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全波长扫描式多功能读数仪(酶标仪)这一多通道光学系统的分光光度计,结合硫酸肼还原比色法,建立了酶标仪-硫酸肼还原比色法批量测定水中硝态氮的方法,该方法检出限为NO-3-N质量浓度0.015 mg/L;加标回收率在88.0%~109.8%之间,该方法与连续流动分析仪测定水中的硝态氮结果之间呈良好的线性相关关系,回归直线方程为Y(连续流动分析仪)=1.153X(酶标仪-硫酸肼还原比色法)-0.255,相关系数R=0.987**(n=29,P0.01)。4个水样重复6次测定,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5%。全波长扫描式多功能读数仪(酶标仪)-硫酸肼还原比色法测定结果准确,精密度高,可用于快速批量测定水中硝态氮含量。  相似文献   

2.
探索优化Folin-Ciocalteu比色法测定茶酵素中多酚含量的前处理及反应条件。以吸光度为评价指标,考察了预处理样品溶液pH、醇沉法去除低聚糖对茶酵素中多酚测定结果的影响。通过测定波长、呈色反应体系中主要反应液的用量、反应时间和显色温度,以没食子酸为对照品,优化测定固态和液态酵素样品中多酚含量的最佳反应条件。通过试验确定Folin-Ciocalteu比色法的最佳反应条件为:预处理溶液pH≤4.0,去除低聚糖,10%Folin-Ciocalteu试剂7.0 mL、7.5%Na2CO3溶液5.0 mL、温度30℃、避光反应90 min,最佳波长750 nm,没食子酸浓度的线性范围为5~50μg/mL(R2=0.9996)。液态与固态样品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8.8%、96.6%;RSD为1.69%、1.68%。优化后的方法简单方便、稳定性好、精密度高、结果准确可信,可有效用于酵素产品中多酚含量的检测。  相似文献   

3.
玉米苞叶中总黄酮提取及其体外抗氧化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超声波技术提取玉米苞叶中的总黄酮,用亚硝酸钠-硝酸铝比色法测定总黄酮含量,得出玉米苞叶中总黄酮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超声波功率700W,温度60℃,料液比(g/mL)1∶50,乙醇浓度为60%,提取时间为35min,玉米苞叶中总黄酮最大提取率为1.225%。体外抗氧化试验表明:玉米苞叶中的总黄酮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较好,其IC50分别为1.5μg/mL左右和0.14mg/mL,清除能力均高于Vc;对DPPH自由基体系的清除率达到50%时,玉米苞叶中总黄酮的IC50为0.2mg/mL左右,Vc的IC50为0.075mg/mL,说明玉米苞叶中的总黄酮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低于Vc,但在所选浓度剂量范围内,其最大清除率高于Vc。试验表明,玉米苞叶中的总黄酮是一种较好的天然自由基清除剂。  相似文献   

4.
全波长扫描式多功能读数仪(酶标仪)是一种多通道光学系统的分光光度计,将靛酚蓝比色法与酶标仪相结合,建立了酶标仪-靛酚蓝测定水中铵态氮的方法,方法检出限为0.046 mg/L。方法的加标回收率在90.7%~101.8%之间,该方法与连续流动分析仪-水杨酸分光光度法相比,两者测定数据之间回归直线方程为Y(连续流动分析仪-NH_4~+-N)=1.052 4X(酶标仪-NH_4~+-N)-0.009,相关系数R=0.976 1**(n=32,P0.01)。5个水样重复6次测定,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3%。全波长扫描式多功能读数仪(酶标仪)结合靛酚蓝比色法测定重现性好,结果准确,快速方便,可用于水样中铵态氮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5.
基于叶片光谱透过特性的植物氮素测定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该文通过不同施氮水平下营养液栽培的水稻和黄瓜叶片在300~1100 nm的分光光谱透过率,与其叶绿素含量和含氮量的相关性分析,确定了560、650和720 nm作为特征波长,940 nm作为参比波长可用于植物营养的快速无损诊断。以上述波长的光谱透过率构建的21组光谱特征参数中,(T940-T560)/(T940+T560)、log(T940/T560)和log(T940/T650)与水稻和黄瓜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和含氮量的相关性较好,且经回归估测检验的相对误差均小于8%。因此,上述光谱特征参数可作为植物氮素营养指标用于植物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和含氮量的快速无损估测,从而为植物营养无损诊断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6.
现有流动分析仪法测定碳酸氢钠浸提的有效磷低含量样品的准确性欠佳,难以适用于批量样品检测分析。为此提出改进方法,所测结果与现方法和人工比色法进行比较分析,探讨改进方法测定土壤有效磷的可行性。结果表明,现方法、人工比色法、改进方法测定有效磷含量在0.60~1 mg/L的样品,三者测定结果趋于一致,且无显著性差异(P>0.05)。现方法与人工比色法、改进方法测定有效磷含量0.04~0.60 mg/L的样品,现方法与另两种方法测定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人工比色法和改进方法测定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人工比色法与现方法所测有效磷含量的回归方程:Y(人工比色法)=0.759X(现方法)+0.166(R2=0.811 P<0.01),两种方法所测有效磷呈极显著性相关。人工比色法与改进方法所测有效磷含量的回归方程:Y(人工比色法)=0.894X(改进方法)+0.024(R2=0.973 P<0.01),两种方法所测有效磷含量呈极显著性相关。综合比较,改进方法优于现方法。现方法的管路设置决定了碳酸氢钠与酸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会影响到管路气泡规则性和稳定性,造成基线易波动,有效磷低含量样品的准确性下降。改进方法的管路设置进行了优化,在线排除了二氧化碳气体,消除了干扰,保证了管路气泡的规则性,基线稳定,测定低含量有效磷的相对标准偏差小于8.90%,回收率在94%~106%之间,检测准确性和精密度良好。改进方法可推荐用于有效磷含量高低不同的批量土壤的检测分析。  相似文献   

7.
测定葡萄叶片中的可溶性糖,对葡萄叶片可溶性糖提取条件进行了比较;利用响应面法(RSM)对测定可溶性糖含量的蒽酮-硫酸显色方法参数进行优化,并得到回归模型。结果表明,葡萄叶片可溶性糖提取的最佳提取剂为水,采用21.9%乙酸锌和10.6%亚铁氰化钾可以最大限度的去除共提物干扰,确定检测波长为625 nm。用0.2 mg/mL蒽酮-硫酸试剂12 mL,在沸水浴中加热12 min。在此条件下测定的可溶性糖平均含量为2.54%~6.93%,精密度实验RSD为0.68%~0.81%,平均加标回收率99.4%,RSD=2.7%(n=3)。  相似文献   

8.
为了建立一种能用于沼液中乙酸含量灵敏准确分析的常规检测方法,通过对沼液沉淀、脱色及过滤处理获得无色透明待测液,再利用乙酸与FeCl_3反应形成乙酸铁红色化合物的特性,研究了沼液中乙酸含量比色分析的可行性及准确度。结果表明:沼液预处理时,沉淀剂吸附乙酸导致待测液中乙酸测值偏低,在沉淀剂用量固定时其负偏差为一常数,可用该常数对乙酸测定结果进行校正;将脱色时间控制在10 min以内时,加入活性炭脱色剂对乙酸测定结果无影响;沼液预处理获得的含乙酸待测液与100.0 g·L~(-1)FeCl_3显色剂反应得到乙酸铁化合物,其在550 nm处的吸光值在显色后3.0~6.0 h内基本不变,其相对偏差为±5%;在沼液预处理待测液中,用乙酸铁比色法测定乙酸时的平均回收率为97.52%(RSD为1.44%,n=5)。该研究表明,乙酸铁比色法简单、灵敏且准确度高,适用于沼液中乙酸含量的常规测定。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花期苦荞在逆境胁迫下的总黄酮含量变化及其响应机理,以川荞3号为材料,研究了盐(Na Cl)、干旱(PEG-6000)及UV-B 3种逆境胁迫对苦荞花期各组织中总黄酮含量的影响,及黄酮合成关键酶基因(CHI、F3H、FLS、FLS1)表达量与花期总黄酮含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3种胁迫处理后,根、茎、叶、花中的总黄酮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在Na Cl胁迫下,根、茎、叶、花中的总黄酮含量明显增加,且在12 h时叶中达到最高值(160.0 mg·g~(-1));当采用PEG-6000处理后,苦荞的根、茎、叶、花中的总黄酮含量均显著升高,且叶、花对PEG-6000胁迫较其它组织敏感;UV-B胁迫也能显著提高苦荞根、茎、叶中的总黄酮含量,且叶中总黄酮含量变化最大,但花中总黄酮含量却呈极显著下降。Real-time PCR分析表明,在上述逆境胁迫下CHI、F3H、FLS及FLS1基因的m RNA量在茎、叶、花中的变化与总黄酮含量变化趋势相一致,推测这些基因可能在花期苦荞对逆境胁迫的适应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结果可为解析苦荞在逆境下的响应机制和通过基因工程培育高黄酮苦荞新品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采用正交试验分析和分光光度法,建立了块根紫金牛总黄酮含量测定的方法并比较分析其不同产地及不同部位总黄酮的含量差异。结果表明超声波法提取块根紫金牛中总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为:乙醇浓度60%,料液比1:70,提取时间50min,提取功率200W,提取温度70℃。另外,不同产地块根紫金牛中总黄酮含量顺序为:靖西〉那坡〉德保〉扶绥〉龙州〉武鸣;同一产地块根紫金牛根、茎、叶间总黄酮含量的高低顺序大致为:叶〉根〉茎。且通过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和回收率实验来检测最佳提取工艺条件,结果显示该方法操作简便,结果准确,重复性好,RSD为0.788%,稳定性和回收率较高,平均回收率达96.20%。证明该方法可用于比较不同产地块根紫金牛药材中总黄酮的含量差异,对不同产地块根紫金牛的药材质量分析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对钒(V)和1-(2-吡啶偶氮)-2-萘酚(PAN)-过氧化氢-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显色反应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在1 mol.L-1盐酸介质中,在SDBS存在下,钒与1-(2-吡啶偶氮)-萘酚和过氧化氢生成红色的多元络合物,络合物最大吸收波长为575 nm,表观摩尔吸收率为3.64×104L.mol-1.cm-1,钒的浓度在0.2~1.2μg.mL-1内符合比耳定律。络合物的组成比为n钒∶nPAN∶n过氧化氢=1∶1∶1。该方法用于土壤中钒的测定,测定值的相对偏差(n=20)均小于6%,回收率为100.4%~105.6%。  相似文献   

12.
土壤经碱熔法消解,对连续流动分析仪和钼锑抗比色法所测土壤全磷含量进行比较分析,探讨流动分析仪测定碱熔法土壤全磷含量的可行性。结果表明,两种方法测定结果经 t检验,双尾 P(T ≤t)=0.5254,无显著性差异。回归直线方程y(流动分析仪-P)=1.0606x(钼锑抗比色法-P)-0.0191, R=0.9900。流动分析仪测定碱熔法土壤全磷的加标回收率在 98.09%~ 102.89%,3个样品重复测定 5次的相对标准偏差为 1.20%~ 2.07%。流动分析仪精密度与准确性高,试剂用量少,检测效率高,适用于批量土壤全磷的检测分析。  相似文献   

13.
土壤有效磷含量在评价土壤肥力、指导作物磷肥施用等方面有重要的意义。常规测定方法(碳酸氢钠浸提-人工钼锑抗比色法)步骤复杂、费时费力,提高常规方法测试效率和准确性是测土配方施肥研究中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选取4组不同有效磷含量的土壤为样品,探究基于碳酸氢钠浸提-全自动化学分析仪测定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可行性。结果表明:此方法有效磷含量在0.00~2.00 mg/L范围内线性良好,相关系数r为1;用于测定土壤样品中有效磷含量,测定结果与常规方法接近,相对误差在0.00%~2.07%之间,有较高的相关性;用于测定土壤标准物质(NSA-2)中有效磷,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RSD,n=6)为0.37%,加标回收率为99.00%~101.00%。采用全自动化学分析仪测定土壤有效磷准确度高、精密度好,测定结果达到土壤有效磷的检测要求;同时该仪器操作简单、测试效率高,可用于大批量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分析测试。  相似文献   

14.
为了充分发挥流动分析仪的检测优势,准确高效地同时测定植物全氮、全磷含量,对现有方法提出改进,并将改进方法与传统方法的测定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探讨流动分析仪同时测定植物全氮、全磷含量改进方法的可行性。结果表明,经t检验改进方法与传统的扩散法所测全氮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改进方法与传统的钼锑抗比色法所测全磷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改进方法与扩散法测定全氮含量回归方程为:Y(扩散法-N)=0.978X(流动分析仪-N)+0.502(r2=0.9755,P<0.01),两种方法所测全氮呈极显著性相关。改进方法与钼锑抗比色法测定全磷含量回归方程Y(钼锑抗比色法-P)=0.985X(流动分析仪-P)+0.035(r2=0.9835,P<0.01),两种方法所测全磷呈极显著性相关。流动分析仪测定植物全氮、全磷含量的改进方法加标回收率分别在98.23%~100.68%、98.67%~99.11%之间,3个样品重复测定4次全氮、全磷含量的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6%。流动分析仪同时测定全氮、全磷含量的改进方法操作简捷,精密度与准确性高,试剂用量少,检测效率高,适用于大批量植物的检测分析。  相似文献   

15.
建立一种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酱油中2种对羟基苯甲酸酯(对羟基苯甲酸乙酯、对羟基苯甲酸丙酯)含量的检测方法.样品用乙醇水溶液提取,紫外检测器于波长为260 nm的条件下测定.方法加标回收率为96.1%~98.4%,试验的RSD为1.72%~4.61%.该方法操作方便,分析速度快,回收率高.结果准确,能满足常规检测及酱油...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太湖地区土壤全氮的高光谱特征,构建定量分析模型,以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为研究区域,选取地理位置跨度大、土壤质地相似的93个样品,进行土壤风干样品全氮含量测定和光谱数据采集,对光谱反射率进行一阶微分,运用相关系数峰谷值法筛选敏感波长,将敏感波长两两结合进行土壤调节光谱指数(MSASI)运算。将两两结合后敏感波段分别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人工神经网络分析和偏最小二乘法构建土壤全氮含量的定量高光谱分析模型。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土壤全氮含量与光谱反射率呈正相关,敏感波段包括420~444 nm和480~537 nm。基于土壤调节光谱指数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对敏感波段诊断的效果最佳(R~2=0.98、RMSE=0.04),其精度高、可靠性强,是筛选出的最佳土壤全氮含量估测模型。偏最小二乘法模型(R~2=0.70、RMSE=0.13)次之,而人工神经网络模型(R~2=0.69、RMSE=0.15)精度最低。该研究结果为太湖地区土壤全氮水平的高光谱快速估测提供了方法借鉴,可为土壤养分精准管理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为了提高近红外光谱法快速测定枣叶氮含量的准确性和鲁棒性。采用偏最小二乘法建立了冬枣叶片氮含量近红外光谱模型。模型的相关系数为0.799,均方根误差为0.055。整个光谱区域包含了许多与冬枣氮含量无关的光谱变量。冗余信息的存在降低了模型的预测性能。所以采用间隔偏最小二乘(IPLS)结合遗传算法和模拟退火算法来选择冬枣叶片氮含量的特征波长。用凯氏定氮法测定冬枣叶样品的氮含量。试验选用15棵枣树,每棵树5个叶片作为试验对象。用于光谱测量的仪器是ASD光谱仪,测试仪在350~2 500 nm波长范围内,光谱分辨率为1 nm。在数据采集前使用了白板进行校正(标准白板反射系数为1),每个样品测量了5次,取平均值作为样品的相对反射率。遗传算法结合间隔偏最小二乘法选取的4个特征波长为685,689,781,783 nm。根据这4个波长,建立了冬枣叶片氮含量近红外光谱模型。模型预测相关系数为0.9175,预测均方根误差为0.063。利用模拟退火算法,建立了7个波长的冬枣叶片氮含量的近红外光谱模型。模型的相关系数为0.9301,均方根误差为0.052。因此,近红外光谱结合光谱选择方法的特点,可以有效地提高模型的精度,使模型更实用。但光谱选择方法的特点并不普遍。基于单波长变量选择的模型更为敏感,更适用于均匀采样。基于波长间隔选择的模型抗干扰能力相对较强,但更适合于不均匀采样。因此,基于状态与模型相结合的特征选择可以更好地应用于模型。  相似文献   

18.
为进一步开发和利用辣木叶资源,筛选用于降血糖的活性成分,采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微波辅助提取辣木叶总黄酮的工艺,应用AB-8型大孔树脂层析柱和聚酰胺层析柱联用的工艺对辣木叶总黄酮进行纯化,并分析纯化前后辣木叶总黄酮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效果及抑制作用类型。结果表明,辣木叶总黄酮最佳提取条件为:时间308 s、功率302 W、乙醇浓度75%、料液比1∶52(m/v),在此条件下总黄酮提取率为5.53%±0.11%;纯化后辣木叶总黄酮的纯度为764.49±25.17 mg·g~(-1)。辣木叶总黄酮对α-葡萄糖苷酶具有抑制作用,纯化后的辣木叶总黄酮的抑制效果增强,其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4.18 mg·m L~(-1),抑制作用类型为典型的竞争性抑制。本研究结果为辣木叶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技术参考,也为研发预防和治疗降血糖的药物或功能性食品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为了提高近红外光谱法快速测定枣叶氮含量的准确性和鲁棒性。采用偏最小二乘法建立了冬枣叶片氮含量近红外光谱模型。模型的相关系数为0.799,均方根误差为0.055。整个光谱区域包含了许多与冬枣氮含量无关的光谱变量。冗余信息的存在降低了模型的预测性能。所以采用间隔偏最小二乘(IPLS)结合遗传算法和模拟退火算法来选择冬枣叶片氮含量的特征波长。用凯氏定氮法测定冬枣叶样品的氮含量。试验选用15棵枣树,每棵树5个叶片作为试验对象。用于光谱测量的仪器是ASD光谱仪,测试仪在350~2 500 nm波长范围内,光谱分辨率为1 nm。在数据采集前使用了白板进行校正(标准白板反射系数为1),每个样品测量了5次,取平均值作为样品的相对反射率。遗传算法结合间隔偏最小二乘法选取的4个特征波长为685,689,781,783 nm。根据这4个波长,建立了冬枣叶片氮含量近红外光谱模型。模型预测相关系数为0.9175,预测均方根误差为0.063。利用模拟退火算法,建立了7个波长的冬枣叶片氮含量的近红外光谱模型。模型的相关系数为0.9301,均方根误差为0.052。因此,近红外光谱结合光谱选择方法的特点,可以有效地提高模型的精度,使模型更实用。但光谱选择方法的特点并不普遍。基于单波长变量选择的模型更为敏感,更适用于均匀采样。基于波长间隔选择的模型抗干扰能力相对较强,但更适合于不均匀采样。因此,基于状态与模型相结合的特征选择可以更好地应用于模型。  相似文献   

20.
为考察辣木叶总黄酮的可利用性,利用响应面分析法对乙醇-超声法提取辣木叶总黄酮的工艺进行优化,并研究总黄酮的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辣木叶总黄酮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乙醇浓度70%、料液比1∶51(w/v)、浸提时间88 min、浸提温度61℃,在此条件下,辣木叶总黄酮得率的预测值为5.17%,验证试验所得总黄酮得率为5.21%±0.03%,所得回归模型拟合良好。辣木叶总黄酮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羟基自由基以及DPPH自由基的IC50分别为0.0936、0.2962、0.017 mg·m L-1,表现出较强的抗氧化能力。本研究结果为辣木叶总黄酮的开发利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