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 毫秒
1.
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极为剧烈,由此带来的土地利用变化与能源消费碳排放效应将是影响我国实现碳减排目标的关键因素,研究土地利用和能源消费碳排放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能预判碳排放拐点出现的时间,揭示经济发展与碳排放之间的动态关系.以深圳市为典型案例,利用1979-201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和能源消费碳排放数据,借助CKC简化模型分别构建了深圳市土地利用和能源消费碳排放总量、人均碳排放量的CKC模型,基于单位根和协整Engle-Granger检验对深圳市土地利用和能源消费碳排放CKC曲线进行了探析.结果表明:深圳市经济增长分别与土地利用碳排放和能源消费碳排放量成正相关,并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GDP分别和土地利用碳排放、能源消费碳排放存在单向因果关系,深圳市存在人均土地利用和人均能源消费CKC,到达拐点的人均GDP分别为28708.60元和59604.89元.研究结果有利于了解未来碳排放态势,从而为相应的减排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基于静态与动态空间面板模型分析城镇化对雾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该研究以中国30省区为研究对象,首先考察了雾霾污染的空间效应。全局Moran’s I指数为0.3875,中国雾霾污染存在着空间集聚。Moran’s I指数散点图显示中国雾霾污染存在着正的空间自相关,绝大部分省区位于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然后,基于雾霾污染的空间效应,建立静态与动态空间面板计量经济学模型,实证考察了城镇化、能源强度、交通压力等对雾霾污染的影响。城镇化与雾霾污染之间存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交通压力每上升一个百分点,将使雾霾污染上升0.2075个百分点。从效应的分解来看,该地区以及全局城镇化与雾霾污染之间存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人均GDP的间接效应、总效应显著为负,该地区人均收入的上升可以使相邻地区的雾霾污染下降,并且会减少全局雾霾污染。能源强度下降会减轻本地区雾霾污染程度,但会导致相邻地区雾霾污染上升。能源消费结构直接效应为正,间接效应与总效应显著为正,煤炭消费比例的下降不但会减少本地区雾霾污染,也会显著抑制相邻地区的雾霾污染,进而减少全局雾霾污染。交通压力的直接效应显著为正,但间接效应显著为负,交通压力的上升会明显加重本地区雾霾污染程度,然而相邻地区交通压力上升会抑制本地区雾霾污染。动态空间杜宾面板计量模型中被解释变量滞后一期系数高达0.6114,且通过了1%水平下的显著性检验,中国雾霾污染存在时空依赖。动态空间面板计量模型比静态更为合适,估计结果更为准确,遗漏因素对雾霾污染的影响也很重要。  相似文献   

3.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是描述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水平演替关系的计量模型,通常被用来描述和分析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水平之间的关系.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基本理论,选取山东省1988-2005年工业"三废"的排放数据作为环境指标,以同期人均GDP作为经济指标,建立两者之间的计量模型,发现山东省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不完全符合典型的EKC特征.废气排放量曲线呈"U 倒U左侧"形,两个理论转折点分别为2 262,24 404元;废水和固体废弃物排放量曲线近似于倒"U"形EKC的左侧,处于EKC的上升段,其中,固体废弃物排放量曲线的转折点经计算为36 075元,离拐点尚有距离.  相似文献   

4.
统计了2001—2012年我国人均GDP和全国滑坡、泥石流灾害事件频数及死亡人数,运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计量模型进行了拟合及分析,研究了人均GDP增长率对滑坡、泥石流灾害事件频数及死亡人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滑坡、泥石流事件的发生频数变化符合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人均GDP是影响滑坡、泥石流灾害发生的人为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5.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假说认为环境压力和经济增长之间呈倒U形关系,但目前也有研究指出环境压力和经济发展之间还出现了同步关系、U型关系和N型关系及反N型关系。为了研究台湾地区农业面源污染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以该区化学农药使用密度、畜禽养殖化学需氧量(COD)产生量、氮肥(折纯)及磷肥(折纯)使用密度为因变量,人均实质GDP为自变量,运用R软件进行环境库兹涅茨曲线验证。分析结果显示,台湾地区农药使用密度与人均实质GDP的关系不符合EKC曲线、拐点不存在;畜禽养殖COD产生量与人均实质GDP的关系符合EKC曲线的倒U形,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经过拐点,现处于倒U形右侧中部;氮肥、磷肥使用密度与人均实质GDP的关系均符合EKC曲线的倒U形,分别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和80年代初期经过拐点,现均处于倒U形右侧下部。结果表明,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台湾地区畜禽养殖和化肥污染程度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目前已得到有效控制,经济发展对它们产生了较强的正向影响;但化学农药使用量并未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变化,它长期居高不下,因而发展替代性生物农药将是控制化学农药污染的主要方向和重点任务。  相似文献   

6.
张文英  高雪松  王启 《水土保持通报》2023,43(3):349-356,365
[目的] 研究土地利用碳平衡与人类活动强度间的协同关系,为沱江流域的区域协同碳减排规划及实现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参考。[方法] 基于2000—2020年土地利用及社会经济数据,使用碳排放经济贡献系数、碳生态承载系数、人类活动强度指标,耦合协调度模型及回归分析方法,核算了沱江流域土地利用碳排放量并分析了土地利用碳平衡与人类活动强度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协同关系。[结果] 研究表明,2000—2020年沱江流域碳排放量增加了5.13×107 t,其中建设用地碳排放量占90%以上;碳吸收量变化不大,主要来自林地,呈现先减后增的趋势;净碳排放增长率呈下降趋势。各区县的土地利用碳平衡协调度均在提升,但70%以上的区域处于失调衰退状态。沱江流域人类活动强度整体处于中等强度水平,空间上从北向南呈现“低—高—低—高”的格局。[结论] 人类活动强度与人均GDP、人均碳排放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土地利用碳平衡协调度与人类活动强度的负相关关系随着技术进步与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而降低。提高碳汇能力与碳生产力是改善区域土地利用碳平衡协调水平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我国农业碳排放强度与农业经济之间的空间相关性,选取化肥、农药、农膜、农用柴油、灌溉和翻耕作为农业碳排放源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单位耕地面积农业GDP和谷物单产作为农业经济指标,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法,分析了我国农业碳排放强度与农业经济各指标之间的空间相关性。结果显示:2001年、2015年我国农业碳排放强度与农民人均纯收入、单位耕地面积农业GDP和谷物单产之间均为空间正相关关系。高—高和低—低聚集区较多,而低—高和高—低聚集区较少。2001—2015年农业碳排放强度变化与农民人均纯收入变化、谷物单产变化之间为空间负相关关系,与单位耕地面积农业GDP变化之间为空间正相关关系。农业碳排放强度变化与农业经济各指标变化之间LISA聚集区空间异质性突出。  相似文献   

8.
乌鲁木齐市土地利用结构与碳排放的关联测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梅  崔雪莹  王志强 《水土保持通报》2018,38(2):178-182,188
[目的]对乌鲁木齐市的土地利用结构与碳排放量的关系进行测度,分析一定时间范围内二者的关联度及其变化特征,从而探索土地利用碳减排途径,为乌鲁木齐市合理利用土地与生态、经济、社会效应的同步提升提供参考。[方法]基于乌鲁木齐市2001—2015年的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和能源消耗数据,分别计算出碳排放总量、碳排放强度和人均碳排放量,并构建灰色关联度模型,测算乌鲁木齐市土地利用结构与碳排放总量、碳排放强度、人均碳排放量的关联系数和关联度。[结果]2001—2015年乌鲁木齐市碳排放量由8.31×10~6 t增加到2.10×10~7 t,增加了近2.6倍;土地利用结构与碳排放总量、碳排放强度和人均碳排放量三者关联度最高的分别是交通运输用地(0.730 8)、牧草地(0.765 1)和园地(0.821 5);建设用地与碳排放量关联度大。[结论]土地利用结构与碳排放的关系密切,通过科学合理地利用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对碳收支的影响作用对土地利用结构进行调整,从而实现控制碳排放量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陕西省土地利用碳排放影响因素及脱钩效应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测算陕西省2001—2014年土地利用碳排放量,采用LMDI分解法探讨了土地利用碳排放变化的影响因素,并基于因素分解的结果构建脱钩弹性分解量化模型对经济增长和土地利用碳排放的脱钩效应进行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2001—2014年,陕西省土地利用碳排放量呈逐年递增趋势,13年间上升163%。(2)能源强度是唯一抑制土地利用碳排放增加的负效应因素,正效应因素对陕西省土地利用碳排放增加的贡献值由大到小依次为经济规模效应 > 能源碳排放强度效应 > 人口规模效应 > 土地规模效应;(3)各影响因素对土地利用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脱钩的贡献由大到小依次为经济规模效应 > 能源强度效应 > 能源碳排放强度效应 > 人口规模效应 > 土地规模效应,且能源强度效应对经济增长与土地利用碳排放脱钩状态的改善具有积极作用。研究结论有利于清晰了解土地利用碳排放影响因素及其影响经济增长和土地利用碳排放脱钩的内在作用机理,从而得出相应的碳减排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0.
湖北省土地利用碳排放总量及其效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捷  员开奇 《水土保持通报》2016,36(2):337-342,348
[目的]分析区域碳排放总量及效率的变化特征,为全面把握研究区域经济发展质量,进一步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IPCC碳排放清单,运用DEA和Malmquist指数模型对湖北省2001—2011年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率进行分析。[结果](1)湖北省土地利用碳排放在研究时序内年均增长9.3%,增速低于GDP增速(14.13%),建设用地是土地利用碳排放的主要来源;(2)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率均值为0.803 6年,2006年前后效率呈现下降和上升的特征,效率变化与农业政策优惠、金融危机等外部因素互动特征显著;(3)研究时序内土地利用碳排放全要素效率年均提高24.64%,效率提升主要来自于技术进步,综合技术效率变化对效率提升主要起负面作用。[结论]湖北省土地利用碳排放总量持续增加,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率不足,土地利用碳排放全要素效率指数稳中有升。湖北省应着眼于调结构,控产能,在依托技术进步提升效率的同时,更加注重经济系统运行效率的提升。  相似文献   

11.
在驾驶室内壁面敷贴吸声材料是车辆普遍采用的噪声控制方法之一。该文根据复模态理论和灵敏度分析方法,计算了吸声材料对驾驶室内噪声响应的灵敏度,计算结果表明,驾驶室顶棚上的吸声材料对驾驶室内驾驶员耳旁噪声的灵敏度最大。  相似文献   

12.
千粒重是作物产量构成的三要素之一。增加粒重是提高作物产量的重要途径。为阐明高梁千粒重的遗传机理,本试验以主要来自于我国16个高粱种植省份的242份高粱品种(系)组成的关联群体为研究材料,借助覆盖全基因组的2 015 850个高质量SNPs标记,采用多位点分析软件mrMLM 4.0 R软件包中的mrMLM、FASTmrMLM、FASTmrEMMA、ISIS EM-BLASSO、pLARmEB、pKWmEB 6种模型,对2018—2020年贵州贵阳、浙江杭州、海南乐东、海南陵水3年4点7个环境的高梁千粒重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结果表明,7个环境的高梁千粒重均表现连续正态分布,呈现明显的数量性状遗传特性,变异范围于10~50 g之间。利用6个模型共检测到323个与千粒重显著关联的数量性状核苷酸位点(QTNs),这些位点不均匀地分布在10条染色体上。单个QTN可解释0.4%~26.6%的表型变异。不同模型检测到的位点数目不同,FASTmrMLM模型最多,然后依次是pKWmEB模型、pLARmEB模型、mrMLM模型、ISIS EM-BLASSO模型和FASTmrEMMA模型。合并共同QTNs后得到96个显著影响千粒重的QTNs,其中4个QTNs与前人报道的高粱基因位点重叠,另有4个QTNs包含与水稻中克隆的粒重相关基因qGW7/GL7、BG2、OsARF4、RSR1、TGW6等同源的基因。本研究结果为探究高粱千粒重性状分子遗传机理和高粱分子设计育种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中国31个省份在2001—2015年的城市化水平、经济增长、氮排放三要素的相互关系,为城市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方法]结合协整性检验和估算、面板单位根检验和Granger统计因果检验的方法。[结果](1)中国和东部、中部和西部的城市化有助于经济增长,城市化和经济增长均增加了排氮量。西部地区城市化对氮排放的影响大于东部和中部。经济增长对东部氮排放量影响更大。(2)面板因果关系揭示了三者双向长期因果关系,城市化对中国经济增长有因果关系,城市化和经济增长对氮排放有因果关系。区域层面,东部和中部土地城市化与经济增长为双向长期因果关系。东部和中部,从土地城市化到氮排放量、从经济增长到氮排放均为单向短期因果关系。[结论]政府应通过控制经济增长和城市化速度、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能源利用率等手段降低排氮量。  相似文献   

14.
以渝西地区11个气象站点2004-2010年的连阴雨、洪涝、高温累积天数,以及各区(县)相应年份统计年鉴中粮食播种面积、粮食产量为原始数据,借助面板数据模型,对县域尺度上连阴雨、洪涝、高温三类气象灾害累积天数的空间特征及其对渝西地区粮食单产的影响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渝西地区县域层面的连阴雨、洪涝、高温三类气象灾害的累积天数和年际波动幅度差异明显;同时,连阴雨、洪涝、高温灾害的累积天数每增加1%,将导致渝西地区粮食单产分别减少0.036%、0.015%和0.31%.针对连阴雨、洪涝、高温三类气象灾害制定相应的减灾政策,有助于保障渝西地区粮食生产的稳定.  相似文献   

15.
《Cereal Chemistry》2017,94(1):135-141
Dry beans are typically consumed as a whole food, and cooking time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rocessing quality attributes. A panel of eight dry bean entries with variability in cooking time was established, grown in three locations, and used to test the hypothesis that carbohydrate components are major underlying contributors to genetic variability in cooking time. The cooking times ranged from 17 to 160 min. In general, faster cooking bean genotypes had higher levels of soluble dietary fiber in both the raw and cooked samples. Resistant starch levels in the raw beans, although not correlated with cooking time, were of interest because of the large genotypic variability, and they ranged from 1.5 to 35%. One genotype in particular, a yellow bean from Africa, Cebo Cela, had low resistant starch levels in the raw seeds of 1.5–2.5%, whereas average resistant starch levels in the entire panel were 26–30%. Resistant starch levels (3.9–4.2%) in the cooked seed of Cebo Cela were comparable to the other genotypes (3.4–4.3%). Based on light microscopy, the cell walls did not remain intact in the raw milled seed used for the analyses, but they did remain intact in the cooked samples, suggesting the differences in resistant starch in the raw seed are related to starch structure.  相似文献   

16.
基于县级面板数据,揭示了1994—2008年河南省耕地利用集约度和各投入要素集约度的变化特征及其区域差异,并通过构建计量经济模型来分析河南省耕地利用集约度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1994—2008年,河南省耕地利用集约度逐年上升,化肥、地膜、农药、农用机械动力、农用柴油的集约度不断提高,劳动力集约度在2000年达到顶点后逐年下降;(2)河南省耕地利用集约度的区域差异呈现波浪式的变化特征。其中劳动力投入的区域差异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3)经济发展水平和农业产业政策对河南省耕地利用集约度变化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人均耕地面积、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负向影响明显。因此,河南省未来应更多关注化肥、农药投入增加可能带来了农业生态环境问题以及通过加大经济落后地区的农业扶持力度来全面实现河南省耕地的集约、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17.
High molecular weight glutenin subunits (HMW-GS) encoded by different chromosomal loci and alleles (1, 2, 5, 7, 10, and 12) were purified using reversed-phase HPLC from reduced, aqueous propanol extracts of flour from aneuploid or null wheat lines. Unlike previous libraries of monoclonal antibodies developed in our laboratory to SDS-extracted or alkylated HMW-GS, several of the monoclonal antibodies (mAb) developed in this study had a range of specificity patterns for HMW-GS in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 and on immunoblots. A subset of the mAb bound either x- or y-type HMW-GS but not other gluten proteins, while a few antibodies bound one (mAb 110622, 110421, 140820), or two (mAb 101319, 110804, 140705, 1410460) HMW-GS expressed in each cultivar tested. In most cases, antibodies bound equally to the subunits encoded by different HMW-GS alleles. The more specific antibodies should be useful in research on the quantitative variation of HMW-GS expression and in studies of the role of particular HMW-GS in dough structure. The mAb 101319, which was prepared to subunit 1, bound to HMW-GS 1Bx subunits in ELISA and on immunoblots. This antibody also provided a higher absorbance value in ELISA with extracts of wheat lines expressing the Glu-Ble allele (HMW-GS 20) compared with the Glu-Bli allele (HMW-GS 17+18). Another mAb (110622) detected subunit 2 more strongly than subunit 5 in ELISA and produced a higher signal in immunoblots with subunit 2 even though these subunits are >98.7% homologous in amino acid sequence. An ELISA assay using this antibody was optimized for discrimination of wheat lines with the allelic pairs of subunits 1Dx5-1Dy10 from those with 1Dx2-1Dy12, with the former lines providing stronger dough properties and superior breadmaking quality. The performance of this assay was unaffected by other variations at HMW-GS loci and was demonstrated in sets of biotypes, doubled haploid, and cross-bred breeder's lines.  相似文献   

18.
利用1998-2006年间省级面板数据,证实城乡收入差距与耕地非农化之间存在耕地库兹涅茨曲线关系,收入差距的扩大不仅会加剧耕地非农化,还会影响经济的发展,进而导致耕地非农化速度减缓的拐点的延迟出现。指出只有通过提高农民收入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构建和谐社会,加强土地用途管制与建立相应的补偿制度,才能切实保护好耕地。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环京津贫困区耕地面积变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采用保定市7个贫困县的1997—2011年统计资料对两者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首先采用聚类分析法对7县进行区域划分,然后通过构建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耕地面积与农民收入的关系及区域差异。结果表明,3个区域(山区、环京和近京区域)均显示耕地面积与农民人均纯收入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山区区域农民人均纯收入与耕地面积呈正相关关系,而环京和近京区域两者关系均呈负相关关系;两者的关系在区域内部各县之间存在差异;区域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也存在差异。耕地数量与农民收入的正负向关系及差异原因与农民的收入来源及收入结构关系密切,并与其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等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