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光照和苗龄对水稻品种抗褐飞虱生物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光照强度和苗龄对水稻品种抗褐飞虱不同生物型的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光照强度和苗龄对水稻品种抗褐飞虱不同生物型及不同生物型危害后稻株死亡速率的影响明显。但是,光照强度和苗龄对不同品种对褐飞虱不同生物型的抗性表现及植株死亡速率的影响程度并不完全一样。水稻品种对褐飞虱生物型Ⅱ和孟加拉型的抗性以及稻株死亡速率、品种和光照强度、品种和苗龄、光照强度和苗龄及品种、光照强度、苗龄3者间均存在明显的互作效应。  相似文献   

2.
光照强度和施氮量对水稻品种抗褐飞虱不同生物型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光照强度和施氮量对水稻品种抗褐飞虱不同生物型及不同生物型为害后稻株死亡速率的影响明显。但是,光照强度和施氮量对不同品种的褐飞虱不同生物型的抗性表现及植株死亡速率的影响程度并不完全一样。水稻品种对褐飞虱生物型Ⅱ和孟加拉型的抗性以及稻株死亡速率,品种和光照强度、品种和施氮量、光照强度和施氮量及品种、光照强度、施氮量三者间均存在明显的互作效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苗龄、光照强度和施氮量对抗虫水稻品种的可溶性糖、氨基酸含量及褐飞虱抗性的影响,为抗褐飞虱的水稻品种选育及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开展玻璃网室试验,采用均匀设计法,以苗龄、光照强度和施氮量为试验因子,鉴定不同水稻品种对褐飞虱生物型II和孟加拉型的抗性,测定稻株可溶性糖含量、游离氨基酸含量。【结果】受苗龄、光照强度和施氮量的影响,不同水稻品种对褐飞虱2种生物型的抗性减弱甚至丧失,乃至植株死亡。苗龄、光照强度和施氮量的单独作用或交互作用显著影响IR56对褐飞虱生物型II的抗性及570011对2种生物型的抗性,苗龄和施氮量的单独作用及两者间交互作用显著影响RP1976-18-6-4-2对褐飞虱两种生物型的抗性及RHT和Ptb33对褐飞虱孟加拉型的抗性,光照强度和施氮量显著影响RHT对褐飞虱生物型II的抗性,施氮量显著影响Ptb33对褐飞虱生物型II的抗性。苗龄、光照强度和施氮量的单独作用或交互作用显著影响RHT可溶性糖含量变化、RP1976-18-6-4-2和570011游离氨基酸含量变化及IR56和Ptb33营养物质变化,光照强度显著影响RP1976-18-6-4-2可溶性糖含量变化,施氮量显著影响RHT游离氨基酸含量变化。稻茎中游离氨基酸和可溶性糖含量与IR56、570011抗褐飞虱两种生物型及RP1976-18-6-4-2抗褐飞虱孟加拉型密切相关,而游离氨基酸含量与RHT、Ptb33抗两种生物型及RP1976-18-6-4-2抗褐飞虱生物型II密切相关。【结论】苗龄、光照强度和施氮量对水稻品种抗褐飞虱不同生物型及其可溶性糖和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明显,但褐飞虱生物型不同、处理的水平不同、品种不同,其影响程度有差异。当苗龄偏弱、光照强度低、过度施氮时,会导致水稻生长不良,水稻抗虫性减弱甚至丧失,乃至稻株死亡。  相似文献   

4.
研究苗龄、光照强度和施氮量对3个水稻品种稻株草酸、总酚和单宁含量的影响及其与抗褐飞虱关系。结果表明,稻株中草酸、总酚和单宁含量对不同抗性水稻品种抗褐飞虱不同生物型的影响不同。其中,总酚和单宁含量变化与IR56抗褐飞虱生物型Ⅱ和孟加拉型及RHT抗褐飞虱孟加拉型密切相关,草酸和单宁含量变化与RHT抗褐飞虱生物型Ⅱ密切相关,草酸、总酚和单宁含量变化与570011抗褐飞虱生物型Ⅱ密切相关,而草酸含量变化与570011抗褐飞虱孟加拉型密切相关。苗龄、光照强度和施氮量的单独作用或交互作用对不同水稻中次生物质含量有明显影响,但品种不同,其影响程度也不同。其中,IR56草酸和单宁含量、RHT和570011总酚和单宁含量及受苗龄、光照强度和施氮量的影响显著,IR56总酚含量受苗龄和光照强度的影响显著,RHT草酸含量受光照强度和施氮量的影响显著,570011草酸含量受影响小。  相似文献   

5.
苗龄和施氮量对水稻品种抗褐飞虱不同生物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褐飞虱生物型Ⅱ和孟加拉型为研究对象,探讨苗龄和施氮量对水稻品种抗褐飞虱不同生物型的综合影响。结果表明,苗龄和施氮量对水稻品种抗褐飞虱不同生物型的影响较明显,但影响程度有差异。水稻品种对褐飞虱生物型Ⅱ和孟加拉型的抗性,在品种和苗龄、品种和施氮量以及品种、苗龄、施氮量三者间均存在明显的互作效应。但苗龄和施氮量间对褐飞虱孟加拉型的抗性存在明显的互作效应,而对生物型Ⅱ的抗性互作效应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用0.25、0.50 mM茉莉酸甲酯诱导处理水稻品种TN1、IR26和IR36,探讨茉莉酸甲酯诱导对稻株总酚含量的影响及与水稻品种抗褐飞虱生物型Ⅱ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0.25、0.50 mM茉莉酸甲酯诱导后TN1、IR26、IR36稻株总酚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TN1、IR26、IR36对褐飞虱生物型Ⅱ的抗性显著提高,由感虫级别上升到抗虫级别。0.25、0.50 mM茉莉酸甲酯诱导后TN1、IR26、IR36对褐飞虱生物型Ⅱ的抗性与稻株总酚含量的升高关系密切,但以0.25 mM的诱导浓度增加抗虫性的效果最为明显。诱导后这三个水稻品种受褐飞虱生物型Ⅱ为害后的受害级别、若虫存活率及雌成虫蜜露分泌量均随稻株总酚含量的增加而降低,而若虫发育历期则随总酚含量的增加而延长。  相似文献   

7.
水稻抗褐飞虱基因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祝莉莉  胡亮  杜波 《湖北农业科学》2011,50(13):2593-2597
综述了水稻抗褐飞虱基因的研究进展。褐飞虱是对水稻为害最严重的害虫之一。它栖息于稻丛基部,吸食韧皮部汁液。褐飞虱具有不同的生物型。在抗性品种的选择压力下,将产生一种新的生物型褐飞虱群体克服该抗性品种。因此,寻找新的抗性基因是培育新的抗褐飞虱水稻品种的关键。合适的水稻抗褐飞虱的鉴定方法是克隆水稻抗褐飞虱基因的基础。常用的方法有苗期集团鉴定、蜜露量测定、电子取食监测系统等。迄今为止,科学家已经在栽培稻和野生稻中定位了21个水稻抗褐飞虱基因,并且Bph14基因已经被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成功克隆。该结果为克隆其他水稻抗褐飞虱基因以及研究水稻抗褐飞虱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采用AMMT模型分析水稻品种抗褐飞虱不同生物型的稳定性,结果表明:水稻品种对褐飞虱不同生物犁的抗感性均存在极显著的环境效应、基因型效应和互作效应.但是,不同水稻品种对褐飞虱不同生物型的抗感性稳定性程度不一样,同一水稻品种对褐飞虱不同生物型的抗性稳定性程度也存在筹异.抗感褐飞虱生物型Ⅱ的品种中,Rathu Heenati(RHT)的抗虫性最稳定,RP1976-18-6-4-2的抗虫性最不稳定;TN1的感虫性最稳定,国粳4号的感虫性最不稳定.抗感褐飞虱孟加拉型的品种中,Ptb33的抗虫性最稳定,IR56的抗虫性最不稳定;IR26的感虫性最稳定,ASD7的感虫性最不稳定.  相似文献   

9.
水稻品种对褐飞虱不同生物型抗性的HPLC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借助高效液相色谱检测了对褐飞虱2种生物型具有不同抗性水平的2类水稻品种中的13个次生化合物色谱峰的差异,并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法,分别建立了水稻品种对褐飞虱2种生物型的抗性级别与这些次生化合物含量之间的回归模型.结果表明,被测的13个组分中,峰1、峰2、峰8、峰12是影响水稻对褐飞虱生物型Ⅱ抗性水平的主要抗原次生化合物;峰3、峰4、峰5、峰9、峰11、峰12则是水稻抗褐飞虱孟加拉型的主要抗原次生化合物.提出了以抗原次生物质为标记的快速分析、鉴定、预测水稻对褐飞虱生物型Ⅱ、孟加拉型抗性水平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0.
9个水稻品种对褐飞虱存活与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褐飞虱的生物学特性在 9个水稻品种上的变化。结果显示 ,不同水稻品种对褐飞虱生物学特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若虫期的存活率和成虫期的产卵量及产卵量的日分布规律上 ,对若虫的发育速率和成虫的寿命影响不明显。各生物学参数在不同抗性品种上的表现不一致 ,说明水稻的抗褐飞虱机制是非常复杂的  相似文献   

11.
稻米垩白直感遗传和杂交稻垩白米遗传分析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垩白是一胚乳性状,表现直感遗传(xenia);F_2的分离可在 F_1稻株上的米粒观察到。要选育无垩白米的杂交稻,必需不育系、恢复系均无垩白。观察了 F_1、F_2、B_1和 F_3的垩白分离,认为垩白由二对隐性主效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12.
大米清酒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试验主要突出了糖化制曲与酵母培养的工艺控制及发酵方法等方面内容。产品澄清,淡黄色,酒体协调无异味。糖的含量(以葡萄糖计)为5%,酒精含量为13%,总酸(以琥珀酸计)为0.45g/100ml,氨基态氮0.041g/100ml。  相似文献   

13.
1985~1987年,本实验鉴定了4298份水稻叶瘟和穗颈瘟抗性。结果表明,叶瘟0~3级和8~9级材料,叶瘟抗性与穗颈瘟抗性高度相关,叶瘟4~7级材料,叶瘟抗性与穗颈瘟抗性无相关。对20个抗性不等的水稻品种分别用人工接种后,加盖尼龙薄膜方法和早晚播法,进行叶瘟抗性鉴定,结果基本一致。旱田晚播鉴定法可用于杂交后代抗稻瘟病鉴定,以减轻育种工作的压力。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水稻和陆稻栽培品种种子球蛋白和谷蛋白进行了 SDS-聚丙烯酰凝胶电泳分析,同时也分析了球蛋白的氨基酸组成。研究结果说明,不同品种间的蛋白质和氨基酸组成基本相似,但有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碎米制取高蛋白米粉工艺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对以碎米为原料生产高蛋白米粉的最佳工艺条件进行了探讨,试验结果显示,米粉的液化温度、α-淀粉酶用量及米粉浆浓度三因素为高蛋白米粉生产中三个最重要的工艺参数,在下列条件下可以获得最高的麦芽糖得率(66.7%):α-粉酶用量0.4mg/ml,米粉浆浓度5%,糊化时间20min,液化温度60℃,液化时间60min。获得的高蛋白米粉的蛋白质含量达到25.8%,为原料碎米的3.6倍。  相似文献   

16.
水稻叶片出生期与器官伸长各期的对应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通过稻株的解剖、观测,得出了叶片出生期与相应器官(叶片、叶鞘及节间)伸长各期(始期、最盛期及终期)的对应关系。运用此种关系,根据水稻叶龄进程,较准确地推知相应器官生长动态。并为调整水稻群体生态,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本文提出了测定水稻品种对环境稳定性的一个新参数,采用这一参数对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多年多点的水稻品种整米率进行稳定性分析的结果表明,稳定性与熟期类型在统计上有一定的相关性,即整米率稳定性依晚熟品种、早熟品种、特早熟品种而顺序降低,回归分析说明整米率的稳定性有随整米率的提高而增加的趋向,本文还讨论了稳定性系数的优点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18.
绿稻的花药培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使用三步培养法对粳绿稻品系810104系进行花药培养.以N6+2,4-D 1.0mg/L+NAA 3.0mg/L+KT 1.0mg/L+椰乳100mL/L+麦芽糖50g/L+Na2SiO3 60mg/L+琼脂粉7g/L(pH5.8)作为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MS+BA 1.0mg/L+KT 1.0mg/L+NAA 0.5mg/L+蔗糖30g/L+琼脂粉7g/L(pH5.8)作为分化培养基.愈伤组织诱导率为3.33%,绿苗分化率为11.49%.获得绿色花培再生植株18丛,分为39个单株系.经田间形态观察和染色体计数鉴定,其中有33个株系为单倍体,6个株系为二倍体.6个二倍体株系中,有2个株系的粒色表现为纯合体,有4个株系的粒色表现为杂合体.4个杂合体株系中,有一个显现出花叶性状.对花药培养过程中的形态变化观察结果表明,在三步培养法中,愈伤组织分化形成胚状体和不定芽,其中以形成胚状体为主;在愈伤组织直径约为1mm时转入分化培养基为佳.  相似文献   

19.
水稻籽粒充实程度的指标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选用籽粒充实程度有明显差异的籼、粳及亚种间杂种材料各12份,对其籽粒充实程度进行5级评分。以此为基准,计算其与谷粒充实率即(受精谷粒千粒重/饱谷千粒重)×100%、谷粒厚度/谷粒投影面积、受精谷粒容重与比重、糙米容重与比重等6项指标实测值的简单相关与秩次相关。结果表明:3类材料均以谷粒充实率与评定等级的相关系数最高,且在大多数情况下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其它指标。谷粒充实率有明确、合理的专业意义,能与产量源库关系概念相衔接,是衡量水稻籽粒充实程度的相对最佳指标。  相似文献   

20.
水分亏缺对水,陆稻秧苗生理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该试验于1993 ̄1994年在山东农业大学校内以4个水、陆稻为材料,研究了水分胁迫下秧苗的生理效应。结果表明,水分胁迫下秧苗素质明显下降,细胞膜受到破坏,相对电导率、丙二醛含量及脯氨酸含量都显著地增加,水、陆稻对此反应有明显差异。在水分亏缺的情况下,陆稻秦爱与水稻中花2号等相比,秧苗体内水分含量相对稳定、膜受害较轻,丙二醛含量增加缓慢、增量较小,然而脯氨酸含量却迅速显著地积累。植株体内丙二醛、脯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