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绿洲是干旱区人民赖以自下而上的一片沃野。由于人类的强度作用,绿洲向复杂方向演变发展。本文以高台绿洲为例,以地下水位为指标确定了绿洲边界范围,进而研究了绿洲从1958年至1985年边界的变化,并分析高台绿洲农田和草地生态系统功能,指出草地生态系统的恶化是绿洲边界变化的重要原因,应当加强对草地的投入与管理。  相似文献   

2.
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绿洲生态系统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根据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绿洲分布区的环境特征,分析了塔南绿洲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对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也进行了初步探讨。提出了“适度绿洲”的定义,建立了塔南绿洲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数学模型。并利用模型对塔南各绿洲的“适度绿洲”面积进行了计算。最后提出了塔南绿洲生态系统管理的基本要点。  相似文献   

3.
试论绿洲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论述了绿洲与绿洲持续发展的含义与必要性,以及作者对绿洲与绿洲可持续发展的理解,并根据新疆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绿洲持续发展的目标与应遵循的原则。  相似文献   

4.
绿洲系统的结构优化及数据库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探讨了绿洲系统的构成,认为绿洲系统是在多种因素综合利用下而形成的复杂的开放的人工生态系统。文章在分析绿洲系统结构功能的基础上,以甘肃河西地区的酒泉绿洲为例,绘出了绿洲系统的结构优化模型。文章最后为绿洲系统的深入研究建立了关系型数据库,并对绿洲数据库的特点、分类及应用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新疆绿洲空间结构特征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综合自然及社会人文要素,借助于遥感等技术手段,应用地理相关分析法,环境本底法以及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对新疆典型绿洲的特征进行分析发现,新疆绿洲具有物质,能量及信息融合的高效性,景观模式的明显性,生态环境的脆弱性等特征,新疆绿洲的形成与演变是自然与人文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文条件决定着新疆绿洲的景观格局和规模,地貌条件决定着绿洲的宏观部位,人文活动决定着绿洲的演化方向,建立新疆绿洲的防护保障体系,实行绿洲的综合监控与管理,加强绿洲的基础设施建设,对维持绿洲的生态安全和协调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6.
论绿洲、绿洲化过程与绿洲建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论述了当前加强绿洲、绿洲化过程及绿洲建设研究的现实意义,以及绿洲、绿洲化过程的定义,并根据我国绿洲建设的现状,探讨了当代绿洲的基本特征与建设方向。  相似文献   

7.
论绿洲、绿洲化过程与绿洲建设   总被引:19,自引:5,他引:19  
本文论述了当前加强绿洲、绿洲化过程及绿洲建设研究的现实意义,以及绿洲、绿洲化过程的定义,并根据我国绿洲建设的现状,探讨了当代绿洲的基本特征与建设方向。  相似文献   

8.
关于绿洲若干问题的认识   总被引:26,自引:12,他引:26  
本文较全面的论述了绿洲的定义、分类、形成与演变、绿洲的结构与功能,以及绿洲经济的特点与绿洲生态经济发展的途径,同时就绿洲的建设与管理也提出了见解。  相似文献   

9.
吐鲁番绿洲适宜规模及其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水热平衡的理论基础上,运用湿润指数及相关模型,分析了吐鲁番绿洲2002-2010年偶数年的绿洲适宜规模及其稳定性,并分析了二者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湿润指数[WTBX]Hm[WTBZ]<0.03,即吐鲁番地区处于超干旱地带;历年水热平衡指标[WTBX]H0[WTBZ]<0.50,说明吐鲁番绿洲处于不稳定状态;绿洲现状面积为7 163.81~7 964.67 km2,耕地现状面积为355.3~481.8 km2,均超出了其绿洲适宜规模1 499.75~1 308.99 km2和耕地适宜规模449.95~692.70 km2。吐鲁番绿洲适宜规模与其稳定性相关系数高达0.989,二者显著相关。因此,应加强管理,积极引导,控制绿洲及耕地规模过快发展,使之与适宜面积保持平衡,维护绿洲生态稳定,实现绿洲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绿洲生态环境支持系统以GIS为基础,以遥感手段为其信息的重要来源,通过各种数据的采集与分析,用模型来预测生态环境的变化规律,为绿洲资源的合理利用,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绿洲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随着RGG集成技术的发展以及相关学科的渗透与融合,绿洲生态环境研究的支持系统将不断完善,并在绿洲土地资源与环境的研究中发挥出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中国绿洲及其可持续发展建设   总被引:16,自引:6,他引:16  
本文以我国干旱区绿洲为对象 ,全面阐述了绿洲对干旱区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 ;研究了干旱区地域系统并进行了绿洲区划 ;系统总结了绿洲的类型并从结构及功能上阐明了绿洲的基本特征 ;文章最后从建立高效可持续发展绿洲体系出发 ,探讨了 2 1世纪绿洲的发展目标和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2.
基于粮食需求的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建设规模与论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黄土高原地区粮食需求、总来沙量和建设能力三方面论证了黄河流域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的建设规模。结果表明:黄土高原地区到2020年共需布设淤地坝16.3万座,其中骨干坝2.7万座,中小型淤地坝13.6万座;到2020年黄土高原地区将新增加坝地面积49.5万hm2,可退耕陡坡地297万hm2,退耕面积占2000年黄土高原地区坡耕地总面积823万hm2的36%。因此,《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淤地坝规划》提出的到2020年的淤地坝建设目标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13.
Check dams are widely used on the Loess Plateau in China to control soil and water losses, develop agricultural land, and improve watershed ecology. Detailed information on the number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check dams is critical for quantitatively evaluating hydrological and ecological effects and plan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dams. Thus, this study developed a check dam detection framework for broad areas from high-resolution remote sensing images using an ensemble approach of deep learning and geospatial analysis. First, we made a sample dataset of check dams using GaoFen-2 (GF-2) and Google Earth images. Next, we evaluated five popular deep-learning-based object detectors, including Faster R-CNN, You Only Look Once (version 3) (YOLOv3), Cascade R-CNN, YOLOX, and VarifocalNet (VFNet), to identify the best one for check dam detection. Finally, we analyzed the loc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eck dams and used geographical constraints to optimize the detection results. Precision, recall, average precision at intersection over union (IoU) threshold of 0.50 (AP50), IoU threshold of 0.75 (AP75), and average value for 10 IoU thresholds ranging from 0.50-0.95 with a 0.05 step (AP50-95), and inference time were used to evaluate model performance. All the five deep learning networks could identify check dams quickly and accurately, with AP50-95, AP50, and AP75 values higher than 60.0%, 90.0%, and 70.0%, respectively, except for YOLOv3. The VFNet had the best performance, followed by YOLOX. The proposed framework was tested in the Yanhe River Basin and yielded promising results, with a recall rate of 87.0% for 521 check dams. Furthermore, the geographic analysis deleted about 50% of the false detection boxes, increasing the identification accuracy of check dams from 78.6% to 87.6%. Simultaneously, this framework recognized 568 recently constructed check dams and small check dams not recorded in the known check dam survey datasets. The extraction results will support efficient watershed management and guide future studies on soil erosion in the Loess Plateau.  相似文献   

14.
绿洲发展面临的挑战、目标及21世纪发展研究展望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本文认为 ,当前中国绿洲发展上的主要问题是荒漠化的威胁、资源利用过度、科技含量低下和产业结构失调。未来建设方向是建立知识密集绿洲体系。这一体系由农业科技、工业科技和高新技术组成 ,并从干旱区优势资源出发 ,探讨了如何通过知识产业化设计实现绿洲高效、持续发展的途径。文章指出 ,2 1世纪绿洲发展研究的热点问题有绿洲合理发展规模及其发展空间研究、绿洲知识经济产业化演进过程研究、知识经济下绿洲资源产业结构研究、绿洲发展保障体系调控研究 ,以及知识经济与 PRED协调发展体系建设等。  相似文献   

15.
中国干旱区土地人口承载量发展预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这项研究首先在分析中国干旱区自然资源与经济特征的基础上,建立适合当地情况的土地人口承载量估算模式。它包括农业生态经济区的划分,水土资源平衡,以及土地利用优化和土地利用结构调整。预测2000年土地在一定投入条件下,粮、油、肉的潜在生产力。该文也提出适合于不同生活水平的土地人口承载量。  相似文献   

16.
亚洲中部干旱区生态地理格局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亚洲中部干旱区是北半球陆地温带、暖温带面积最大的世界干旱区域。同时,它又是世界上生态与环境十分脆弱,自然资源和能源相对富集的区域。从发生学的观点,用系统论的方法研究亚洲中部干旱区生态地理环境的发生、发展和演变过程,以满足区域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的需求。研究认为:山地森林草原-盆地平原绿洲寓于荒漠,并与荒漠共存,是一种复杂、而又完整的内陆生态地域系统,是亚洲中部干旱区最显明,最基本的自然生态地理区域,具有最根本的生态地理格局特征。深刻认识、科学掌握和解读干旱区的地域规律性--生态地理格局。对建设美丽中国,特别是中国干旱区生态安全、环境保护,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和田河流域绿洲荒漠过渡带土地荒漠化过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和田河流域绿洲荒漠过渡带属于典型的生态脆弱带,风动力是该区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动力因素,植被是该区土地荒漠化的重要决定因子。本文根据风洞试验的结果,探讨了和田河流域绿洲荒漠过渡带土地荒漠化的正过程。指出该区的土地荒漠化是在南疆气候变异以及人类活动等原因造成的干旱地区土地退化的大环境下发生的;同时,该地区的土地荒漠化又有特定的内涵:以天然绿洲的土地退化为本质;人类活动加速了这一过程。该区域土地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与其物理学驱动机制有着良好的对应关系。根据土地荒漠化发展的不同阶段,可以将其划分为荒漠河岸林衰退期、灌丛沙堆稳定发展期、灌丛沙堆活化-荒漠化发展期。  相似文献   

18.
干旱区的平原湖泊,不仅是该区域重要的水资源,而且是举足轻重的环境资源,它的"冷岛效应"比绿洲更强,这对于西北干旱区的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但干旱区平原湖泊的生态环境非常脆弱,人为扰动对其影响较大.随着近年来干旱区平原湖泊旅游资源开发的增多,如何保证这些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尽可能保护这些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可...  相似文献   

19.
<正> 流域是指河流的集水区,它是地表分水线包围的区域。流域及其管理,已经引起世界各国决策者的极大关注(K.W.Easter et al,1986)。本世纪,世界各地进行了许多流域开发工作,田纳西流域开发便是流域开发成功的典范。我国广泛开展了大小流域的整治,但对于大河流的综合开发,虽有一些学者作过理论研究(张思平等,1989;张文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