效。由此可建立一种适用于棉花信息监测系统平台,方便快捷的提取作物种植面积,为棉花长势的研究和病虫害发生区域的确定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2.
LAMB  & WEEDON 《Weed Research》1998,38(6):443-451
The potential accuracy of using airborne multispectral imaging to map weed patches rapidly in a fallow field has been evaluated. An image of a field of oilseed rape ( Brassica napus L.) stubble interspersed with Panicum effusum R. Br. was acquired using a four-camera airborne digital imaging system; recording in the infrared, red, green and blue wavebands. The image was converted into georectified weed maps using supervised and unsupervised classification procedures. Comparison of the airborne-derived maps with an accurate weed map compiled from a detailed ground survey demonstrated that weed:non-weed classification and mapping accuracies of better than 87% are possible. The limitations of assessing the accuracy of classified imagery using ground-truth data of similar spatial resolution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3.
Regression analysis is the most commonly used technique in QSAR studies. Whilst regression has its advantages, it also suffers from a number of disadvantages. A variety of mathematical and statistical techniques exist which complement or replace regression. These may he classified as ‘supervised’ and ‘unsupervised’ learning methods where supervision refers to the use made of biological data in the analysis. These terms are discussed and examples of three unsupervised and two supervised learning methods are presented. The techniques described are Non-Linear Mapping, 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 Cluster Analysis, Canon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Factor Analysis. Although the examples presented are mostly pharmaceutical applications, it is proposed that the extra complexity of pesticide research data, compared with pharmaceutical, makes it very well suited to analysis by these methods.  相似文献   

14.
基于项目驱动的藉河流域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动态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1997年、2001年和2005年三期TM影像资料,运用遥感非监督分类的方法提取土地利用信息.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和数据统计的方法,分析藉河流域1997~2005年间土地利用数量变化和空间变化特征,研究该地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数量变化、空间变化以及在不同坡度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耕地、林地和草地三种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占该研究区土地利用面积的97%以上,是该研究区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以1997年为基数,到2001年和2005年耕地减少幅度分别为1.2%和11.1%,因此 1997~2001年的退耕程度小于2001~2005年;在不同坡度上,土地利用变化主要发生在5°~40°,而且在15°~25°之间变化最大.  相似文献   

15.
城市人工地貌图编制的初步研究——以大连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化的结果使人口在城市高度的集中 ,人类对地表的改造强度已远远超过自然营力 ,产生了形态各异的永久性建筑体 ,这种高差起伏的人工建筑体构成的地表形态形成了城市人工地貌。由于技术手段的影响 ,城市人工地貌研究国内鲜见报道 ,其地貌图的编制至今仍然是个空白 ,本文以大连市为例 ,运用普通地貌学原理 ,借助 Surfer7.0技术编制了我国第一幅城市人工地貌图。 Surfer7.0应用 ,实现了等值线图 ,剖面图的自动绘制 ,其中的矢量叠加技术可以综合不同平台下的地学信息 ,并且避免了传统手工绘图中出现的小区域地图信息模糊现象 ,提高了地图信息的表达性。  相似文献   

16.
以延安市宝塔区为例,利用遥感土地利用分类图和数字地形图,在地理信息系统ARC/INFO和遥感图像处理系统ERDASIMAGINE的支持下,进行坡度计算,通过对土地利用类型图和坡度图的复合分析,编制坡耕地专题图,统计不同坡度的耕地面积。该方法可为其它地区坡耕地调查分析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基于MPI的遥感影像高效能并行处理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占锋  骆剑承  陈秋晓  盛昊 《植物保护》2007,(12):2132-2136
采用基于不同尺度下的面向特征基元的影像分析方法对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进行基于MPI的处理,即在对常规的影像数据划分方法进行总结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特定环境下的非均匀数据划分策略;在进行基于影像数据库的MPI并行处理时,提出了一种新的数据流分配方法。处理结果表明,这两种方法均能够在一定环境下取得比常规方法更高的效率。  相似文献   

18.
为了更准确提取半干旱区的土地利用信息,以山西省定襄县为研究区,利用Landsat TM影像,在主成分分析(PCA)的基础上,结合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纹理信息,构建支持向量机(SVM)分类模型,提取研究区的土地利用信息。结果表明:与最大似然法和单纯依靠纹理特征SVM分类方法相比较,基于NDVI和纹理特征的SVM分类法的分类精度有了显著提高,分类总精度达到了84.50%,Kappa系数为0.8113。研究表明,该方法对半干旱区的土地利用信息提取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19.
An accurate image-analysis method was developed to assess quantitatively the spot-like lesions on fruits resulting from pathogen attack. The technique was applied to eval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and severity of anthracnose of mango fruit, caused by the fungus 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 In this method, a stepper motor rotates the mango fruit along its longitudinal axis while acquiring a sequence of 360 images of its total surface (one image for each degree). This set of images is used to create a pseudocylindrical 'equal-area' projection of the fruit in a two-dimensional map containing complete morphometrical and photometrical information of its surface. The lesion area can easily be evaluated from this map with image-analysis procedures. Quantitative data (percentage of area affected) can be used to establish an assessment scale for the disease based on lesion spots measured, as well as for detailed laboratory studies of mango anthracnose development. The average error of the method is −0·1%, standard deviation 0·44 ( r 2 = 0·99), and it may be adapted for use with most commercial image analysers and for other diseases with spot-like sympto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