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本文介绍了目前我国再生稻的发展现状,从发育遗传和生理生态角度综述了近年来再生稻产量形成的研究进展,提出采用人工收割高留桩栽培再生稻时,选择头季分蘖力相对较弱、再生季再生力强的重穗型杂交籼稻品种(组合)易获高产;而采用机械化收割低留桩栽培再生稻时,选择具强低位芽再生力的杂交籼稻品种或感光性弱的重穗型杂交粳稻品种(组合)、籼粳交水稻品种(组合)易获高产。头季成熟期至再生季齐穗期根系活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再生季产量的高低,再生季稻高产的前提是健壮的头季根系和一定数量新生根系的有效结合,这有利于促进腋芽的萌发成苗、增加每平方米穗数,是再生稻高产增产的关键。在此基础上,提出适时早播、畦栽沟灌、二次烤田、重施促芽肥、适高留桩的人工收割高留桩再生稻栽培技术,并从品种选择、再生季施肥、留桩高度等方面探讨了机械化收割低留桩蓄留再生稻的关键栽培技术及生理生态机制。最后提出了我国再生稻发展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认为当前轻简化的机收低留桩再生稻是我国再生稻发展的方向,并对机收低留桩再生稻的进一步研究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根据重庆市渝北区石船镇多年来再生稻栽培的成功经验,结合对再生稻生育特点的认识,总结出"适时播种很重要,规范栽培创条件,肥水管理强基础,喷施‘九二○’保生长,适时收割头季稻不误季,留桩高度保产量,预防病虫害要跟上"等再生稻获得优质丰产的一些关键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3.
再生稻头季不同施氮水平的双季氮素吸收及产量效应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再生稻头季不同施N水平的双季N素吸收及产量效应研究结果表明 ,双季稻株吸N量与头季稻施N量呈抛物线形相关 ,以头季稻穗发育阶段吸N速率最高 ,头季稻分蘖末期、结实期和头季稻收割~再生季稻齐穗期次之。稻株总吸N量中土壤N吸收量所占比率随施N水平的提高而降低 ,化肥N吸收量则与施N量呈抛物线形关系 ,结实期营养器官转移N是籽粒N素积累的主要来源。双季稻株干物质积累量与头季稻施N量也呈抛物线形相关 ,超过施N限额后净同化率显著降低 ,群体生长率下降 ,干物质净积累量减少。稻谷产量与干物质总积累量呈极显著正相关 ,尤其与水稻生长中后期干物质净积累量极密切相关 ,再生季稻产量与头季稻中后期干物质净积累量极密切相关。头季稻施N 2 2 5~ 30 0kg hm2 并加施适量芽肥处理 ,头季稻和再生季稻中后期干物质净积累量及稻谷产量均最高 ,头季稻产量达 1 0 91 3~ 1 1 30 0万kg hm2 ,再生季稻产量达 75 6 5~ 7878kg hm2 。  相似文献   

4.
再生稻根干物质量及根系活力与产量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不同施N水平、不同品种再生稻根干物质量及根系活力与产量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 ,再生稻头季稻产量与根系干物质量及根系活力密切相关 ;再生稻再生分蘖的生长发育依赖于头季稻残留的根系 ,再生季稻穗数及产量与头季稻成熟期和再生季稻齐穗期的根系机能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 ,并与芽肥施用量呈抛物线形相关  相似文献   

5.
中国再生稻种植的影响因素及可持续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宋开付  张广斌  徐华  马静 《土壤学报》2020,57(6):1365-1377
再生稻作为一种特殊的水稻耕作模式,种一茬可收获两次,对增加粮食产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提高稻田综合效益有重大意义。综述了中国再生稻的发展趋势,分析了再生稻种植的关键影响因子,阐释了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提出在种好头季稻的前提下,适当高留桩,在头季稻齐穗后15 d施用尿素150 kg·hm-2作为促芽肥,头季稻收割后3 d施用尿素150 kg·hm-2作为发苗肥,同时配施磷钾肥,可在保证土壤养分平衡的基础上使再生稻获得高产,最后讨论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认为未来的研究需重点关注再生稻产业化、土壤养分管理、高产栽培技术、稻米品质、温室气体和水体质量,以促进再生稻的发展并为国内同行的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6.
2016年,重庆市开州区白桥镇以丰产、抗病、广适、强再生力杂交水稻新品种冈优916为示范品种,设立了20 hm~2中稻-再生稻高产攻关片,取得中稻实际产量达到10.25 t/hm~2,再生稻实际产量达到4.3 t/hm~2的良好效果。从"适期播种,培育适龄壮秧""合理密植,增加基本苗数量""减施化肥,重施再生稻粒芽肥""干湿交替,严防螟虫和纹枯病为害""适时收割,高留稻桩喷施赤霉素"几个方面介绍根据高产攻关片做法总结提出的中稻-再生稻两季丰产栽培技术。最后提出,建议在重庆开州、江津、铜梁、大足、永川及四川泸州、自贡、隆昌、宜宾等再生稻优势产区加强冈优916及再生稻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针对江汉平原早稻-再生稻模式不利种植越冬作物的突出问题,研究中稻-再生稻模式培肥增效可为提高土地利用率提供科学依据。以水稻品种两优1208为试验材料,针对头季稻进行施肥处理,以施磷钾肥不施氮肥为对照(CK),设置3种基肥与追肥组合处理,各处理的总有效养分相同(N-P2O5-K2O=120-63-135 kg/hm2),钾肥作基施和穗肥分2次等量施用,氮肥作基肥、分蘖肥和穗肥分3次施用,其施用比例对于处理CRF(基施缓控释复合肥)为8∶0∶2,对于处理CF(基施复合肥)和OCF(基施有机无机复混肥)为5∶3∶2。结果表明,两优1208作为再生稻用种,全生育期为156~157 d;通过观测不同施肥处理下水稻叶面积指数、SPAD值和干物质积累发现,基施复合肥可促进头季稻前期至中期生长,基施缓控释复合肥可促进头季稻后期和再生稻的生长,基施有机无机复混肥可促进再生季水稻生长。  相似文献   

8.
从区域布局、品种选择、田间管理和适时收割头季稻等方面总结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9.
介绍超级稻‘准两优527’的品种特性,头季中稻高产栽培技术。从"施促芽肥;收割头季;及时管水,施好发苗肥;喷施‘九二○’,及时防治病虫害"几个方面介绍了该品种作再生稻时的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0.
再生稻是水稻收割后利用稻杆的腋芽在良好的栽培条件下发育成穗的一种充分利用热能资源、省工省肥、农民增收的种植方式。这一种植方式在重庆即部份南方稻区推广使用,但单产水平不高,而且在不同年度间产量变幅较大。为此,结合多年的生产示范和大面积推广情况,分析其影响的相关因素,提出品种选择和头季稻收割时倒二芽的长度、促芽肥的施用、纹枯病及稻飞虱的防治等再生稻丰产的核心技术。  相似文献   

11.
头季不同施氮方式对再生稻生理生化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为揭示头季不同施氮方式下再生稻的生理生化机制, 在头季总施氮量为225 kg·hm-2的前提下, 设不同基蘖肥与穗肥的施氮比例(N1为8︰2, N2为7︰3, N3为6︰4), 并以全生育期不施肥为空白对照(N0), 研究再生稻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和根系活力的变化规律, 并分析这些特性对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作用.结果表明:(1)整个再生稻生长周期内, 头季不同施氮方式下, 叶片硝酸还原酶(NR)活性、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变化趋势相似, 表现为先上升, 在头季稻孕穗期达最大, 然后下降, 到再生季齐穗期又达到高峰, 之后又迅速下降;伤流量在头季孕穗期后大幅度下降, 再生季分蘖萌发后伤流量有所回升, 至再生季齐穗期又达到小高峰, 随后又逐渐降低.(2)施肥有利于提高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及根系活力.适当增加再生稻头季中、后期施氮比例, 可显著提高再生稻头季生长中、后期的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及伤流量, 增加干物质积累, 提高再生稻产量.  相似文献   

12.
2017年灌阳县"一季+再生稻"百亩高产攻关基地头季稻产量15.14 t·hm~(-2),再生稻产量8.28 t·hm~(-2),两季相加最高达23.42 t·hm~(-2)。百亩示范区种植超级杂交稻及再生稻,通过采用增施有机肥,改善土壤微环境,增强根系活力,实现壮苗、强根、大穗、实粒,夺取超高产。  相似文献   

13.
为揭示头季不同施氮方式下再生稻的生理生化机制, 在头季总施氮量为225 kg·hm-2的前提下, 设不同基蘖肥与穗肥的施氮比例(N1为8︰2, N2为7︰3, N3为6︰4), 并以全生育期不施肥为空白对照(N0), 研究再生稻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和根系活力的变化规律, 并分析这些特性对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作用。结果表明:(1)整个再生稻生长周期内, 头季不同施氮方式下, 叶片硝酸还原酶(NR)活性、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变化趋势相似, 表现为先上升, 在头季稻孕穗期达最大, 然后下降, 到再生季齐穗期又达到高峰, 之后又迅速下降;伤流量在头季孕穗期后大幅度下降, 再生季分蘖萌发后伤流量有所回升, 至再生季齐穗期又达到小高峰, 随后又逐渐降低。(2)施肥有利于提高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及根系活力。适当增加再生稻头季中、后期施氮比例, 可显著提高再生稻头季生长中、后期的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及伤流量, 增加干物质积累, 提高再生稻产量。 关闭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头季稻不同肥料运筹方式对再生稻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以杂交稻组合"Ⅱ优航2号"为材料,在头季施氮量225.00kg·hm-2的基础上,研究了不同基蘖穗肥氮素配比[3种基蘖肥与穗肥配比分别为8:2(N1)、7:3(N2)、6:4(N3)]头季稻-再生季稻氮素累积量、干物质生产、产量及氮素利用率的特性。结果表明:与N1、N2相比,头季成熟期N3处理氮素累积量分别增加9.26%、3.54%,头季齐穗期~头季成熟期N3处理氮素转移量分别增加21.47%、6.76%,整个生育期N3处理干物质净积累总量分别增加5.10%、4.78%。N3处理头季产量最高,达12431kg·hm-2,极显著高于N1、N2处理;氮肥利用率达46.44%,比N1、N2处理提高14.81%、5.43%;氮肥农学利用率达20.66kg·kg-1,比N1、N2处理提高14.97%、12.34%。研究结果还表明,头季不同基蘖穗肥氮素配比对再生稻再生季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播种期对轻简栽培方式再生稻源库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柳开楼  秦江涛  张斌 《土壤》2012,44(4):686-695
为建立轻型化的再生稻高产技术体系,并在赣东北种植和推广再生稻,于2009—2010年在江西省余江县开展了再生稻轻简栽培和播期试验,分析了源库关系、生物量和氮积累量以及产量等指标。结果表明,与人工栽插相比,直播和抛秧在头季稻后期和再生稻的叶面积指数显著较低,降幅为5.1%~57.8%,在头季稻中其实粒数分别比人工栽插减少了25.3%~41.2%,再生稻中分别降低了9.9%~46.5%,再生稻中生物量分别比人工栽插减少了23.7%~53.2%,氮积累量分别降低了20.0%~54.4%。这表明直播和抛秧等轻简栽培方式的源小库弱,从而导致其再生稻产量比人工栽插降低了30.1%~35.1%。不同播期之间是较早播种的再生稻占用的温光资源较多,3月下旬和4月上旬播种的处理在头季稻和再生稻的源库关系、生物量和氮积累量以及产量均显著高于较晚播种的处理,因此通过提前播种可以优化直播和抛秧的源库关系,提高再生稻的产量。  相似文献   

16.
介绍再生稻的生长特点、种植优势,以及头季稻和再生稻的栽培管理技术。  相似文献   

17.
2007年7月四川省泸县发生了特大洪涝灾害,嘉明和福集两镇洪水淹没面积多达8000hm^2,淹没时间长达60~92h,造成淹没区农作物的毁灭性损失,其中以水稻受灾最为严重。本文通过对灾区蓄留洪水再生稻的野外追踪调查和示范区比较试验,初步认为蓄留洪水再生稻是行之有效的抗灾、减灾措施。提出:早割低留桩、迟割高留桩、早割多施肥、迟割少施肥、保持浅水层和防治病虫害是蓄留洪水再生稻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8.
有机肥配施保水剂对紫色土水分入渗及氮素淋溶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以有机肥、保水剂(聚丙烯酰胺PAM、高分子吸水树脂SAP和沃特)为供试材料,通过室内土柱模拟试验,研究有机肥配施保水剂对紫色黏土水分入渗及氮素淋溶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肥配施保水剂可有效增加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是控制土壤水分和养分淋失的有效措施。单施有机肥和有机肥配施保水剂均降低了湿润锋运移深度和入渗速率。与对照相比,单施有机肥和有机肥配施保水剂处理的湿润锋运移深度降低了33.33%~46.49%,入渗速率降低了22.73%~31.82%,累计淋溶液体积降低了1.25%~6.78%。施用有机肥有一定增肥保肥能力,但随淋洗次数增加保肥能力逐渐降低,与对照相比,在持续淋溶条件下单施有机肥的硝态氮和全氮累计损失率分别升高了12.00%,17.51%。有机肥配施保水剂可有效减少氮素淋失量,降低氮素淋失率,提高土壤保肥能力。与施用有机肥相比,有机肥配施保水剂硝态氮损失率降低了35.49%~78.46%,全氮损失率降低了35.53%~71.85%,其中有机肥配施PAM处理保水保肥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9.
近期的强降雨导致一些地方的稻田被洪水淹没,造成头季稻严重减产或绝收,建议通过蓄留"洪水再生稻"以降低损失。"洪水再生稻"蓄留技术主要措施:(1)选好稻田。选遭受洪水浸泡、倒伏但根系尚未死亡的稻田进行蓄留再生稻。(2)及时割苗。蓄留洪水再生稻的田块,在洪水退去后的2天左右应及时割苗,割除的稻草可顺行放置田间,以利保温抗旱、抑制田间杂草、增加有机  相似文献   

20.
以两系、三系杂交组合及其父本为材料,用14C同位素示踪法研究了头季稻齐穗期剑叶光合产物的分配及其与再生稻产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头季稻齐穗期剑叶光合产物80%~90%分配到穗部,10%~20%残留于叶、茎,且主要残留在剑叶中,仅5%左右残留在茎鞘中,茎鞘各节间残留量一般表现为倒1>倒2>倒3>倒4的趋势,倒2以下节间贮藏的光合产物占茎秆总量的1/3~2/3,品种(组合)间差异较大;(2)稻桩贮藏光合产物的52%~70%转运至再生稻体内,且分配至穗部的最多;(3)头季稻成熟期残留在茎鞘中,特别是倒2以下节间中的光合产物越多越有利于再生稻产量的提高;(4)本试验条件下,再生稻产量构成因素中,影响产量的首要因素是穗粒数。可见,选用穗粒数多、成熟期残留在茎鞘,特别是倒2以下节间中的光合产物较多的品种进行再生培植,有利于获得再生稻高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