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释放东亚小花蝽对大棚辣椒上几种害虫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棚内辣椒上释放东亚小花蝽Orius sauteri防治朱砂叶螨Tetranychus cinnabarinus、蓟马和蚜虫,并在苗期释放时利用天敌贮备植物万寿菊Tagetes eracta辅助建立种群。结果表明,按0.5头.m-2和1头.m-2释放东亚小花蝽对朱砂叶螨、蓟马在释放5~7周时防治效果达到97.20%~99.95%;对于蚜虫,按0.5头.m-2释放东亚小花蝽,防治效果仅22.78%,而1头.m-2释放防治效果最高可达96.39%。东亚小花蝽释放可以用于控制大棚辣椒小型害虫。  相似文献   

2.
室内研究了东亚小花蝽对西花蓟马、二斑叶螨和桃蚜的捕食能力及在3种害虫共存条件下的捕食选择性。试验结果表明,东亚小花蝽对西花蓟马、二斑叶螨和桃蚜均具有捕食能力。捕食能力最初随着猎物数量的增加而增加,当猎物数量不断增加时,其捕食量趋于恒定值。在猎物数量充足时,东亚小花蝽对于二斑叶螨、蚜虫和蓟马的日均捕食量分别为17、12.5头和12头。3种猎物共存时,东亚小花蝽对西方花蓟马的捕食选择性均强于对二斑叶螨和桃蚜。选择性依次为西方花蓟马桃蚜≈二斑叶螨。猎物数量相同时取食西花蓟马的数量为12.6头,二斑叶螨和桃蚜的数量分别1.2头和2.4头。  相似文献   

3.
胡瓜钝绥螨控制日光大棚甜椒上的西花蓟马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山东省寿光市开展利用胡瓜钝绥螨控制日光大棚甜椒上的西花蓟马的研究与应用结果显示:①利用胡瓜钝绥螨能有效控制西花蓟马的种群增长;②在甜椒的整个生长季节(270 d)中需释放2~3次胡瓜钝绥螨:苗期每次释放5~10头/株,结果期每次释放20~30头/株;③释放胡瓜钝绥螨的生防区比常规化防区减少农药使用10次;④释放胡瓜钝绥螨的生防区在释放后25 d左右,对西花蓟马种群控制效果为81.1%~86.7%,35 d左右达92.7%,55~85 d期间一直维持在91.4%~94.5%之间;常规化学防治效果分别是第25 d左右为41.1%~53.9%,35 d左右达56.9%,第55~85d期间一直维持在73.7%~74.9%。试验表明,胡瓜钝绥螨对为害甜椒上西花蓟马有良好的控制作用,明显好于常规的化学防治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评价了两种钝绥螨:巴氏钝绥螨Amblyseius barkeri(Hughes)和瓜钝绥螨A.cucumeris(Oudemams)作为甘蓝害虫烟蓟马Thrips labaci生防因子的潜在能力,在初步试验中巴氏钝绥螨群集于菜球上。1987年在田间释放巴氏纯绥螨,每株释放不同数量,结果甘蓝球上的蓟马数量减少了,减少的程度与该螨释放的数量成比例关系,但对蓟马的为害却没有影响。1988年,在甘蓝植株上分期释放瓜钝绥螨,每次释放数量相同,结果是早期释放可压低蓟马的数量,减轻收获时的为害。结论是移植性释放钝绥螨是蔬菜蓟马的潜在有效的防治方法,不过要付之实用,释放时间和方法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了不同种植模式下月季上微小花蝽种群的发生特点及其对西花蓟马的捕食作用,结果表明:在昆明月季种植区,微小花蝽每年有2个发生高峰期,分别是4~5月份和8~9月份,其中,以4~5月份种群发生量最高;露地月季田块上的微小花蝽种群密度明显高于温室大棚;微小花蝽在不同月季品种上的种群密度也有所差异,月季艳粉品种上的蓟马种群密度高于超级品种。微小花蝽对西花蓟马的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Ⅱ型:Na=1.2330N/(1+0.02333N),1天内1头微小花蝽成虫对西花蓟马成虫的最大捕食量和最佳寻找密度分别为16.9头和7.7头。  相似文献   

6.
为评价南方小花蝽Orius similis对非洲菊上西花蓟马的控制效果,本研究在非洲菊上以2头/m2密度释放南方小花蝽,以西花蓟马的虫口减退率及南方小花蝽对西花蓟马校正防效作为指标评价了其控害效果。结果显示:在释放南方小花蝽前期,南方小花蝽对非洲菊上西花蓟马的控制效果不明显,但随着释放时间延长,控制效果显著提高,释放南方小花蝽21 d后的控制效果高达90.25%,而喷施化学农药的控制效果为-40.93%,释放南方小花蝽的控制效果远高于喷施化学农药处理,表明南方小花蝽对西花蓟马具有更高效持久的控制潜力。  相似文献   

7.
天敌昆虫和生防菌的联合应用对害虫防控具有潜在的增效作用。东亚小花蝽Orius sauteri是目前常用的捕食性天敌之一, 被广泛用于温室蓟马、粉虱等害虫的防治。金龟子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寄主广泛, 可有效防治多种温室害虫, 且相对安全。为探索东亚小花蝽与金龟子绿僵菌联用的控害效果, 本文在室内和田间条件下研究了二者对烟粉虱Bemisia tabaci和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的协同控害作用。室内测定结果表明, 绿僵菌孢子悬浮液浓度不大于5×107孢子/mL时, 不会对东亚小花蝽5龄若虫的存活和羽化造成负面影响。室内与温室笼罩条件下, 东亚小花蝽携带绿僵菌的处理能够降低辣椒上的西花蓟马和烟粉虱发生量, 表明东亚小花蝽携带绿僵菌可提高对西花蓟马和烟粉虱的防治效果, 证明了天敌昆虫和生防菌联合应用的可行性, 为生物防治方式多元化应用与推广提供了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辣椒田蓟马及主要捕食性天敌昆虫种类和发生规律?于2019年和2020年对昆明市盘龙区辣椒田的蓟马及主要捕食性天敌昆虫的种类及种群数量进行了调查, 并进行了时间生态位分析?结果表明, 辣椒田蓟马种类共有10种, 优势种为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黄蓟马Thrips flavus?八节黄蓟马T. flavidulus和花蓟马F. intonsa, 其中西花蓟马的优势度最高, 两年分别为0.593和0.551; 主要捕食性天敌昆虫有南方小花蝽Orius similis?二叉小花蝽O. bifilarus和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 其中南方小花蝽优势度最高, 两年分别为0.759和0.728?两年中, 西花蓟马的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波动幅度最大, 在7月中上旬数量最高值两年分别为66.5头/m2和61.5头/m2, 而捕食性天敌昆虫活动高峰时间滞后于蓟马?2019年黄蓟马时间生态位宽度最高, 为0.80; 2020年八节黄蓟马时间生态位宽度最高, 为0.87?黄蓟马和八节黄蓟马同其他优势种蓟马的生态位重叠指数高, 两种蓟马在时间序列上活动情况相似?3种捕食性天敌的时间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指数相近, 在辣椒田存在一定的竞争作用?辣椒田蓟马发生量大且种类呈现多样性, 其中西花蓟马种群数量较高, 应着重对其进行防治?南方小花蝽?二叉小花蝽?异色瓢虫是控制辣椒蓟马的主要捕食性天敌昆虫, 在辣椒花期前以及各种农事操作时尽可能保护其种群数量, 增强天敌对蓟马的自然控害功能?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花生-玉米间作种植模式对蓟马类害虫的控制效果,通过3年田间试验系统调查花生单作、玉米单作和花生-玉米间作3种种植模式下蓟马及其主要捕食性天敌东亚小花蝽Orius sauteri的种群数量动态特征及不同种植模式下东亚小花蝽和蓟马的益害比。结果显示,花生-玉米间作种植模式下东亚小花蝽种群密度显著高于花生单作种植模式,花生-玉米间作种植模式下82.94%以上的东亚小花蝽来源于玉米斑块;与2种单作种植模式相比,花生-玉米间作种植模式未显著减少蓟马的种群密度;东亚小花蝽种群密度与蓟马种群密度呈显著线性关系;花生-玉米间作种植模式下东亚小花蝽与蓟马的益害比均显著低于其他2种单作种植模式。表明花生-玉米间作种植模式在局域农田小范围空间尺度下能显著提高捕食性天敌的种群密度,但并不能显著减少蓟马类害虫种群数量。  相似文献   

10.
两种猎物饲养对东亚小花蝽捕食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用两种猎物(豆蚜Aphis craccivora、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饲养后的东亚小花蝽Orius sauteri成虫对单一猎物的捕食作用及对混合猎物的选择性。结果表明:用不同猎物饲养后的东亚小花蝽成虫对单一猎物的捕食量都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而增大。东亚小花蝽对饲料的选择性研究发现:猎物密度设置为5、10、15、20、25、30头.皿-1,用西花蓟马饲养3代的东亚小花蝽对西花蓟马和豆蚜的捕食量分别是4.80、8.80、11.40、16.00、20.20、20.60头和3.00、4.60、6.40、10.20、15.80、16.20头,两者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倾向于选择西花蓟马;用豆蚜饲养3代的东亚小花蝽对西花蓟马和豆蚜的捕食量分别是4.00、5.80、8.00、11.80、14.80、16.20头和4.80、6.80、12.00、15.20、18.80、19.20头,两者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倾向于选择豆蚜。本结果说明东亚小花蝽对长期取食的猎物已产生了适应性。  相似文献   

11.
本文测定了5株球孢白僵菌Beauveriabassiana对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occidentalis1龄若虫的致病力,获得3株毒力较高的菌株:TL.7、sz.15和RSB,在1×10^8孢子.mL^-1浓度下的西花蓟马l龄若虫死亡率分别为90.8%、92.5%和100%;结合测定的致死时间与致死浓度,得出菌株RSB为最优菌株(LT50为2.383d,LC50为1.53X10’孢子.mL^-1)。以西花蓟马1龄若虫为猎物,测定菌株RSB对其天敌巴氏钝绥螨Amblyseiusbarkeri的影响。结果表明:用菌株RSB(1×10’孢子.mL^-1)处理的巴氏钝绥螨可发育为成螨;发育历期、雌成螨寿命和平均每雌每天产卵量分别为5.9d、33.850d和1.78粒,与对照均差异不显著,说明西花蓟马的高效白僵菌菌株RSB对其天敌巴氏钝绥螨不存在显著的负面影响。本文结果表明白僵菌可在田间与巴氏钝绥螨协同控制重大外来入侵害虫西花蓟马。  相似文献   

12.
烟粉虱是一种世界性重大害虫,随着杀虫剂的抗药性问题以及在蔬菜上的残留问题日益严重,生物防治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措施。本文研究了释放巴氏新小绥螨对温室大棚番茄上自然发生的烟粉虱种群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释放巴氏新小绥螨,对温室大棚番茄上的烟粉虱的种群具有明显的压制作用;温室大棚番茄上烟粉虱种群,在释放捕食螨和常规对照处理间的总体动态趋势相同,烟粉虱的数量在番茄植株上的分布均为上部中部下部叶片,但常规对照处理的烟粉虱数量是释放捕食螨处理的2~3倍;在烟粉虱种群密度低时,释放巴氏新小绥螨的防治效果较好,达到90%以上,随着烟粉虱密度的增大,巴氏新小绥螨对烟粉虱的防治效果下降,但番茄拉秧时防效仍可达到55.70%。相比化学农药,释放巴氏新小绥螨的生物防治措施对治理烟粉虱更具有稳定性和长效性的优势。  相似文献   

13.
The effectiveness of trap cropping as an integrated control strategy against western flower thrips, 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 (Pergande) (Thysanoptera: Thripidae), was explored in potted chrysanthemum, Dendranthema grandiflora (Tzvelev), greenhouse crops. The efficacy of flowering chrysanthemum trap plants, either treated with the insecticide spinosad or untreated, to regulate F. occidentalis populations was tested at different spatial scales (small cage, large cage and commercial greenhouse) and for different time periods (1 or 4 weeks). It was demonstrated that flowering chrysanthemums as trap plants lower the number of adult F. occidentalis in a vegetative chrysanthemum crop and, as a result, reduce crop damage. In the 4 week large-cage trial and the commercial trial,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control and the trap plant treatments started to appear in the third week of the experiment. Larvae were only significantly reduced by the presence of trap plants in the 1 week small-cage trials.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reatments with spinosad-treated and untreated trap plants in the number of F. occidentalis on the crop. This suggests that there was minimal movement of adult F. occidentalis back and forth between the trap plants and the crop to feed and oviposit.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trap plant strategy is a useful tool for 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against F. occidentalis in greenhouses.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不同外源因子对菜豆的诱导抗性及对西花蓟马的影响, 研究了茉莉酸、水杨酸甲酯、西花蓟马为害、机械损伤诱导处理的菜豆对西花蓟马生长发育和种群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外源茉莉酸、水杨酸甲酯、西花蓟马为害处理菜豆植株显著延长了西花蓟马未成熟期的发育时间, 较健康植株分别延长4.72、2.87和4.95 d, 也造成西花蓟马的存活率不同程度的下降。西花蓟马在机械损伤处理和健康植株发育时间差异不显著。不同处理均使西花蓟马种群数量明显下降, 并且茉莉酸的抑制作用最明显。因此, 外源茉莉酸和水杨酸甲酯诱导的菜豆可对西花蓟马生长发育和种群动态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且茉莉酸的诱导抗性要优于水杨酸甲酯。本结果对探索西花蓟马的防治新策略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入侵种西花蓟马与本地近缘种花蓟马的双基因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快速准确的害虫种类识别是有效筛选天敌昆虫开展靶向性生物防控的关键。入侵种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与本地种花蓟马F.intonsa常同域同期同种寄主上发生,因体型小、形态相似,难以快速准确鉴定。本研究以mt DNA COI与r DNA ITS2基因为标记对我国10个采样点的西花蓟马和花蓟马开展分子鉴定研究。结果显示,当以COI或ITS2基因为靶标时,西花蓟马与花蓟马间的平均遗传距离分别为0.221和0.113,是种内遗传距离的22.1和18.8倍,且种内、种间遗传距离间无重叠,并在系统发育树上聚为独立的分支,表明2种基因均可准确区分西花蓟马和花蓟马。此外,基于COI基因构建的系统发育树,西花蓟马的各单倍型聚为了2个亚分支,并分别对应温室品系和羽扇豆品系,表明COI基因还可用于西花蓟马品系的识别鉴定。研究结果对近缘种花蓟马的快速鉴定、专食性天敌昆虫的筛选,及其生防效果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昆明市白车轴草上蓟马种群动态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昆明市白车轴草上蓟马种类及其周年种群动态进行了调查。白车轴草上蓟马主要有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丽花蓟马(F.intonsa)、八节黄蓟马(Thrips flavidulus)、端大蓟马(Megalurothrips distalis)、稻单管蓟马(Haplothrips aculeatus)和烟蓟马(T.tabaci),有时会出现黄胸蓟马(T.hawaiiensis)、玉米黄呆蓟马(Anaphothrips obscurus)、苏丹呆蓟马(A.sudanensis)和云南纹蓟马(Aeolothrips yunnanensis)。本文分析了前6种蓟马的周年种群动态,重点阐述了外来有害生物西花蓟马,该虫主要在3~6月发生,是此期间白车轴草上的蓟马优势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