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日,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象山县浙东白鹅研究所、华大基因研究院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以浙东白鹅进行的首个鹅全基因组序列图谱已经绘制完成。这是我国独立研究完成的全世界首个鹅全基因组序列图谱。鹅全基因组序列图谱绘制由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象山县浙东白鹅研究所和华大基因研究院共同主持完成,基因组大小约为1.2Gb  相似文献   

2.
《水禽世界》2011,(3):2-2
近日,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象山县浙东白鹅研究所、华大基因研究院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以浙东白鹅进行的首个鹅全基因组序列图谱已经绘制完成。这是我国独立研究完成的全世界首个鹅全基因组序列图谱。  相似文献   

3.
信息博览     
《水禽世界》2011,(3):2-3
浙东白鹅全基因组序列图谱绘制完成近日,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象山县浙东白鹅研究所、华大基因研究院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以浙东白鹅进行的首个鹅全基因组序列图谱已经绘制完成。这是我国独立研究完成的全世界首个  相似文献   

4.
《蚕学通讯》2013,(4):48-48
自从2003年家蚕全基因组框架图测序计划完成以来,基于基因组序列的家蚕比较基因组学与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得到了极大的推动。近10年来,中国西南大学家蚕基因组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领衔先后完成了家蚕全基因组精细图、全基因组遗传变异图及转录组图谱构建,并重点开展了家蚕丝蛋白合成及免疫抗性等性状形成的分子基础解析;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及华南师范大学长期致力于家蚕变态发育的分子调节机制研究。  相似文献   

5.
《北方牧业》2013,(14):11
近日,由中国农业大学和华大基因研究院专家领导的国际研究团队历时5年时间,首次完成了全球雁形目动物的第一张全基因组序列精细图谱、高密度结构变异图谱和基因图谱,全基因组覆盖率为95%以上。基因测序结果显示,鸭体内共包括9190个免疫相关基因,显著少于人和其他哺乳类动物。不过参与研究的科学家表示,鸭体内β-防御素基因明显较多,这种  相似文献   

6.
高密度SNP芯片及其对肉牛育种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来先进的测序和基因分型技术促进了肉牛育种方法的革新。从过去低通量、耗时的限制性片段多态标记(RFLP)到如今高通量、高密度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标记,基因检测效率大幅提高。随着肉牛基因组序列图谱及SNP图谱的完成,基于高密度SNP标记的牛全基因组选择成了牛育种的新热点。作者立足高密度SNP芯片对肉牛育种的影响,综述高密度SNP芯片及和下一代测定技术及肉牛全基因组选择的研究进展,阐明高密度SNP芯片对多品种全基因组选择的模型的建立及准确的预测基因组育种值极其重要。  相似文献   

7.
秦俭  袁联伟 《蚕业科学》2010,36(1):115-119
2008年12月,西南大学家蚕基因组研究团队宣布了世界上第1张家蚕基因组精细图谱的诞生。家蚕基因组精细图和2003年发布的家蚕基因组框架图相比,具有基因覆盖度高、基因组组装更加完整、基因鉴定更加准确等特点。2009年,该研究团队在家蚕基因组精细图的基础上,选取具有代表性的29个家蚕突变品系和11个不同地理来源的中国野桑蚕品系进行了全基因组重测序与序列比较分析,共获得了29个家蚕突变品系和11个中国野桑蚕地理品系的全基因组序列,绘制完成了世界上第1张基因组水平上的蚕类单碱基遗传变异图谱,同时还发现了驯化对家蚕生物学性状影响的基因组印记,从全基因组水平上揭示了家蚕的起源进化。2009年8月,《Science》杂志发表了西南大学的研究论文"40个蚕类基因组的重测序揭示了家蚕的驯化事件及驯化相关基因",标志着家蚕基因组计划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8.
由内蒙古农业大学承担的《益生菌干酪乳杆菌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研究》科研项目取得重大突破。科研人员历时4年。从内蒙古、新疆地区和蒙古国采集的2000多株乳酸菌菌种资源中分离、筛选出我国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益生菌菌种-干酪乳杆菌,并且完成了该菌种的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和全基因组图谱绘制。  相似文献   

9.
科技动态     
《江西饲料》2015,(1):46-49
<正>我国科学家完成大黄鱼全基因组测序日前,由浙江海洋学院领衔,与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等机构联合破译了大黄鱼全基因组测序,构建了大黄鱼基因组图谱,并成功解析其先天免疫系统基因组特征。该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据介绍,大黄鱼全基因组测序是我国公布的第二个海水鱼类的基因组图谱,也是世界上第一个石首科鱼类基因组图谱,标志着我国大黄鱼研究进入组学时代。大黄鱼免疫基因信息的充分解  相似文献   

10.
<正>近日,在黑龙江省农科院和中国农业大学的科研团队共同努力下,黑龙江省独有的地方猪品种——民猪的首部全基因组序列图谱绘制完成。据悉,这是该省民猪全基因组测序和序列图谱绘制工作的一个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11.
《当代畜牧》2014,(30):61
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孙效文研究员牵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联合黑龙江水产研究所、中科院基因组研究所、哈佛大学、奥本大学等单位组建的国际合作研究团队,完成了鲤鱼全基因组序列图谱绘制,成为国际上首个完成全面解析的异源四倍体硬骨鱼类基因组图谱。该研究成果以Article形式于2014年9月21日在国际生物学权威期刊《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杂志在线发表(DOI 10.1038/ng.3098)。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兽药杂志》2004,38(3):46-46
由多国科学家组成的两个小组近日宣布绘出鸡的基因组序列草图和遗传差异图谱 ,这两项成果在禽流感防治、改善家禽和人类健康等领域都将有应用价值。其中鸡遗传差异图谱的绘制工作由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负责。美国国家人类基因组研究所资助的美国华盛顿大学威尔逊博士领导的一个小组经过一年的工作 ,已首次成功测绘并组装出鸡的基因组序列草图。这也是迄今完成的首张禽鸟类物种的基因组序列草图。科学家们选择了家鸡的远祖———红原鸡为测绘对象 ,绘出的草图中约包含 10亿个碱基对。科学家们已将鸡基因组序列草图数据存入公共数据库 …  相似文献   

13.
《中国家禽》2004,26(5):40-40
由多国科学家组成的两个小组3月1日宣布绘出鸡的基因组序列草图和遗传差异图谱,这两项成果在禽流感防治、培育优质鸡种、改善食品安全和增进人类健康等领域都将有应用价值。其中鸡遗传差异图谱的绘制工作由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负责。美国国家人类基因组研究所在一份新闻公告中说,在该所资助下,美国华盛顿大学威尔逊博士领导的一个小组经过一年工作,已首次成功测绘并组装出鸡的基因组序列草图并已存入公共数据库。这也是迄今完成的首张禽鸟类物种的基因组序列草图。科学家们选择了家鸡的远祖——红原鸡为测绘对象,绘出的草图中约包含1…  相似文献   

14.
耿拓宇 《中国家禽》2001,23(9):57-57
鸡的基因组由39对染色体组成,识别或描绘它们不会为时太久。目前鸡的基因组图谱有几种不同的版本,以及一个“公认的版本”。再过十年,鸡的基因组全序列图很可能面世。不过这种观点不算新颖。早在1939年著名科学家Sewell Wright就严肃地提出:当完成鸡基因组全序列后,我们能做什么呢?他指出不同位点上等位基因之间的多种互作将不会通过此种方式被揭示。我们不可能通过写出序列的方式来验明某个鸡是否完美无缺。然而,我们在构建新蓝图时可以考虑诸如对马立克氏病的抗性、能够利用植酸磷、在蛋中产生药用蛋白或人的多克隆抗体等方面的可…  相似文献   

15.
使用无损伤采样的方法收集朱鹮(Nipponin nippon)的粪便样品,结合硫氰酸胍-硅珠法(GuSCN-SiO_2)研究出了一种朱鹮粪便基因组提取的试剂配方和操作程序。结果表明,可应用于PCR性别鉴定的朱鹮粪便基因组提取方法的提取效率为85.11%。这种稳定有效的朱鹮粪便基因组提取试剂与提取方法可以有效解决目前朱鹮性别鉴定的困难,保证朱鹮人工种群在繁殖季节合理配对。  相似文献   

16.
由内蒙古农业大学“乳品生物技术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持进行的益生菌L.casei Zhang的全基因组序列测定于2008年5月18日全部完成。这是我国第一个完成的乳酸菌基因全序列测定。  相似文献   

17.
《蚕学通讯》2010,(4):1-1
<正>回顾家蚕基因组研究,经历了十年的风雨历程,跨越了五个大步,攀登了三个高峰。2002年在严峻的国际竞争压力下,我们完成了10万条EST序列,这一大步驱动着我们向"家蚕基因组框架图"高峰攀登;2004年我们发表第一篇Science文章后,又迈出了家蚕全基因组芯片和基因组数据平台两大步;2007年攀上了家蚕基因组精细图的高峰;接着我们在完成遗传变异图谱的同时又跨出了基因定位克隆平台和转基因平台两大步,实现了蚕业科学历史性的跨越。我国家蚕研究论文被SCI收录篇数由2000年占世界的6.25%上升至2010年的44.16%,排名由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一。  相似文献   

18.
豆科模式植物蒺藜苜蓿基因组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鉴于豆科植物的重要性和特殊性,近年来国际上发起将蒺藜苜蓿作为豆科基因组研究模式植物。由于具有基因组小、染色体数为2×8(2n=16)、生长期短、自花授粉、根瘤固氮、遗传转化效率高、与豆科主要作物亲缘关系较近等特点,蒺藜苜蓿已代替百脉根(Lotus japonicusL.)做为豆科模式植物。国际蒺藜苜蓿基因组研究计划于2001年启动,基因组全序列测定即将完成。目前已经构建了细胞遗传学图谱、物理图谱和遗传图谱,获得EST序列189714条。蒺藜苜蓿基因组长度470Mbp(1C=0.47pg,2C=1.15pg),基因密度7Kbp/基因,平均GC含量33.3%。细胞遗传学分析表明,蒺藜苜蓿染色体基因组分成常染色质和异染色质两个明显的区域,常染色质区富集基因,异染色质区富集大量重复序列。蒺藜苜蓿80%的基因组以异染色质的形式聚集在着丝粒附近。蒺藜苜蓿与苜蓿和豌豆有非常高的共线性关系,与大豆在宏线性水平和微线性水平也有较高的共线性关系,是豆科作物比较基因组研究的好材料,有待在我国开展相关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正1月16日记者从中科院获悉,由该院动物研究所康乐院士领衔,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和中科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等单位参与的一项研究,成功破译了飞蝗的全基因组序列图谱,这是迄今人类破译的最大动物基因组。基于基因组信息,科学家们还揭示了飞蝗食性、迁飞和群聚的奥秘。飞蝗是世界性的重要农业害虫,在过去近百  相似文献   

20.
科技     
<正>黑龙江省民猪全基因组序列图谱首绘成功11月9日,黑龙江省农科院对外发布,由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黑龙江省农科院刘娣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与中国农业大学胡晓湘教授团队共同合作,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完成民猪的全基因组从头测序工作,成功绘制全基因组序列图谱。经查新确认,该图谱为我国首部民猪全基因序列图谱。我国首个发酵床养猪技术联盟在福州成立11月4日,微生物发酵床养猪研讨会在福州举行。会上,我国首个微生物发酵床养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正式成立。研讨会邀请了南京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颜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