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文章阐述了刺槐林分在山地条仵下萌芽、根蘖更新特性和更新效果。刺槐萌芽和根蘖形成的第1代和第2代萌生林的生产力不低于实生林。刺槐的根蘖受其侧根粗度。所在土层深度等的影响,刺槐具有很强的萌生能力,与其相毗邻的松、栎类林分极易被演替。  相似文献   

2.
北京西山林场火烧迹地植被更新及可燃物负荷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对比研究了北京西山林场4种林分类型火烧迹地与对照林地上植被更新及可燃物负荷量的差异,对更新林分的潜在燃烧性进行了分析。所选择林分为侧柏林、油松林、刺槐林与白蜡林,其中侧柏林和油松林为2003年过火林分,刺槐林和白蜡林为2006年过火林分。火烧后,侧柏林采用人工更新,其它3种林分采用天然更新,研究结果表明:人工更新的火烧迹地上(侧柏林)植被多样性指数减少,总可燃物负荷量增加;而天然更新火烧迹地上(油松林、刺槐林及白蜡林)植被多样性指数增加,但总可燃物负荷量减少;火烧迹地可燃物负荷量的多少与更新时间成正比。总体而言,火烧更新使林地上易燃可燃物负荷量增加,难燃可燃物负荷量减少,从而使更新后林分的潜在燃烧性增加。  相似文献   

3.
为了鉴别黄土沟壑区不同生境刺槐林持续发育潜力,以延安地区纸坊沟和柳林镇公路山的刺槐群落为对象,对阴坡、阳坡生境造林后10,25和40年的刺槐人工林建群种径级结构、群落物种多样性、土壤养分水分状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阴坡和阳坡刺槐人工林在经过25年发育,林木达到成熟阶段,个体平均胸径、高度和林下物种多样性、土壤养分、水分达到比较稳定状态;刺槐人工林造林后,随着时间推移,建群种树高、胸径增加迅速,体现群落生境质量参数也迅速增加,但25年以后增加不够明显。阴坡与阳坡生境的人工刺槐林比较,阴坡生境的林分,建群种在不同发育阶段个体生长发育良好,均具有足够数量萌生幼苗,林地物种多样性丰富,土壤养分水分相对优越,群落具有持续发育潜力。而阳坡刺槐人工林建群种个体发育不良,缺乏足够幼苗数量,林分物种多样性、土壤水分养分相对较差,不具备持续发育特征。未来该区域刺槐人工林培育,丘陵沟壑区应尽量避免在阳坡营造刺槐林,现有刺槐林也应该通过更换树种,改造成稀疏灌木-刺槐林。在现有阴坡刺槐林经营管理中,造林25年后就可以适当间伐一些劣质木、病虫木,促进幼苗萌生更新,促进群落向异龄方向发展。间伐中,应尽量减少对灌草层破坏,完善群落复层结构,提高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4.
在抚顺市环城刺槐林带状采伐迹地中,对刺槐伐根萌生苗进行连续4a的生长量观测,通过带状采伐试验表明,采伐作业带和保留林带宽度应该以30~50m为宜,靠近保留带边缘,应实施人工促萌和人工更新.对于不利于设立保留带,且地势平缓、2.67 hm2以下的地块,可进行小面积皆伐更新.刺槐人工林皆伐后,为了促进快速成林,对更新林分必须及早进行定株抚育,每丛宜选择2~3株健壮植株,可在采伐第1年的6月份至第2年春季定株,使林分尽快形成.  相似文献   

5.
本文就大兴安岭地区的若干树种进行心腐的外部特征及延伸程度的总结和分析,认为:兴安落叶松心腐的外部特征是外表有破损或破损痕迹,树皮干枯,树干凸凹不平,有鼓包,心腐一般延伸距鼓包1.5—2m。白桦:①萌生林的心腐由老树墩引起,有条件时腐朽会蔓延;②活立木的心腐多数在根部,其延伸程度有规律;③实生林的心腐只有在枯立木、冻裂的活立木上发生。杨树:①甜杨心腐发生在少数过熟林的根部,延伸1—3m;②山杨心腐的外部特征是有乳头状的鼓包,材身表面有菌,根部心腐一般延伸2—3m,树干心腐面积小,延伸长。  相似文献   

6.
本文就大兴安岭地区的若干树种进行心腐的外部特片及延伸程度的总结和分析,认为:兴安落叶松心腐的外部特征是外表有破损或破损痕迹,树皮干枯,树干凸凹不平,有鼓包,心腐一般延伸距鼓包1.5-2m。白桦:①萌生林的心腐由老树墩引起,有条件时腐朽会蔓延;②活立木的心腐多数在根部,其延伸程度有规律;③实生林的心腐只有在杜立木、冻裂的活立木上发生;杨树:①甜杨心腐发生在少数过熟林根部,延伸1-3m;②山杨心腐的外  相似文献   

7.
徂徕山林场现有刺槐纯林1332.7hm2,为萌生一代林、二代林。针对刺槐连作使林地总体质量下降、林分退化、生态功能降低等特点,实施刺槐退化林分改造,提高林地利用率是当务之急。本文对徂徕山刺槐萌生林林分现状及退化原因进行调查分析,总结出改造方式及技术要点,为同类型地区刺槐萌生林分改造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8.
根据辽西地区的自然条件和人工刺槐林生长情况,通过采用留伐根,刨伐根,刨伐根并犁沟三种萌芽更新方法试验,分析了不同更新方法更新后萌生株数和生长情况,提出了刨伐根和刨伐根并犁沟两种较为理想的更新方法和适用范围,人工刺槐林萌芽更新采用刨伐根和刨伐根并犁沟方法更新后不仅萌生株数多,而且分布均匀,更新效果好。  相似文献   

9.
刺槐以其成活容易,生长迅速,抗虫害性强等特点颇受群众喜爱。多年来,各林场、乡村农民都非常重视刺槐的造林工作,营造了大面积刺槐人工林,随着时间的推移,七十年代营造的刺槐林逐渐进入近熟,成熟林阶段(刺槐近熟林21 ̄25年,成熟林26 ̄30年,过熟林30年以上),树林老化,生长降低,濒临停止,只有对这些林分进行合理利用和改造,才能加快更新造林步伐。  相似文献   

10.
巩义市林场有人工刺槐林300公顷,从一八八六年起对刺槐成、过熟林进行了了更新采伐,经过人工采伐后的刺槐林地,于春季到四月底为第二代萌生林萌发期,第一代萌生林的明显特点是:萌发量大,林地郁闭快,生长迅速比人工造林生长量增长一倍以上。针对纳一代萌生林生长发育特性,生长发有过程中应主要抓好如下管理技术:  相似文献   

11.
<正> 刺槐(Robinia pseudoaca Linn)具有材质好、生长迅速、耐干旱瘠薄、适应性强的生物生态学特性。是黄河中游水土流失地区优良的保持水土、改良土壤和用材树种。刺槐虽有许多优点,但其速生性仅表现在林分的幼龄和中龄初期。在天水地区,刺槐长到十五、六年后,长势即趋缓慢。立地条件差的地方,四、五年就会出现早衰。吕二沟从五十年代开始营造刺槐林。这些刺槐林十年后郁闭就开始破裂;十五年后出现枯梢,树干回缩,树皮发黑,林相残破。该流域立地条件差的大河沟支沟更甚之,20年生的林分平均树高只6.1米,密度仅为每亩20株左右。目前,这种残疏林分在整个刺槐林中,占的比重较大。所以,探索残疏刺槐林适宜的更新方式,以继续发挥刺槐林的经济和水土保持效益,就成了  相似文献   

12.
1991~1997年对山地刺槐林进行了根蘖更新和植苗更新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刺槐林根蘖更新成林快,林分郁闭早,节省开支,增加收入,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3.
街子乡根据刺槐根蘖萌生力强的特性,把朝阳村东沟山坡上的四十亩刺槐林(二十年生),甸子沟里九十亩刺槐林(十八年生),因生长缓慢而于八一年冬全部皆伐,八二年春挖去主根,并存东沟全部疏松了:E。现根蘖苗长势旺盛。其经验八三年在本乡毛集、北湾等村推广。全乡共采伐更新两条沟两个坡近320亩刺槐林。群众既分了卖原木椽材的现金,又分了  相似文献   

14.
该文以环城刺槐林更新空间布局为主要研究内容,以伐根径、萌发数、萌枝高、萌枝粗、伐根萌芽生长量、萌生幼树生长量、以伐桩为中心3m范围内根蘖幼树量等为指标,进行了连续3a的定点观测。通过对伐根萌芽更新幼树状况、根蘖更新幼树状况、萌芽分布格局的研究分析,探明了环城刺槐林伐后更新空间布局规律,提出了两个更新幼树数量模型:伐根萌芽更新幼树总量模型,即Y=N(4.6667+1.1667X);林分空间内大量伐根更新幼树数量模型即Y=N(74.6667+1.1667X)。  相似文献   

15.
在生产中对刺槐林实行皆伐利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经营方法。据调查,刺槐皆伐后.翌年春每根伐桩上可萌生15株以上的幼苗,每公顷达49500株以上。萌生苗生长迅速,1年生苗高即达2.om以上,平均地径2.ocm;2~3年生高平均可达4.om,地径4.ocm。另外,刺槐萌桑次生林还具有年龄结构单一、林相整齐、郁闲度高等特点,能有效防止雨水对土壤的侵蚀。我们在生产实践中,依据萌生林的特点和经营单位状况,对萌生林的经营划分为封育型、抚育型、改造型和利用型4种管理类型(见表1),具体措施如下。衣1刺槐次生林经营类型(1)封育型刺槐林皆伐后,应及…  相似文献   

16.
用互比排列设置刺槐林改造更新小区,采用多指标综合分析法探讨理想的更新方式,其结果表明:在同一降雨量、雨强、历时的条件下,林地土壤含水量三年均值,皆伐带状更新区最高,皆伐萌芽更新区次之,对照区(未改造更新)最低;单位面积逗流量三年均值,皆伐带状更新区比皆伐萌芽更新区增加26.4%,比对照区增加96.5%,但增加的逞流量仅为引发土壤侵蚀逞流量的40%~60%,没有引起新的土壤侵蚀。皆伐带状更新方式通过引进更新树种,改变了林分结构和组成,使刺槐林变成混交林,延续和强化了水保效益,是一种理想的刺槐林改造更新方式。  相似文献   

17.
以河北太行山区4种典型水土保持林为研究对象,对混交林(栓皮栎-侧柏)、油松林、栓皮栎林和刺槐林的乔木层各器官生物量、含碳率以及碳储量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混交林、油松林、栓皮栎林和刺槐林生物量分别为51.94,86.40,90.19,18.08t/hm^2,栓皮栎林和油松林生物量高于4种水土保持林生物量的均值(61.65t/hm^2),而混交林和刺槐林生物量分别占生物量均值的84.25%,29.33%。不同林分各器官在乔木层生物量中分配顺序均表现为树干>树根>树枝>树叶。4种典型林分各器官含碳率分别为45.16%~58.93%,58.48%~64.61%,51.16%~58.37%,52.35%~62.30%。4种典型林分碳储量为10.10~53.85t/hm^2。不同林分类型各器官碳储量与生物量呈正比关系,与生物量趋势基本相同,碳储量大小表现为油松林>栓皮栎林>混交林>刺槐林。  相似文献   

18.
江西德兴天然次生林林下幼苗更新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实生和萌生幼苗个体数量及比例在各类植被中的变化情况,本文以江西德兴常绿阔叶林不同林分为研究对象,对各林型中幼苗的种类组成、数量、多样性与更新方式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7种林分类型的乔木更新情况不同,德兴常绿阔叶林更新幼苗共35种,分属17科23属。更新苗数量最低的是拟赤杨+马尾松林,仅为1 250株/hm^2,更新苗最多的林分类型为米槠+甜槠林,为6 500株/hm^2;甜槠+木荷林更新幼苗种类高达25种,居7种林分之首,马尾松+木荷林下幼苗仅有10种;从演替更新年龄结构来看,马尾松+木荷林和丝栗栲+木荷林所在的群落,林下更新苗属于增长型锥体。其它5种林型属于下降型锥体。  相似文献   

19.
实生刺槐林皆伐迹地伐桩的4种处理方式对照0(伐桩不做处理)、处理1(刨伐桩)、处理2(伐桩环剥皮)和处理3(切断伐桩周围侧根),对刺槐无性更新影响的研究表明:伐桩处理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刺槐第一代萌芽或根蘖更新的效果。其中处理1和处理2更新的幼树生长整齐、干 形通直、根系发育良好。林分的前期生长量明显高于对照0,是刺槐林无性更新首选的2种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20.
为给陕西渭北黄土高原建设和管理提供依据,以尧山林场油松林、侧柏林、刺槐林等3种主要人工纯林为对象,利用常规测试方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对林地土壤肥力进行了测定分析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3种林分土壤有机质含量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逐渐下降,腐殖质层pH值显著高于其他土层;刺槐林碱解N含量随土层的增加而逐渐下降,腐殖质层有效P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土层;油松林有机质含量显著高于侧柏和刺槐林;刺槐林土壤pH值和碱解N含量显著高于油松和侧柏林,速效K含量显著低于油松和侧柏林;土壤有效P含量油松林>侧柏>刺槐林;3种林分土壤综合肥力差异较大,肥力综合分值油松林(1.01)>侧柏林(-0.34)>刺槐林(-0.99);油松林有机质含量高、刺槐林碱解N含量高;油松和侧柏林地土壤碱解N亏缺,刺槐林地速效K缺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