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熊飞 《科学种养》2014,(8):19-19
<正>建设无性系茶园是茶叶产业发展的方向。保证无性系茶苗质量,则是建设无性系茶园的基础与关键。由于扦插繁殖的无性系茶苗头重脚轻、根冠比小,要想栽植成活,保证"一栽全苗、一建成园",首先要把好茶苗"质量关"。如何才能保证茶苗质量?笔者认为关键要抓住以下几个环节:  相似文献   

2.
熊飞 《科学种养》2014,(7):17-18
<正>建设无性系茶园,是茶叶产业发展的方向。但由于扦插繁殖的无性系茶苗根冠比小,栽植成活难度较大,有的地方栽后多次补苗,仍然不能实现全苗,以致对无性系茶园建设失去信心。如何提高茶苗移栽成活率,确保"一栽全苗、一建成园",已成为无性系茶园建设成功的关键。根据笔者经验,如果没有特殊自然灾害,只要把握好以下关键技术环节,就可使无性系茶苗栽植成活率达  相似文献   

3.
茶树低位嫁接换种是一条逐渐为广大茶农所接受,进行改造有性群体茶园,推广无性系良种的有效途径。其各项技术已日趋成熟,在嫁接成活率方面,只要正确选择适宜当地嫁接的良种,就没有什么难题了,在嫁接幼苗培育方面,茶农们常采用深翻施肥、除草、抹芽和防治病虫等措施来养苗、壮苗和护苗,而利用打顶、修剪及采养结合等技术来消除顶端优势促进腋芽萌发生长,从而打骨架、扩树冠、增加宽幅度,达到早封行、早成园、早投产和早收益的目的。可是在低接换种中,大部分茶园是七十年代左右单行直播的有性群体茶园,因为只有单行茶,所以仅用打…  相似文献   

4.
正无性系茶园建设已成为"十二五"期间振兴皖茶工程的重中之重,然而,由于无性系茶园建设初期投入大,尤其是新建当年的"草害"清除需要大量的劳力,在劳动力成本逐年攀高的今天,其负面效应更显突出。无性系茶园建设初期管理难、成本高已成不争事实,严重制约着无性系茶园建设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为探索解决茶苗移栽当年成活率低和茶园除草等茶园管理费用高、无性系茶园推广难度大等技术难题,特开展本试验。1目的  相似文献   

5.
我国藏南茶区正迎来新一轮大发展,新建茶园对栽植材料的需求激增,但目前尚无成熟的高海拔茶苗繁育技术规范,要总结过去藏区茶园建立中的经验教训,综合分析藏南茶区的气候特点,借鉴内地无性系茶苗繁育成功经验,有针对性地设计出全防护自动喷淋双层遮光小拱棚保护地育苗技术模式,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完善,逐步形成适应藏南茶区气候,且成熟高效的无性系茶苗繁育技术规范,有效解决藏南茶园扩植对茶苗的需求难题。  相似文献   

6.
简述了高海拔地区"白叶一号"茶苗的栽培技术,并对园地的选择、开垦,茶园的规划和茶苗的移栽进行了简单分析,并对中寨镇大宅村"白叶一号"基地进行验收,结果表明此栽培技术长势喜人,可在后期生产实践中逐步推广。  相似文献   

7.
熊飞 《科学种养》2011,(11):16-16
建设无性系茶园,茶苗既可秋栽又可春栽,但到底是秋栽好还是春栽好,各人看法不一。在鄂西北山区,笔者认为春栽优势大于秋栽,近年来的茶园建设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茶苗春栽与茶苗秋栽相比,主要有以下突出优势:  相似文献   

8.
秦巴高海拔山区所产茶叶内质优异,但新茶园建设茶苗移栽易遭受冬季低温、倒春寒、春季干旱,严重影茶苗移栽成活率,通过栽茶苗移栽后茶行覆盖黑膜,对提高茶苗成活率、抑制杂草滋生、节约建园成本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9.
王文杰 《茶业通报》1998,20(2):21-22
无性系茶苗的移栽成活率是影响新建茶园成国的一项重要因子。成活率高,不仅成国快,而且使园相整齐一致;相反,成活率低,除了要费工费时不断地进行补植外,还会使茶树高低参差不齐,严重影响到成国速度。目前许多地方普遍反映无性系茶苗移栽成活率低下,甚至有全军覆没的情况发生。据我们1993年在国营浮梁县广明茶场1992年的新辟茶园中调查,其无性茶苗移栽一年后的成活率只有30%~50%,这一问题已严重影响到我国无性系茶树良种的推广与应用。目前我国的无性系良种茶园只占茶园总面积的5%~10%,而世界上一些主要产茶国无性系良种茶…  相似文献   

10.
正茶苗移栽具有良种化程度高、茶树个体差异小、茶树生长发育整齐、可快速成园早投产等优点,因此在当前开发建设新茶园时被普遍采用。但在实际生产中,由于有的地方对茶苗移栽有关技术、标准、方法把握不准和管理措施不当,导致第一次茶苗移栽成活率不高,第二年开始大面积补苗,甚至第三年、第四年还要补栽,一连几年难以成园,补栽茶苗不仅增加成本,还影响到茶树生长的整齐度,延误正式投产。为了减少损失,提  相似文献   

11.
正目前山区秋季调运茶苗,一般在茶苗运达后马上移栽。此方式简单省事,但有4个问题:一是新建茶园,从前茬收获到茶苗移栽时间较紧,仓促整地难以保证质量;二是秋季栽苗,在山区冬季必须采取防冻措施,特别是在温室内培育的穴盘小苗,更需要覆盖防冻才能确保安全越冬;三是栽后茶苗分散,如果遇到烈日高温干旱,遮阳抗旱比较困难;四是异地调入茶苗,对当地环境、气候一时难以适应。  相似文献   

12.
四川省新化县先进农茶社现有茶园1,038亩,位于资江北岸丘阜地带,地势平坦,土地成片,土质为红壤,自然条件很好。但是,由于茶园缺蔸缺行率达39.1%,1956—1957年冬该社进行了有计划的大面积补植缺蔸缺行工作,共补植茶园660亩;计128,913蔸,用去茶籽4,174斤,实生茶苗16,500栋,压条苗5,000株,成活率都很高,实生苗和压条苗达98%,56年冬和57年春种籽直播的茶苗,成活率为80%以上。原  相似文献   

13.
茶苗根结线虫病(Meloidogyne sp.)是茶实生苗圃和幼龄茶园一种重要病害。1981年婺源县秋口公社王村大队的0.2hm^2多实生苗茶园普遍发生,株发病率(含死苗)达35%;1983年赣州地区园艺场(大余县池江)在成龄茶园中套种的实生苗茶地发生也普遍,但造成死苗的不多。此外,据反映,近年来在吉安、武宁等地的新茶园也有发生。该线虫病对茶苗圃和新茶园的建立威胁很大。  相似文献   

14.
(一) “法如种瓜,三岁可采”。这是陆羽(758年左右)在他所著《茶经》中说的种茶方法和新茶园投产年令。种瓜要深翻土地,修筑排灌沟渠,重施基肥,看苗追肥,摘心摸权,如种西瓜,最好选择新开荒地,按照这些措施来种茶,三岁(足二龄)的茶园是有茶可采了,可惜无法了解那时种瓜的密度和二龄茶园的单产。我国古代茶叶文献是不少的,主要是从欣赏的角度来评述茶叶品质,很少谈到生产的经济问题。茶叶为我国主  相似文献   

15.
霞浦溪边茶场今年新开的茶园有2000多亩,缺乏种苗,经社员积极想办法,找窍门的结果,终于在荒山和旧茶园中,找到茶苗,解决了12000亩,最近仍在挖潜力,继续扩种。办法就是:一方面挖荒野茶:野茶除原有母株可挖取分株外,母株每年能生产一些茶籽自行掉在树旁生长成苗,也可分离作茶苗。母株也常  相似文献   

16.
为提高信阳地区茶叶生产质量,结合信阳茶区的自然生态条件及信阳毛尖、信阳红茶的适制性,从园地规划整理、品种选择、茶苗定植技术要求、幼龄茶园管理技术等几方面总结了无性系良种茶园建设技术。  相似文献   

17.
1生产现状据陆羽《茶经》记载,太湖县早在1000多a前的唐代就盛产茶叶。出产的芽茶以其优异的品质列入贡品。其时的“南阳谷尖”享誉皖西南。1990年初,全县已有茶园1333.3余hm2,可采茶园1266.7hm2,年产干茶400 t左右。茶类结构单一。至2005年底,茶叶总面积达到3333.3hm2,其中可采面积3000hm2,干茶产量达1000 t。名优茶300 t,茶叶总产值近2000万元,名优茶产值510万元。茶叶销售市场主要是省内,名茶市场已拓展到北京、上海、南京、天津、武汉、深圳等全国十几个大中城市。无性系良种茶园近66.7hm2,名优茶机制生产发展较快,全县共新建和改造名优…  相似文献   

18.
正茶园实现机械化耕作是贵州茶产业规模化发展的基础,而茶园的机械化采摘则是贵州茶叶规模化生产的必要条件。贵州茶区一年中的春、夏、秋三季,茶园中都有茶树鲜叶可采,但对于每一个茶企、专业合作社和茶农而言,茶树鲜叶要及时下树进行加工,才能变成产品,获得经济效益。"幼芽新稍让人醉,及时下树是宝贝。"鲜叶的  相似文献   

19.
蒋业武 《茶业通报》2000,22(4):40-40
我场以茶叶生产为主。为了充分发挥茶叶生产优势 ,从九十年代起 ,我们在更新改造老茶园的同时 ,利用荒坡地和淘汰的果园先后又开辟种植了 35hm2 新茶园。幼龄茶园合理间作是我们新茶园管理高度重视的环节。1 幼龄茶园合理间作的意义 通过多年实践 ,我们认识到幼龄茶园茶苗矮小 ,行间裸地多 ,土壤熟化程度不高 ,保水、保肥及抗逆性较弱。科学合理地行间间作 ,尤其是绿肥作物 ,可以有效改善茶园生态环境 ,有利于茶苗生长发育。作物根系可以固定表土 ,减轻暴雨冲刷造成的水土流失 ;作物茎叶可以适度遮挡盛夏烈日强光对地面暴晒 ,降低地表温…  相似文献   

20.
茶子孵芽法     
嵊县囘山公社茶場,是在1958年公社化后建成的。全县茶园面积1250亩,其中有一部分一年生的茶苗已長得一尺左右,生長健壯。茶苗能获得成活率高生長快,是与采取了茶籽孵芽法分不开的。1958年茶場从公社領来茶籽4000斤,不飽滿的茶籽,占着相当一部分,为适应发展新茶园的需要,达到发芽齐发芽率高,便采取用谷子孵芽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