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长江口青草沙水库正式供水前的鱼类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胡忠军  吴昊  陈立侨  刘其根 《水产学报》2012,36(8):1234-1241
为研究上海青草沙水库的鱼类物种组成、多样性及其空间变化,2010年7--10月在该水库共捕获鱼类993尾,隶属5目,18种,其中淡水鲤形目鱼类最多,占总物种数的72.2%.群落优势种为贝氏(鳖)、刀鲚、鲫、光泽黄颡鱼.聚类分析表明,鱼类群落类型存在较显著的空间差异,刺网网目大小对渔获物物种组成有较显著的影响.物种多样性与丰富度和均匀度均显著正相关,但更多地受丰富度的影响.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鱼类物种多样性在空间上无显著差异.4种摄食功能群中,无脊椎动物食性(44.4%)和杂食性(33.3%)鱼类物种数比例较高;4种生态类群中,定居性鱼类占绝对优势(77.8%).青草沙水库鱼类群落表现出淡水或长江口低盐淡水区鱼类区系的主要特征,与以近海鲈形目鱼类为优势的长江口邻近水域的鱼类群落差异巨大,推测水库建设导致的隔离与盐度下降是形成该水库鱼类群落趋于淡水区系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为探明长江口海上风电场水域的鱼类群落结构及其影响因素, 本研究利用多元统计和冗余分析(RDA)等方法对该水域鱼类群落组成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分析。春、秋季共获得鱼类 28 种, 隶属 6 目 15 科 26 属; 鲈形目鱼类占比最高(57.14%), 其中以虾虎鱼科鱼类最多(21.43%)。鱼类组成以海洋性、暖温性、底层鱼类为主。春季优势种为棘头梅童鱼 (Collichthys lucidus) 、刀鲚 (Coilia nasus) 、凤鲚 (Coilia mystus) 、拉氏狼牙虾虎鱼 (Odontamblyopus lacepedii)和鮸(Miichthys miiuy), 秋季优势种为龙头鱼(Harpadon nehereus)、凤鲚、棘头梅童鱼、 刀鲚和鮸。多样性分析和 ABC 曲线表明, 调查水域鱼类群落结构处于受干扰状态。T 检验显示, 风电场水域鱼类的丰度、生物量、丰富度指数(D)、均匀度指数(J'')和多样性指数(H'')均与邻近水域无显著性差异(P>0.05)。等级聚类和非度量多维排序(NMDS)表明, 长江口海上风电场及邻近水域鱼类群落分为春季和秋季 2 个组群。相似性检验 (ANOSIM)显示 2 个组群差异极显著(R=0.726, P<0.01), 群落结构的季节更替明显。RDA 表明鱼类群落结构受溶氧、 温度、深度和盐度的综合影响, 不同环境因子对不同生活史阶段优势种的影响作用不同。结果表明, 长江口海上风电场及邻近水域鱼类群落结构的干扰状态主要与季节和环境因素相关, 风电场对其影响有限。  相似文献   

3.
辽东湾北部海域鱼类群落结构及多样性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根据2006年夏季(8月)、冬季(11月)和2007年春季(4月)、秋季(10月)在辽东湾北部海域进行的底拖网调查数据,应用相对重要性指数(IRI)、生物多样性指数和多元分析方法等研究了辽东湾北部海域鱼类群落结构特征及季节变化。结果表明:本次调查共出现鱼类39种,隶属于8目23科35属,种类组成以暖温性和暖水性鱼类为主。优势种有较明显的季节更替,季节性优势种包括矛尾虾虎鱼、斑尾复虾虎鱼、小黄鱼、梭鱼、印度鲬、大银鱼和黄,无四季共有优势种,季节性优势种组成较1998年发生较大变化。鱼类群落多样性指数季节变化范围分别为Margaler物种丰富度指数D(0.40~1.69)、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0.39~1.45)、Pielou物种均匀度指数J'(0.43~0.75),方差分析表明,3种多样性指数的季节变化差异显著。单因子相似性分析(AONSIM)表明鱼类群落结构存在明显的季节更替现象。相似性百分比分析(SIMPER)表明,小黄鱼、矛尾虾虎鱼、斑尾复虾虎鱼、斑、黄、梭鱼、印度鲬、蓝点马鲛、横带高鳍虾虎鱼、焦氏舌鳎是造成鱼类群落结构季节变化的主要分歧种。鱼类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分析和BVSTEP分析表明,水温是影响辽东湾北部海域鱼类群落结构季节变化的主要环境因素。本研究可为渔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长江口鱼类群落的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根据2010年至2011年4个季度的底拖网鱼类资源调查资料,同时根据不同水域的盐度特征,将长江口的30个站位从河段水域至口外依次分为3个水域(Zone-1、Zone-2、Zone-3)进行分析,从构成群落的物种分类水平、丰度、二元数据和分类阶元4个角度首次探讨了长江口鱼类群落4个多样性指数(种类数目、Pielou均匀度指数、分类学多样性指数、平均分类学指数)的分布特征。结果显示,4个指数的季节变化均不显著。而种类数目和反映群落不同物种之间亲缘关系的平均分类学指数在空间上变化明显。平均物种数目由Zone-1(3.49种)至Zone-3(10.17种)的升高趋势反映出海洋对河口作用的逐渐增强;平均分类学指数的变化增加趋势说明Zone-1的物种亲缘关系最近,如Zone-1只记录8科鱼类,而Zone-2和Zone-3分别记录20和19科鱼类。虽然反映不同物种的个体数量分布特征的Pielou均匀度指数和反映群落不同个体之间亲缘关系远近的分类学多样性指数空间上差异均不显著,但它们却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多样性指数的空间差异要大于季节差异,可能与盐度对河口区鱼类群落的分布影响最大有关。本研究通过长江口鱼类群落不同多样性测度的分析,证实不同多样性测度方法提供的信息不一致,旨在为更全面地分析河口区鱼类群落特征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人类活动对大亚湾海域鱼类群落多样性及其演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根据2015—2016年间对大亚湾海域进行的4个航次底拖网调查数据,分析了大亚湾鱼类群落的种类组成和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调查共采集到鱼类131种,隶属14目、53科、84属。其中以鲈形目(Perciformes)占绝对优势(54.20%),其次是鳗鲡目(Agunilliformes)和鲽形目(Pleuronectiformes),均占9.92%。种类数具明显季节变化,以夏季最高,69种;春季最低,32种。鱼类群落优势种组成主要以二长棘犁齿鲷(Evynnis cardinalis)、李氏(Callionymus richardsoni)、斑(Clupanodon punctatus)、竹荚鱼(Trachurus japonicus)、黄鳍马面鲀(Thamnaconus hypargyreus)、短吻鲾(Leiognathus brevirostris)和细条天竺鲷(Apogon lineatus)等小型鱼类为主。多样性分析显示,鱼类物种多样性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和空间差异。季节变化上,多样性指数(H')季节变化范围为1.516~1.998,以冬季最高,秋季最低;均匀度指数(J')季节变化范围为0.494~0.869,以冬季最高,夏季最低;丰富度指数(D')季节变化范围为2.230~3.777,以夏季最高,秋季最低。典范对应分析表明,温度、盐度和水深是影响大亚湾海域鱼类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空间分布上,海湾中部海域鱼类多样性水平高于沿岸海域。与历史资料相比,由于人类活动对大亚湾生态系统的干扰,鱼类群落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优势种组成更替明显,多样性水平降低,鱼类群落结构趋向简单化。  相似文献   

6.
郑文明  杨刚  张涛  赵峰  庄平 《中国水产科学》2020,27(12):1477-1484
为了解长江口横沙浅滩及邻近水域游泳动物群落结构状况,分析其是否受河口工程建设的影响,本研究于2019年6月对该水域展开底拖网数据调查,通过分析其优势种、物种多样性、群落结构特征来了解群落结构现状。结果显示,夏季该水域共出现游泳动物68种,种类组成主要以节肢动物和鱼类为主。优势种分别为安氏白虾(Exopalaemon annandalei)、葛氏长臂虾(Palaemon gravieri)和矛尾虾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主要为小型、低营养层次和短生命周期的物种。调查水域游泳动物生物多样性指数偏低,群落结构总体不稳定,受环境扰动较大。聚类和排序分析显示调查水域站位大致可分为两组,并且两组组间物种群落结构差异极显著(R=0.825,P<0.01),主要是受到盐度和水温的影响。总体上看,近年来长江口深水航道和滩涂围垦等工程的建设可能对横沙浅滩及邻近水域游泳动物群落结构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渔业资源结构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2012年8月(夏季)和11月(秋季)、2013年1月(冬季)和5月(春季)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的渔业底拖网调查数据,对渔业种类组成、数量分布、群落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共捕获渔业种类114种,隶属于17目66科90属,其中鱼类12目36科50属58种,鲈形目种类最多(26种),甲壳类2目25科33属49种,头足类仅3目5科6属7种。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渔业资源优势种季节更替明显,仅龙头鱼(Harpodon nehereus)为全年优势种。秋季平均单位网次渔获量最高(29.20 kg/h·net),春季(17.95 kg/h·net)高于夏季(14.60 kg/h·net),冬季最低(10.15 kg/h·net),各季节均以底层鱼类和甲壳类为主,中上层鱼类渔获量仅春季较高,占总渔获量20.1%。春、夏季群落多样性指数较秋、冬季高,春季(163)和夏季(176)渔业资源群落更替指数较高,群落稳定性较低,夏季(6)和冬季(–5)迁移指数接近于零,渔业生物迁入和迁出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各季节渔获种类数和总渔获量分别与底层鱼类和甲壳类渔获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秋季渔获种类数与表层温度呈显著正相关,与深度呈极显著正相关。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渔业低质种类呈增加趋势,并且渔业资源结构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渔获种类数、总渔获量及群落多样性指数与表层温度及深度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8.
夏、秋季长江口鱼类群落结构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为了解生境变动条件下长江口鱼类群落的特征,为其鱼类资源的管理提供依据,2010年5月中旬至9月在长江口进行了张网鱼类资源调查(除8月外,采样频率为1周1次)。结果显示,调查期间总共出现6种生态类群、39种鱼类,海洋洄游鱼类和河口定居性鱼类的种类数目分居1、2位,包含种类数目最多的科是鳀科(6种),其次鰕虎鱼科和石首鱼科(4种),5-9月间种类和生态类群种类数目更替均无显著性差异;5-9月间各生态类群尾数/重量均以海洋洄游鱼类占首位,5-8月间各月平均每网尾数/重量均无显著性差异,但9月除了与7月尾数无显著性差异外,尾数和重量均较各月高,生态类群尾数/重量的排序变化均有统计学差异;对棘头梅童鱼、刀鲚、凤鲚、银鲳、灰鲳、龙头鱼等6种主要经济鱼类的幼鱼数量比例进行了分析,发现不同种类的变动有差异,如棘头梅童鱼、刀鲚、龙头鱼幼鱼基本呈下降趋势,而凤鲚则为上升趋势。此外,相同属的鱼类生态位有一定的分化,银鲳和灰鲳在时间上交替出现、而刀鲚和凤鲚在不同水域产卵,这是一种减少对食物、空间竞争的策略;按鱼类群落优势种综合丰盛度法,各月优势种比例均在95%以上,而各月间优势种更替无显著性差异;Braycurtis尾数/重量相似性系数聚类分析和非度量多维标度分析在60%的水平上将群落分为组Ⅰ(5月-8月前半月)和组Ⅱ(8月后半月-9月)。此外,长江口虽仍是棘头梅童鱼、银鲳、灰鲳等重要经济鱼类的育幼场,但群落结构已有了变化,特别是中华鲟、鲥等珍稀鱼类的消失,反映了因过度捕捞、环境污染、水利工程建设等引起了长江口鱼类资源的衰退。  相似文献   

9.
根据2010~2011年莱州湾渔业水域春季、夏季和秋季共6个航次的调查资料,调查分析了该水域游泳动物的种类组成,计算分析了游泳动物群落特征的年度和季节变化,包括相对重要性指数(IRI)、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D)、Shannon-Wiener物种多样性指数(H')、Pielou物种均匀度指数(J)、鱼类群落季节更替指数(AI)、迁移指数(MI);并利用数量生物量比较曲线(ABC曲线)评价游泳群落受干扰程度,利用扫海面积法估算游泳动物资源密度。结果表明,调查共捕获游泳动物99种,其中鱼类55种,甲壳类40种,头足类4种;优势种分析表明虾虎鱼和枪乌贼类成为主要捕捞物种,优势种正逐步演变为更为小型化的中上层鱼类和无脊椎动物,虾蟹类和头足类的比例进一步提高。多样性分析表明,各类生物多样性指数变化不大,季节更替和迁移指数仅在2010年春季相对变化较大;ABC曲线分析表明,游泳动物群落正处于严重干扰;游泳动物资源密度均值在重量和数量上分别达到635.9 kg·hm-2和43.8×103ind·hm-2,资源情况有所改善,但渔获物小型化、低质化现象明显。综合来看,调查水域游泳动物优势种变化较大,资源继续向小型化中上层鱼类方向演变,且群落受到干扰较为严重。研究结果可为系统开展莱州湾海洋生物恢复和生态修复工作与研究提供基础信息。  相似文献   

10.
长江口鱼类群落分类学多样性变动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研究长江口鱼类群落分类学多样性值(平均分类差异指数△+与分类变异差异指数∧+)的长期变动,根据1985~1986年、2004年及2010~2011年3个时期共12个航次长江口鱼类调查资料,分别计算了反映鱼类群落不同物种亲缘关系△+和亲缘关系均匀性∧+值。结果显示,2004年4个航次及2010~2011年3个航次鱼类△+均位于长江口鱼类群落总名录△+95%置信区间以下,与1985~1986年相比,2004年及2010~2011年各航次平均△+均较低;∧+的分布格局则与△+有所不同,主要表现为12个航次的∧+均在95%置信区间内。长江口鱼类群落△+的降低跟过度捕捞、环境污染、生境破坏等有关,其下降也反映出群落种类组成在形态亲缘关系上更加接近。  相似文献   

11.
根据使用单船底拖网进行2014年8月和10月、2015年2月和5月4个航次的调查数据,对山东半岛南部近岸海域蟹类种类组成、时空分布、优势种、物种多样性等群落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4次调查共捕获蟹类15种,隶属于7科12属,其中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日本蟳(Charybdis japonica)是主要经济种类,其余多为小型饵料型蟹类;双斑蟳(C.bimaculata)在4个季节中皆为优势种,三疣梭子蟹在8月和10月航次为优势种,优势种季节更替明显;生物量季节变化明显,春季时较低,在夏季达到峰值,夏季到冬季呈降低趋势;蟹类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H′)变化范围为0.32~0.53,均匀度指数(J′)变化范围为0.23~0.37,丰富度指数(D)变化范围为0.32~0.55,其中物种多样性指数与丰富度指数季节变化明显,均匀度指数季节变化不明显;多元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山东半岛南部近岸海域4季节蟹类群落结构均可以划分为西南部海域组、东北部远岸海域组和西北部近岸海域组3个组群,季节间组群站位组成变化明显,群落结构不稳定。研究表明:1)山东半岛南部近岸海域蟹类以小型饵料型蟹类为主,蟹类多样性水平较低,优势种更替明显,蟹类群落不稳定;2)山东半岛南部近岸海域蟹类群落划分较为明显,特征种主要为双斑蟳、泥脚隆背蟹(Carcinoplax vestita)等小型饵料型蟹类。  相似文献   

12.
长江口近海鱼类多样性的年际变化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1960年和2004年各3个季节长江口近海的渔业资源调查资料为基础,通过网具标准化之后对该水域的鱼类优势种组成和多样性的长周期年际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水域2004年的鱼类种类数和资源密度指数与1960年相比均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虽然仍以底层鱼类的生物量占绝对的优势,但鱼类群落中的优势种的种类组成却发生了较大的更替,由1960年以底层优质鱼类为主变为2004年以中上层种类和小型低值杂鱼为主,群落的多样性趋于简单化,稳定性更加脆弱。高强度的捕捞和近海环境污染是引起鱼类多样性降低的主要原因,因此,从提高长江口近海鱼类群落结构的多样性和恢复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方面考虑,当前最主要的措施应该是降低该水域的捕捞强度以减小对鱼类的捕捞压力,同时还需要减少近海的水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13.
胶州湾中部海域秋、冬季鱼类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6,他引:3  
根据2008年9月2009年2月在胶州湾中部海域进行的逐月定点底拖网调查数据,分析了该海域秋、冬季鱼类群落结构特征和多样性变化。结果表明,该海域秋、冬季共捕获鱼类50种,隶属8目,28科,42属;秋、冬季鱼类的相对资源量存在明显的月间变化,平均网获质量为每网865.29~5173.71g,平均网获尾数为每网111~717ind。秋、冬季优势种组成有明显的季节更替现象,主要由暖温性和暖水性的季节洄游种变为地域性的暖温性和冷温性种,仅六丝钝尾虎鱼(Amblychaeturichthys hexanema)为秋、冬季的共有优势种。种类丰富度指数(R)变化范围为2.08~3.25,多样性指数(H′)变化范围为1.50~2.44,均匀度指数J′为0.52~0.76;秋、冬两季间鱼类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差异均不显著(P0.05)。聚类分析和多维标度法(MDS)分析表明,6个月的样本可分为秋季组(9~11月)和冬季组(12~2月)2个组分;单因子相似性分析(ANOSIM)表明,秋、冬季组分间鱼类群落结构无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4.
乐清湾口海域春秋季鱼类群落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乐清湾口海域鱼类群落结构动态变化趋势和渔业资源现状,对该海域鱼类物种组成、种类数、多样性等群落结构特征进行调查分析。共鉴定出鱼类49种,隶属于10目26科39属。结果显示,春季物种数较秋季少,春季在瓯江口水域物种明显较少,秋季物种数空间分布大致为东西走向;春季种类重量多样性低于秋季,但尾数多样性高于秋季,鱼类种类数与多样性指数之间有较强的相关性。研究表明,乐清湾口海域的鱼类种类类型以近岸河口性鱼类为主,且大多为广温、广盐性种类;该海域位于河口,受瓯江径流影响较大;受地理位置和水文环境影响,该海域暖水性种类较多;种类数平面分布特征主要是春季受瓯江径流淡水水团影响,而秋季受交汇水团影响,物种丰富;两季鱼类多样性不同,是因为鱼类个体大小、数量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相似文献   

15.
东沙群岛珊瑚礁海域鱼类物种分类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根据南海东沙群岛珊瑚礁海域鱼类物种种类组成的历史资料,系统整理了鱼类物种组成,并计算了东沙海域的平均分类差异指数(△+)和分类差异变异指数(∧+).结果显示,东沙珊瑚礁海域共记录鱼类18目,68科,173属,403种,鲈形目鱼类占绝对优势.△+约为55.2,低于黄、渤海、长江口和东海陆架海域(P<0.01),∧+约为110,低于黄、渤海、长江口(P<0.01)和东海陆架海域(P>0.05).大尺度上,一般纬度越低,中国海洋鱼类△+越小,表明珊瑚礁鱼类群落物种的亲缘关系要比陆架和河口区域的接近.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山东琵琶岛海域人工鱼礁区鱼类群落物种及功能多样性的时空变化特征,于2020年7月—2021年4月在富瀚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开展4个季度的渔业资源和环境因子调查,采用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基于12个功能性状的功能多样性指数分析了鱼类群落多样性的时空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鱼礁区鱼类物种和功能多样性指数均呈现显著的季节变化,而对照区仅功能多样性指数呈现显著的季节变化;Pielou均匀度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功能均匀度指数和功能离散度指数在空间上存在显著差异;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功能丰富度与物种数和Margalef丰富度具有显著相关关系,功能均匀度与物种数和Pielou均匀度具有显著相关关系;群落特征加权平均数指数(CWM)表明,鱼类群落优势性状组成呈现一定的时空变化特征;冗余分析结果显示,透明度和无机氮对物种多样性指数具有显著影响,而酸碱度、无机氮、溶解氧和透明度则对功能多样性指数影响显著。以上结果说明,鱼类群落物种和功能多样性具有明显的时空变化特征,但变化趋势不一致,表明物种和功能多样性指数在解释鱼类群落差异时存在一定的互补性。  相似文献   

17.
根据 2016 年春、秋季在厦门湾海域进行的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 使用种类组成更替率、相对重要性指数、 相对资源量指数、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多元统计分析等指标及方法对该海域鱼类种类组成、群落结构和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厦门湾海域春、秋季共捕获鱼类 100 种, 隶属于 2 纲 13 目 46 科 74 属; 湾内鱼类春、秋季种类组成更替率为 59.60%, 优势种组成的变化主要由鱼类洄游导致, 短吻鲾(Leiognathus brevirostris)、皮氏叫姑鱼 (Johnius belengerii)和孔虾虎鱼(Trypauchen vagina)为春、秋季共有优势种; 春季平均网获质量和平均网获数量分别为 1744.24 g/h 和 160.51 ind/h, 秋季分别为 3086.18 g/h 和 153.30 ind/h, 鱼类相对资源量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 Margalef 种类丰富度指数(D)变化范围为 0.46~4.07, Shannon-Wiener 多样性指数(H′)变化范围为 0.61~2.73, Pielou 均匀度指数(J′)变化范围为 0.44~0.89; Pielou 均匀度指数(J′)春季高于秋季, Margalef 种类丰富度指数(D)和 ShannonWiener 多样性指数(H′)秋季高于春季; 等级聚类(CLUSTER)和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NMDS)表明, 春、秋季厦门湾鱼类群落均可大致划分为东北部和南部两个站位组群。厦门湾春、秋季鱼类群落空间结构具有明显季节差异。  相似文献   

18.
青草沙邻近水域网采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2012年2-11月在青草沙邻近水域的采样调查,对调查水域网采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共鉴定出浮游植物7门46属71种,浮游植物以硅藻为主,蓝藻和绿藻在群落中占有一定比重,此外还有少量的甲藻、金藻、隐藻和裸藻。浮游植物物种多为温带近岸物种并有少量淡水物种,骨条藻Skeletonema spp.在该水域全年都具有较高的优势度。青草沙邻近水域网采浮游植物平均细胞丰度春季最高,为548.09 ind/ml,夏季其次,冬季最低,为2.19 ind/ml,冬季各站之间细胞丰度差异最小。该水域浮游植物密集区日迁移主要受潮汐作用影响,而季节变动则主要受冲淡水转向影响,与长江冲淡水季节性扩展方向吻合。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调查水域浮游植物类群存在季节差异,长江径流量的季节变动与长江冲淡水季节性转向可能是造成这种差别的主要原因。典范性对应分析表明,环境因子驱动长江口浮游植物群集产生季节变动,不同年份间存在相似性。  相似文献   

19.
围网养殖对华阳河湖鱼类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涵  蒋忠冠  夏治俊  郭婉昀 《水产学报》2018,42(9):1399-1407
为了发展渔业生产,人们将大量自然湖泊通过围网的方式投放鱼苗进行养殖。目前,这种养殖模式对鱼类群落的影响没有得到有效的评估。本研究于2016年在华阳河湖围网养殖区和非养殖区分别设置采样点对鱼类进行季度调查,探讨围网养殖对鱼类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在围网养殖区共采集鱼类6目12科35属46种,非养殖区采集鱼类6目11科40属57种,其中以鲤形目种类最多,分别占养殖区和非养殖区鱼类总数的65.22%和63.16%。非养殖区的优势种为?和短颌鲚,而鲢、鳙是围网养殖区的优势种。与非养殖区相比,围网养殖区山溪河流性鱼类百分比从21.05%降低至15.22%。通过双因素方差分析解析养殖与季节对鱼类群落结构的影响,发现围网养殖区的鱼类密度、物种数、优势度指数都显著低于非养殖区,而均匀度指数显著高于非养殖区。通过SIMPER分析得出,造成养殖区和非养殖群落结构差异的重要贡献物种为短颌鲚、?、鲤、太湖短吻银鱼、鲫、鱵、鲢和鳙。  相似文献   

20.
海南岛近岸海域鱼类物种组成和多样性的季节变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06年~2007年间在海南岛近岸海域进行的4个航次底拖网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域鱼类物种组成和生物多样性特征。发现该海域鱼类种类较为丰富,调查共采集到鱼类292种,隶属于21目100科172属;其中暖水性种类数占83.32%,暖温性种类数占16.78%;与中国黄渤海共有种76种,与东海共有种220种,与南海大陆架、大陆坡和南海诸岛海域共有种分别为279种、42种和51种。鱼类优势种[相对重要性指数(IRI)〉500]依次为发光鲷(Acropoma japonicum)、斑鳍天竺鱼(Apogonichthys carinatus)、黄斑鲾(Leiognathus bindus)、皮氏叫姑鱼(Johnius belengeri)、大头白姑鱼(Argyrosomus macrocephalus)、(Therapon theraps)、棕斑腹刺鲀(Gas-trophysus spadiceus)和麦氏犀鳕(Bregmaceros macclellandi)。以生物量为基础采用5个指数研究了该海域鱼类多样性现状,并采用季节更替指数(AI)和迁移指数(MI)对各季节鱼类群落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该海域鱼类多样性水平较高,相邻季节的鱼类物种相似性也较高,随着鱼类的洄游,群落的稳定性出现较大波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