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棉叶螨俗称红蜘蛛、火龙。是我国棉区主要害虫 ,属蛛形纲 ,棉螨目叶螨科 ,棉叶螨从苗期至吐絮期都可以危害棉花 ,黄河流域棉区从 6月中下旬至8月中旬约发生 2~ 3次高峰 ,7月中旬是棉叶螨危害最高峰期 ,若防治不当 ,棉株叶片将变成褐色 ,干枯 ,脱落 ,棉株枯死 ,减产幅度大 ,甚至绝收。棉叶螨成虫、若虫、幼虫 ,均可危害棉花叶片 ,叶螨常群集在叶片背面 ,用口针刺吸叶片细胞的汁液 ,破坏细胞中的叶绿体。受害叶片最初出现针刺状黄白斑点 ,后变为红色斑点 ,截形叶螨为害棉叶仅表现黄白斑 ,不出现红色斑。受害棉株生长缓慢 ,株高降低 ,现蕾推迟…  相似文献   

2.
棉花枯萎病叶片脂肪酸组成分和游离单糖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枯萎病是棉花生长发育过程中的重要病害之一,可导致棉花大幅度减产,并降低棉花纤维品质;枯萎病病菌侵染棉株后,通过酶及镰刀菌酸的作用造成叶片失绿萎蔫,降低了叶片的光合作用及呼吸作用;通过干扰  相似文献   

3.
安阳市棉田绿盲蝽重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绿盲蝽 ( Lygus lucorum Meyer- Dür)为安阳市棉盲蝽的优势种群 ,占棉盲蝽发生总量的 80 %~90 % ,近年来成为棉田主要害虫。2 0 0 3年 ,百株虫量1 2~ 35头 ,最高达 2 38头 ,蕾被害率 5 0 %以上 ,棉株花叶率近 1 0 0 % ,蕾、铃严重脱落 ,甚至形成无蕾铃株 ,发生面积 1 870 0 hm2 ,产量损失 5 %~ 30 % ,对棉花产量及品质影响极大。1棉花受害特征1 .1顶尖受害。子叶期 ,生长点枯死 ,长不出主干和真叶 ,俗称“公棉花”。真叶期 ,顶芽、侧心枯死 ,不定芽丛生 ,俗称“扫帚苗”。1 .2嫩叶受害。呈失绿斑点 ,随叶片伸展 ,斑点变为不规则孔洞或…  相似文献   

4.
几种杀虫剂对棉蓟马的田间药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转基因棉花的大面积种植,有效地控制了棉铃虫等鳞翅目害虫,但棉田一些刺吸式害虫危害日趋严重。棉蓟马已成为棉花上的重要害虫。棉蓟马主要以成、若虫危害棉花生长点、子叶和真叶等部位,造成生长点枯死,或使叶片变脆、变厚,形成“无头棉”,棉农又称“公棉花”。受害叶片向正面翻卷,叶背面显出银白色斑,影响棉株发育,造成结铃减少。为加强对棉蓟马的防治工作,2008年进行了药剂防效试验研究,并提出了其有效的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5.
江苏沿海棉区盲蝽象为害棉花幼铃消长规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不同长势棉田,定期定点系统调查棉株的开花结铃及棉盲蝽(中黑盲蝽和绿盲蝽)的发生数量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棉株的开花结铃与棉田盲蝽数量的消长时期基本一致,棉花幼铃的受害率和盲蝽的发生量表现为同步增长,同时,棉铃受害率与脱落率呈正相关。观察棉铃受盲蝽为害后留下的的刺孔数得知,脱落棉铃的刺孔数明显较未脱落的为多,说明棉铃脱落和盲蝽为害程度有密切关系。在棉株生育过程中,7月25日至8月25日为最佳结铃期,亦是防治棉盲蝽和保护棉花产量与质量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随着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以及抗虫棉种植面积的逐年扩大,棉田用农药次数及用药量逐步减少,致使棉盲蝽的发生与危害呈逐年加重的趋势。2 0 0 2 - 2 0 0 3年7月2 2日、8月7日在城南长屯村调查,平均百株虫量达2 0头左右,最高的已达5 0头,棉花平均百株受害率45 % ,叶片平均受害率70 % ,蕾铃脱落中有40 %~5 0 %是棉盲蝽造成的,造成叶片破碎,破头疯大量发生,严重影响叶片的功能和蕾铃的形成,使棉花产量下降,品质降低。1危害症状棉盲蝽于6月上旬侵入棉田,8月中旬迁出,在棉田活动长达80天左右,以成若虫刺吸棉株顶芽、嫩叶、花蕾及幼铃上汁…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转基因抗虫棉的推广,棉田用药量下降,过去零星发生的次要害虫盲蝽象,其种群不断增长,危害逐渐加重,已上升为棉田主要害虫,应引起高度重视。1危害情况近年来,棉盲蝽象在河北省魏县棉田普遍发生,造成较重危害。据调查,平均百株虫头数可达20~30头,多的50~60头,棉花平均百株受害率50%以上,叶片平均受害率超过60%,蕾铃脱落中的30%~60%是由盲蝽象引起的。遭受棉盲蝽象危害的棉株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失调,表现旺长而开花结铃少、成铃晚、吐絮迟,产量降低、品质下降。2发生规律棉盲蝽象在本县一般一年发生5代,主要以卵在棉田内的棉柴、…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旨在通过网室控制接种棉铃虫与不受害棉株(对照)的比较,探索棉株花蕾受害后,对各处理棉株蕾铃补偿时期、铃数、铃重和纤维品质的影响。现将其结果整理如下,以此为明确二代棉铃虫危害后补偿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春玉米面积不断压缩,一代玉米螟在棉田的危害逐年加重,已成为棉花的主要害虫之一。1984年调查,一般棉株被害率10%左右,重者可达30%。玉米螟幼虫钻蛀棉茎后,防治困难。加之发生危害正值入夏农忙季节,常因用药失时而受害。为了摸索对钻蛀后幼虫的防治方法,我们根据甲胺  相似文献   

10.
棉花风沙霜冻灾害后的管理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博州棉区是属于极早熟棉区 ,春季常遇到严重的风沙现象。尤其是近几年春季风沙天气没有间断 ,且风沙与冷空气相伴 ,对棉花生长发育造成严重的危害 ,随着风沙冷害强度的增大 ,棉花生产损失就越严重。受害严重的棉田棉株叶片青枯凋萎 ,主茎顶端弯曲 ,生长点严重受伤 ,有时死苗率达80 %~ 90 %以上。生产管理部门应针对受风沙危害程度轻重提出具体措施 ,把灾害降低到最低限度。1棉田受害的类型与分级根据八十五团 1 999、2 0 0 0和 2 0 0 3年 3年调查资料 ,将受灾棉田按其受灾害程度的不同分为 5个级别。0级 :棉株基本无风沙危害症状。1级 :棉…  相似文献   

11.
以新疆兵团第一师推广的3个棉花品种为材料,采用生物化学方法测定牧草盲蝽危害后棉株叶片叶绿素、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保护酶活力等指标,以探讨棉株体内碳氮含量及保护酶活力变化与牧草盲蝽危害间的关系。研究表明,牧草盲蝽危害对不同品种棉株生理代谢指标变化影响一致,抑制叶绿素、蛋白质合成,受害后棉株叶片可溶性糖、游离脯氨酸含量增加,保护酶中过氧化氢酶活力下降,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上升。新陆中38游离脯氨酸含量上升率及新陆中37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下降率显著高于j206-5。初步判定j206-5更适应牧草盲蝽取食危害。  相似文献   

12.
河南省棉盲蝽的为害损失及控制目标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棉田系统调查结合罩笼的方法,研究了河南棉区棉盲蝽的为害特点,结果表明,棉花现蕾前后破坏主茎生长点,造成产量损失最为明显。分析了棉花不同生育期主茎生长点及花蕾被害后,棉花群体的补偿效应及实际产量损失,拟定了现阶段对棉盲蝽和棉花受害程度的防治指标,认为棉花第三果枝出现前的虫量和主茎生长点受害率分别为百株4头和3%,第四果枝出现后为百株6头和4%。按照这一防治指标棉花叶片和蕾的受害程度亦在允许水平之内。  相似文献   

13.
苏沿海棉区棉盲蝽象的发生及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苏北沿海棉区随着转基因抗虫棉的推广应用,棉铃虫的发生得到了有效的遏制,由以往作为棉花主要害虫逐渐转变为次要害虫,但同时,由于转基因抗虫棉的一些自身特点以及广大植棉群众对转基因抗虫棉的虫害防治认识上存在着一些误区,使得以往作为次要害虫的棉盲蝽象种群增长,为害加重,逐步上升为主要害虫。1为害程度近年来,棉盲蝽象在苏北沿海棉区普遍发生,造成较重为害。据调查,平均百株虫头数可达20头~30头,高的可达40头~50头,棉花平均株受害率达60%~70%以上,叶片平均受害率超过50%,蕾铃脱落中的40%左右是由盲蝽象造成的,棉株早期受害形成…  相似文献   

14.
黄庆 《江西棉花》2002,24(5):14-14
棉花红叶茎枯病为生理性病害。近年来 ,随着产量的提高 ,土壤中供肥结构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发病的棉株 ,上部座不住桃 ,中部桃子小 ,整个棉株吐絮不畅 ,造成大幅度减产。棉株一般从主枝或侧枝顶端叶片开始发病 ,自上而下 ,由外向内失绿 ,失绿部分由紫红变成暗红色 ,后期全叶红褐色 ,叶片发脆 ,叶边翻卷 ,逐渐变褐 ,焦枯 ,叶柄失水干枯 ,引起大量落叶 ,形成茎枯死亡。引起棉花红叶茎枯病的主要原因是干旱 ,其次肥水不足 ,特别是缺钾田块 ,造成营养失调 ,更易发病。另外 ,花期阴雨天多 ,田间积水 ,有机肥缺乏 ,沙碱性过重 ,重茬田均易引发此…  相似文献   

15.
Meyer利用将野生二倍体棉花哈克尼西棉(G.harknessii Brandg.)的细胞质转移到四倍体种上的方法,诱导出陆地棉的细胞质雄性不育。哈克尼西棉的细胞质使栽培棉花具有完全的雄性不育性。哈克尼西棉中的恢复基因Rf 被认为是不完全显性(Weaver和Weaver)。要求遗传性的改良成分能恢复完全的雄性可育性,发现海岛棉是这种改良成份等位基因的一个来源。  相似文献   

16.
棉花受除草剂危害后的补救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棉花受除草剂危害后,叶发黄,向下卷曲,逐渐失去光泽,干枯脱落。新长出的叶片成鸡爪形,产量损失严重,为了缓解药害的损失,可采取以下方法。蕾期受除草剂危害后,在受害棉株下部留两个壮枝,把其余枝叶剪掉,诱发新的枝叶形成双秆棉,随后每公顷追施尿素112.5kg,同时浇水。花期每公顷追施氮磷复合  相似文献   

17.
赣北5种棉盲蝽取食习性及危害症状比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提高认识和便于田间调查识别区分不同种类棉盲蝽的发生及危害症状,对江西赣北棉区中黑盲蝽、杂毛合垫盲蝽、绿盲蝽、赣棉淡盲蝽、小斜唇盲蝽5种棉盲蝽进行了棉花上取食习性和危害症状的观察、比较。  相似文献   

18.
为了确定最适宜的防虫策略,有必要了解棉花受到虫害后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通常是用人工摘去结实器官来研究棉花对蕾、花或铃受损害的反应。本研究是在不同时期摘除棉株上的小蕾、大蕾或小铃,然后观察各处理的开花、吐絮和子棉产量。目的是调查棉花在整个时期其受害的反应如何发展,以及被摘结实器官的种类和摘除时期对棉花的反应有什么不同。试验数据是借助于以日度为单位的时间刻度表而整理的。这种工具省去了最费时的吊牌手续。  相似文献   

19.
棉花角斑病[Xanthomonas Malvacearum(E.F.Smith)Dowson]是新疆棉花上一个普遍而严重的病害。棉花从播种到收获,除根部外,种芽、子叶、真叶、茎秆、蕾铃及苞叶各部位均可受害,受害严重者还可危害生长点,使植株干枯死亡,大大影响了棉花的产量和品质。近些年来新疆各棉区虽然采用了硫酸脱绒处理棉种,但棉角斑病的发生仍较严重,奎  相似文献   

20.
通过田间调查,研究了绿盲蝽Apolygus lucorum (Meyer-dür)若虫在棉株上的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绿盲蝽若虫在棉株上部分布最多,占调查总数的56.58%;棉株的不同部位以顶心分布最多,占总数的31.58%;其次为棉花蕾部,占27.63%.不同龄期的分布规律显示:低龄若虫主要分布在棉花中部的蕾和叶上,随着龄期的增大,逐步向棉花上部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