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乌龟的繁殖     
正(续第3期第19页)一、亲龟交配与产卵1.交配受精亲龟在亲龟池中自然交配受精。雌雄乌龟在4—5月交配,气温为20℃~25℃,交配时间多在天气晴好的傍晚进行。乌龟发情时,在水面游动或陆地上爬行,雄龟比雌龟显得要兴奋、灵活,往往一只雌龟后面跟随有多只雄龟。起初,雌龟不理睬,随着时间推移,力大、灵活的雄龟便腾起前身扑到雌龟背上,用前肢抓住雌龟背部两侧,后肢立地进行交配;如在水中,则雌、雄龟上下翻滚,完成交配。  相似文献   

2.
与雄性信息素有关的棉铃虫的交配行为可分为雌蛾求偶、雄蛾反应、接近雌蛾、打开味刷以及交配成功等阶段,雌、雄蛾单独放置,雌蛾求偶行为正常进行;雄蛾的前期交配行为如触角前伸、振翅、飞行等行为,即使在没有雌蛾刺激的前提下也能在确定的黑暗周期如期发生。光周期紊乱的雄蛾不能同正常雌蛾交配,处于求偶高峰期的3日龄雌蛾与1~4日龄雄蛾配对时,3日龄雄蛾与雌蛾交配率高达80%,而其它几个日龄的雄蛾与雌蛾的交配率明显偏低,去掉雌蛾触角交配率下降至40%;除去一根雄蛾触角仍能交配,但交配率下降;去掉两根雄蛾触角则完全不能交配,雄性信息素组分对雌蛾求偶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3.
克氏原螯虾交配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以对比行为实验方法研究了克氏原螯虾的交配行为。结果表明,克氏原螯虾交配过程可分为交配前期和交配期。在交配前期.雄虾表现出特有的交配前期行为;交配期包括钳夹、翻转、横跨、交尾和分离五个阶段。雌虾被雄虾钳住后表现顺从行为;而在对照组中的雌虾被同性钳住后却不表现顺从行为。雄虾之间的接触导致进攻行为。交配时雄虾横跨的步足均为右第5步足;雌虾在交配前勿需生殖蜕皮,交配的成败与雄虾接近雌虾的行为方式有关。且螯足较大的雄性个体交配成功率明显较高。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对比行为实验方法研究了克氏原螯虾的交配行为。结果表明,克氏原螯虾交配过程可分为交配前期和交配期。在交配前期.雄虾表现出特有的交配前期行为;交配期包括钳夹、翻转、横跨、交尾和分离五个阶段。雌虾被雄虾钳住后表现顺从行为;而在对照组中的雌虾被同性钳住后却不表现顺从行为。雄虾之间的接触导致进攻行为。交配时雄虾横跨的步足均为右第5步足;雌虾在交配前勿需生殖蜕皮,交配的成败与雄虾接近雌虾的行为方式有关。且螯足较大的雄性个体交配成功率明显较高。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室内饲养观察,对兴安落叶松鞘蛾(Coleophora dahurica Flkv.)成虫生物学特性及交配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其雄成虫出现的时间比雌成虫早24—36h。雌成虫羽化后24—42h为性信息分泌高峰期;羽化后30—48h的雄成虫对性信息素反应最敏感,故雄成虫提前羽化对交配有利。雌成虫无重复交配现象;雄成虫可重复交配,最多可达4次左右。雌、雄成虫在交配过程中有一定的行为反应。补充营养和交配次数对成虫寿命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6.
在室内养虫笼观察并分析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在以24h为周期内的交配行为及其规律。松墨天牛交配行为包括2个步骤:一是雌虫接近雄虫,在其周围活动;二是雄虫抱握雌虫,发生交配行为。交配日节律观察结果显示:松墨天牛在24h内有2次交配高峰期,10:00—14:00和18:00—24:00,它在这2个时间段以外很少或几乎不交配。松墨天牛交配行为具有以下特点:普遍存在与同一个体或不同个体的多次交配现象,交配次数为2次f含)以上的松墨天牛个体约占全部个体的77.5%,每次交配时间平均为50s;除正常雄雌交配外,还会出现雄雄和雌雌“交配”以及2只雄虫争夺雌虫交配权的现象。图1表1参15  相似文献   

7.
荔枝蒂蛀虫羽化及交配行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荔枝蒂蛀虫羽化规律及其交配行为。[方法]在室内观察荔枝蒂蛀虫的羽化规律、成虫交配行为。[结果]荔枝蒂蛀虫雌、雄茧蛹集中在进入暗期6h后的时间段内羽化,进入暗期2h为羽化高峰;荔枝蒂蛀虫茧蛹第6~9天为羽化高峰期,雌雄性比接近1:1。暗期8h后为荔枝蒂蛀虫的交配高峰期。荔枝蒂蛀虫雌蛾羽化当天不进行交配,2~8日龄雌蛾均可交配.2、3日龄雌蛾进入交配高峰期;1~15日龄雄蛾均可交配,2-5日龄雄蛾进入交配高峰期。[结论]该研究摸清了荔枝蒂蛀虫羽化规律及其交配行为。  相似文献   

8.
补充蜂蜜水及交配行为对泽兰实蝇成虫寿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室内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浓度蜂蜜水和交配行为对泽兰实蝇雌、雄成虫寿命的影响。结果表明:饲喂不同浓度的蜂蜜水能延长未交配成虫的寿命,其中饲喂10%蜂蜜水的雌、雄成虫寿命最长,分别为23.58 d±2.65 d和27.39 d±2.29d。在相同营养条件下,交配后的雌、雄成虫寿命都显著低于未交配的。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马铃薯块茎蛾成虫的交配行为,结果表明,成虫羽化当天即可进行交配,交配高峰出现在黑暗后1.0~3.0h,交配活动以羽化后2—4d表现强烈,以4日龄雌虫和3日龄雄成虫的组合效果最佳。雌雄蛾有多次交配习性,雄蛾平均交配3.2次,雌蛾有二次求偶现象。补充营养影响雌蛾起始求偶时间。  相似文献   

10.
微孢子虫是母蛾检疫的唯一对象,为探明家蚕微孢子虫感染雄蛾交配对雌蛾的影响,了解其对蚕种生产的危害性,用患微粒子病的家蚕雄蛾与未患病雌蛾(各50只)进行交配试验,并统计分析交配后的感染率。结果表明:患有家蚕微孢子虫的雄蛾,能通过雌雄蛾交配把微孢子虫传给雌蛾,雌蛾微孢子虫检出率为66%,其交配传染率达78.57%,增加了各级蚕种因母蛾检测有微孢子虫而淘汰的风险系数。因此,蚕种生产过程中防微病工作很重要,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切断幼虫期食下感染的途径,减少因雄蛾感病通过交配而传给雌蛾的概率,减少蚕种损失。  相似文献   

11.
延迟交配被认为是交配干扰技术间接控制害虫种群的一种方法。近年来延迟交配行为对蛾类昆虫生殖适合度的影响得到了广泛的研究,然而,延迟交配行为与蛾类生殖适合度之间的关系相当复杂且存在很大疑惑。本文通过对搜集到的38篇实例研究性文献进行Meta分析,探讨了蛾类的延迟交配行为对雌蛾的生殖产量的影响并确定这种差异是否受科属、性别和交配策略的影响。结果表明延迟交配明显降低雌蛾的产卵量和卵的孵化率,而雌蛾寿命相应地延长。这种负相关性在不同科、性别和交配策略的蛾类之间有所差异,表现为延迟交配对夜蛾科、螟蛾科、卷蛾科、尺蛾科等的负作用高于草螟科、菜蛾科、巢蛾科和蛀果蛾科等蛾类;对雌蛾的影响比雄蛾更明显;而对多配制蛾类的影响比单配制蛾类更显著。笔者的结果支持成虫日龄与雌蛾生殖产量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每种蛾类均存在一个最佳的交配日龄,从而提出交配干扰技术在实际生产中只有在蛾类最佳交配日龄之前应用合成信息素来阻止或干扰其交配行为才能取得最佳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2.
昆虫交配行为、繁殖适度和性信息素在国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昆虫行为学是一门颇受重视的热门学科,主要包括昆虫交配行为、繁殖适度及性信息素等方面的研究。文章概述了昆虫多次交配、延迟交配等有关昆虫交配行为中的问题,并从昆虫的多次交配、延迟交配、不同日龄、光照、温度等对昆虫交配行为和繁殖适度的影响做了综述;指出昆虫行为学的研究已在害虫预报和防治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在有机农业中的应用有着巨大的潜力,对农业生产将会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为提高麦蛾茧蜂种群的室内扩繁效率,采用人为控制种蜂婚配条件,研究麦蛾茧蜂交配经历和种蜂性比对交配行为及子代性别分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麦蛾茧蜂种蜂交配经历对雌雄交配行为具有显著影响。交配经历较少的雄蜂再行配对时,求偶次数和交配次数较多、求偶强度较强且单次交配时间较长。没有交配经历的雄蜂比有5~6次交配经历的雄蜂交配时间显著要长。麦蛾茧蜂雄蜂交配经历对子代雌雄性比具有一定影响,但对子代总蜂数量的影响不明显。较少交配经历的雄蜂与处女雌蜂交配繁育所获子代雌蜂数量较多,雌雄性比较高。室内人工繁殖时,适当提高麦蛾茧蜂种蜂中雄蜂的比例有助于提高子代雌蜂数,当种蜂性比为1雌3雄,益害比为2(雌蜂数)10时繁殖效率最佳。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峙培养在RSA和RTA上对重庆地区主要马铃薯和番茄产区的致病疫霉交配型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分离自重庆地区8个县(区)的186个致病疫霉菌株均为A1交配型,没有检测到A2交配型。这一结果表明该地区的致病疫霉仍以A1交配型为主。  相似文献   

15.
采用Monte Carlo方法研究了群体在3种规模7种留配体制下50个世代内的近交。结果表明,最优留种最优选配是近期内控制近交最有效的留配体制。非同胞随机交配和最优选配在随机留种下均可有效地控制群体近交。而在家系等数留种下只能控制起初若干世代的近交,可控制的世代数因群体规模而异。选配增加了世代内个体近交系数的一致性,但增大了世代间近交量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荔枝蝽越冬成虫的发生规律及交配节律,为其有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荔枝蝽越冬成虫交配期,对龙眼树上荔枝蝽越冬成虫交配持续时间、48 h内荔枝蝽越冬成虫昼夜发生规律及交配情况、4~6月荔枝蝽越冬成虫发生及交配情况进行观测.[结果]在观察的荔枝蝽中,交配持续时间在8~9 h的约占18.2%、10~11h的约占54.5%、13h以上的约占27.3%;平均每天观察到的荔枝蝽成虫数最大值出现在9:00,其次是13:00;荔枝蝽成虫每天交配对数最大值出现在9:00,其次为13:00;在1d内观察到的荔枝蝽成虫数与交配对数随时间的变化出现两次波峰和低谷,高峰期出现在9:00和13:00,低谷期出现在6:00和19:00;荔枝蝽交配对数与观察到的成虫数呈正相关关系;从4月1日起,观察到的成虫数和交配对数徘徊上升,至4月6日均达到最高值,此后观察到的成虫数和交配对数均呈逐渐下降趋势,至6月11日后基本未发现荔枝蝽越冬成虫.[结论]4~5月为荔枝蝽越冬成虫交配高峰期,荔枝蝽越冬成虫交配出现两次高峰期和低谷期,高峰期分别出现在9:00和13:00,低谷期出现在6:00和19:00;成虫行多次交尾和产卵,交尾持续时间一般为10~11h,交尾活动昼夜均可进行.  相似文献   

17.
棉铃虫和烟夜蛾生殖行为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7±1)℃,光周期14L:10D的条件下对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和烟夜蛾(Helicoverpa assulta)的生殖行为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2种夜蛾雌蛾或雄蛾的交配能力之间均无显著差异;3日龄蛾的交配率较高,6日龄前棉铃虫的交配率均显著高于烟夜蛾;不同蛾龄下烟夜蛾的交配...  相似文献   

18.
不同胎次、不同配种季节对不同品种猪产仔数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对560窝长白猪和163窝杜洛克猪的产仔数分别以配种季节和胎次为二因子以及胎次、月份为单因子作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长白猪群中胎次对其产仔数影响显,配各季节以及配种季节与胎次互作对其产仔数影响不显,月分计其产仔数的影响也不显,在杜洛克猪群中,除配种季节与胎次互作对其产仔数影响显外,其它因素对其产仔数的 长白猪中获得的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9.
瓢虫科多数种类是许多重要害虫的捕食性天敌。本文综述了瓢虫科昆虫的交配行为,重点就瓢虫的交配识别、交配选择、交配过程和多次交配等方面进行总结,并对存在的问题以及研究展望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文冠果不同交配组合种实性状变异及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文冠果是中国北方最具潜力的木本油料树种之一,但存在着雌、雄花败育及自交不亲和等制约丰产的问题。本文数据性分析了文冠果不同交配组合种实性状的变异并进行了综合评价,以期为提高文冠果产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内蒙古敖汉旗半干旱地区实验基地,采用优选的6个文冠果优良类型(2014年以文冠果作砧木嫁接)A、B、G1、G3、H5和N7,设计了3个随机区组,包括异株自交、互交等36个交配组合,同株上同时进行控制授粉与自由(开放)授粉对比实验,对果实质量、均单粒质量等10个种实性状进行了测定,并运用Canoco-PCA-TOPSIS构建了不同交配组合选优的评价方法。结果通过Canoco-PCA法对评价指标降维处理,提取了2个主成分,可代表 90%以上的信息,建立各交配组合主成分得分矩阵,运用TOPSIS法对36个交配组合的文冠果种实性状进行了综合评价和排序,并将结果按照是否适合作为优秀交配组合聚为3类,分别为最适合、比较适合和不适合,判别分析准确率达到96.3%。结论文冠果存在较高的交配优势(家系遗传率>30%),通过选择优良交配组合可获得较强的遗传增益,其中果实总质量最高的交配组合是G1×G3,种子均单粒质量最大的交配组合是H5×B;组合B×H5、G1×G3和B×N7为最佳母父本交配组合;新发现的自交(异花)优势,H5为最优的单系交配组合;新发现的互交优势,G1和G3为最优的双系交配组合;最优的3系交配组合为N7、B和H5。所建立的综合评价选优方法可以有效的对优良交配组合进行选择,为进一步提高文冠果产量提供科学依据与配置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