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经五年的研究,总结了黄麻亩产1000斤(粗麻)的生育特点与长相标准;研究了千斤黄麻不同生育阶段对环境的基本要求,群体结构,营养吸收、纤维发育和生物产量积累等基本规律及技术指标。提出了①搞好麻田建设,隔年打好丰产基础,②选用高产良种,保证足够的生育期,③合理控制群体,多争有效株数,④增施有机肥料,主攻单株生产力;⑤防止倒伏,促进纤维发育等亩产1000斤的主要栽培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2.
1981年,我县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黄麻、红麻创高产竞赛活动,要求红麻亩产超1000斤,黄麻亩产超900斤。我区各社、队报名参加这一活动的有38个单位共40块麻地。在多次暴风雨和台风的影响下,县科委于9月25—30日组织县、区、社技术干部进行实地验收,红麻亩产超1000斤的  相似文献   

3.
1981年,我县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黄麻,红麻创高产竞赛活动,要求红麻亩产超1000斤,黄麻亩产超900斤。我区各社、队报名参加这一活动的有38个单位共40块麻地。在多次暴风雨和台风的影响下,县科委于9月25—30日组织县、区、社技术干部进行实地验收,红麻亩产超1000斤的有12块地,都是青皮三号品种,共计32.65亩,平均亩产1106.9斤。  相似文献   

4.
一九七八年以来,我所进行了亩产200斤皮棉栽培措施及其生育规律的高产研究。一九七八年0.7亩,亩产203.3斤:一九七九年1.15亩,亩产211.6斤;一九八○年1.15亩,亩产216.4斤一九八一年1.15亩高产试验地亩产皮棉257.4斤,全所35亩丘陵红壤棉田平均亩产皮棉达到213.7斤。下面就几年来的高产研究,侧重于一九八一年大面积高产栽培技术及生育进程,进行初步总结: 一、栽培管理措施棉花高产是它自身的种性和良好的外界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要使棉花各个生育阶段的长势长相生育进程符合高产要求,必须  相似文献   

5.
我省是全国主要麻纺工业原料基地之一。建国以来,黄麻、红麻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主要是单产不断提高。1949年,全省植麻8.8万亩,亩产只有217斤。五十年代,平均每年种植55.53万亩,亩产364斤;六十年代,每年种植46.27万亩,亩产513.9斤,比五十年代增长40.9%;七十年代每年种植42.73万亩,平均亩产635.6斤,比五十年代增长74.4%,比六十年代增长23.8%。三十年来,单产平均每年递增10斤以上。特别是1978年,单  相似文献   

6.
我所在总结大豆亩产400斤基本经验基础上,开始探索亩产500斤大豆的生育规律和综合技术。自1980年以来连续四年亩产在450斤以上,最高亩产达528.6斤。1981年五个点平均亩产492.2斤,1982年五个点平均亩产500.7斤。本文以所内近两年的研究资料为主加以整理阐述。  相似文献   

7.
《中国麻业》1979,(2):27-27
我所1972年种的高产试验东一号麻10.12亩和1973年种的高产试验麻9.72亩,1977年初见成效,经农垦局、所、场、队四级的领导,科技人员和工人代表验收,获得亩产干纤维超1000斤的高产纪录。1977年全所收割东一号麻570亩,总产干纤维93.52吨,平均亩产328.1斤。其中一队高产试验麻10.21亩为第四割年,每株留叶45片以上,亩产鲜叶17180.5斤,  相似文献   

8.
浙江省杭州市江干区彭埠公社是个老麻区,全社种黄麻3600亩。 1977年,这个社的红五月大队第六生产队,用尼龙育苗移栽与大田育苗移栽进行对比试验,结果3.7亩尼龙育苗移栽的亩产710斤,比大田育苗移栽的亩产多117斤,增产19.7%。皋塘大队第六生产队,尼龙育苗移栽0.5亩,亩产达850斤。1978年,总结  相似文献   

9.
浙江的黄麻、红麻主要分布在杭州湾两岸的萧山、上虞、杭州、余杭和海宁五县市。产量较高,平均亩产生麻超过800斤,上虞县在900斤以上,丰产试验田达1300—1500斤。光能利用率较高,但年与年之间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0.
《中国麻业》1979,(4):45-46
我场岂孟生产队,1971年冬试种24.6亩“东一号”剑麻丰产试验田,经过培育管理,纤维产量不断提高,由1973年亩产124斤上升到1978年的1157.3斤(历年产量见下表),成为我场剑麻纤维亩产突破1100斤的生产队。78年亩产纤维比大田平  相似文献   

11.
我省是全国主要麻纺工业原料基地之一。建国以来,黄麻、红麻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主要是单产不断提高。1949年,全省植麻8.8万亩,亩产只有217斤。五十年代,平均每年种植55.53万亩,亩产364斤;六十年代,每年种植46.27万亩,亩产513.9斤,比五十年代增长40.9%;七十年代每年种植42.73万亩,平均亩产635.6斤,比五十年代增长74.4%,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索棉花亩产皮棉三百斤的高产栽培技术及其生育规律,1980年至1982年我们在桃圩公社棉种场承担了地、县科委下达的棉花高产栽培试验研究课题。由于上级党政的关怀和科技人员的指导以及棉种场职工群众的帮助,连续取得了亩产三百斤以上高产稳产的较好成绩,经省、地、县各级有关领导和专家的考核验收,80年1.05亩,亩产308.9斤;81年1亩,亩产304.3斤,而全场14.3亩棉田,平均亩产80年为68.4斤,81年为171.7斤。 82年,高产试验田扩大到相邻两块,一号田实测面积1.354亩,采用地膜复盖栽培  相似文献   

13.
庞振潮 《中国麻作》1984,(1):8-9,33
浙江的黄麻、红麻主要分布在杭州湾两岸的萧山、上虞、杭州、余杭和海宁五县市。产量较高,平均亩产生麻超过800斤,上虞县在900斤以上,丰产试验田达1300-1500斤。光能利用率较高,但年与年之间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4.
我所于1976—1978年连续进行了三年棉花高产栽培试验,目的是探讨棉花高产、稳产的途径及其生育规律,为我区大面积棉花高产提供科学依据。三年试验结果,亩产皮棉依次为223.6斤、273斤和212斤。结合总对我区棉花高产经验,试将亩产皮棉250斤  相似文献   

15.
红麻具有适应性强、产量高等特点,但由于栽培技术不同,产量差异很大,高的亩产上1000斤,低的只有300—400斤。为了探索红麻亩产800斤的栽培技术,给实现大面积均衡高产提供科学依据。1980年,我们采取小区试验与大田生产相结合的方法,对红麻不同的品种、播种期、栽培密度、施肥水平等进行了初步研究。现将研究结果综合于后。  相似文献   

16.
《中国麻作》1979,(4):45-46
我场岂孟生产队,1971年冬试种24.6亩“东一号”剑麻丰产试验田,经过培育管理,纤维产量不断提高,由1973年亩产124斤上升到1978年的1157.3斤(历年产量见下表),成为我场剑麻纤维亩产突破1100斤的生产队。78年亩产纤维比大田平均亩产增长5.4倍,为我场大面积夺取“东一号”剑麻高产提供了经验。其主要措施是:  相似文献   

17.
新喻市渝水区植棉历史悠久,解放前就有种植土棉的习惯,1952年在水西、罗坊、珠珊、沙土等地开始种植改良棉,以后逐渐发展到丘陵地区。1949年全区植棉1.5万亩,亩产皮棉18斤;五十年代平均每年面积23743亩,亩产32.2斤;六十年代平均面积91234亩,亩产56.9斤;七十年代平均120879亩,亩产52.6斤;1982年亩产提高到70斤;1983年收获面积85591亩,亩产121斤,首次突破百斤关;1984年秋雨烂桃严重,全区85500亩棉田,仍然获得了亩产皮棉118斤的好收  相似文献   

18.
红麻具有适应性强、产量高等特点,但由于栽培技术不同,产量差异很大,高的亩产上1000斤,低的只有300—400斤。为了探索红麻亩产800斤的栽培技术,给实现大面积均衡高产提供科学依据。1980年,我们采取小区试验与大田生产相结合的方法,对红麻不同的品种、播种期、栽培密度、施肥水平等进行了初步研究。现将研究结果综合于后。  相似文献   

19.
一、选育种目前我国剑麻比较高产的栽培种,是1963年从东非引入的龙舌兰麻杂种11648(又称东一号麻),开割后的麻田,年平均亩产纤维500~600斤,最高达1000斤以上,比普通剑麻和番麻产量高2~3倍。  相似文献   

20.
本文根据1981—1984年试验资料,论述了玉米亩产1,000斤左右的产量结构与产量关系。合理群体结构增产的原因在于能够协调亩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三者的矛盾,解决个体和群体的关系,使群体发育和个体发育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得到均衡的发展。在一定范围内,叶面积系数越大,产量越高。玉米亩产千斤以上的叶面积系数变化规律,出现的高峰是抽雄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