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水产科技情报》1977,(5):42-43
扁藻是一种具有四根鞭毛的单细胞绿藻。我场于1965年用作马氏珍珠贝幼虫人工饵料。经过多年的实践证明,它是马氏珍珠贝浮游幼虫期的良好饵料之一。随着我国海产动物养殖业的发展,扁藻已被用于翡翠贻贝、紫贻贝及海参幼虫的饵料。因此,如何培养好(尤其大面积培养)扁藻,为人工育苗提供足够的饵料已成为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饵料是双壳类浮游幼虫和稚贝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是双壳类人工育苗成败关键之一。有关于培养单胞藻饵料,双壳类的幼虫食性、饵料效果的研究。国内已有不少的研究报道。自1976年福建省水产研究所筛选并大量培养了异胶藻(Heterogloea sp.)以来,各地在牡蛎、缢蛏、菲律宾蛤仔、华贵栉孔扇贝、泥蚶等,  相似文献   

3.
尖紫蛤壳顶幼虫适宜饵料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尖紫蛤壳顶幼虫适宜饵料种类和投喂浓度,选用5组微藻做为饵料,研究其对尖紫蛤(Soletellina acuta Cai et Zhuang)壳顶幼虫生长和存活的影响。5组微藻分别是A组微绿球藻(Nannochloropsis oculata sp.),B组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C组湛江等鞭金藻(Isochrysis zhanjiangensis)+亚心形扁藻,D组绿色巴夫藻(Pavlova viridis)+亚心形扁藻,E组小球藻(Chlorella sp.)+亚心形扁藻。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A组饵料效果为最好;B组和C组的饵料效果次之,E组和D组的饵料效果较差;不同饵料种类下,A组壳顶幼虫有最大生长和存活率;不同饵料浓度下,A组的最适投喂浓度是12 000个/(mL.d),C组的最适投喂浓度是5 000+5 000个/(mL.d)。A组和C组获得了较高的生长速率和成活率,可做为尖紫蛤壳顶幼虫适宜的饵料。  相似文献   

4.
在泥蚶[Arca(Anadara)granosa Linne]人工育苗中,选择适宜的饵料和掌握适当的投饵量,是育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关于泥蚶幼虫和稚贝的饵料,国外尚未见过报道。国内在七十年代,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温州分所、福建省水产研究所、广东省海丰养殖场等单位,曾采用牟氏角毛藻、三角褐指藻、扁藻和小球藻等做为泥蚶幼虫的饵料,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相似文献   

5.
陈爱华 《水产养殖》2002,(1):28-29,32
单细胞藻类的培养是泥蚶人工育苗的基础,单胞藻饵料培养的品种、质量以及投喂数量,直接影响着泥蚶亲贝性腺发育、幼虫、稚贝的成活与生长。根据泥蚶幼虫发育的不同阶段,需培养和投喂不同品种的饵料,我们就此问题进行了探讨。1 材料方法1.1 单胞藻品种有硅藻:三角褐指藻、小硅藻。金藻:湛江叉鞭藻、3011、大溪地等。扁藻:亚心形扁藻、青岛大扁藻。1.2 泥蚶亲贝购自浙江温州自然海区,性腺尚未发育。亲贝经促熟培养后催产,获得所需的幼虫及稚贝。试验用池为5m× 6m ×1.1m的水泥池。1.3 饵料培养 藻种培养:5 …  相似文献   

6.
黄边糙鸟蛤幼虫对9种单胞藻的摄食与消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确定黄边糙鸟蛤(Trachycardium flavum)幼虫生长发育时期的合适饵料,研究了幼虫对9种单胞藻的摄食与消化效果。用浓度为105个·m L-1的9种单胞藻分别饲喂2、6、10、14和18日龄幼虫,1 h后观察幼虫摄食情况,对已摄食单胞藻的幼虫过滤冲洗后转移至过滤海水中观察其消化效果。结果表明,幼虫在所有日龄都能摄食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微绿球藻(Nannochloropsis oculata)、绿色巴夫藻(Pavlova viridis)、湛江叉鞭金藻(Dicrateria zhanjiangensis)和球等鞭金藻(Isochrysis galbana),6日龄开始摄食杜氏盐藻(Dunaliella salina),14日龄摄食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和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18日龄摄食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 muelleri);但对小球藻和微绿球藻较难消化,水体中单胞藻投喂过多使单胞藻不消化或不完全消化。因此,在幼虫培育中应选择容易摄食和消化的绿色巴夫藻、湛江叉鞭金藻和球等鞭金藻作为开口饵料并遵循少量多次的投喂原则。  相似文献   

7.
笔者开展了不同饵料种类与密度对方斑东风螺面盘幼虫生长与成活率的影响的研究。实验结果:以单种单胞藻投喂方斑东风螺幼虫是牟氏角毛藻的效果最好;两种单胞藻混合投喂方斑东风螺幼虫是牟氏角毛藻+湛江叉鞭金藻组合效果最好;任何两种饵料组合均比这两种饵料的单种投喂幼虫生长速度快。牟氏角毛藻以4×104cells/mL的日投饵密度饲养幼虫效果最好;湛江叉鞭金藻和微绿球藻均是以6×104cells/mL日投饵密度饲养幼虫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8.
采用投喂小球藻、角毛藻、鱼腥藻、螺旋藻以及小球藻和角毛藻5组饵料分别投喂扁玉螺浮游幼虫,每天测定壳宽和存活率,结果表明,8天后,投有角毛藻的2组存活率较高,生长较快。笔者认为,角毛藻是扁玉螺浮游幼虫的适合饵料。  相似文献   

9.
扁藻是一种具有四根鞭毛的单细胞绿藻。我场于1965年用作马氏珍珠贝幼虫人工饵料。经过多年的实践证明,它是马氏珍珠贝浮游幼虫期的良好饵料之一。随着我国海产动物养殖业的发展,扁藻已被用于翡翠贻贝、紫贻贝及海参幼虫的饵料。因此,如何培养好(尤其大面积培养)扁藻,为人工育苗提供足够的饵料已成为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遵照毛主席关于“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  相似文献   

10.
杂色蛤仔浮游幼虫阶段的食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杂色蛤仔浮游幼虫阶段的食性研究安永菊李曰中(营口市水产科学研究所)本实验是在室内条件下,使用几种单胞藻为饵料,做了较系统的对比试验,其结果,可为杂色蛤土池人工育苗幼虫培养的饵料品种提供参考。一、材料与方法(一)材料面盘幼虫:用阴干、流水刺激种贝获得精...  相似文献   

11.
长毛对虾幼体的食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柏云  易建生 《水产学报》1991,15(3):218-227
本文采用11种单细胞藻类、3种动物、2种人工饵料,分别喂养不同发育期的长毛对虾幼体,从其变态速度和存活率,比较各种饵料的效果.并对幼体口器与食性关系、溞状幼体死亡率与食性转化关系,以及人工投饵与生态系育苗相结合的问题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文章采用湛江叉鞭金藻(Dicrateria zhanjiangensis)、纤细角毛藻(Chaetoceros gracilis)、绿色巴夫藻(Pavlova viridis)、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及混合藻(金藻和角毛藻1∶1混合)投喂紫海胆(Anthocidaris crassispina),研究了微藻饵料对紫海胆浮游幼体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饵料对紫海胆浮游幼体生长发育的效果有差异,金藻是最佳饵料品种,角毛藻次之,其后分别为巴夫藻、小球藻和混合藻,扁藻不适于作为紫海胆浮游幼体的开口饵料。就饵料种类而言,金藻作为紫海胆浮游幼体饵料的成活率可达(23.12±1.8)%,显著高于其他单胞藻类(P<0.05)。就发育速度而言,以角毛藻和金藻混合喂食的海胆浮游幼体整体发育速度最快,幼体平均体长为(885.25±30.49)μm,显著高于其他5种处理(P<0.05);投喂巴夫藻的浮游幼体前期生长较慢,体长为(337.98±24.56)μm,后期较其他单胞藻类生长快,体长可达(580±32.95)μm,适宜作为紫海胆浮游幼体后期饵料。  相似文献   

13.
史氏鲟南移驯养及生物学的研究:Ⅲ.仔鱼的开口摄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庄平  张涛  章龙珍  张征 《淡水渔业》1999,29(4):8-11
用单一的水蚯蚓、卤虫无节幼体、池塘浮游动物、人工配合饲料投喂及先卤虫无节幼体后人工配合饲料混合投喂等五种方式培育史氏鲟仔鱼。结果为:卤虫无节幼体是史氏鲟最好的开口饵料,可获得高的成活率和生长率;开口摄食后3-5天,即可开始投喂人工饵料进行食性驯化,20日龄的鱼苗可获得满意的饵料驯化效果。  相似文献   

14.
本文叙述了在室内控制条件下,摄食底栖硅藻和几种浮游单细胞藻的菲律宾蛤仔稚贝的生长速度和存活率。结果表明,稚贝不论是摄食底栖硅藻还是摄食浮游单细胞藻都能正常生长,只是摄食不同种类的饵料生长速度不同而已,其中以摄食底栖硅藻和角毛藻、湛江叉鞭藻和角毛藻的混合投喂效果最佳。稚贝摄食这些饵料,不但生长快(分别为33.7微米/日和29.2微米/日),而且存活率高(80%左右)。除要注意选择适宜的饵料种类外,饵料的投放密度也不可勿视。在稚贝的培养中,所投饵料的适宜密度应控制在2.5—5万个,毫升(混合饵料各一半)。本文还论述了底栖硅藻和冷冻扁藻混合投喂也能获得较满意结果,但比上述最佳的混合饵料的效果差。  相似文献   

15.
云斑尖塘鳢池塘育苗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商业化生产的目的出发,研究池塘云斑尖塘鳢(Oxyeleotris marmoratus)仔幼鱼的培育。育苗池经清塘、培水后,当幼小轮虫生物量达10 eggs/mL以上时,按225~375尾/m2放养刚开口的仔鱼,饲养30 d,长成全长约1.5 cm的稚鱼,开始驯食人工混合饲料,再池养30~35 d,育成全长2.75~3.35 cm幼鱼。2006年共放养仔鱼434万尾,育成早期幼鱼119.7万尾,成活率27.6%。在傍晚时拉网起捕,“三网率”达95%。  相似文献   

16.
采用7种单胞藻饲育杂交海胆浮游幼体以研究其饵料效果。结果表明:简单角刺藻是最佳的饵料品种,牟 氏角毛藻稍次之,再次分别为:盐藻,湛江叉鞭金藻。而小新月菱形藻,扁藻,小球藻均不适合作为杂交海胆浮游幼体的 饵料。对优选出的几种饵料进行混合投喂时,则以简单角刺藻与盐藻混合的饵料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7.
几种饵料对华贵栉孔扇贝浮游幼虫生长和成活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湛江叉鞭金藻、亚心形扁藻、小球藻、干酵母、湛江叉鞭金藻与干酵母、湛江叉鞭金藻与亚心形扁藻对华贵栉孔扇贝幼虫生长和成活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投喂金藻和亚心形扁藻混合组生长速度最快,投喂金藻和酵母组次之,单独投喂小球藻和亚心形扁藻时生长速度最差。投喂酵母组成活率最高。  相似文献   

18.
渤海中华哲水蚤桡足幼体摄食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342个含有食物的消化道分析结果表明,中华哲水蚤桡足幼体营浮游植物食性,主要摄食硅藻类,其中辐圆筛藻,未查明的圆筛藻和星脐圆筛藻是它的主要摄食对象对象。它在渤海所食物类群,几科没有季节变化,四季都以硅藻类居绝对优势,食物类群更替率各季平均只有0.5%。它所摄食的食物种类则有一定的季节变化,食种类更替率各季平均为12.7%。它的摄食强度以冬季为最高,春,夏次之,秋季最低,它对环境中的饵料浮游植物有  相似文献   

19.
针对黑点青鳉实验室养殖成活率低的问题,对其摄食行为发育进行研究,了解其早期阶段的摄食行为发育状况,为人工养殖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单摄像机结合镜面成像的方法,对黑点青鳉胚后发育阶段90 d摄食行为的观察与分析,研究了投喂卤虫无节幼体条件下黑点青鳉的生长特征和摄食行为发育。结果显示,幼体体长平均生长率为2.579%/d,体长与日龄间关系为y=3.132+0.383x-0.004x^2+0.00003x^3,R^2=0.98。通过各项摄食行为指标将其幼体生长发育分为3期6个阶段:仔鱼期(0~10 d)分为前仔鱼期(0~4 d)和后仔鱼期(5~10 d),稚鱼期(11~30 d)分为前稚鱼期(11~18 d)、中稚鱼期(19~24 d)和后稚鱼期(25~30 d),幼鱼期(31~65 d)。黑点青鳉幼体出膜4 d后开始投喂初孵卤虫,至10 d所有鱼苗均能捕食。黑点青鳉仔鱼期幼体死亡率较高,但摄食能力稳步提升,至该期末,摄食成功率提升至45%~55%,摄食效率达0.5~0.6个/min;稚鱼期幼体的各项摄食指标均有大幅度提升,对饵料的响应时间不断缩短,摄食速率提高,响应距离也逐渐增长,摄食量增大,摄食成功率已提升至90%~95%;幼鱼期各项摄食指标已接近成鱼,摄食效率达9个/min以上,摄食功能已趋于完善。研究表明,黑点青鳉在仔鱼期对卤虫无节幼体的响应距离短、摄食速率低下,摄食成功率与摄食效率均处于较低水平,随着其自身的发育以及摄食能力的稳定提升,摄食成功率和摄食效率逐步提高,成活率趋于稳定。养殖期间,通过密切注意黑点青鳉的摄食行为变化,改变投喂的数量和频次,使更多的仔鱼尽快过渡到稚鱼期,可能是提高养殖成活率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3种饵料金藻的超低温保存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用两步冷冻法研究绿色巴夫藻(Pavlovaviridis)、湛江等鞭金藻(Isochrysiszhanjiangensis)、球等鞭金藻(I.galbana3011)的超低温保存(液氮,-196℃),探讨了影响存活率的内、外因素。结果表明,降温速率0.7℃/min,预冻温度-40℃,预冻时间30min时可获得较高的存活率。15%DMSO或15%DMSO+10%蔗糖是良好的抗冻保护剂。某些藻类在生长静止期或在低于最适温度下培养时可显著提高其存活率。通过控制内、外条件,3种金藻的存活率都可达到30%以上,比以往的报道有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