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林星 《科学养鱼》2003,(2):40-40
莆田市坛紫菜的人工养殖具有30多年历史,随着养殖面积的不断增加,渔业环境的恶化、养殖管理的人为失控及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养殖病害年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笔者为此进行多次实地调查,初步总结分析了紫菜的主要病害及发生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有助于坛紫菜人工养殖的健康、持续发展。一、坛紫菜的主要病害坛紫菜的病害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由病原菌的侵袭引起的,如分别由紫菜的腐霉菌、壶状菌及变形菌引起的赤腐病、壶状菌病及绿斑病等;一种是由于环境条件不适宜而引起的,如常见的缺氮绿变病,由网帘受光不足、海…  相似文献   

2.
“以后我的工作还是围绕紫菜这个核心.一是继续开展南澳野生坛紫菜的选育和提纯复壮,示范和推广紫菜良种养殖;二是推广紫菜养殖加工机械化,促进广东坛紫菜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希望通过推广耐高温的坛紫菜新品种(系),减少异常天气对我省紫菜养殖的影响;通过推广机械化,降低劳动力成本上升对紫菜养殖效益的影响.”从2000年起,汕头市...  相似文献   

3.
坛紫菜苗种室内培育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紫菜种类繁多,遍布世界各地。坛紫菜(Porphyra haitanensis)是我国特有的暖温带种类,也是我国南方养殖的主要经济红藻。莆田沿海是福建省坛紫菜的重点生产基地,为了规范育苗工作,提供质优量足的苗种,通过多年的生产实践,作者就坛紫菜苗种室内培育技术作一归纳总结,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4.
坛紫菜是我国特有的品种,也是闽、浙两省紫菜人工养殖生产的唯一种类,它生长快、产量高。自然分布在长江以南,北移江苏启东吕泗、山东青岛后,丝状体育苗自然水温低于27℃,不能成熟,需要采取升温措施。叶状体冬季生长缓慢,3月份温度回升后,虽仍能生长,但菜质较差。利用坛紫菜耐高温的特性,在北方9~11月养坛紫菜,其后养条斑紫菜,可望实现两茬生产。  相似文献   

5.
平潭县坛紫菜养殖现状与发展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游华 《水产科技情报》1999,26(6):272-273
坛紫菜( Porphyra haitanensis )是我国东南沿海养殖海藻中的优良品种,1998 年福建省坛紫菜养殖面积达9733 hm 2,产量为2.4万吨,居全国紫菜养殖的首位。平潭县是坛紫菜的原产地,为保持其传统的生产优势,作者分析了目前养殖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具体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6.
福建省养殖的紫菜,主要品种是坛紫菜Porphyca naitanensis。  相似文献   

7.
《水产科技情报》1976,(7):14-16
坛紫菜是文化大革命中发展起来的海水养殖新品种,它生长快、产量高,颇受社、队养殖场的欢迎。但目前坛紫菜的养殖是一次采苗(秋季壳孢子采苗)一次养成,收剪4~5次后,叶状体即变宽、变厚,质地粗糙,无光泽,鲜味差,产品质量低劣。为了使坛紫菜的养殖达到优质、高产、稳产,我们同普陀县虾峙公社南岙大队紫菜场协作,在舟山水产食品厂的协助下,进行了坛紫菜冷藏网换网生产(见图1)的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骆其君  冯婧  严小军  吕彤 《水产科学》2006,25(11):588-590
紫菜(Porphym sp)原是生长在潮间带的岩礁上,尤其是在风浪大、潮流畅通的海区生长良好。经过多年的人工栽培,紫菜已适应于在潮间带和浅海的养殖筏架的栽培。坛紫菜(Porphyra haitanensis)作为浙江、福建海区常见的栽培藻类和重要的食用经济海藻,有近40年栽培的历史。但潮间带可以用作栽培坛紫菜的空间越来越小,必须开拓新的栽培空间。在围塘栽培紫菜则是一种新开拓的栽培方法。  相似文献   

9.
福建省吉庆和海洋发展有限公司在霞浦东壁海区开展了坛紫菜翻转式养殖新技术试验,养殖面积共6 hm2。结果表明坛紫菜翻转式养殖是一种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节能环保、生产成本低、经济效益高、应用范围广、产品质量高的养殖方式。坛紫菜翻转式养殖产量为1 100 kg/200 m2,产值为10 550元/200 m2,扣除生产成本1 150元/200 m2,利润为9400元/200 m2。本文详细介绍了该翻转式养殖新技术,总结了本试验的经验和不足,希望能够为紫菜养殖模式的创新以及日后翻转式养殖技术的大规模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海洋水产科技》1995,(2):14-19
通过连续三年进行坛紫菜18种氨在酸含量的系统分析和一个生产不同月份叶状体的粗蛋白、粗脂肪、纤维素、灰份、水份等分析,了坛紫营养成份与种采来源,收获方式、季节变化、加工方法等十分有关。此项研究为生产坛紫菜优质产品,提高经济效益,推动紫菜养殖发展提供气依据。  相似文献   

11.
福建省坛紫菜加工产业化发展思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坛紫菜系暖温性海藻,是我国特有的传统海水养殖大宗品种,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二省,自然生长期从9月至翌年4月,生长最适宜温度是15℃~20℃。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坛紫菜已经形成苗种培育、海区栽培、加工、贸易配套齐全的产业。福建省坛紫菜栽培面积超过10万亩,一般年份每亩养殖纯收入2000~3000元,产量3万吨,从事坛紫菜的养殖、加工、销售人员达10万人,年产值10亿元以上。近年来,  相似文献   

12.
在本文中介绍了用瓦勃氏微量呼吸检压仪对同一海区养殖的广东紫菜和坛紫菜叶状体的暗呼吸强度及光合作用强度的测定结果;并对两种紫菜的单位产量作了比较。结果证明,广东紫菜比坛紫菜更适应于在我国南方水温较高的海区养殖。  相似文献   

13.
为进一步拓展坛紫菜“南菜北养”的范围,2018年和2019年在山东烟台海区进行了坛紫菜“闽丰2号”的养殖试验。2018年9月中旬将购自江苏、幼苗肉眼可见的网帘投放下海,至12月上旬采收五水(第一次采收的紫菜叫头水或一水紫菜,后面的依次叫二水、三水、四水、五水),总产量为2 359.5 kg/hm2(干质量);2019年8月下旬,采用坛紫菜成熟贝壳丝状体在当地进行采苗、下海,9月下旬进行一水紫菜的收获,至11月中上旬共采收五水,总产量为1 574.3 kg/hm2(干质量)。随着收获期的延长,藻体的长度、宽度均呈增加趋势,但2个年度产量分别以三水和四水为最高。海区营养盐测定结果表明:海水中的无机氮浓度随着养殖时间的延长呈降低趋势,10月份的无机氮浓度明显低于8月份的,晒网同时喷洒施肥后藻体颜色快速好转,且产量有所提高,表明试验海区营养盐条件是影响坛紫菜养殖的重要因素之一。为避免病害发生,在养殖过程中应及时施肥以促进藻体生长,提高坛紫菜的产量和质量。  相似文献   

14.
刘瑞棠 《现代渔业信息》2011,26(4):18-19,23
本文对近几年以来福建省坛紫菜养殖发生大面积烂苗情况进行调查及原因分析:一是坛紫菜壳孢子采苗后受秋季气候异常、持续高温影响坛紫菜生长发育;二是海区养殖密度过大、养殖筏架人为设置密度过高,导致海水流速不畅,引发烂苗症的加剧;三是壳孢子苗帘附苗密度过高,坛紫菜的种质老化,遭遇不良环境时抗病害能力弱;四是受台风影响,局部海洋生态环境短期内发生变化;五是养殖管理方式陈旧,导致退潮后苗帘污染物多,影响坛紫菜生长。为此作者根据近年发病情况,提出几项防病害技术措施,为今后坛紫菜的生产发展作参考。  相似文献   

15.
坛紫菜烂苗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2008年9月中旬以来福建省坛紫菜养殖发生大面积烂苗情况进行调查和原因分析,一是受到秋季气候异常,持续高温影响坛紫菜生长发育;二是海区养殖密度过大,养殖筏架人为设置密度过高,导致海水交换不畅,引发烂苗症的加剧;三是壳孢子苗帘附苗密度过高,坛紫菜的种质老化,遭遇不良环境时抗病害能力弱;四是受台风影响,局部海洋生态环境短期内发生变化。为此作者及时提出防病害技术措施和对策,为今后坛紫菜的生产发展作参考。  相似文献   

16.
黄春恺 《海洋渔业》2002,24(3):141-142
坛紫菜(Porphyra haianensis)人工养殖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诸多,如生态环境因子问题、苗种品质问题、养殖技术问题。同时,海区采壳孢子苗(下称海区采苗)时间的选定也是关键一环,它关系到采苗的成败和相关行业的兴衰,关系到病烂的发生与发展程度,是一个养殖过程中不容忽视的技术关键。笔者现就莆田市坛紫菜海区采苗的历史、现状及其过早采苗的危害,提出适宜的采苗时间,以期坛紫菜人工养殖的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坛紫菜固定桩悬浮式养殖技术是在潮间带筏架养殖和浅海浮流式养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先进养殖方法,其养殖技术的推广应用将坛紫菜养殖由传统单一的潮间带养殖模式向浅海养殖跨出突破性的一步,开创了坛紫菜养殖新领地,极大地拓展了养殖空间,使闽东地区坛紫菜养殖得到迅猛发展.  相似文献   

18.
坛紫菜是我国特有的紫菜,养殖区域从浙江南部到广东东部沿海。  相似文献   

19.
福鼎敏灶湾2012年坛紫菜烂菜原因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晓明 《福建水产》2014,(3):227-233
对2012年10月福鼎敏灶湾海区坛紫菜烂菜情况进行采样、调查和原因分析。结果显示坛紫菜烂菜症状主要为叶状体梢部颜色变红,部分藻体颜色变淡、发白,烂化甚至脱落。烂菜原因主要有:(1)高温小潮期,海面风力小、浪静,由波浪形成的海水垂直流动交换弱,藻体与海水中的二氧化碳和营养盐等微交换也随之变弱,从而导致坛紫菜细胞生理机能下降;(2)坛紫菜养殖过密,海水中含氮量偏低,使得坛紫菜生长受限制;(3)南侧近岸海域水流不畅、流速较缓,悬浮物等污染物质积聚于该海域,易粘附于坛紫菜叶状体,影响坛紫菜的生长。为此作者提出防范建议旨在为今后福建省坛紫菜健康养殖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20.
坛紫菜固定桩悬浮式养殖技术是在潮间带筏架养殖和浅海浮流式养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先进养殖方法,其养殖技术的推广应用将坛紫菜养殖由传统单一的潮间带养殖模式向浅海养殖跨出突破性的一步,开创了坛紫菜养殖新领地,极大地拓展了养殖空间,使闽东地区坛紫菜养殖得到迅猛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