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 毫秒
1.
甜椒品种对炭疽病抗性鉴定及抗源筛选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吉林省内采集甜椒炭疽病病样,经分离、纯化、观察,确定Colletotrichum nigrumEll.et.Halst(黑色炭疽病)为主要病原菌,并以此作为接种源,对接种液浓度、接种时期、接种方法、接种后温度、湿度及调查时间、调查标准等进行了一系列研究。最后确定用3×106个/mL的孢子悬浮液,在成熟红果期采用离体果针刺法接种,接种后温度(27±1)℃,遮光保湿3 d,保持相对湿度(RH)为95%~100%,7 d后调查病情指数,进行品种抗病性评价。用此抗性鉴定方法对21份甜椒材料进行了筛选鉴定,5份材料表现抗病,10份表现耐病,6份表现感病。  相似文献   

2.
辣椒炭疽病是辣椒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是一种由复合真菌类群引起的真菌性病害,多危害果实,严重降低辣椒品质和市场价值,抗性品种培育是重要的育种目标。通过对盐城、连云港、南通地区辣椒种植区进行炭疽病病原菌分离、纯化,分析其形态特征,同时通过基因序列分析确定当地炭疽病优势致病菌,以高致病力炭疽病优势致病菌尖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acutatum)C18为接种菌,采用菌碟接种法对128份沿海地区耐盐碱辣椒材料进行抗炭疽病筛选。结果表明,沿海地区辣椒炭疽病的优势致病菌为尖孢炭疽菌;羊角椒资源中,有7份高抗辣椒资源,有21份抗病资源,23份耐病资源,以汉丰一号作为对照,炭疽病抗性显著优于汉丰一号的羊角椒资源有23份,其中包括沿海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最新登记的盐椒4号品种;牛角椒资源中,有7份耐病资源。沿海地区炭疽病原菌多样性调研和高抗炭疽病辣椒材料的筛选发掘为沿海地区辣椒抗病育种和抗性基因发掘提供了坚实的材料基础。  相似文献   

3.
贵州地方辣椒抗疫病性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30份贵州地方辣椒为试验材料,通过苗期灌根接种法接种辣椒疫霉菌混合游动孢子囊悬浮液,鉴定材料抗病性,并对辣椒果形与其抗病性的相关性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30份材料中抗性材料1个,中抗、中感及感病材料各9个,高感材料2个。初步分析结果显示辣椒果形与其抗病性不存在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籽用南瓜疫病苗期抗性鉴定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了接种浓度、接种方法、苗龄、保湿时间对南瓜疫病接种效果的影响.并采用多因素L9(3^4)正交试验设计.筛选出南瓜苗期最佳抗性鉴定方法,即植株在3片真叶期用注射法接种,接种浓度为1250个孢子/mL,接种后保温48h效果最好。用此方法对29份试验材料进行抗性鉴定.筛选出抗性材料1份,中抗材料6份.感病材料16份.高感材料6份。这些品种的抗性鉴定结果与田间表现的抗病性调查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5.
采用田间喷雾接种和调查的方法,对76份大豆种质资源进行抗病性测定,以此筛选对大豆豆荚炭疽病的抗性资源。结果表明,76份材料中对大豆豆荚炭疽病免疫的材料为0份,高抗的为13份,中抗的16份,中感的24份,高感的23份,这也为大豆育种选择亲本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湖北省不同白肋烟品种(系)黑胫病抗性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田间人工接种烟草黑胫病(Phytophthora parasitica)病菌0号和1号生理小种,对13份白肋烟资源连续两年进行烟草黑胫病田间抗性鉴定。结果表明,在参试13份白肋烟品种(系)中,对0号生理小种表现为抗的品种(系)有27018、27011、2619、2937、27123、2902、鄂烟1号等7份材料;对1号生理小种表现为抗的品种(系)有27018、27011、2619、2937、B0833、27015、27123、2902、鄂烟1号等9份材料。  相似文献   

7.
陕西汉中地区抗菌核病油菜材料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菌核病是由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Lib.)de Bary]引起的一种严重危害油菜的真菌病,选育和推广抗病品种是控制油菜菌核病最安全、经济和环保的途径。本研究在陕西汉中地区采用人工牙签茎秆接种法,于油菜初花期对17份不同抗性的自交系油菜材料开展连续3年的核盘菌接菌试验。结果表明:田间接种方法能够准确有效地对油菜品系菌核病抗性进行筛选和鉴定,试验材料抗病性介于高抗-高感之间,筛选出5份抗菌核病油菜材料。本研究结果可为菌核病抗性研究及抗菌核病油菜品种选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从63对MSAP引物中筛选出9对重复性较好和条带清晰的引物,对30份国外引进的辣椒(Capsicum spp.)资源基因组DNA进行MSAP扩增。DNA甲基化模式分析表明,30份辣椒材料甲基化模式主要以全甲基化为主;但是MSP(Methylation-sensitive polymorphisms)聚类和MISP(Methylation-insensitive polymorphisms)聚类均比较离散,相关材料主坐标分析与其聚类分析结果基本一致,DNA甲基化研究并没有将一年生辣椒聚为1个类群。辣椒表观遗传变异相对于基因组遗传变异更为丰富。  相似文献   

9.
以从国内外收集的80份玉米(Zea mays L.)种质为研究对象,在田间自然高温条件下,重点考察植株空秆率和果穗结实率两个性状,对不同玉米种质的耐热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不同种质间耐热性存在差异,筛选出较耐高温材料9份,强耐高温材料1份。  相似文献   

10.
2015年采用田间人工接种法,对25份小黑麦品种(系)进行了由大麦黄矮病毒(Barley yellow dwarf virus,BYDV)引起的小黑麦黄矮病的田间抗性鉴定和评价。结果表明,在供试的25份小黑麦品种(系)中未检测出免疫、高抗和抗病材料。有4份材料(农41、1519、1529和41)表现为中抗(MR),占供试材料的16.00%;12份材料表现为感病(S),占供试材料的48.00%;9份材料表现高感(HS),占供试材料的36.00%。将25份小黑麦品种(系)进行聚类分析,可划分为3类,从谱系图上可以看出,抗病性相同的品种(系)大致划分在同一个类中。  相似文献   

11.
熊蜂授粉技术在早春大棚番茄生产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改善早春大棚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 Mill.)的品质,并达到增产增收、省工、省力、省成本的目的,开展了早春大棚番茄生产应用熊蜂(Bombus sp.)授粉技术试验。结果表明,熊蜂授粉处理比激素点花处理增产937 kg/667m2,单果重增加11.2 g,单株坐果数增加3.8个,畸形果率下降17个百分点,节省人工投入185元/667m2,共节本增收2 621元/667m2。同时熊蜂授粉技术比激素点花技术的番茄果形周正、果实饱满多汁,改善了番茄的风味与口感,提高了果实硬度;在生产过程中还减少了农药使用次数和激素残留。  相似文献   

12.
通过设计利用油菜(Brassica campestrisL.)生长前期的有效时间和空间种植一季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的产量比较试验,优化马铃薯套种油菜种植模式.结果表明,油菜按照正常的播期(9月10日育苗,10月10日移栽或9月25日直播)套种在马铃薯行间对马铃薯的产量影响较小,油菜产量与对照(单独种植油菜)间差异亦不显著.同一栽培模式、同一播期、不同密度的油菜产量差异达显著水平,以9月10日育苗,10月10日移栽或9月25日直播的套种模式产量最高.根据不同播期配套相应密度栽培油菜时,直播与育苗移栽两种种植方式都能够达到同一产量水平.综合考虑产量与经济效益,各种植模式中以9月25日种直播油菜、留苗密度225 000株/hm2的栽培条件下能够兼顾油菜、马铃薯产量及经济效益水平.  相似文献   

13.
水稻、玉米胚性悬浮细胞系的有效建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研究了水稻、玉米胚性悬浮细胞系有效建立的几个关键性技术问题。指出外植体是影响初代愈伤组织状态的因素之一,提出了愈伤组织继代改造的一些措施、影响胚性悬浮细胞系建立的几个因素和判别某材料能否建成胚性悬浮细胞系的参考标准。  相似文献   

14.
转基因水稻外源基因向稗草的漂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大刚  姚涓  陈伟庭  潘志文  周峰  梅曼彤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2):6963-6964,6990
[目的]研究转基因水稻中外源基因向同科杂草稗草的基因漂移情况。[方法]利用农杆菌介导的方法,获得稳定遗传的转hpt基因水稻株系,对转基因水稻田中自然生长和人工种植的稗草种子进行PCR检测,确定是否含有转基因成分。[结果]通过对多株杂草稗种子获得的22 000株幼苗的PCR检测,均未能检测到外源基因的存在。[结论]未发现稳定遗传的转基因水稻中外源基因向稗草的漂移。  相似文献   

15.
对牛角辣椒‘绿龙9号’,朝天椒‘天鹰’,小果番茄‘绿玛瑙’,圆形茄‘快青’,野生茄‘红刺茄’和‘托鲁巴姆’的染色体核型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染色体数均为2n=2x=24,且均具有1对带随体的染色体;染色体长度茄子约在3~5μm、辣椒约在5~7μm、番茄约在2~4μm;辣椒‘绿龙9号’和‘天鹰’的核型公式分别为2n=2x=24=18m+4sm(2SAT)+2st和2n=2x=24=18m(2SAT)+6sm,核型类别分属2B和2A;番茄‘绿玛瑙’的核型公式为2n=2x=24=14m(2SAT)+8sm+2st,核型类别属2C;茄子‘快青’的核型公式为2n=2x=24=20m+4sm(2SAT),核型类别属2A;野生茄‘红刺茄’和‘托鲁巴姆’的核型公式分别为2n=2x=24=20m(2SAT)+4sm和2n=2x=24=22m(2SAT)+2sm,核型类别分属2A和1A。  相似文献   

16.
玉米花粉诱导小麦单倍体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玉米花粉诱导小麦单倍体研究表明,此方法可以得到13 1%~14 8%单倍体幼胚,在改良的B5培养基上进行胚抢救,单倍体幼胚成苗率达到96%以上。通过染色体加倍得到双倍体植株。  相似文献   

17.
对小麦、大麦耐渍性种质改良前景进行了综述.土壤渍水的时间和空间变化,以及影响植株生长发育的其他环境因子决定了作物存在不同的耐渍机制.小麦、大麦均具有一定的耐渍遗传多样性和较高的耐渍遗传力,其耐渍机制可分为物候学、形态学和解剖学、营养学、代谢学以及缺氧的后期破坏和恢复等5种,通过提高选择标准、利用广泛杂交和转基因技术增强耐溃遗传多样性是种质改良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8.
四川省利用水稻品种多样性间栽技术持续控制稻瘟病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02~2005年利用水稻品种多样性间栽控制稻瘟病技术在四川省18个市(州)113个县累计推广145.9×104hm2,选用杂交稻和糯稻品种搭配组合517个。结果表明,间栽糯稻的平均发病率比净栽糯稻下降56.97%,病情指数下降66.38%,控制有效率在22%~97%之间。间栽杂交稻的平均发病率比净栽杂交稻下降28.95%,病指下降37.09%,控制有效率在32%~57%之间。其中杂糯品种最佳组合为黄壳糯×川香优2号,竹丫谷×宜香优1577。4年水稻的平均复合产量为9598 kg/hm2,比净栽杂交稻提高产量728 kg/hm2,增长8.68%。  相似文献   

19.
无臌胀病苜蓿品种的育种计划的可能突破口,是利用生物技术把单宁基因导入到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中去。本文首次报道了紫花苜蓿与红豆草(Onobrychis viciifolia Scop.)原生质体融合的可能性和条件,进而将红豆草的单宁基因导入到苜蓿中去。本实验结果证明苜蓿与红豆草的原生质体融合是可能的,通过基因型选择,选择同步分裂的苜蓿和红豆草细胞系,从其悬浮培养细胞系中分离原生质体,将两者混合悬浮在0.1mMCaCl_2 0.6M 甘露醇溶液中(pH5.6),原生质体总密度为3.6×10~5/ml(苜蓿占2.3×10~5/ml,红豆草占1.3×10~5/ml),在1.00~1.25 KV/cm 电场强度下,脉冲次数1~3次,其异核融合细胞频率可提高到26.7~40.9%,并且其异核体仍能较好地分裂,可以分裂2~3次,个别分裂4次,形成小细胞团,但植板率很低,未能持续分裂形成愈伤组织。建议为了提高异核体的植板率,电场强度应低于1.25KV/cm,甚至低于1.00KV/cm,脉冲次数1~2次为宜,以减少电场对细胞的损害。同时提高原生质体培养密度,改良培养条件和方法。如何保证异核体持续分裂和高的植板率是今后研究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20.
水稻对稻曲病抗性的分级及相应级别的产量损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24个水稻品种(系)与稻曲病抗性有关的3个主要组分(病穗率、平均每穗病粒数、每千粒含病粒数)进行主成分分析;用线性回归法分析衡阳具代表性的14个水稻品种产量损失率与平均每穗病粒数的关系;以中选组分用欧氏距离和最长聚类法对101个品种进行聚类.结果表明:平均每穗病粒数为主要抗性组分;14个品种的产量损失率与平均每穗病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