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研究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幼鱼对饲料中维生素B_2的最适需要量,配制维生素B_2水平为10 mg·kg~(-1)、4.4 mg·kg~(-1)、6.2 mg·kg~(-1)、8.0 mg·kg~(-1)、11.3 mg·kg~(-1)、15.5 mg·kg~(-1)的6种实验饲料,每种饲料设3个平行,每个平行放25尾初始均质量为(11.63±0.17) g的卵形鲳鲹幼鱼,每日2次饱食,投喂8周。结果显示,4.4 mg·kg~(-1)组幼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均显著高于0 mg·kg~(-1)组(P0.05),血清中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活性显著低于0 mg·kg~(-1)组(P0.05),但饲料中维生素B_2水平对饲料系数、成活率、肝脏维生素B_2含量、血清免疫指标、全鱼粗脂肪和粗蛋白、肌肉水分、粗脂肪和灰分均无显著影响(P0.05);6.2 mg·kg~(-1)组肝脏D-氨基酸氧化酶(D-AAO)活性显著高于0 mg·kg~(-1)组(P0.05)。折线模型分析显示,卵形鲳鲹获得最佳生长和肝脏D-AAO活力达到最大时对饲料中维生素B_2的需要量分别为4.23 mg·kg~(-1)和6.24 mg·kg~(-1)。  相似文献   

2.
以初始体重(15.58±0.22)g的云纹石斑鱼(Epinehelus moara)为研究对象,设置5种不同维生素E水平(11.09 mg·kg-1、47.52 mg·kg-1、91.38 mg·kg-1、134.57 mg·kg-1、178.92 mg·kg-1)的等氮等能饲料,对云纹石斑鱼进行56 d的饲育实验,探讨饲料维生素E水平对该鱼生长、营养性能及血清免疫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维生素E对云纹石斑鱼幼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饲料效率的作用明显,饲料维生素E在149.59 mg·kg-1左右时云纹石斑鱼的增重率较高;云纹石斑鱼组织中维生素E积累量与饲料中维生素E添加水平呈正比,但饲料维生素E水平超过91.38 mg·kg-1时鱼体组织中维生素E积累量不随饲料维生素E水平添加而显著升高,饲料维生素E水平在139.68 mg·kg-1时云纹石斑鱼具有较高的肝脏维生素E积累量;饲料维生素E水平对云纹石斑鱼血清中免疫球蛋白M和溶菌酶活性的影响显著。综合增重率、肝脏维生素E积累量和免疫指标,云纹石斑鱼饲料维生素E适宜添加水平为139.68~149.59 mg·kg-1。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维生素D_3对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幼参生长、体组成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D1)、250(D2)、500(D3)、1000(D4)、2000(D5)、3000(D6) IU/kg的维生素D_3(实测值:95、334、570、1076、2063、3081IU/kg),制作6组等氮等能的实验饲料,饲喂初始体重为(15.43±0.14)g仿刺参幼参56d。结果显示,1)维生素D3对仿刺参存活率(SR)无显著影响(P0.05),显著提高了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D1组均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D3、D4、D5组肠体比(IWR)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但3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2)维生素D3对体壁水分、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粗灰分含量随添加量的增加呈先升后降趋势,D5组达到最高值;羟脯氨酸含量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D4组达到最低值;维生素D3显著提高了体壁Ca含量(P0.05);体壁维生素D_3的沉积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D4组达到最高值,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P含量呈先上升后平稳趋势;Mg含量呈上升趋势,D1组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Fe含量呈先升后降趋势,D5、D6组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Mn含量呈下降趋势,但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3)随着维生素D_3添加量的增加,肠道碱性磷酸酶(AKP)及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力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丙二醛(MDA)含量呈下降趋势,各组间总抗氧化能力(T-AOC)及过氧化氢酶(CAT)活力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表明,以增重率为评价指标,一元二次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初始体重为15.43 g的仿刺参对维生素D_3的最适需求量为1587.5 IU/kg。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海洋红酵母(Rhodotorula mucilaginosa)对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幼鱼生长性能、消化酶及免疫酶活性的影响,配制6组饲料,分别为对照组、添加1 g·kg~(-1)、2 g·kg~(-1)、3 g·kg~(-1)、4 g·kg~(-1)和5 g·kg~(-1)的海洋红酵母组,投喂初始均质量为(5.22±0.01)g的尼罗罗非鱼,实验56 d。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2 g·kg~(-1)和4 g·kg~(-1)组的饲料系数显著降低(P0.05),1 g·kg~(-1)、3 g·kg~(-1)和5 g·kg~(-1)组则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5 g·kg~(-1)组鱼体粗蛋白含量显著低于1 g·kg~(-1)和2 g·kg~(-1)组(P0.05),1 g·kg~(-1)、3 g·kg~(-1)和5 g·kg~(-1)组鱼体粗灰分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1 g·kg~(-1)组胃蛋白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3 g·kg~(-1)、4 g·kg~(-1)和5 g·kg~(-1)组胃蛋白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2 g·kg~(-1)和3 g·kg~(-1)组前肠和中肠淀粉酶和脂肪酶,以及肝脏溶菌酶和一氧化氮合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根据尼罗罗非鱼幼鱼的消化酶和免疫酶活性等指标综合分析得出,海洋红酵母在罗非鱼饲料中的建议添加量为2~3 g·kg~(-1)。  相似文献   

5.
以酪蛋白和明胶为蛋白源,鱼油和豆油为脂肪源,糊精为糖源并添加氨基酸混合物配制精制基础饲料,通过向基础饲料中添加维生素A醋酸酯使饲料中的维生素A含量达到0、1 000、2 000、4 000、8 000和16 000 IU/kg(实测含量为245、1 005、1 835、3 781、7 583和15 273 IU/kg),配制出6种等氮等能的实验饲料(饲料1~6).以花鲈为实验对象,在室内流水系统中进行为期9周的生长实验,探讨精制饲料中不同维生素A含量对花鲈生长和血清学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摄食不添加维生素A组(饲料1)饲料的花鲈在养殖后期表现出较高的死亡率,并出现眼球浮肿、膨胀、鳍基充血以及鳃盖扭曲等维生素A缺乏症,而在其他维生素A添加组(饲料2~6)并未出现类似症状.体成分分析表明:饲料中不同维生素A含量会显著增加花鲈体脂肪含量,但对蛋白质和水分的含量没有显著影响.对花鲈血清指标分析表明:饲料添加维生素A含量会显著增加花鲈血清碱性磷酸酶(AKP)、甘油三酯(TG)和胆固醇(TC)含量,但显著降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活力.采用折线模型,当以增重率为评价指标时,花鲈对饲料中维生素A的需求量为1 934.8 IU/kg;当以肝脏维生素A含量为评价指标时,花鲈对饲料中维生素A的需求量为3 546.6 IU/kg.  相似文献   

6.
探讨了饲料维生素E水平对黑鲷抗氧化酶活力和肉品质的影响.300尾平均初重为(350±12)g黑鲷随机分成3组,放入9个网箱.饲料中添加3个水平的维生素E(250、500和1 000 mg/kg α-生育酚乙酸酯),饲养8周.结果发现:(1)随着饲料中维生素E添加量的增加,黑鲷血清SOD、CAT酶活力明显上升,其中VE 1 000组最高,VE 1 000和VE 500组显著高于VE 250组(P<0.05);(2)饲料维生素E含量对血清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力没有显著影响(P>0.05);(3)鲜活黑鲷肌肉氧化代谢产物丙二醛(MDA)的含量3个组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4)黑鲷冷藏第3、6、9天,高水平维生素E(VE 500和VE 1 000)组肌肉MDA含量显著低于低水平维生素E组(VE 250)(P<0.05).  相似文献   

7.
挑选体质量为(8.80±0.10) g的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幼鱼,随机分成6组,每组3个平行,每个平行20尾,放于池塘网箱中,分别饲喂泛酸质量分数为0、16.4 mg·kg~(–1)、20 mg·kg~(–1)、26 mg·kg~(–1)、33.4 mg·kg~(–1)和37 mg·kg~(–1)的半纯化饲料8周,每天饱食投喂2次,研究并确定其对泛酸的需求量。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适量泛酸可以显著提高卵形鲳鲹幼鱼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血清补体C4体积分数和肠道中淀粉酶(AMS)、肌酸激酶(CK)和Na~+-K~+-ATP酶活性(P0.05),并且随着饲料中泛酸质量分数的增加,其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补体C4体积分数、AMS、CK和Na~+-K~+-ATP酶活性先升高后下降;33.4 mg·kg~(–1)泛酸组的肌肉蛋白含量显著高于未添加泛酸组和16.4 mg·kg~(–1)泛酸组(P0.05);饲料中添加适量泛酸可以显著提高卵形鲳鲹血清中高密度胆固醇水平、溶菌酶(LZM)活性和肠道γ-谷氨酰转肽酶(γ-GT)活性(P0.05),且随着泛酸水平的增加先升高后保持稳定。二次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以增重率为指标,卵形鲳鲹幼鱼对泛酸的最适需求量为21.03 mg·kg~(–1)饲料。  相似文献   

8.
杨奇慧  周小秋 《水产学报》2007,31(6):749-756
通过对幼建鲤(平均初重11.37±0.55 g)投喂5组不同维生素A水平的饲料(维生素A含量分别是3 969、23 816、39 693、99 233及158 773 IU·k~(-1)),进行70 d的饲养试验以及攻毒(为期15 d)和免疫接种试验(为期24 d),研究饲料中高水平维生素A对幼建鲤生长、饲料利用及免疫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饲料中过高维生素A显著地降低幼建鲤的体增重、净蛋白沉积率、肝胰脏重量、肠道皱襞高度、脾体指数、血红细胞、白细胞数量、血清溶菌酶活力及用灭活嗜水气单胞菌免疫后17、24 d血清抗体水平(P<0.05);显著提高饲料系数、肝胰脏维生素A含量(P<0.05),而对成活率、摄饵量、头肾体指数、后肾重量、后肾体指数,而用灭活嗜水气单胞菌免疫后0、10 d血清抗体水平影响不显著(P>0.05)。当饲料维生素A含量为158 773 IU·kg~(-1)时,对幼建鲤产生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9.
斜带石斑鱼幼鱼的饲料精氨酸需求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配制7种含不同水平精氨酸(2.13%、2.42%、2.71%、2.95%、3.20%、3.48%、3.74%干物质)的等氮、等脂的实验饲料,研究精氨酸对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幼鱼生长、饲料利用和血清一氧化氮合酶等的影响。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7.52±0.02g),饲喂8周。结果显示,饲料精氨酸水平对各组存活率无显著影响(P0.05);精氨酸水平为2.95%的斜带石斑鱼获得最大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2.95%组饲料系数显著低于2.13%、2.42%和2.71%组(P0.05);3.20%组体蛋白达到最大,显著高于2.13%组(P0.05)。随着饲料中精氨酸水平的增加,斜带石斑鱼幼鱼血糖含量呈逐渐降低的趋势,2.13%与2.42%组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2.95%组血清总蛋白和血清总一氧化氮合酶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研究表明,日粮中适宜的精氨酸水平不仅能促进斜带石斑鱼幼鱼生长和体蛋白的合成,还能提高机体免疫力。以特定生长率为判据,通过二次多项式回归分析表明,斜带石斑鱼幼鱼精氨酸的最适需要量是饲料干重的3.06%(饲料蛋白含量的6.07%)。  相似文献   

10.
维生素E对斑点叉尾鱼回生长性能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研究了饲料中不同含量维生素E对斑点叉尾鱼回生长性能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并对其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选取900尾健康的斑点叉尾鱼回,平均体重(5.00±0.50) g,随机分成4个处理组(I、Ⅱ、Ⅲ和Ⅳ处理依次分别添加维生素E 0、50、100和1 000 IU/kg饲料),每个处理3个重复,每个重复75尾.试验期105 d.试验结果显示:在一定添加水平内,维生素E能够显著提高斑点叉尾鱼回成活率、特定生长率(SGR)、蛋白质效率和摄饵量(P<0.01).当维生素E添加量为100 IU/kg时,以上四个指标均达最高,分别为97.78%±0.96%,2.99%±0.50%,163.71%±5.62%和(7 478.00±62.01) g/尾,均极显著高于维生素E添加量为0 IU/kg组(P<0.01);维生素E显著影响斑点叉尾鱼回胃肠道、--肝胰脏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P<0.01 or P<0.05).100 IU/kg添加组胃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最高,分别达(29.33±1.66) U/(min*mg),(196.52±17.28) U/(min*mg),极显著高于0 IU/kg添加组(P<0.01)和显著高于1 000 IU/kg添加组(P<0.05).结果表明,维生素E在一定添加水平内能显著提高斑点叉尾鱼回生长性能和消化酶活性,促进鱼体生长.  相似文献   

11.
以维生素A添加量为0(对照组)、10 000IU/kg(1万组)和80 000IU/kg(8万组)的3种人工配合饲料饲养大菱鲆Scophthamus maximus亲鱼8个月,通过比较各饲料组亲鱼平均相对产卵量、卵子上浮率、受精率、孵化率、卵子与仔稚鱼的大小等,研究不同添加水平的维生素A对亲鱼繁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8万组卵子上浮率和孵化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1万组差异不显著(P>0.05);8万组初孵仔鱼体长2 684.1±24.91μm,显著高于对照组2 562.3±30.00μm(P<0.05),与1万组2 484.2±56.16μm差异不显著(P>0.05);卵子中n-3HUFA、n-6HUFA的含量和性腺中维生素A的含量随着饲料中维生素A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加;8万组血清中SOD(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活力为91.88U/ml,显著高于对照组70.57U/ml(P<0.05)。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灭活益生菌在海水鱼养殖中的应用前景,研究了饲料中添加活性和热灭活原籍嗜冷杆菌SE6对斜带石斑鱼幼鱼生长性能和血清免疫指标的影响.225尾斜带石斑鱼幼鱼[(14.6±0.2)g]被随机分成3组,每组3个重复.对照组T0投喂基础饲料,实验组T1和T2分别投喂添加1.0×108 cfu/g活性和热灭活嗜冷杆菌SE6的基础饲料,饲喂期为60 d.结果表明,实验前期(0~30 d),实验组T1和T2特定生长率和增重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饵料系数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实验全期(0 ~60 d),实验组T1和T2特定生长率和增重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饵料系数均下降,其中实验组T1显著低于对照组T0(P <0.05).实验30 d时,实验组T1和T2血清IgM和补体C3含量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60 d时,实验组T1的补体C3水平、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和IgM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0(P<0.05),实验组T2的补体C3水平、T-SOD活力、IgM含量和溶菌酶活力也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总之,活性和热灭活嗜冷杆菌均可不同程度地促进石斑鱼生长,降低饵料系数,并能提高石斑鱼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热灭活嗜冷杆菌的应用效果略低于活性菌,但其具有安全性高、质量稳定、生产储藏容易等优势,在海水鱼养殖中的应用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3.
黄岩  李建  王学习  王琨  叶继丹 《水产学报》2017,41(5):746-756
为了探讨饲料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对斜带石斑鱼的互作效应,实验采用3×3因子设计,配制蛋白质水平(P)为38%、45%和52%,淀粉水平(S)为10%、20%和30%的9种实验饲料,分别饲喂斜带石斑鱼56 d。结果显示,38%粗蛋白与10%淀粉饲料组(38P/10S饲料组)增重率显著低于其他各组,52P/10S组增重率最高,但与45P/20S、45P/30S、52P/20S组差异不显著。增加饲料蛋白质或淀粉水平显著增加饲料效率、鱼体蛋白质与脂肪含量及肝糖原肝脂含量,而降低摄食率和鱼体水分含量。增加饲料蛋白质水平降低蛋白质效率,但增加淀粉水平却增加蛋白质效率及肝体比与脏体比。饲料蛋白质水平和淀粉水平对鱼体灰分含量无明显影响。肝中肝酯酶、脂蛋白酯酶、脂肪酸合成酶、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活性均随蛋白质或淀粉水平的升高呈显著上升趋势。增加饲料蛋白质水平显著降低肝中葡萄糖-6-磷酸酶活性,而增加肝中苹果酸酶活性,但对肝中葡萄糖激酶、丙酮酸激酶、磷酸果糖激酶、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和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活性没有明显影响。增加饲料淀粉水平显著增加肝中葡萄糖激酶、丙酮酸激酶、磷酸果糖激酶、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和苹果酸酶活性,但显著降低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和葡萄糖-6-磷酸酶活性。上述结果显示,斜带石斑鱼的生长和肝脏代谢明显受饲料蛋白质和淀粉水平的影响,其中,糖代谢酶活性受淀粉水平的影响较大,而受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影响较小,斜带石斑鱼生长适宜的饲料蛋白质和淀粉水平分别为45%和20%。  相似文献   

14.
文章探究了维生素E(Vitamin E,V_E)和裂壶藻(Schizochytrium sp.,Sch)对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雄虾精荚再生的作用。以基础饲料配制了4种不同配合饲料(0添加组;V_E 200组;1%Sch组;V_E 200+1%Sch组),饲喂被挤压排出精荚的成熟雄性斑节对虾40 d,评估斑节对虾雄虾精荚再生后的精子数量和质量。结果表明,添加量为200 mg·kg~(-1) V_E饲料组的活精子数百分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单一添加1%裂壶藻饲料组的活精子数与对照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共同添加200 mg·kg~(-1) V_E和1%裂壶藻的饲料组的精子总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综合精荚质量、精子数量及活精子数百分比3个指标得出,饲料中共同添加1%裂壶藻与200 mg·kg~(-1) V_E对斑节对虾雄虾精荚的再生和提高精子数量具有协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在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0、2.0%、4.0%和6.0%的南极大磷虾粉,研究不同添加水平的南极大磷虾粉对点带石斑鱼幼鱼生长性能和肌肉营养成分的影响。结果如下:(1)添加4.0%南极大磷虾粉试验组的点带石斑鱼幼鱼生长速度最快,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和蛋白质转化效率(PER)最大(P0.05),饲料系数(FCR)最低;(2)南极大磷虾粉对点带石斑鱼幼鱼肌肉粗蛋白和粗脂肪的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4.0%组的幼鱼肌肉的粗蛋白含量最高,其次是6.0%组,2.0%组的肌肉粗蛋白含量与对照组间没有显著差异;4.0%组的幼鱼肌肉的粗脂肪含量也是4组中最高的,但6.0%添加组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其余各组(P0.05);(3)添加南极大磷虾粉组肌肉中所含二十二碳六烯酸(DHA)、二十碳五烯酸(EPA)和多不饱和脂肪酸总量(ΣPUFA)均高于对照组。综合表明,添加南极大磷虾粉对点带石斑鱼幼鱼的生长和肌肉营养成分都有一定的影响,能改善其生长性能和提高肌肉品质。  相似文献   

16.
珍珠龙胆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E.lanceolatu♂)是鞍带石斑鱼(♂E.lanceolatu)与棕点石斑鱼(♀E.fuscoguttatus)杂交出的新品种。本研究用共轭亚油酸(CLA)添加量为0(CLA0)、0.8%(CLA0.8)、1.6%(CLA1.6)、2.4%(CLA2.4)、3.2%(CLA3.2)的5种等氮等能饲料,投喂初始体重为(63.57±0.56)g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8周,研究不同共轭亚油酸水平对其生长、体组成及肝代谢相关酶活的影响。结果表明:(1)添加共轭亚油酸对实验鱼增重率、成活率、特定生长率、肥满度、肝体比和脏体比无显著影响;蛋白质效率随着饲料中共轭亚油酸水平的升高而升高,其他各组显著高于CLA0组(P0.05);摄食率随着饲料中共轭亚油酸水平的升高而降低,CLA0组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饲料系数呈降低趋势,在CLA2.4组达到最低,显著低于CLA0组(P0.05)。(2)肌肉脂肪含量随饲料CLA水平的升高而升高,除CLA0.8组外,其他各组显著高于CLA0组(P0.05),肝脂肪含量随着饲料CLA含量的变化未见显著性差异。CLA1.6组肌肉中饱和脂肪酸和C_(18:0)含量显著高于CLA0组(P0.05),CLA3.2组单不饱和脂肪酸和C_(18:1n-9)显著低于CLA0组(P0.05)。CLA2.4组和CLA3.2组肝中C_(16:0)和C_(18:0)含量显著高于CLA0组(P0.05),而C_(16:1n-7)、C_(18:1n-9)和C_(18:1n-7)含量显著低于CLA0组(P0.05)。CLA2.4组和CLA3.2组肌肉和肝中C_(18:3n-3)和C_(18:2n-6)在显著低于CLA0组(P0.05)。肌肉和肝中C_(18:2c9,t11)和C_(18:2t10,c12)含量同共轭酸添加水平呈现高度正相关,且各添加组均显著高于CLA0组(P0.05)。(3)饲料中共轭亚油酸水平影响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的活性,各实验组均显著高于CLA0组(P0.05);饲料中共轭亚油酸水平影响酰基辅酶A氧化酶(ACO)的活性,其中CLA3.2活性最高,均高于其他组(P0.05);除CLA0.8组的总酯酶和脂肪酸合成酶活力低于CLA0组外,其他各组均高于CLA0组(P0.05)。实验结果表明,日粮中适量添加CLA可显著提高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对饲料的利用,改善肌肉和肝中脂肪酸组成,同时增加肝脂肪代谢相关酶的活性。  相似文献   

17.
付闰吉  纪文秀  王岩  谢宁峡 《水产学报》2010,34(10):1525-1533
通过10周网箱养殖实验,评价了不同饲料蛋白水平下点带石斑鱼对1种鸡肉粉、羽毛粉和血粉混合物的利用能力。采用2×4实验设计,设2个饲料蛋白水平(490 g/kg和530 g/kg粗蛋白),每个饲料蛋白水平下设4个鱼粉水平,其中1组饲料中加入500 g/kg鱼粉(对照),另外3组饲料中分别加入139、278、416 g/kg的鸡肉粉、羽毛粉和血粉混合物(鸡肉粉∶羽毛粉∶血粉=65∶20∶15)替代对照饲料中30%、60%、90%的鱼粉。实验鱼初始体重为(33.4±0.1) g。实验期间,除恶劣天气外,每天分两次按饱食量投喂实验鱼。实验结果表明,饲料蛋白水平对摄食量、增重,饲料系数、氮储积效率、能量储积效率和鱼体组成无显著影响;饲料鱼粉含量显著影响增重,饲料系数、氮储积效率和能量储积效率,但对摄食量和鱼体组成无显著影响。在相同饲料蛋白水平下,特定生长率(SGR)随鱼粉含量降低而下降;当鱼粉含量相同时,摄食高蛋白饲料的鱼SGR略高于摄食低蛋白饲料的鱼。本实验结果显示,通过添加鸡肉粉、羽毛粉和血粉混合物可将点带石斑鱼饲料鱼粉含量降低到200 g/kg,在490~530 g/kg范围内提高饲料蛋白水平无助于降低点带石斑鱼饲料鱼粉含量。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饲料中维生素A(VA)对青鱼幼鱼生长、血清生化指标和肝脏糖脂代谢相关酶活性及基因表达的影响,实验选取360尾初始体质量为(6.10±0.10) g的青鱼幼鱼,随机分配至3个实验组中,每个实验组设置3个平行。采用单因素实验设计,以无维酪蛋白和明胶为蛋白源、菜籽油为脂肪源、糊精为糖源,同时添加矿物质混合物和维生素混合物(无VA添加)配制成3组实验饲料,分别以饲料1 (Diet1)、饲料2 (Diet2)和饲料3 (Diet3)表示。在饲料1、饲料2和饲料3中分别添加0、2 200和20 000 IU/kg VA醋酸酯(500 000IU/g),经高效液相色谱法(Agilent-1100, Agilent,美国)检测后实验饲料中VA的实际含量分别为178.2、2 058.9和18 436.2 IU/kg,养殖周期为8周。结果显示:饲料中VA缺乏会显著降低青鱼幼鱼的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VA缺乏会显著降低血清血糖(GLU)、甘油三酯(TG)和低密度脂蛋白(LDL)浓度,增加总胆固醇(TCH)浓度。饲料中添加2 058.9IU/kg VA能显著提高肝脏己糖激酶(HK)、磷酸果糖激酶(PFK)、丙酮酸激酶(PK)活性,促进葡萄糖转运蛋白-2 (GLUT-2)、HK、葡萄糖激酶(GK)、PFK和葡萄糖-6-磷酸酶(G6Pase)基因表达。当饲料中VA含量为2 058.9 IU/kg时,对肝脏脂肪酸转运蛋白-1(FATP-1)基因表达无显著影响,但显著影响肉碱棕榈酰转移酶-1 (CPT-1)和肉碱棕榈酰转移酶-2 (CPT-2)基因表达。当饲料中VA缺乏时,CPT-1和CPT-2基因表达受到显著性抑制;当饲料中添加过量VA时,乙酰辅酶A羧化酶-2 (ACC-2)和脂蛋白酯酶(LPL)基因表达受到抑制;同时,VA过量组中肝脏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基因表达显著下降。研究表明,在饲料中添加2 058.9 IU/kg VA可以促进青鱼幼鱼生长,提高肝脏对葡萄糖的转运能力,促进糖酵解和糖异生代谢平衡,同时促进脂肪酸合成和转运。  相似文献   

19.
用生长和非特异性免疫力评定异育银鲫维生素C需要量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宋学宏 《水产学报》2002,26(4):351-356
用维生素 C(Vc)含量为0~1200mg·kg~(-1)的精制饲料,连续投喂异育银鲫8周后,测定异育银鲫生长速度和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结果表明,在饲料Vc含量达150mg·kg~(-1)时日增重率最大,进一步提高饲料Vc含量,日增重率没有显著变化;饲料Vc含量为75mg·kg~(-1)时头肾指数显著提高,而脾指数不受饲料Vc含量的影响;头肾细胞吞噬活性和A花环率均在Vc含量为300mg·kg~(-1)时达最高水平;而血清溶菌酶活性和总补体活性分别在饲料Vc为300mg·kg~(-1)和600mg·kg~(-1)时达最高值。上述结果表明饲料Vc可显著提高异育银鲫免疫力。鉴于Vc的免疫促进作用,建议在疾病多发季节饲料Vc添加量提高到300mg·kg~(-1)。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饲料中不同水平精氨酸对斜带石斑鱼蛋白质沉积和相关免疫基因表达的影响,实验配制7种等氮等脂的饲料,精氨酸浓度分别为2.13%、2.42%、2.71%、2.95%、3.20%、3.48%和3.74%。随机挑选健康的斜带石斑鱼[初始体质量(80.11±0.03) g]分成7组,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25尾鱼,进行为期10周的养殖实验。结果显示,精氨酸浓度为2.71%组鱼体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2.13%和2.42%组,饲料系数显著低于2.13%组。2.71%组的蛋白质效率显著高于2.13%组和3.48%组,2.71%组的蛋白质沉积率与2.95%组无显著差异,显著大于其他组。以增重率为依据,经折线模型拟合得出,斜带石斑鱼对饲料中精氨酸的最适需求量为饲料的2.73%(饲料蛋白质的5.40%)。斜带石斑鱼血清胰岛素在3.20%组达到最大值,与3.48%组差异不显著,显著高于其他组。肌肉雷帕霉素靶蛋白(TOR) mRNA水平3.48%组显著高于2.13%、2.42%及2.71%组。2.42%组后肠b0,+AT基因表达量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各组。2.95%和3.20%组肾脏b~(0,+)AT基因表达量差异不显著,显著高于其他组。研究表明,适宜水平的饲料精氨酸可以刺激斜带石斑鱼胰岛素生长因子-Ⅰ(IGF-Ⅰ)的分泌,进而促进蛋白质的合成;提高鱼体肠道、肾脏及肝脏相关免疫基因的表达,提高机体免疫力,促进鱼体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