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依托乡村的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资源,打造乡村旅游,带动了乡村的发展,但是越来越多的规划只是单纯地进行环境改造、营造景观空间,缺乏地域文化的唯一性,导致雷同现象。陆秀夫文化公园从生态修复、景观重塑、文化注入的设计思路,整合爱国文化资源,设置崖山战役、负帝投海等景观节点,吸纳陈靖姑祖庙祭拜信奉习俗文化及陆秀夫衣冠冢瞻仰缅怀情愫等资源,再现宋元历史,传承爱国民族文化,对乡村文化公园的设计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乡土植物资源在城市水土保持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乡土植物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及物种演替后,对某一特定地区有高度生态适应性,具有抗逆性强、资源广、苗源多、易栽植的特点,不仅能达到适地适树,满足于城市水土保持的要求,而且还代表了一定的植被文化和地域风情。然而,据调查现对于乡土植物利用问题缺乏系统、全面的研究,或存有偏见,导致很少应用。乡土植物资源丰富,是当地自然植被中具有绿化景观功能和一定观赏性状的植物种类,对当地大气候生态环境具有高度适应性,能筛选出众多的乔木、灌木、攀缘植物、地被和草本花卉,做到植物多样性;能展示地方资源,自然风貌,景观文化的本土性,创造地方风格特色;不致引入生物侵害,不会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危害;容易获取大量种苗,生产成本低廉。在城市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合理开发利用乡土植物资源,不仅能形成地域性植被特色景观,而且对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建议城市水土保持应首选乡土植物。  相似文献   

3.
乡土园林树种具有适应性广、抗逆性强、不易感染病虫害、易于养护管理、能自然繁衍成林等优点。文章针对目前西藏林芝地区城市园林建设中乡土园林树种种类少、数量少的现象,从园林思想意识、乡土园林树种市场、乡土园林树种自身因素、景观设计师自身因素等方面进行了简析,并提出了积极推广乡土园林树种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4.
我国乡土景观研究的发展历程、学科领域及其评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文对不同学科在乡土景观领域的学术成果进行了综述性研究,探索低资源建设高效性人工生态系统的途径,具体方法为:围绕农业农田景观及乡村聚落景观两大对象梳理了研究发展历程,横向比较了美学、社会学、文化地理学、景观生态学、建筑学及风景园林学科关于乡土景观研究对象、目的、方法及内容的差异,总结出既往研究的两大特征,即纵向观察得出的外部因素对乡土景观研究热点变迁的主导性影响,横向观察得出的多学科交叉互动对乡土景观研究的推动作用。从以上两大特征可以看出,在乡土景观的形成过程中,人的主体性体现为高效利用地域资源方面的经验与智慧,这些经验和智慧深刻地反映在生活、生产和生态环境等物质空间中,体现在不同尺度的乡村聚落景观系统、农田景观系统和整体人文生态系统中,呈现出不同的物质空间形态和组合特征,具有典型性和模式化特点,值得认真继承与发扬。利用低资源建设高效性的人工生态系统即为乡土景观研究的本质问题。从而界定出如下结论:乡土景观的概念为能够充分适应特定地域自然与人文环境、在特殊人地关系长期作用下形成的乡村复合生态系统。最终,提出加强深层本质问题与基础理论的深化研究,推进学科领域的多元探索与范式收敛的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5.
乡土野花组合是筛选以乡土野花为主体的,并通过混合播种建立群落的一种景观植被建植模式,是欧美国家近年来较为流行的一种农业景观恢复与建设的技术措施。已有的研究发现乡土野花组合能够改善景观结构与生境质量,吸引传粉生物和自然天敌,从而起到增强农业景观的传粉及害虫控制功能,并改善农作物品质、提高农作物产量;与此同时,乡土野花组合也具有较好的文化功能。乡土野花组合的设计对建植效果具有重要作用,其物种筛选、配比、播种方式及布局是设计中需要主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在总结欧美国家乡土野花组合设计模式与生态监测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乡土野花组合物种筛选的3原则:乡土性、功能多样性与包含特定关键物种;并对其生长周期、物种数、播量、播种面积与空间布局等技术细节进行了讨论,以促进乡土野花组合的本土化、区域化发展。欧美国家提出了一系列推动产业发展及农户补贴的有关政策,其中美国主要以推动基础研究与产业发展政策为主,注重限制植物材料本土化;欧洲国家通过多项立法及农业环境管护政策为农户提供多样化的生态补贴,以促进农户充分参与乡土野花组合栽植过程。在我国,尚缺乏成熟的乡土野花组合应用案例。中国的乡土野花组合需充分发掘种质资源并进行生态、栽培与景观特性评估,以实现本土化的乡土野花组合。本文最后提出,通过多学科合作实现乡土野花组合的设计与推广,政府、产业、科研机构与农民共同参与乡土野花组合的设计过程,并提出市场化的生态补贴政策,以推动乡土野花组合在我国农业景观的应用,为改善我国农业生态环境做出应有贡献。  相似文献   

6.
美国市民农园是一个值得借鉴的兼具生产、生态和生活等多功能的植被景观模式,本研究针对市民农园的生态服务功能,依据市民农园结构模式及经营群体的不同,随机选取了洛杉矶市14个市民农园,采用样地调查、半结构式访谈等方法,基于植被物种功能组合和乡土植物组成,定量化研究了城市植被物种多样性及其分布格局对种植者族裔背景及营建模式等影响因素的响应,进而评析对我国城市绿地建设和休闲农业的启示。本研究共计调查到439种植物,分属90科,242属,分析结果显示:市民农园是城市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物种库,能维护较为丰富的乡土植物资源;其植物功能以食用植物为主,观赏植物、药用植物次之,这在保护族裔传统文化、区域乡土文化具有重要价值;其植被景观结构和功能受到族裔背景及营建模式等不同程度影响。研究证明,市民农园作为生态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的交汇景观,是实现城镇绿色基础建设和休闲农业发展的重要营建模式。以此为经验,我国在进行绿地规划和生态植被建设时要考虑不同利益相关者,尤其是关注外来者的生活习俗和选择偏好;同时也要注意监测外来物种,以防造成物种入侵,这对于建设文化强国背景下开展城镇生态植被建设和发展休闲农业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针对云南省绿化树种种类单一、植物景观趋同以及物种资源埋没等现状问题,作者以乡土园林植物为研究对象,在大量植物生物学特性和生态习性分析的基础上,迎合云南省特色明显、风情多样的景观文化和民族历史优势,将丰富多样的云南省乡土植物资源区划为5个大区和15个亚区,为园林工作者选择植物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梳理乡村历史景观的变化规律可以为乡村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治理依据和路径。如何利用被当地村民更容易接受的方式挖掘其景观记忆和乡土知识,复原其乡村历史景观,并对其进行整体评估,至今存在研究方法和支撑手段的难点。本文以贵州省贞丰县对门山村为例,利用自主研发的三维电子沙盘工具,结合参与式乡村评估技术,由当地村民自主复原了1958年、1980年、1995年和2015年4个时期的历史景观。使用三维电子沙盘的分析工具对复原的历史景观进行土地利用、生态服务价值和景观格局指标的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时期历史景观客观评估数据的变化与本村导致景观变化的重要历史事件具有极强的关联性:虽然1980年分田到户,但由于当地条件限制,村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并没有结构性变化,也使得村庄的景观没有明显变化。而1995年开始大范围种植烟草后,对门山村水田比例快速下降,现阶段基本和旱地比例持平。这也直接导致水田(湿地的一种类型)作为生态服务价值重要贡献者数量减少,整个范围生态服务价值下降明显。此外,由于近20年来,各类公共管理与服务设施的快速增加和均匀分布,使得景观多样性呈显著增长。可以认为,三维电子沙盘在本次对乡村历史景观调查中首次获得了较好的应用,通过有效的技术手段解决了以往规划者与当地村民信息交流和沟通过程不畅的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9.
如何有效提高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科学性,如何更好地利用地域乡土植物,对于提高园林景观的观赏性、降低园林成本与减少维护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基于此,对地域乡土植物与地域性景观进行了简要介绍,然后说明了地域乡土植物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作用,最后分析了地域乡土植物在城市园林设计中的具体应用,希望能够为相关人士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构建乡村旅游这一产业模式的核心目的是促进当地农业、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突显出贫困地区的乡土文化。因此,在乡村旅游产业中融入农耕文化意识,有利于让群众更全面地认知当地乡村的特点,进而加快"城乡一体化"的建设进度。基于此,围绕乡村旅游及农耕文化的价值,针对当前农耕文化融入乡村旅游发展提出创新策略。  相似文献   

11.
社会的发展促使人类追求更高的精神享受,对居住区环境也提出了新的需求,因此对景观设计师的设计水平要求也不断提高,促使设计师们思考怎样的居住区环境才是最宜居的。以当前景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为研究基础,尝试引入生态文化的理念,探索居住区环境设计的途径,以生态文化观指导居住区设计的具体要素。  相似文献   

12.
保龙高速公路景观生态建设体系中乡土植物的选择和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保山、龙陵等地区乡土植物的调查,确立保龙高速公路沿线基于生态恢复和景观绿化的乡土植物的选择依据主要是适应性好、根系发达、枝繁叶茂、种源丰富、更新便捷、绿化及景观效果好、繁殖稳定。据此选择了适宜保龙高速公路的植物种类,并在工程中正确应用,构建良好的保龙高速公路景观与生态体系。  相似文献   

13.
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历史背景和现状,从设计思路、设计原则及设计手段等方面探讨了乡村景观设计需要注意的事项,提出乡村景观设计要结合当地的生产活动特征,打造具有地方精神的乡村特色景观,同时要加强后期维护,突出农村的"乡土"新内涵等建议。  相似文献   

14.
选择湖南省宁乡市具有代表性的地区和乡镇,对别墅庭院的植物多样性进行调研。研究表明:1)植物品种的选择受传统文化和当地习俗的影响,对白色花卉、松柏类等寓意不好的植物应用较少;2)植物多选择维护要求不高且观赏价值高的品种;3)农村地区庭院中多种植兼具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的植物;4)别墅庭院植物中常绿植物比重较大。通过对当前乡村别墅庭院中植物品种选择的总结,给乡村别墅庭院增加植物品种提供参考,为改善庭院景观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在重庆市渝北区龙塔公园植物景观的设计与营造中,通过了解植物的文化内涵及特性,植物选择遵从体现佛教教义,因地制宜地运用乡土树种,使其体现寺庙园林相应的文化氛围,有利于通过植物延续寺庙园林的意境,创造出赏心悦目的景观效果和适于游人休憩游赏的园林空间.  相似文献   

16.
荷兰人对于土地的改造创造了可以让荷兰人世代栖居的低地圩田景观。圩田景观作为荷兰的乡土景观,一直以维持农业生产功能为发展重点。然而近年来,政府和社会对其娱乐、历史和自然生态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圩田景观能够带给游览者更多元化的空间体验。基于圩田景观空间设计的新需求,提出感官体验、场所记忆和四维自然空间3种设计思路,结合分析已建成的圩田景观项目,细化提出乡土景观空间的设计逻辑方法。  相似文献   

17.
以房山区琉璃河湿地公园建设工程为例,通过实地考察,结合当地特点,制定了景观绿化措施设计的总体构思,以琉璃河生态为依托,通过分析琉璃河公园的现状景观、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特点,对其进行区域功能划分,即分成科普保育区、滨水休闲区、水上活动区、田园风光区,再贯穿生态治理、人水和谐的理念,对各区域合理布设植物绿化措施,最终打造集燕都文化、漕运文化、农业文化为一体的综合性湿地公园,工程建设完成后对当地的水土保持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周忠  任静 《南方农业》2010,4(4):61-63
以乡土植物在贵州省清镇市云岭街绿化生态景观工程应用为例进行分析研究,积极倡导在今后城市园林绿化中广泛应用乡土植物,突出反映节约型园林绿化,自然生态优先的景观功能,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道路。  相似文献   

19.
21世纪,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快速发展,城市中建设生态园林、营造公园景观,可以显著改善整个城市的生态环境。在城市园林建设时,植物设计与搭配至关重要。基于此,开展了乡土植物在景观营造上的研究,充分利用乡土植物,让城市园林独具地方特色,降低城市园林建设成本,营造稳定的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20.
农村本身兼具生态美学、文化、景观价值及维护生态平衡等机能,并拥有好的视觉品质、清新的空气、干净的水、独特的文化资源及丰富的游憩资源。但是,由于农村中新建或改善的建筑景观多已无法反应出当地自然环境与传统文化特色,由于缺乏如传统建筑对自然景观的尊重,以致于农村整体景观遭遇严重的破坏。为了遏止整体景观继续遭受破坏,并建立具地方特色及风貌的农村建筑景观,本研究因而拟探讨农村建筑如何有助于农村聚落景观之改善,进一步提出农村社区更新之方法,期能对往后农村社区建筑更新之改善,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操作程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