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通过开放式的定点样方笼移动法,监测当前放牧强度下草地的产草量与不同阶段的存量,以此估算夏草地的合理放牧强度。监测结果显示:裕民县禾草+苔草+杂类草类型夏草地的牧草产量为鲜草5238kg/hm^2,干草2017kg/hm^2实际利用率约为84%,超载率约40%,合理放牧强度为9.96羊单位/hm^2,放牧90d。  相似文献   

2.
祁连县草地牧草生产力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祁连县天然草地生产力进行全面调查,结果表明:全县现有可利用草地面积84.9×104hm2,平均产草量为2515.10kg/hm2,其中冬春草地平均产草量2720.00kg/hm2,夏秋草地平均产草量2310.00kg/hm2。天然草地实际载畜量为144.04万个羊单位,与理论载畜量相比,冬春草地超载24.64万个羊单位,夏秋草地略有盈余。为此,提出了一系列合理利用、保护和提高天然草地生产力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云南岩溶地区不同草地利用方式的经济与水保效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云南岩溶地区坡度为15°草地的5种利用方式进行了3年的水土流失、土壤理化性状、地表植被密度、盖度、高度、产草量和投入产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岩溶地区坡地种草利用比种粮利用的水土保持效果、培肥地力效应和经济效益高.水土流失严重程度为种粮坡地>自由放牧草地>栽培草地>改良草地>围栏封育草地;土壤肥力提高幅度为栽培草地>改良草地>围栏封育草地>自由放牧草地>种粮坡地;3年累计经济纯收入栽培草地>改良草地>种粮坡地>围栏封育草地>自由放牧草地.  相似文献   

4.
在南方高海拔山区,研究不同放牧强度(7.5、15、30和45羊/hm2)和放牧季节对人工改良草地和家畜生产性能的影响,对不同季节人工改良草地适宜载畜量进行探讨。结果表明:不同放牧强度对地上现存量和家畜生产性能有显著影响(P〈0.05)。地上现存量(Yh,g/m2)与放牧率(S,羊/hm2)之间呈线性负相关;日增重(Ya...  相似文献   

5.
为确定甘肃省玛曲县高寒草地牧草生长期产草量及养分含量的动态变化,核定适宜载畜量,将遥感与地面监测和实验室分析相结合,对玛曲县高寒草地牧草生长盛期产草量及分级,可食牧草养分含量及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并以可食牧草产量和粗蛋白(CP)产量为基础,分析评价了不同放牧季高寒草地的承载力。结果表明:6—8月份玛曲县高寒草地可食牧草平均鲜草产量均随牧草生育期延续而升高,且以7月份增幅最大,产量分级走高且趋于分散。可食牧草CP和磷含量随牧草生育期延续而降低,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增加,粗脂肪和钙含量具有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以8月可食牧草产量和CP产量为基础的冷季草场承载力分别为117.75万个羊单位和105.73万个羊单位,暖季草场承载力分别为258.35万个羊单位和252.00万个羊单位,冷季草场承载力远低于暖季;冷季和暖季草场基于CP产量的载畜量分别较产草量载畜量低12.01万个羊单位和6.35万个羊单位,以CP产量为基础核定草地承载力能更加合理地反映放牧家畜与草地营养供给之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6.
根据农业部草地资源新标准,2005年通过对共和县12个乡草地牧草产量的调查,全县现有可利用草地面积106.9万hm2,平均产草量(干草)1566.69kg/hm2,天然草地实际载畜量179.49万羊单位,与理论载畜量相比,饲草资源尚有盈余。  相似文献   

7.
恢复阶段退化草地资源与营养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塔娜  桂荣  呼和 《草业科学》2011,28(8):1522-1528
摘要:选取内蒙古自治区克什克腾旗达来诺日镇典型草原区封育7年恢复中天然放牧草地,于2008年6-10月对草地进行野外实地考察和调查,分析草地生产力、草地资源以及草地营养物质动态变化并对草地牧草饲用价值进行评价,进而探讨草地理论载畜能力,为建立科学合理的围封恢复草地(原)放牧管理体系以及促进草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结果表明,经过7年的围封恢复,退化至冷蒿(Artemisia frigida)+小禾草阶段的草原生态系统基本恢复到以羊草(Leymus chinensis)和克氏针茅(Stipa krylovii)为主的草原群落,整个生长期群落平均盖度37.5%,密度184.6株/m2,平均自然高度18.3 cm,平均鲜草生物量154.3 g/m2,最高产量达到358.6 g/m2;在整个牧草生长期,草群保持着较高的粗蛋白(CP)、粗脂肪(EE)、可消化总养分(TDN)和代谢能(ME)含量,平均分别为12.06%、1.87%、57.4%和8.31 MJ/kg,体现出封育后草地牧草较高的饲用价值;根据草地牧草产量估算得出的暖季产量载畜量为0.656 hm2/羊单位,根据牧草与绵羊营养指标(CP、ME、TDN)供需关系估算出草地营养载畜量分别为0.513、0.802和0.774 hm2/羊单位。试验区草地经过7年围封,生态恢复效果明显,草地承载力提高,优等饲用牧草种类增多,营养价值高,家畜亦喜食,适于牛羊适度放牧利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改良草地生态环境的试验研究,旨在为合理、持续利用本地区草地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云南中海拔地区的昆明小哨1996年建植的改良草地开展了除杂、补播、施维持肥料和放牧控制等方法。[结果]改良草地四年平均干物质产量5 368.84±624.25kg/hm2,载畜量为0.83hm2饲养1头西门塔尔牛;在全放牧条件下,西门塔尔牛的公母牛平均体重初生45.25kg,6月龄245.70kg,12月龄325.03kg,18月龄405.61kg,24月龄465.63kg,36月龄604.33kg,成年793.07kg。群体繁殖成活率85.19%。[结论]改良草地生态平衡可持续利用的关键在于每年施用维持肥料、适时除杂并补播和放牧控制。  相似文献   

9.
牦牛放牧强度对小嵩草高寒草甸草场生产力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依据小嵩草高寒草甸两年的牦牛放牧试验数据,构建了牦牛个体增重与放牧强度的简单数学模型,Y=a-bX(b〉0),单位面积小嵩草高寒草甸牦牛生产力与放牧强度的数学模型,Y=ax-bX^2(b〉0);确定了暖季草场、冷季草场和年度每公顷草地牦牛最大生产力放牧强度和草地最大负载能力分另q为2.52头/hm^2、1.68头/hm^2和1.47头/hm^2,5.03头/hm^2、3.36头/hm^2和2.94头/hm^2,相应的最大牦牛生产力分别为60.96kg/hm^2、19.41kg/hm^2和36.55kg/hm^2;确定了小嵩草高寒草甸两季轮牧草场放牧强度的最佳配置:暖季草场为1.81头/hm^2,冷季草场为1.08头/hm^2,探讨了限制小嵩草高寒草甸两季草场最大负载能力的因素以及在不同放牧强度下小嵩草高寒草甸的时空稳定性和恢复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盘县草地畜牧业的发展及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盘县天然草地资源丰富,可利用天然草场7.73万hm^2,其中:灌丛草地5.33万hm^2,疏林草地0.83万hm^2,草地1.57万hm^2,共计载畜量106553个黄牛单位,还有农作物秸秆载畜量49300个黄牛单位,总计理论载畜量155853个黄牛单位。天然草场可食牧草10余种。  相似文献   

11.
青海省同仁县草地资源现状调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采用地面监测,路线调查与定点调查相结合的方法,重点监测青海省同仁县草地生产力,植被状况,生态利用等。调查表明,共生产各类饲草饲料2 542.9×10^4kg,其中天然草地,人工草地和秸秆分别占87.3%,28.9%和12.7%。冷、暖季草地可食牧草产量分别为1 468 kg/hm^2和2 046 kg/hm^2。按各乡镇排列产草量高低依次为双朋西乡、扎毛乡、瓜什则乡、多哇乡、兰采乡、曲库乎乡和半农半牧区。按草地类型的载畜能力排列顺序依次为山地草甸、高寒草甸、山地草原、灌丛草甸、灌丛草原类、高寒沼泽和疏林。全县草地理论载畜量为61.7×10^4只单位。  相似文献   

12.
对青南地区六个县天然草地围栏内、外进行了测产,结果表明:围栏内平均产草量为4995.6kg/hm2,围栏外平均产草量为4076.98kg/hm2,围栏草地比未围栏的草地产量平均提高22.53%;在植被结构方面,围栏内植物种类增加,盖度加大,高度增加,围栏草地对抵抗雪灾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2012—2018年,以香格里拉退化亚高山草甸为研究对象对其实施连续封育,测定和分析恢复演替过程中植被地上生物量和植物学组成及其变化趋势,并运用中度干扰假说判断试验区退化草地的适宜封育年限和适宜载畜量。结果表明:与退化区相比较,封育第1年、第2年和第5年均显著提高了草地地上生物量,封育期间草地地上生物量呈现幂函数型增长趋势;草地的抵抗力和恢复力分别为518.8g/m^2和56.3个月;封育第5年草地中不可饲用植物(包含有毒有害植物)仍然占到29.2%,适宜载畜量2.81~3.37个羊单位/hm^2。该试验表明封育结合其他措施,将有利于更加有效地改善草地质量和提高草地生产力。  相似文献   

14.
以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灌丛草地类型区作为草地实施放牧和全年禁牧管理后的观测区。以2003年的观察数据为基础,通过不同月份梯度实施禁牧与全年放牧状态下,草地植被的高度、盖度、多度和重量的变化对比,辅以气象、土壤因子进行分析,意在找出草地合理的放牧强度,草地适宜的休养生息时间,使草原畜牧业的发展更加科学化。结果表明,灌丛草地在实施禁牧措施后草地植被状况有好转。草地初级生产力平均提高104g/m^2。灌木初级生产力平均提高115.8kg/hm^2。植被盖度平均提高20%,植被高度平均提高17cm,植被的群落演替过程也有明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草地植被类型、特征及其生态问题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地处湿润气候与干旱气候、农业区与牧业区的过渡地带,草地植被类型和生态景观极具特殊性。其总面积65.46万km^2,其中天然草地面积3165.1万hm^2,占土地总面积的48.35%。其天然草地植被主要包括疏林草地、灌丛草地和草本植被草地三大类,面积分别为100.29万hm^2、72l.11万hm^2和2343.7万hm^2,各占该区天然草地植被总面积的3.17%、22.78%和74.05%。由于长期受到人为强烈干扰,植被退化、沙化严重,生产力急剧下降,成为我国北方生态问题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其草地植被的恢复重建应重点注意植被类型的选择、合理的种植密度与适宜的封育期限和放牧利用强度,同时加强对传统畜牧业的改造,大力发展季节畜牧业和减轻草地放牧压力,消除草地退化沙化的根源。  相似文献   

16.
不同放牧制度对草地环境和家畜生产性能的影响是密切相关的、采用不同放牧方式(自由放牧、两区轮牧、四区轮牧、六区轮牧)在围栏封育草地进行分区轮牧试验表明:不同利用方式对草地植物群落盖度、草地植物地上生物量的影响均无显著差异(p〉0.05);各放牧方式对羊只不同体重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整个生长季的数据表明六区轮牧繁殖率最高,以四区轮牧羊只体重最大,自由放牧度最小。  相似文献   

17.
长期封育对内蒙古羊草草地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封育是当前恢复和改良内蒙古草地的重要措施,也是实现草地固碳效应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本文利用内蒙古封育32年和自由放牧的羊草草地,分析了其土壤有机碳组分、土壤团聚体和土壤腐殖质组分碳含量的变化,并运用13C核磁共振波普法对土壤腐殖质的有机碳组分进行波普分析,探讨了长期封育对羊草草地土壤有机碳组分和土壤有机质结构的影响,期望能为科学地评估长期封育状况下草地固碳效应及其稳定性提供理论依据。实验结果表明:长期封育显著提高了草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在土壤有机碳组分中,除土壤微生物碳(MBC)含量降低外,其碳组分含量都相应增加。其中,易氧化有机碳(EOC)含量增加最为明显,长期封育草地是自由放牧草地土壤的4.53倍;长期封育显著提高了草地土壤0.25~2 mm团聚体所占比例及其有机碳含量;长期封育提高了草地土壤腐殖质中的胡敏酸碳(HAC)、胡敏素碳(HUC)含量和胡敏酸/腐殖质碳,降低了富里酸碳(FAC)的含量,封育草地土壤的HAC/FAC是自由放牧草地土壤的5.66倍。此外,长期封育草地土壤的脂族碳含量显著增加,芳香度相应增加,疏水碳/亲水碳增大。总之,长期封育不仅提高了草地土壤有机碳贮量,还能改善草地土壤结构、增强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西宁南山草地生产力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西宁南山草地随机取样测定,在放牧、人畜践踏等人为干扰下,草地生产力处于下降趋势,在封育措施下,草地生产力逐渐恢复,在封育加人工灌溉条件下,草地生产力大幅度提高。  相似文献   

19.
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方法,设计实施了普那菊苣等混播草地试验。对普那菊苣、苇状羊茅、鸭茅等在混播单地中的用量及混播草地的施氟量和利用高度各因子对产草量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同时对模型进行分析。结罪为普那菊苣用量在2.14-2.25kg/hm^2、鸭茅用量在524-5.66kg/hm^2、苇状羊茅用量在5.07-5.51kg/hm^2以及施氯肥量在21.34-22.4kg/hm^2、利用高度在38.12-39.12cm时,混播草地的产量大于7500kg/hm^2.为较适宜的处理组合。  相似文献   

20.
放牧绵羊对亚热带人工草地地上生物量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王代军  黄文惠 《草地学报》1995,3(3):206-213
本文在放牧和封育条件下研究了多年生黑麦草和白三叶人工草地地上部第一性生产力及其形成的规律。结果表明,黑麦草生物量和地上生物量的形成规律为双峰型,而白三叶则为单峰型。在放牧采食率为69、55、45%和不放牧条件下,人工草地地上净第一性生产力分别为1210.9、1076.4、987.9和555.2g/m2,其中多年生黑麦草的地上净第一性生产力分别为899.8、777.0、746.0和372.0g/m2。白三叶分别为311.1、299.4和207.2g/m2。放牧地较封育地获得较大的净第一性生产力。试验结果表明,本试验设计的70%采食率是该混播草地较适合的放牧强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