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桑黄"是一类珍稀药用真菌,作为著名传统药用真菌在中国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其抗癌效果在国际有很高的认可度,是公认的"抗癌明星"。野生资源本就十分稀有的同时已遭到严重掠夺,桑黄在2000年左右人工栽培成功,经过近20a的发展,其栽培模式不断改进,本文介绍了桑黄生态化栽培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2.
珍稀药用真菌桑黄的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桑黄是一种十分珍贵的药用真菌,阐述了桑黄的生物学特征、主要化学成分、药理学研究和人工驯化栽培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简要分析其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3.
珍稀药用菌桑黄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桑黄是目前国际公认的生物治癌领域中有效率最高的一种药用真菌.该文介绍了桑黄在培养特性、人工栽培、液体发酵和药理作用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分析了它的发展前景,并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正桑黄是著名的药用真菌,在抗癌、抗氧化、降血糖、调节免疫等方面有显著功效。下面,根据药用菌市场需求和思南的原材料、栽培、生产管理和市场营销等资源,说明思南引种药用菌桑黄的可行性。1桑黄的生长特点及认知1.1桑黄由来桑黄是著名的药用真菌,因寄生于桑树而得名,别称桑臣、桑耳、桑黄菇,学名为Phellinus linteus。特点是颜色特别鲜黄,呈蛋黄色。其中,寄生于野生老桑树枯木之上的野生  相似文献   

5.
桑黄作为一类珍贵的药用真菌,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伴随着桑黄药用功能研究的深入全面系统化,其药用功效逐渐为大众所熟知,采收量持续增加,由此出现了桑黄野生资源的数量已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的难题,因此,亟需开展人工栽培技术领域的研究,本文从桑黄子实体的人工栽培、桑黄菌丝的发酵培养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剖析与总结,并对桑黄人工栽培和产业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期为桑黄的综合开发利用及深入系统研究提供一定的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6.
《闽北农业科技》2004,(1):27-27
桑黄菌是近年来开发的一种多年生药用真菌。日本及韩国已开始人工栽培和批量生产。桑黄菌是目前国际公认的生物治癌领域中有效率排在第一位(巴西蘑菇即姬松茸与其疗效相近)的药用菌。  相似文献   

7.
桑黄菌开发前景看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 桑黄菌是近年来开发的一种多年生药用真菌。日本及韩国已开始人工栽培和批量生产。桑黄菌是目前国际公认的生物治癌领域中有效率排在第一位(巴西蘑菇即姬松茸与其疗效相近)的药用菌。吉林省延吉市凭  相似文献   

8.
利用PCI2细胞氧化应激损伤模型,对6种药用真菌的49个脂溶性提取物进行筛选,研究表明,灵芝等药用真菌均具有氧化应激保护作用,其中桑黄和北虫草活性显著.29个样品在5~150 mg/L对PC12氧化应激损伤的保护作用呈剂量依赖性增长.药用真菌脂溶性提取物对PC12细胞氧化应激损伤保护作用与药用真菌的种类密切相关,并且药用真菌的不同菌株对PC12细胞氧化应激损伤保护作用也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9.
桑黄作为著名传统药用真菌在中国已经有2 000 多年的历史,但是这个真菌种类曾经被误认为裂蹄纤孔菌和 鲍姆纤孔菌多年,直到2012 年才发现该种实际应为一个新种,即桑黄纤孔菌(简称桑黄)。目前中国有桑黄类群的 种类7 种,但只有生长在桑树树木上的多年生、木栓质的纤孔菌才是真正的桑黄,本文提供了这7 个种的主要特性 和生境照片。在热带美洲有裂蹄纤孔菌类群5 个种, 这5 个种和亚洲的种类不重复。火木层孔菌类群作为另外一 个类群的药用真菌也曾经广泛被报道为所谓的桑黄冶,但是该类群的种类具有无色的担孢子,而桑黄类群的担孢 子为黄褐色。另外这2 个类群在系统发育上不相关。本文也提供了美洲裂蹄纤孔菌类群和中国火木层孔菌类群 种类的生境照片。此外,基于ITS 序列对中国桑黄类群和中国火木层孔菌类群所有种类的系统发育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通过考察首次发现山西历山自然保护区有白桦树桑黄,主要分布地在垣曲历山风景区;并从分类学地位、形态特征、生境分布认识白桦树桑黄药用真菌,了解中条山林区概况,白桦树、栎树林资源;然后结合实地考察进行分析中条山东段白桦树桑黄资源情况,并对白桦树桑黄药用价值与用法用量作出了具体介绍,包括内容有化学成分和综合利用应用情况等,为白桦树桑黄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桑黄是东亚地区的传统药用真菌,在我国的记载和应用可追溯至两千多年前。桑黄的现代研究表明其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活性,并有增强免疫力、预防和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降低血脂、抑制尿酸等作用。长白山区是野生桑黄的重要产区,但因人为掠夺资源量逐年减少,有些种类已难得一见。近年来,桑黄的栽培技术渐趋成熟,并呈规模化和产业化方向发展。在野外调查和文献查阅的基础上,本文记述了长白山区的野生桑黄资源情况,并对桑黄产业现状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12.
桑黄是一类名贵的药用真菌,富含多种活性成分,可有效防治包括肿瘤、肠胃不适、糖尿病在内的多种疾病.尽管当前桑黄已被公众所认知并接受,但这些活性化合物的复杂性及其具体药用功效仍不明确,因此,这些无毒、无副作用活性成分的研发时刻在鼓励着相关研究的广泛开展.此外野生桑黄通常需多年才能生长成熟,子实体十分珍稀,而桑黄的短缺以及市场价格的不断上涨也必然会导致人为采摘的加剧,因此研究桑黄的人工栽培技术也是促进桑黄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通过归纳近年国内外的相关文献,简述桑黄的药用功效和栽培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以期为进一步促进桑黄深加工产品的研发、加速桑黄产业化进程提供一定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正药用菌物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研究成果是食药用菌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亚洲大陆东北部菌物物种多样性及珍稀资源保育与利用"(30510154)、"药用木腐真菌‘桑黄’资源及其抗肿瘤活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正>满族是我国一个古老的民族,在其悠久的发展历史中,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医疗卫生体系。满族传统医药是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包括宫廷秘方,又涵盖民间偏方,具有重要的开发应用价值,也是可供人类共享的宝贵财富。目前搜集到的满族常用药物中,具现实临床应用价值的有180余种,其中可分为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三大类,药用真菌桑黄被归为植物药。桑黄(Phellinus)常见于东北各原始森林,是属于担子菌亚门层菌纲多孔菌科木层孔菌属的一类药用真菌,多在桑属植物上生长,子实体呈黄褐色,  相似文献   

15.
北冬虫夏草是虫草属模式种,是一种药用真菌,其主要药用成分虫草菌素、虫草酸、虫草多糖等均高于冬虫夏草,现在可大规模工厂化生产。本文从栽培场所和季节选择、菌种选择及制作、栽培管理总结北冬虫夏草瓶栽栽培技术,同时介绍其产品品质标准,以实现北冬虫夏草的大规模高产工厂化生产。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不同来源的桑黄菌株进行分子鉴定和遗传多样性分析,为后续桑黄种质资源的研究、开发及利用提供参考。采用rDNA ITS序列分析技术,对收集到的国内22个桑黄菌株进行分子鉴定与遗传多样性分析。依据rDNA ITS序列计算遗传距离并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收集到的桑黄菌株明确聚为3个独立类群,且3个类群的桑黄真菌存在明显的遗传分化。通过BLAST分析,成功鉴定出3类桑黄种质分别为:桑树桑黄(Sanghuangporus sanghuang)、杨树桑黄(Fuscoporia gilva)及丁香桑黄(Inonotus baumii)。不同来源的桑黄菌株间具有一定的遗传多样性,种间遗传趋异度显著高于种内。本研究结果提供了一种准确可靠且简单易行的桑黄真菌分子鉴定技术,可明确各桑黄真菌的种属来源及遗传结构组成,为桑黄真菌的进一步研究及开发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DNA条形码(DNA barcoding)技术是一种利用生物基因组内短遗传标签进行分类鉴定的方法。桑黄自古以来是一种名贵中药材,而市售桑黄主要依托简单的形态鉴定造成混淆众多。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桑黄类真菌种类至少有7个种,并且其药效也不尽相同。【目的】为更准确、高效对桑黄类真菌进行鉴定,本研究以采集自西藏、吉林和浙江的3种桑黄子实体为材料,筛选最佳DNA条形码与相应PCR条件。【方法】利用组织分离获得3种桑黄纯培养菌株,分别编号为1713、1714和HS菌株。利用ITS、NL、rpb1、rpb2和ef1-α等7组DNA条形码分别对3种桑黄进行PCR扩增、测序、比对和发育树分析,并结合形态学特征,确定其最适DNA条形码和分类学地位。【结果】结果表明,ITS和NL条形码对3种桑黄均能够获得单一目的条带;rpb1Y、rpb2B和rpb2Y条形码特异性低,扩增后获得多个条带;而rpb1B和ef1-α条形码均无法获得条带。通过多序列比对,结合形态分析,确定1713菌株为桑黄纤孔菌(Inonotus sanghuang),而1714和HS菌株均为鲍姆纤孔菌(Inonotus baumii)。【结论】本研究确定ITS和NL为桑黄分子鉴定的最佳DNA条形码,其PCR最适退火温度范围分别为58~59℃和49~50℃,为桑黄真菌快速鉴定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DNA条形码(DNA barcoding)技术是一种利用生物基因组内短遗传标签进行分类鉴定的方法。桑黄自古以来是一种名贵中药材,而市售桑黄主要依托简单的形态鉴定造成混淆众多。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桑黄类真菌种类至少有7个种,并且其药效也不尽相同。【目的】为更准确、高效对桑黄类真菌进行鉴定,本研究以采集自西藏、吉林和浙江的3种桑黄子实体为材料,筛选最佳DNA条形码与相应PCR条件。【方法】利用组织分离获得3种桑黄纯培养菌株,分别编号为1713、1714和HS菌株。利用ITS、NL、rpb1、rpb2和ef1-α等7组DNA条形码分别对3种桑黄进行PCR扩增、测序、比对和发育树分析,并结合形态学特征,确定其最适DNA条形码和分类学地位。【结果】结果表明,ITS和NL条形码对3种桑黄均能够获得单一目的条带;rpb1Y、rpb2B和rpb2Y条形码特异性低,扩增后获得多个条带;而rpb1B和ef1-α条形码均无法获得条带。通过多序列比对,结合形态分析,确定1713菌株为桑黄纤孔菌(Inonotus sanghuang),而1714和HS菌株均为鲍姆纤孔菌(Inonotus baumii)。【结论】本研究确定ITS和NL为桑黄分子鉴定的最佳DNA条形码,其PCR最适退火温度范围分别为58~59℃和49~50℃,为桑黄真菌快速鉴定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桑黄菌是一种珍贵的食药用真菌,具有免疫调节、抗肿瘤、保护肝脏、抗氧化、消炎、降血糖等作用,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本文简要介绍了桑黄菌多糖的研究、桑黄菌的发酵培养、生长条件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旨在为我国今后桑黄菌资源的研究和产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桑黄是一种珍贵的药用真菌,通过响应面分析法对桑黄的发酵培养基进行优化,进而提高该菌株黄酮类活性物质的产量。利用不同碳源、不同氮源对桑黄进行液体发酵,测定胞内黄酮产量,筛选出最佳种类的碳源和氮源。进一步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不同浓度碳、氮源及培养基初始pH值对胞内黄酮产量的影响。利用响应面分析法对桑黄黄酮发酵培养基进行优化,获得黄酮产量最高的培养基组合。结果表明,桑黄产黄酮的最佳碳源是麦芽糖,最佳氮源是酵母提取物。优化后黄酮发酵培养基中的麦芽糖浓度为46.5 g/L,酵母提取物浓度为6.0 g/L,培养基初始pH值为4.32,优化后培养基黄酮产量达到(65.3±2.5) mg/L。获得了桑黄黄酮发酵的最佳培养基,为进一步研究桑黄黄酮生物合成调控以及提高桑黄黄酮含量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