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 毫秒
1.
玉米新病害—鞘腐病研究初报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目的】明确中国玉米产区发生的新病害—鞘腐病的症状及其致病病原菌的种类。【方法】田间调查进行症状描述,采集不同地区玉米鞘腐病典型病斑,对分离获得的可疑病原物进行培养、致病性测定以及ITS序列测定分析。【结果】玉米鞘腐病菌的形态学与已报道的层出镰孢菌[Fusarium proliferatum ]相同,ITS序列测定分析该菌与层出镰孢菌的同源性达100%;人工接种寄主表现与田间自然发病相同症状。病菌生长适宜温度为25~30℃,最适温度为28℃。病菌大、小两型分生孢子的萌发适宜温度均为25~30℃。【结论】玉米鞘腐病为中国玉米发生的一种新病害,其病原菌为层出镰孢菌[Fusarium proliferatum (Mats.)Nirenberg]。  相似文献   

2.
为防治后续柑橘炭疽病和脚腐病,探索了不同培养基对引发两种病害病原菌产孢的影响。结果表明:柑橘汁琼脂培养基最适合炭疽病菌分生孢子的产生,其次为燕麦琼脂培养基,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最不适合炭疽病菌分生孢子的产生;柑橘叶琼脂培养基最适合脚腐病分生孢子的产生,其次为燕麦琼脂培养基,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最不适合脚腐菌分生孢子的产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了明确不同镰孢菌对玉米茎腐病、鞘腐病和穗腐病的致病性。【方法】采用土壤接菌、穿刺接菌和孢子悬浮液接菌的方法。【结果】证明层出镰孢菌(Fusarium proliferatum)、轮枝镰孢菌(F.verticillioides)可引起玉米茎腐病,禾谷镰孢菌(F.graminearum)可引起穗腐病、鞘腐病,而尖孢镰孢菌(F.oxysporum)则通过复合侵染引起病害。【结论】将各类镰孢菌分别接种不同生育期的玉米植株,观察株高、病斑大小、玉米发育程度和籽粒的形成情况,研究各镰孢菌菌株对玉米植株的影响程度,分析各菌株的致病力,最佳侵染时期及茎腐、鞘腐、穗腐之间的侵染关系,证明玉米茎腐、鞘腐、穗腐之间病原菌侵染部位没有特异性,不同时期侵染引起的茎腐、鞘腐及穗腐发病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4.
寒地水稻鞘腐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稻鞘腐病主要危害水稻植株的剑叶鞘部位,进而影响营养物质的产生和积累。黑龙江省该病病原菌优势种为禾谷镰刀菌。本文报道了该病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发病规律,并提出了较为有效的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西藏自治区山南隆子和日喀则江孜青稞穗腐病病原种类、生物学特性以及防治药剂,以期为青稞穗腐病的综合防控提供一定参考,从病害发生区采集病穗样本,分离获得病原菌纯培养,利用依据分生孢子、分支及菌落形态做形态学特性,再结合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简称ITS)和转录延伸因子(translation elongation factor 1α,简称EF-1α)进行分子鉴定;对病原物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并选用6种常见农药对病原菌进行室内药剂筛选研究。结果表明,根据菌落形态、分生孢子形态、ITS和EF-1α序列鉴定,该穗腐病原菌为燕麦镰刀菌(Fusarium avenaceum)。在隆子采集的病原菌最适宜生长的碳源是葡萄糖和麦芽糖,氮源是硝酸钾;在江孜采集的病原菌最适宜生长的碳源是淀粉,氮源是蛋白胨。药剂筛选和毒力测定结果表明苯醚甲环唑是本试验中最佳防治药剂,其EC50为1.270 9 mg/L。引起西藏隆子县和江孜县穗腐病的主要病原菌为燕麦镰刀菌,且不同地点病原菌间的生物学特性存在不同,推荐使用防治杀菌剂是苯醚甲环唑。  相似文献   

6.
为鉴定福州地区不结球白菜黑腐病致病菌,以感染黑腐病的不结球白菜植株为材料进行了病原菌分离和鉴定。通过观察所分离病原菌的形态及接种试验发现其形态和发病症状与黑腐病的形态和发病症状相一致。以细菌通用引物16S对该病原菌进行16SrDNA的PCR扩增测序分析,发现该病原菌与野油菜黄单胞菌(Genbank:CP017308.1)16SrDNA序列同源性为99.8%。从接种病原菌植株中重新分离病原菌,其16SrDNA序列与之前接种菌株序列一致。以上结果初步证明分离的病原菌为不结球白菜黑腐病病原菌,且该病原菌为十字花科黑腐病野油菜黄单胞菌野油菜致病种。  相似文献   

7.
旨在明确引起陕西省榆林市山药根腐病的致病菌,为该地区山药根腐病的防治提供参考。以受害山药块茎和根际土壤为试验材料,通过组织分离法获得纯培养,结合柯赫氏法则、形态学鉴定、ITS区序列分子生物学鉴定,以及构建系统发育树和序列比对的方法,明确山药根腐病的致病菌。结果表明,引起陕西榆林山药根腐病的病原菌为棕黑腐质霉、燕麦镰孢和尖孢镰孢。陕西榆林山药根腐病由腐质霉属和镰孢属两个属的3种病原菌引起,棕黑腐质霉是首次报道危害山药,镰孢属真菌是该地区山药根腐病的主要致病菌。  相似文献   

8.
从新疆昌吉及吐鲁番甜瓜地采集发病甜瓜、植株及叶片等样品22份,对甜瓜细菌性斑点病病原菌进行了分离纯化,并经过致病性测定得到甜瓜细菌性斑点病病原菌一株.根据形态观察、培养性状并结合微生物自动鉴定仪及该菌株的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对该菌株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该菌属于燕麦噬酸菌.  相似文献   

9.
燕麦畏的使用方法及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作用方式:燕麦畏是防除农田野燕麦的高效选择性除草剂,主要用于土壤处理。野燕麦最敏感部位是生长点。药剂在野燕麦萌芽过程中,由芽鞘进入其生长点,产生毒性反应,致使其不能出苗,最后死亡。 燕麦畏还可在小麦苗期、野燕麦2~3叶期,配  相似文献   

10.
我国部分常用玉米种质资源对镰孢菌病害的抗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玉米穗腐病、茎腐病和鞘腐病是我国玉米产区普遍发生的三大镰孢菌(Fusarium spp.)病害,近年来有严重混和发生的趋势,三大病害主要致病菌分别为拟轮枝镰孢(F. verticillioides)、禾谷镰孢(F. graminearum)和层出镰孢(F. proliferatum)。种植抗病品种是控制该类病害最经济有效的方法,本研究旨在筛选出单抗或兼抗穗腐病、茎腐病和鞘腐病的玉米种质,为玉米品种的科学选育和合理布局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我国玉米种质B73、B37、郑58、昌7-2、齐319等16个常用育种自交系,将玉米穗腐病主要病原菌拟轮枝镰孢、茎腐病主要病原菌禾谷镰孢及鞘腐病主要病原菌层出镰孢分别接种于玉米果穗、茎秆及叶鞘,具体方法为待整株长到吐丝期用连动注射器将拟轮枝镰孢孢子悬浮液沿花丝通道注射到健康玉米果穗;将健康玉米地上第一节的茎部用针扎孔后向其中注射禾谷镰孢孢子悬浮液;将层出镰孢孢子悬浮液沿健康玉米植株叶基部接种到地上2—5节间的叶鞘内。以上各种接种方式均使用无菌水作为对照。在2016年和2018年度进行人工田间接种试验,通过评价穗腐病、鞘腐病的病情指数以及茎腐病发病面积,评估所选自交系对以上镰孢菌引起的穗腐病、茎腐病和鞘腐病的抗性级别。【结果】供试自交系中吉853、OH43和X178对穗腐病表现为中抗,B73、B37、PH6WC、掖478、郑58、9058、昌7-2、浚928、Mo17、A619、PH4CV、齐319和13-1077共13份材料为感病或高感;齐319、PH4CV、Mo17、9058、B37、B73、昌7-2和13-1077共8份材料对茎腐病表现为中抗或高抗,郑58、掖478、PH6WC、浚928、吉853、A619和OH43共7份材料表现为感病或高感;B73、B37、郑58、掖478、PH6WC、9058、昌7-2、吉853、浚928、Mo17、A619、PH4CV、OH43、齐319和13-1077共15份材料对鞘腐病表现为中抗或抗病。从16个自交系所在种群来看,瑞德群对穗腐病表现为感病,兰卡斯特群和唐四平头群对鞘腐病表现为抗病,其他群对3种镰孢菌病害抗性水平的离散程度较大,无明显规律。【结论】供试自交系吉853和OH43对鞘腐病和穗腐病表现为中抗或抗性,齐319、PH4CV、Mo17、9058、B37、B73、昌7-2和13-1077共8份材料对鞘腐病和茎腐病表现为中抗、抗性或高抗,但尚未筛选到对3种病害均有较好抗性的材料,有待于进一步筛选其他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11.
为了开发恶性杂草野燕麦的生防真菌制剂,从刺儿菜患病植株根际经单孢分离获得一菌株HZ-31,并对其进行分离及致病性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株的适宜生长温度为20~30℃,喷雾接种病原菌的孢子量为1×108 mL-1时,接种后14d野燕麦地上部完全萎蔫,接种后保湿超过24h,可以明显提高该菌株的致病效果;在孢子悬浮液中添加φ=0.2%SDP可以明显提高致死效果,对小麦、蚕豆、豌豆安全,对青稞轻微致病,对油菜严重致病;形态学鉴定及ITS rDNA序列分析将其定为多孢木霉(Trichoderma polysporum)。综上,菌株HZ-31具有开发成为真菌除草剂的潜力。  相似文献   

12.
乌昌地区马铃薯真菌性病害种类及5种新记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初步调查新疆乌昌地区马铃薯真菌性病害的种类并鉴定病原种类,为病害防治奠定重要基础.[方法]通过形态特征及致病性测定,最终确定马铃薯真菌病害的种类.[结果]经鉴定共发现马铃薯真菌性病害有9种,即早疫病、晚疫病、枯萎病、干腐病、酸腐病、黄萎病、叶枯病、炭疽病和茎基腐病,其中后5种病害为新疆新记录.[结论]查清了马铃薯病害及病原种类,马铃薯早疫病、晚疫病和枯萎病在所调查区域都发生频率最高,且马铃薯黄萎病、叶枯病、炭疽病、茎基腐病和酸腐病等5种病害在新疆尚属新病害.  相似文献   

13.
为提高青稞秸秆的综合利用率,采用NaOH对青稞秸秆进行预处理,研究不同水平NaOH和预处理时间对青稞秸秆厌氧发酵性能的影响,探讨NaOH在青稞秸秆厌氧发酵中应用的可行性。结果表明,与未经处理的青稞秸秆相比,NaOH预处理可以显著提高青稞秸秆产甲烷性能(P<0.05),且产气速率快、发酵周期短。其中,5% NaOH处理12 h青稞秸秆的累积甲烷产量高于多数木质纤维素类废弃物,为250.03 mL·g-1,是优良的发酵原料。NaOH预处理增加了青稞秸秆中纤维素含量(13.37%~39.31%),并有效降解了木质素(12.89%~64.34%)和半纤维素(0.96%~30.30%)含量。表明NaOH预处理是提高青稞秸秆厌氧发酵产甲烷性能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水杨酸对离体青稞叶片衰老的缓解效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青稞幼苗离体叶片为试材,在暗培养条件下,研究了水杨酸处理对离体青稞叶片叶绿素总量、丙二醛(MDA)、脯氨酸、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在离体青稞叶片衰老过程中,叶绿素总量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均不断下降,MDA和脯氨酸含量升高。用800 mg/L的水杨酸处理可延缓离体青稞叶片叶绿素总量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降低,抑制MDA、脯氨酸含量的上升。表明水杨酸降低了离体青稞叶片膜脂过氧化程度,延缓了离体青稞叶片衰老的进程。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重金属Cu2+对青稞幼苗的伤害机理以及为青稞的生产实践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青稞幼苗为试验材料,采用水培方式,研究200 mg/L Cu2+胁迫对青稞幼苗相对含水量(RWC)、叶绿体色素、细胞膜透性、丙二醛(MDA)、脯氨酸和水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结果]200 mg/L Cu2+胁迫下的青稞幼苗叶片RWC、叶绿素a和b、类胡萝卜素、蛋白质含量不断降低,MDA、细胞膜透性和脯氨酸含量不断升高。[结论]200 mg/L Cu2+胁迫对青稞幼苗造成了严重的生理伤害。  相似文献   

16.
以青稞叶片为试材,对其进行黑暗诱导衰老,研究了三唑酮处理对青稞离体叶片叶绿素a、叶绿素b、水溶性蛋白质、非水溶性蛋白质、丙二醛(MDA)含量、Chl a/b值和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在青稞离体叶片衰老过程中,叶绿素a、叶绿素b、Chl a/b值与水溶性、非水溶性蛋白质含量均不断下降,丙二醛含量、POD活性上升,SOD和CAT活性降低。三唑酮处理延缓叶绿素a、叶绿素b、Chl a/b值与非水溶性蛋白质含量的下降,抑制丙二醛含量、POD活性的上升,阻碍SOD活性降低,对水溶性蛋白质和CAT作用不明显。表明三唑酮具有减轻青稞离体叶片膜脂过氧化的能力和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西藏青稞生态适宜性限制因子,阐述了基于GIS进行青稞适宜性评价因子体系的建立,并确定权重。结果表明:层次分析法能较好地确定各因子的权重;建立的评价因子能较好地评价西藏青稞的生态适宜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明叶面肥对高海拔地区青稞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在青稞不同生育期施磷酸二氢钾、大肥王、利丰硼3种营养型肥及氨基酸水溶液生物型肥,研究其对青稞产量、生育期及生长指标的影响。[结果]4种叶面肥对青稞产量的构成因子均有促进作用,营养型叶面肥中以利丰硼增产效果最为显著(P0.05);氨基酸水溶液肥中以苗期、孕穗期、灌浆期各喷施1次的处理效果最为显著(P0.01)。[结论]在确保外部营养正常供应的基础上,分别在灌浆期和孕穗期各喷施1次氨基酸水溶液叶面肥对青稞植株的生长及产量的增加促进效果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9.
青稞是我国青藏高原重要的粮食作物,其品质很大程度上受气候的影响。为探究青藏高原不同地区青稞的品质差异及其与气候的关系,选择64个不同种植区的青稞籽实,测定7个营养品质指标并结合气候区的气候特征进行综合分析,从而明确不同气候区的品质差异,对不同气候区的青稞品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祁连-青海湖气候区的平均温度显著高于昌都气候区;波密-川西气候区、藏南气候区、昌都气候区和祁连-青海湖气候区的降水量均显著高于柴达木气候区;祁连-青海湖气候区、柴达木气候区和藏南气候区的日照时数均显著高于波密-川西气候区。不同种植区青稞营养品质指标存在差异,粗蛋白含量在柴达木气候区最高,藏南气候区最低;β-葡聚糖、膳食纤维含量在柴达木气候区最高,昌都气候区最低;淀粉含量在波密-川西气候区最高,昌都气候区最低。对5个行政气候区进行综合评价,柴达木气候区青稞籽实营养品质最高,波密-川西气候区最低,较高的温度和较长的日照是决定青稞品质的关键因子。研究结果可为气候变化背景下藏区农牧业的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20.
西藏土壤硒状况与富硒青稞生产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藏土壤普遍缺硒,已经严重影响该区居民身体健康。青稞作为西藏居民主要粮食而广泛种植,青稞硒生物强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硒生物强化是改善人体硒营养健康的热点研究领域,虽然国内外对主要农作物硒生物强化研究已有很多,然而西藏硒生物强化研究,特别是富硒青稞研究目前尚无报道。本文从西藏硒状况出发,结合西藏青稞生产现状和青稞硒含量,讨论富硒青稞生产的问题和解决路径。(1)已有的研究明确了西藏土壤全硒含量及分布。西藏土壤全硒含量平均值为(0.150±0.084)mg·kg-1,仅为中国土壤全硒含量平均值(0.290±0.255)mg·kg-1的一半;西藏缺硒土壤主要分布在雅鲁藏布江以北地区,同时也是大骨节病高发区域,土壤全硒含量不足0.1 mg·kg-1。值得注意的是,西藏同时存在部分土壤全硒含量较高的土壤,土壤全硒含量超过0.3 mg·kg-1,主要分布在雅鲁藏布江以南区域,例如日喀则市的岗巴县、山南地区的错那、隆子、措美;(2)西藏青稞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分别为12万hm2和62万t,占到全国大麦种植面积和总产量的21%和29%,但西藏土壤全硒和有效硒含量总体上处于较低水平,青稞籽粒硒含量平均值仅为0.02 mg·kg-1,青稞秸秆等饲料硒含量平均值为0.03 mg·kg-1,同时牛、羊等牲畜血液硒含量均低于临界浓度。西藏居民每人每天通过食用青稞的摄硒量仅为8 μg,即使考虑肉、奶和蔬菜的硒摄入量,每日硒摄入总量为10-16 μg,也远低于FAO推荐标准;(3)考虑到西藏的高海拔和复杂气候特征,针对西藏富硒青稞生产中不同海拔青稞产区适宜的硒肥施用量、不同青稞品种在自然土壤和施用硒肥条件下的不同响应,以及西藏富硒区域的合理规划和利用等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青稞硒生物强化有希望成为改善西藏作物和牲畜品质的有效措施之一,并最终达到有效地提高居民硒营养状况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