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自动站观测资料、NCEP1°×1°格点资料等对2013年6月19-20日乌鲁木齐市大到暴雨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得出:乌拉尔山高压东南侧中亚低槽II型系统是影响此次暴雨过程的主要天气系统,高层具有显著的高空急流,对流层中低层为偏东气流;水汽、动力、热力等物理量条件均有很好的对应。  相似文献   

2.
利用承德市本地常规观测资料、Micaps资料以及NECP再分析资料,对2014年6月17日承德市出现的短时强对流暴雨天气进行分析。本次过程是冷涡环境背景下产生的连续性强对流天气,冷涡呈前倾或垂直结构,高层冷平流与低层暖平流叠加,造成大范围的位势不稳定,地面辐合线触发了强对流天气发生。承德站较高的露点温度、大气高低层的配置和较强的CAPE值为本次强对流暴雨天气提供了水汽和热力条件,高低层涡度的配置有利于强对流天气的产生;局地生成的超级单体回波(钩状回波)和地面辐合线附近的线状回波先后影响承德市区,造成承德市区短时强对流暴雨天气。  相似文献   

3.
利用MICAPS分析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和自动站资料对2018年8月24日20:00—26日20:00浙江省泰顺县大范围大暴雨过程简要分析。结果表明:大尺度天气环流提供有利天气背景条件,物理量场是造成强降水云团发展、加强及维持直接原因。热带低压带来丰富水汽和动力条件及不稳定能量聚积,利于带状回波生成和发展,低压与泰顺特殊地形配合,使降水回波长时间有序列影响泰顺县尤其东部、南部,造成"列车效应"暴雨。多普勒雷达资料中带状强回波分布与累积降水落区有很好对应,可为准确预报暴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基于洞庭湖流域85个气象站点1961—2016年日降水数据和美国NCEP再分析数据,分析了洞庭湖流域1961—2016年雨季(5—9月)极端降水事件环流演变特征,考虑到极端降水的空间差异性,先采用som-k方法对极端降水数据聚类,再分析不同类型极端降水事件的环流演变规律。结果表明:低对流层气旋性涡旋的发展、500 hPa低压槽的加强、洞庭湖流域东南侧辐合带增强是该区域极端降水发生的重要原因,辐合上升运动区明显增强北移。各类别极端降水异常水汽输送通道并不一致,但异常水汽都主要来源于孟加拉湾、南海、西太平洋,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侧的异常水汽流影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季节变化配合大气环流形势差异,导致动力上升条件不同,造成了洞庭湖流域极端降水事件的时空差异:北部型分布在27°—30°N,集中在6月、7月;中部型分布在26°—27°N,集中在5月、6月;南部型分布在25°—26°N,集中在5月、6月。  相似文献   

5.
选取东北地区84个气象站1961—2013年逐日降水资料,利用Mann-Kendall统计检验方法、线性回归、气候倾向率和变异系数方法分析了近50年东北地区夏季降水日数、降水量和降水强度的时空变化特征,讨论了夏季不同等级降水日数和降水强度变化趋势和变异场特征。结果表明:近53年,东北地区夏季降水日数呈显著的下降趋势,其变化总体呈现出60年代 > 70年代≈80年代 > 90年代 > 21世纪前13年(2001—2013年)的特征,而降水量和降水强度的升降变化并不显著。东北地区夏季小雨雨日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中,东北地区东南部降幅最大,平均为-2.5~-1 d/10 a;中雨雨日倾向率也以下降为主;大雨、暴雨雨日倾向率的下降区域位于黑龙江中部、吉林西北部和辽东半岛,而在辽宁中部、黑龙江西部和内蒙东北部为大雨和暴雨雨日上升区。东北地区夏季小雨雨强倾向率在东北地区东南部以上升为主,升幅为0~0.1 mm/10 a,而西北部主要以下降为主,降幅为-0.1~0 mm/10 a;东北地区夏季大雨和暴雨日数波动较大,尤以暴雨日数的波动最为显著,相比于大雨和暴雨,小雨、中雨雨日和雨强的变化都要更稳定。  相似文献   

6.
2011年4月1日山西省朔州市全市普降暴雪,通过对天气形势,物理量场和卫星云图的分析,发现此次降水过程是一次典型的回流降水过程,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高低层散度的垂直配置及低空急流是此次降水过程的动力原因,中层来自南方的西南暖湿气流为这次过程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来源,低层回流的东北冷空气维持干冷特性,在降水过程中起抬升暖湿气流,增加了大气的斜压性的作用,促进了水汽的辐合上升。  相似文献   

7.
东北地区作物生长季干旱时空分布特征及其环流背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依据东北地区71个气象台站1961-2009年5-9月气温、降水资料,对帕默尔干旱指数(PDSI)评价实际干旱的能力进行验证,并对PDSI距平场展开经验正交函数(EOF)分析,同时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干旱年的环流背景做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1) PDSI对东北地区农作物生长季的实际干旱具有较高评估能力,但在个别年份容易高估干旱程度;(2)EOF前3个特征向量的累积方差贡献率达74.9%.其中,第1特征向量是主要的分布格局,为全区一致型,第2特征向量为南北相反型,第3特征向量为东西相反型;(3)近49a东北地区农作物生长季干旱以9a和23a的变化周期为主,未来几年内干旱趋势仍将持续增强;(4)在干旱年(PDSI≤-1),500hPa高度场上副高偏弱,东北地区处于槽后脊前,同时该地区为位势高度距平的正中心,受高压控制降水偏少.850hPa水汽通量场上,输送到东北地区的西南及东南暖气流的水汽明显较少,同时该地区不仅存在反气旋环流,而且其水汽通量散度大于0,不利于降水.  相似文献   

8.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MICAPS资料、区域站加密资料以及多普勒雷达资料和卫星云图资料,对2019年5月18—19日内蒙古赤峰市西北部地区暴雨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本次过程是高空低槽在东移过程中发展加深切断成低涡稳定维持在赤峰市地区,同时赤峰市北部地区位于低层暖湿切变一侧,配合地面倒槽向北伸展,共同作用造成的系统性上升运动强烈,同时配合低空急流输送大量水汽。强烈的上升运动、充足的水汽供应、较长的持续时间,加之地形的动力抬升作用,共同影响造成了此次赤峰市北部地区的暴雨天气。  相似文献   

9.
利用NCEP 1°×1°的6 h资料,对2013年1月以来我国出现的持续性大雾过程进行了天气学分析,并从大气环流背景、大气层结条件、近地面水汽条件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持续性大雾是在稳定的大气层结和充沛的水汽条件下产生的,雾的消散需要冷空气入侵,且需要出现大风降温的天气。  相似文献   

10.
在利用数值预报产品和1°×1°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5年8月13日的一次雷雨天气过程的天气形势和物理量场特征分析基础上,从雷雨和强降水的发生条件入手,讨论了数值预报中的对流参数在此次过程中的指示意义。结果表明:地面中低层的暖湿西南气流和高层浅槽东移的天气形势配置是给此次雷雨提供了有利的触发机制。数值预报产品中的对流有效位能、沙氏指数的分布和变化可以较好地提示此次雷雨的发生、发展。而水汽通量散度的变化对降水过程的指示意义也是明显的。  相似文献   

11.
陕西省黄土高原地区侵蚀性降水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陕西省黄土高原地区42个站点的逐日降水观测资料,分析了1961-2007年该地区的年降水量、侵蚀性降水量、暴雨量的变化趋势和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表明,陕西省黄土高原地区年降水量、侵蚀性降水和暴雨的空间分布非常相似,具有北少南多的分布特征.1961-2007年陕西省黄土高原年降水和侵蚀性降水呈下降趋势,暴雨呈上升趋势.在空间分布上,延安市以北地区,降水量减少幅度小,延安市以南地区降水量减少明显;渭北地区暴雨量增加,而丘陵沟壑区暴雨量则呈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12.
基于1901—2010年GPCC[全球降水气候中心(Global Precipitation Climatology Centre)研制的逐月降水格点数据]月降水格点数据与东北地区79个气象站1961—2010年逐月降水资料,利用相关分析、EOF分解、气候倾向率、M-K统计检验和集合经验模态分解(EEMD)等方法,比较了GPCC降水数据与观测数据的差异,探讨了GPCC数据描述的东北地区近百余年不同时间尺度(年、季)降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61—2010年GPCC与东北地区站点数据有着非常显著的相关关系,年GPCC降水与站点数据的距平相关系数为0.96,其与同期东北地区79个气象站的平均偏差仅为5.3%,表明GPCC数据对东北地区降水具有非常好的描述性。GPCC描述的1901—2010年东北地区降水是微弱增加的。从主模态来看,GPCC数据描述的东北地区近百年降水在20世纪初到20年代末处于偏少阶段;30年代到60年代东北地区降水显著增加,处于偏多阶段;70年代后降水又有所减少,但在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后期出现个别降水偏多年。从季节变化来看,1901—2010年东北地区秋季降水呈现一定的减少趋势,而其他季节降水有所增加。此外,东北地区降水存在年际(3.5,7.3 a)、年代际(12.3,26.7 a)和百年时间尺度(112.3 a)的特征周期变化。  相似文献   

13.
梁颖  刘吉洁 《南方农业》2015,(3):195-196
利用台站常规观测资料等分析了2014年8月24-26日蛟河市强降水天气过程,得出,此次降水过程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对流性等特点,高空西风槽、低层切变线及地面低压倒槽是此次降水过程的主要天气系统,降水过程中比湿值较大且稳定维持为强降水天气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水汽条件,主要降水时段内蛟河市K指数较大,是降水发生发展有利的不稳定条件,假相当位温高值区对应降水区域。  相似文献   

14.
2014年7月10日与2016年7月7日云南省维西县永春县出现持续性的强降雨天气过程,以永春乡庆福站为例,从降水实况、天气形势、水汽条件与动力条件等角度分别针对两次强降雨天气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高空槽、西南急流、低涡切变、南支槽是诱发这两次强降雨天气过程的主要系统;强降水天气过程的发生必须具有充足的水汽条件,水汽通量散度能够较好地反映出水汽条件,但并不一定处于水汽通量的辐合中心,也极有可能处于较强的辐合梯度区域;高层辐散、低层辐合的配置,对上升运动相对有利。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讨东北地区盛夏降水的特征及其与不同ENSO的联系,利用1961—2019年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整编的东北地区204个站日降水资料、NCEP/NCAR逐月再分析资料和国家气候中心ENSO监测结果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1)盛夏降水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进入枯水期,21世纪10年代降水有所增加。1961—2019年降水以5.386 mm/10 a的速率减少,其主要原因是小雨和中雨减少,且近年来降水减少速率变缓;(2)空间上,降水整体呈减少趋势。小雨呈减少趋势,辽宁降水减少最显著,50个站均呈下降趋势,37个站通过显著性检验。中雨和大雨均呈减少趋势,但不显著。暴雨有超过60%的站呈上升趋势,黑龙江以上升趋势为主;(3)厄尔尼诺次年盛夏,中部型(CP型)降水量整体多于东部型(EP型)。EP型辽宁降水偏多,吉林呈西北—东南降水反相分布,内蒙古降水整体偏多,黑龙江整体偏少,且局部地区显著偏少。CP型辽宁降水亦偏多,且多于EP型,吉林为南北反相分布,黑龙江整体偏多,内蒙古整体偏少,且局部显著偏少。由此可以得出,厄尔尼诺可以作为次年东北地区盛夏降水的一个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6.
基于四川省近2008—2015年泥石流灾情和多年降水气候资料,分析了四川省泥石流的分布和降水因子特点,利用主成分分析(PCA)和K-means聚类法,对泥石流灾害所在地区降水因子(年均降雨量、降雨日数、暴雨雨量、暴雨日数、雨季雨量、当日降雨量、前3日降雨量和前3日降水和前9日降水比值)进行了分析,得到了不同降雨类型诱发的泥石流特点和分布,探求了四川省泥石流灾害时空分布规律及其与多年气候降水特征的关系。结果表明:四川省泥石流多分布于龙门山断裂带、川西高原、攀南(攀枝花和凉山州)地区和盆周东部山区,这些地区存在有利于泥石流发生的地质、地形和物源条件和水源条件;多数泥石流事件的发生与灾害前3日降水密切相关;基于聚类结果,得到四川省泥石流类型和分布特点,对四川省对不同地区开展减灾风险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7.
1960—2011年福建省不同等级降水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1960—2011年福建省17个气象站点逐日降水资料,运用线性趋势、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和R/S方法分析福建省不同等级降水量和降水时间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60—2011年期间福建省年均降水量增加,年均降水时间明显减少;各季节小雨、中雨降水量和降水时间呈现减少趋势,大雨、暴雨降水量和降水时间有增加趋势;各季节不同等级降水的降水量和降水时间的空间分布差异较大,中部屏南—九仙山一线为小雨降水量和降水时间的高值区,东南沿海为暴雨的高值区。春夏冬3季的大雨、暴雨降水量和降水时间将持续增加,极端降水概率增大,小雨和中雨的降水量和降水时间将持续减少,发生阶段性干旱的可能性增大。  相似文献   

18.
利用1970—2015年海南岛18市县月降水资料及NCEP/NCAR逐月再分析资料,探讨海南岛四季水汽特征及其与降水异常关系。结果显示:海南岛多雨年和少雨年水汽输送特征明显不同,各季多雨年、少雨年对比也不同;西南风水汽输送进入南海后转向与南下东北风冷空气汇合形成气旋性异常环流,造成海南春季降水,而西南风水汽输送与副高南侧偏东风水汽输送在海南岛上空交汇,造成夏季多雨;秋季多雨年,西南风水汽输送转向后汇合副高南侧偏东风水汽以偏东风急流形式影响海南岛;春季少雨年时,海南岛位于水汽输送大值中心入口位置,整体水汽收支为对外输出,而东部气旋式水汽环流异常和中南半岛附近反气旋水汽环流异常作用造成夏季降水偏少,秋季少雨年,西南水汽输送和西太平洋偏东风水汽输送较常年偏弱,冬季少雨年,西南水汽输送异常偏弱,海南岛受偏北风水汽输送影响。  相似文献   

19.
利用1980—2010年东北地区84个气象站月降水资料,基于相关分析、偏差比较、气候倾向率等方法,从不同时间尺度(年、季、月)对CFSR,MERRA和NCEP再分析降水资料在东北地区的适用性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三套再分析资料能够反映出东北地区年均降水东南多、西北少的分布特征,其中CFSR和MERRA对东北地区年均降水分布的刻画能力要好于NCEP。在年尺度上,CFSR和MERRA与观测资料的变化幅度更接近,其中,MERRA年均降水量与观测资料的差值最小,为42.4 mm。三套再分析资料与观测资料在不同季节的相关性表现出一定的差异。首先,CFSR与观测资料在春、夏、秋3季的相关性要好于冬季;而MERRA与观测资料的相关性则是春、秋两季最优,冬、夏两季次之;NCEP在冬季与观测资料的相关性最好。其次,CFSR和MERRA在春、夏、秋3季与观测资料的相关性要好于NCEP;而在冬季,MERRA和NCEP与观测资料的相关性优于CFSR。在月尺度上,MERRA资料与观测降水的相关性优于CFSR和NCEP,MERRA与观测降水的平均绝对偏差在三套再分析资料中最小,为17.5 mm,CFSR和NCEP的这一差值分别为20.7 mm和22.6 mm。  相似文献   

20.
黄丘一区小流域暴雨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多年来,利用实验小流域雨量站网观测资料,我们对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一副区暴雨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以便为小流域暴雨洪水计算及流域产沙数学模型的建立提供科学依据。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是影响本区暴雨的重要天气系统,故暴雨多发生在副热带高压西伸北进的时期。造成本区暴雨的天气尺度系统有西北涡和西风槽等。西北涡是造成夏季降水的重要天气系统,一般西北涡都能在本区造成暴雨,有一部分还能引起大暴雨。西风槽在传播过程中沿途都有不同程度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