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稻田是广西河池市最重要的耕地资源,也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基础。近年来,随着河池市水稻栽培中化肥施用量的增加和有机肥料施用量的减少,稻田土壤地力退化、种粮效益下降。为培育高产稳产农田,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和农民增收,河池市农业部门围绕"促增产、提质量、保安全"三大目标,分析了冬种绿肥改土、稻草还田培肥、增施有机肥养地为主要内容的土壤有机质提升技术的主要模式和实施效果,并提出了"稻草还田仍需扶持、培肥地力应强化宣传、稻草焚烧应当禁止、农艺农机相结合"等推广建议。  相似文献   

2.
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红壤旱地几种新型耕作制度的综合效益,按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各项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白菜/马铃薯/玉米-芝麻"灰色关联度最高,能兼顾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保证增产和农民增收,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是适宜在旱地上推广应用的"两高一优"耕作制度模式。  相似文献   

3.
秸秆还田是促进农业可发展的有效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作物秸秆富含多种有机成分和氮、磷、钾、微量元素,是一种数量大、分布广、肥效好的有机肥料,针对当前农业生产中的突出问题,动用成功的秸秆还田模式和经验,大力推广秸秆还田,能够有效地利用生物资源,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改善生态环境、节约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本文研究于1983-1995年在宁夏固原县上黄村进行,根据试验区在发展草地牧业方面的资源优势和存在问题,采用了切实可行的配套技术,分阶段实施,在建设高产人工草地,加强草畜转化,调整牧业结构,提高畜种质量,增加牧业效益方面效果显着,实用性强,本文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总结.  相似文献   

5.
种植模式是影响农业碳排放的重要因素之一,分析通过改变种植模式实现碳减排的可行性,筛选并推荐适宜的低碳种植模式,对实现农业低碳高效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湖北省水稻种植为例,在识别区域主要种植模式的基础上,核算模式间的碳排放强度和生产成本,分析通过生产模式转换实现碳减排的可行性和潜力,并最终筛选出适宜的低碳排、高效益型种植模式。结果表明,湖北省3个主要水稻种植区20种种植模式间碳排放强度及生产成本差异明显,通过种植模式的调整可实现碳减排。鄂中水稻种植区适宜推广的种植模式为:中稻-油菜、间歇灌溉、适量施肥、秸秆不还田和机械耕作;江汉平原水稻种植区适宜推广的种植模式为:中稻-油菜、淹水-烤田-淹水-间歇灌溉、适量施肥、秸秆不还田和机械耕作;鄂东北水稻种植区适宜推广的低碳种植模式为:中稻-小麦、间歇灌溉、适量施肥、秸秆不还田和机械耕作。种植模式从基准模式向各个区域推荐模式转换过程,可以实现碳排放强度和生产成本的同时降低。研究结果可以为种植模式综合评估和低碳农业发展路径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南方双季稻区生物质炭还田模式生态效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生态经济系统能值分析理论与方法,引入环境污染指数和能值反馈率2个新的指标,分析了无秸秆还田(CK,即常规施肥处理)、低量秸秆还田(LS)、高量秸秆还田(HS)、低量秸秆源生物质炭施用(LC)和高量秸秆源生物质炭施用(HC)5种秸秆还田模式的能值效益,从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来评价南方双季稻区最佳管理模式。结果表明:秸秆还田显著增加了农田温室气体能值产出,LS、HS处理分别是CK处理的1.94倍和2.92倍,分别减少了8.13%和10.80%的水稻生物量能值产出。秸秆源生物质炭还田温室气体能值产出与常规施肥处理(CK)差别不大,但明显低于秸秆直接还田,减少了49.10%~59.36%。秸秆源生物质炭还田增加了水稻生物量能值产出,比常规施肥处理(CK)增加了4.32%~10.49%,比秸秆直接还田增加了16.96%~20.27%。5种秸秆还田模式,能值产投比早稻季依次为:LCHCCKHSLS,晚稻季依次为:HCLCCKLSHS。综合评价双季稻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早稻和晚稻季节HC均高于其他模式。因此,从能值效益角度,高量秸秆源生物质炭还田是该区域双季稻生产中最优的秸秆还田模式,可以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7.
<正>作为我国社会发展与民族文明的起点,农业不能退出社会产业结构,农业的发展以及相关技术人才培养也应该引起重视。农业、牧业是世界文明起源的两大来源,农、牧业不仅是世界文明历史的古老文化,还是现代社会生存的必要需求。在跨越旅游经济、产品营销、技术研究等多领域之下,农、牧业的发展不再局限于一个国家,各国之间的农牧合作以及农牧研究产生了合作交流,加上现代农村地区旅游产业的开发,商务英语在农业和牧业发展中越发不可或缺。为应对农业和牧业的发展要求,急需树立高度的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态度,在农牧类职业技术学校中设立相应的商务英语课程,保障农牧产业的人才需求和经济需求。笔者在主持2020年浙江省商业经济学会立项课题项目(2020SJZD09)的过程中,就农牧类高职技术学校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现状及未来发展做了认真思考,并研读了《现代农林英语》一书,认为农牧高职院校展开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第一步是强化农业和牧业的专业素质知识,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商务英语教学。《现代农林英语》以学生的综合英语应用能力为重点,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适时早播水稻,免耕移栽、抛栽水稻,加强水稻田间管理,齐泥收稻、开沟排水,带芽播种洋芋,施足底肥、覆盖稻草,稀播匀播榨菜,榨菜苗床管理,适时移栽榨菜,榨菜本田管理,收获洋芋、洋芋秸秆还田,收获榨菜、榨菜叶还田"等各方面介绍了"中稻—稻草洋芋/榨菜"种植模式秸秆还田技术。推广应用结果证明,该技术费省效宏,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9.
松嫩平原西部盐碱湿地“稻-苇-鱼”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松嫩平原西部有盐碱化土地373万hm2,其中盐碱化湿地100万hm2,土地盐碱化成为制约区域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针对区内盐碱化湿地特点,建立了种植业与养殖业有机结合的"稻-苇-鱼"生态模式。盐碱湿地"稻-苇-鱼"系统的种群多样性增加,水分利用效率和肥料利用率提高。该系统中,稻田排水是苇田水源,水中的浮游生物为鱼类提供了饵料,湖泡底泥还田,提高了稻田有机质含量,改善了土壤结构。该模式实施10年后,稻田土壤盐分含量由开垦前的4.54g/kg下降到2.98g/kg,土壤有机质由开垦前的16.43g/kg增加到24.45g/kg。通过对"稻-苇-鱼"系统模型参数调控,可实现对系统目标的控制。  相似文献   

10.
秸秆颗粒还田对土壤养分和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明确秸秆颗粒还田在农业生产中推广应用的可行性,在山东省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种植区通过田间微区试验,研究了秸秆不还田(CK)、常规粉碎还田(CCSI)和秸秆颗粒还田(GSI)对耕层土壤养分含量、冬小麦群体茎蘖数、旗叶净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干物质积累及分配和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和CCSI处理相比,GSI处理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和有效磷的含量;增加基本苗和分蘖成穗率,显著提高有效穂数13.23%和16.64%。同时,GSI处理显著提高灌浆期叶面积指数、旗叶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改善开花后旗叶光合性能,促进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及其向籽粒的转运。与CK和CCSI处理相比,GSI处理的开花后干物质向籽粒的转运量显著提高19.65%和14.75%,籽粒产量显著提高9.69%和10.71%。相关分析表明,穗粒数和千粒重对产量影响不显著,有效穂数的提高是秸秆颗粒还田增产的主要原因。因此,秸秆颗粒还田可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还田方式,在农业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以绿色农业理念为基础,针对河西走廊绿洲灌区环境资源特点、产业优势及生产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当地玉米、小麦两大主栽作物秸秆饲料化利用、肉牛健康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农畜产品生产全程质量监控等技术的组装配套,研究总结形成种养结合、资源循环利用、清洁生产的绿色农业发展模式,即种养结合型模式"玉米-牛-沼-肥"、大田设施配套型模式"小麦-菇-肥-果(葡萄)"、小型养殖场型模式"牛-沼/蚯蚓-肥/饲料",并对模式的原理、特点、技术集成要点及效益进行阐述分析。对该3种模式在武威市凉州区谢河镇示范验证,农田节水30%,秸秆养殖利用率达到60%,牛羊良种化率提高30%,奶牛母犊牛生产率达88%,减少化肥施用量20%,减少生活能源支出55%,减少农业废弃物排放75%,提高农业综合效益36%。  相似文献   

12.
通过推广配套"稻-鸭-油"模式应用技术,实行绿色生态农业生产,大量减少农药、化肥等化学品投入,农产品质量和农田生态环境都得到改善,取得了明显的三大效益。  相似文献   

13.
东北黑土区是中国商品粮的主产区,近年来存在耕地“变薄、变瘦、变硬”等土壤质量下降问题。农业废弃物作为碳源高效还田是提升土壤质量的重要途径,但目前缺少基于农业-牧业碳素循环调控的区域农业生产系统模式,以促进碳素高效还田和黑土地地力提升。为了探讨基于土壤碳收支平衡来调整农牧规模的方法,该研究选取位于松嫩平原腹地的齐齐哈尔市作为研究对象,核算齐齐哈尔市各县域土壤碳收支状况,以土壤碳排放和碳输入相平衡为目标,通过多目标线性规划方法构建齐齐哈尔市的农牧业碳平衡农业模式。结果表明,各县域主要调整方案为种植业需要减少水稻种植面积,增加玉米的种植面积,养殖业需要增加奶牛养殖规模。调整后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废弃物得到全量化利用后,农田土壤碳库不再下降。县域尺度农牧规模需因地制宜的调整,以土壤碳亏损较大的讷河县为例,在保证碳输入及农业经济收益的基础上,增加46%的玉米种植面积,减少63%的黄牛养殖规模,增加85%的奶牛,54%的生猪,76%的羊及71%的家禽养殖规模,可保持土壤碳平衡。种植业和养殖业规模调整后的有机物料还田可替代33%~49%的化肥氮投入,除克东县和克山县的玉米种植外,3种主栽作物的土壤氮承载...  相似文献   

14.
2013年重庆市农业委员会组织实施了"中稻-再生稻增产模式攻关"项目振兴再生稻种植,永川区以该项目为基础将"中稻-再生稻"种植与稻田养泥鳅结合创新推出了"中稻-再生稻-泥鳅"综合种养模式。叙述了生产示范过程,并对示范结果进行成本分析、效益分析。该综合种养模式667 m2产值达5673元,是中稻产值的2.8倍、"中稻-再生稻"产值的1.9倍;收益达2245元,是中稻种植收益的5.5倍、"中稻-再生稻"收益的2.8倍,增收效果非常显著。从"稻田选择和整理,泥鳅养殖稻田有害生物的防治,泥鳅饲养管理,中稻-再生稻栽培"几个方面简介综合种养模式技术要点。通过讨论认为今后努力的方向应放在集成完善配套技术,并充分发掘利用"中稻-再生稻-泥鳅"模式生态效应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5.
2015年8月至2016年7月,在四川省丹棱县杨场镇古井村建立生猪粪污还田种植藤椒试验地,调查其种植状况和经济收入,对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总结分析,并对比分析生猪粪污还田种植藤椒和"爱媛38"杂柑的经济效益。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采用生猪粪污还田种植藤椒后每年投入降幅16.1%,产出收益增幅29.3%,净收益提高410%。按1 hm2栽培面积折算,种植藤椒比种植"爱媛38"杂柑收益增加81 153.17元。采用生猪粪污还田种植藤椒的"猪-沼-肥-椒"模式作为一种循环经济,有利于解决丹棱县生猪养殖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维持良好的农村生态环境,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16.
通过福建省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阐明山地水土流失治理与循环农业开发有效结合的协同性,并以长汀县、宁化县、平和县等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县为例提出提升建议。结果表明:1)进行山地植被恢复,可推广"乔-灌-草"立体覆盖种植;2)山区开展生态养殖,可采用"林-草-牧-肥"优化耦合模式,有利于农牧结合优势的充分发挥;3)应用固液分离收集处理猪粪技术,生产果树专用肥,COD累积去除率达99.8%;4)长汀县79.94%耕地适宜烟稻轮作,并可循环利用秸秆培肥地力;5)紫色土壤区的山地适宜发展"草-牧-沼-油茶"生产模式。提出的提升建议:水土流失治理要实施系统工程,水土保持应与循环农业发展紧密结合,促进双赢互利发展;要健全政策机制,鼓励更多企业、个人投入山地水土流失治理与循环农业综合开发之中,以取得经济、社会与生态的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17.
关中平原农田生态系统不同秸秆还田模式的能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小麦、玉米秸秆还田模式下农田生态系统的能流特征,以关中平原农田生态系统的不同秸秆还田模式为对象,运用生态学原理和系统分析方法,分析了各模式的人工辅助能投入、能量产出、投能结构以及能量转化率等能流特征,了解不同秸秆还田模式的生态效益。结果表明:小麦秸秆高留茬玉米秸秆粉碎还田模式的总投能、有机能投入、有机能/无机能、能流循环指数均最高,分别为7.12×1010J.hm 2、5.44×1010J.hm 2、3.25和0.76;光能利用率最高的模式是小麦秸秆粉碎玉米秸秆粉碎覆盖还田,为0.669%;能量转化率最高的是小麦秸秆不还田玉米秸秆不还田模式,为6.05。从能流特征角度来看,秸秆还田模式的功能效益优于不还田模式。从综合评判得分来看,小麦秸秆高留茬玉米秸秆粉碎还田模式得分最高,达到0.792,说明该模式的生态效益最佳,是该区种植业生产的最优模式,可以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8.
南方“猪-沼-果”生态农业模式标准化建设与效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南方"猪-沼-果"生态农业模式典型地区--四川省苍溪县为例,通过对标准建设模式和非标准建设模式农户的定点调查与监测,确定了"猪-沼-果"标准模式建设内容为"三建三改",即每个试验户建1口沼气池、建1个标准化果园、建1个微水池和改厨房、改厕所、改猪圈.此标准模式在生猪饲养、果树种植、土壤肥力和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具有非常显著的效果.该区1户示范户开展标准模式建设共需投资6560元,财务净现值为2.87万元,动态投资回收期为1.28年.该标准模式投资少,见效快,经济效益明显,是优化农业资源配置,发展"高产、高效、优质"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适宜在我国南方地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秸秆还田对土壤质量与作物生长的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土壤通报》2014,(6):1527-1532
在提倡低碳、高效和生态农业的需求下,秸秆还田作为一项有效的生态农业措施得以大力推广。本文在介绍了秸秆还田的基本方式后,结合近年来国内外秸秆还田的研究成果,综合阐述了秸秆还田对土壤理化性质、土壤肥力质量、土壤微生物与酶活性、土壤碳平衡、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土壤与作物重金属含量、作物产量及其构成等影响,进一步揭示了秸秆还田在农业生态系统中及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为当前我国新的农业生产模式下,秸秆还田技术的进一步深入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茶叶是"绿水青山"的内生性产业,如何处理茶叶种植所产生的废弃物是保护秦巴山区"绿水青山"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基于意识-情景-行为模型,运用层次回归和分组回归分析了环境意识、情境因素对茶农废弃物亲环境处理行为的影响机理,研究发现:第一,环境态度、情感与责任对包装物回收影响显著,环境态度与情感存在交互效应。第二,环境态度、情感、责任与知识对修剪枝叶还田影响显著,环境责任与知识存在交互效应。第三,实施成本对环境情感-包装物回收、环境知识-修剪枝叶还田有调节效应,社会规范对环境态度、责任-包装物回收有调节效应,描述性社会规范对环境情感-修剪枝叶还田有调节效应。为此,应通过"情理合一"、政府倡导并建立回收点推动农户包装物回收行为,通过强化环境责任、增加环境知识、营造氛围促使农户实施修剪枝叶还田,以推进秦巴山区茶叶种植废弃物处理的绿色转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