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吕建建  王渝  高保全  李健  刘萍 《水产学报》2013,37(6):816-822
为发掘三疣梭子蟹Ⅰ型微卫星标记,实验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从NCBI数据库已公开的13 985条三疣梭子蟹EST序列中搜索微卫星位点.结果显示,共搜索到287个微卫星位点,其中主要为二核苷酸重复序列(173个),占总数的60.3%;其次为三核苷酸重复序列(79个),占总数的27.5%;四、五、六核苷酸重复位点较少;在二核苷酸重复位点中,AC/GT重复位点最为丰富,占二核苷酸重复位点总数的53.8%,AG/CT重复次之,占二核苷酸重复位点总数的37.0%,AT和GC重复较少.挑选14个Ⅰ型微卫星标记在野生三疣梭子蟹群体中进行多态性检测,发现8个位点呈多态性,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和平均遗传杂合度(H)分别为0.57和0.63.其中6个多态性位点的PIC值大于0.5,呈现较高多态性特征.研究表明,基于三疣梭子蟹EST数据发掘Ⅰ型微卫星标记的方法切实可行.本研究发掘的Ⅰ型微卫星标记将为三疣梭子蟹遗传多样性评估、遗传连锁图谱构建和QTL分析提供有效的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基于毛蚶(Scapharca subcrenata)的转录组数据,利用MISA软件对其中的微卫星位点进行挖掘。从35 555条unigene中共获得3987个SSR,SSR出现频率达11.21%。SSR重复类型主要以二核苷酸重复为主(58.06%),其次为三核苷酸重复(19.04%)。共有182种重复基元,不同类型SSR的重复基元分布特征不同,其中,二核苷酸重复基元中AC/GT类型比例最高,为45.70%。毛蚶转录组中SSR重复次数主要集中在5~7次,SSR长度主要集中在12~29 bp,多态性均在中等以上。利用筛选出的14对SSR引物在山东潍坊毛蚶野生群体中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a)、平均观测杂合度(Ho)、平均期望杂合度(He)和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分别为15.4、0.682、0.852和0.817,从PIC值来看,本研究开发的14个微卫星标记均属高多态性标记(PIC≥0.5)。此外,有7个位点显著偏离哈迪–温伯格平衡(Hardy-Weinberg equilibrium, HWE) (P<0.05)。结果表明,基于毛蚶转录组数据开发微卫星标记是切实可行的,研究结果丰富了毛蚶的分子标记数量,对毛蚶的种群遗传学分析、遗传图谱构建及分子辅助育种等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采用MISA软件分析泥东风螺(Babylonia lutosa)转录组中微卫星信息。结果显示,从转录组中共获得16324个SSR,共有181种重复基元;泥东风螺转录组中不同类型微卫星的重复基元具有不同的分布特征,其中,二核苷酸重复基元中AC/GT(70.58%)重复基元以重复6次出现频率占优;长度为12~20 bp的SSR占63.95%,长度为21~25 bp的SSR占9.14%,总体的平均长度为18.4 bp。随机选取其中50条序列设计引物,通过对福建野生泥东风螺群体(WP)DNA样本进行PCR扩增和分型,结果获得23个多态性位点,等位基因数目为2~7个不等,期望杂合度(Ne)为0.190~0.937,观察杂合度(No)为0.065~0.936,多态性信息含量(PIC)为0.061~0.777,有4个位点显著偏离哈迪温伯格平衡(Hardy-Weinberg equilibrium, HWE) (P<0.05)。对野生群体和养殖群体(BP)遗传多样性分析显示,野生群体和养殖群体的平均Ne分别为0.491和0.544,平均No分别为0.477和0.564,平均PIC分别为0.541和0.407。Fis结果显示,野生群体和养殖群体分别有13个和9个位点杂合子过剩。群体间遗传分化指数(Fst)为0.001~0.655,平均值为0.053 (0.05相似文献   

4.
为了深入了解引进溪红点鲑种质遗传结构状况,本研究利用溪红点鲑转录组数据设计四核苷酸重复微卫星引物1 081对,选择其中200对进行引物合成,经过筛选鉴定共获得111个特异性好且扩增效率高的微卫星标记,用其中27个多态性标记比较分析了溪红点鲑引进群体和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结果显示,27个微卫星位点在2个群体中共检测到171个等位基因,多态性信息含量(PIC)为0.426 0~0.877 4,平均为0.673 1,其中23个位点高度多态(PIC≥0.5)。引进群体和养殖群体的平均等位基因数(Na)分别为5.555 6和4.444 4;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分别为3.914 5和3.108 2;平均观测杂合度(Ho)分别为0.356 2和0.265 0;平均期望杂合度(He)分别为0.700 2和0.621 0;平均PIC分别为0.640 9和0.555 5。引进群体和养殖群体的遗传参数t检验结果显示,养殖群体的5项遗传多样性参数均显著或极显著低于引进群体,表明尽管溪红点鲑养殖群体的PIC仍处于高度多态水平(PIC≥0.5),但是经过多代群体自繁,已经出现等位基因严重富集的现象。经Bonferroni校正的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显示,在引进群体和养殖群体中分别有8个和4个位点尚未偏离平衡,且多数位点表现为杂合子缺失。2个群体间具有高度遗传分化(Fst=0.164 2),遗传相似系数为0.582 2,遗传距离为0.540 9,表明引进和养殖溪红点鲑群体间存在显著遗传分化。  相似文献   

5.
采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银鲴(Xenocypris argentea)肝脏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筛选微卫星标记并进行多态性检验。共获得7 272个微卫星位点。随机选取48个4碱基以上重复类型的SSR位点进行引物设计和PCR验证,有47对可以扩增出清晰稳定的条带。在上述47个位点中随机选择26对在洞庭湖银鲴群体中进行多态性分析,结果表明,具有多态性的微卫星引物为21对。不同多态位点得到的等位基因数范围为3~15,平均基因数为7.29±3.94,观测杂合度(Ho)、期望杂合度(He)、多态信息含量(PIC)以及香浓-威尔指数(H)平均值分别为0.532 7±0.211 4、0.613 6±0.196 4、0.564 6±0.198 0和1.302 0±0.577 9。21个微卫星位点中,有6个显著偏离哈代-温伯格平衡(Hardy-Weinberg equilibrium,HWE)。  相似文献   

6.
利用SSRHunter软件对现已公布的鲇形目(Siluriformes)中胡鲇科(Clariidae)和鲇科(Siluridea)共2002条EST(Expressed Sequence Tag)序列筛选兰州鲇(Silurus lanzhouensis)微卫星标记,并分析其序列丰度和分布特征。结果共发现209个微卫星序列,占整个ESTs数据库的10.44%;其中三碱基重复序列数量最多,占ESTs数据库中发现微卫星序列总数的35.62%;二、四、五、六碱基重复序列分别占微卫星序列总数的28.31%、25.57%、7.76%、2.74%。根据侧翼序列,设计125对引物,随机选取58对进行扩增鉴定及多态性筛选。结果显示29对引物能稳定扩增,16对引物具有多态性,每个位点等位基因数2~7个(平均3.75),观测杂合度(Ho)0.133 2~0.732 2(平均0.405 1),期望杂合度(He)0.198 2~0.848 3(平均0.560 2),多态信息含量(PIC)0.124 1~0.794 5(平均0.506 5)。研究表明,借用已有鲇形目鱼类ESTs数据库筛选到的兰州鲇微卫星标记质量较好,可为兰州鲇种质资源保护、微卫星连锁图谱构建、经济性状的QTL定位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利用MISA软件挖掘长江刀鲚(Coilia ectenes)肌肉和肝脏转录组中的微卫星标记,为刀鲚选育群体的种质资源评估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奠定基础。结果显示,从71869条Unigenes中共获得33896条重复单元长度为1~6碱基的微卫星序列;刀鲚转录组中不同类型微卫星的重复基序具有不同的分布特征,其中,单核苷酸重复、二核苷酸重复和三核苷酸重复为主要的微卫星重复类型,分别占总微卫星数目的34.94%、49.47%和13.34%;不同微卫星重复类型的优势重复基序亦有所不同,其中,A/T为单核苷酸重复基序的优势重复基序占86.25%,AC/GT为二核苷酸重复基序的为优势重复基序占75.25%,AGG/CCT为三核苷酸重复基序的优势重复基序占28.57%;不同微卫星重复基序核苷酸的数量和重复次数亦有所不同,重复次数伴随着重复单元中核苷酸数量的增加而呈现降低的趋势;从100对四核苷酸重复的SSR引物中筛选获得了16对多态性微卫星标记,并以此为基础,对长江刀鲚选育群体(F3)的遗传学特征进行了初步评估,结果显示,长江刀鲚选育群体F3的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平均观测杂合度(Ho)、平均期望杂合度(He)和Shannon多样性指数I分别为1.7580、0.3414、0.3977和0.6278。以上结果表明,基于刀鲚转录组数据批量开发微卫星是切实可行的,所开发的多态性微卫星标记能够应用于长江刀鲚选育群体的遗传背景评估和进一步的遗传育种研究。  相似文献   

8.
采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兴国红鲤(Cyprinus carpio var.singuonensis)垂体和性腺等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筛选微卫星标记并分析其组成及特征。结果显示:共获得13 652个微卫星标记,对所得位点进行分类,单核苷酸重复类型占47.86%,二、三、四、五、六核苷酸重复类型所占比例分别为34.43%、16.32%、1.25%、0.12%以及0.02%。随机选取30个SSR位点进行PCR验证,有20对可以扩增出清晰稳定的条带。在24个兴国红鲤个体中对上述位点进行多态性分析,结果表明,具有多态性的微卫星引物为9对。不同位点得到的等位基因范围为2~4,平均等位基因数为3.111 1±0.993 8,观测杂合度(Ho)、期望杂合度(He)以及多态信息含量(PIC)平均值分别为0.597 2±0.233 2、0.539 7±0.178 0和0.467 2±0.172 1。9个微卫星位点中,有4个显著偏离哈代-温伯格平衡(Hardy-Weinberg equilibrium,HWE)(P0.05)。Illumina高通量测序提供了一种直观、高效开发微卫星标记的方法,所选兴国红鲤群体遗传多样性维持较好。  相似文献   

9.
利用Roche 454 GS FLX平台测序技术进行了钝吻黄盖鲽微卫星引物筛选,并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对得到的5641个微卫星位点进行类比分析,得到247种多态性位点,其中完美型占52.22%,非完美型占20.24%,复合型占27.54%,(AC)n、(AG)n两碱基重复类型的比例是44%,重复次数在10次以上的占总数的87.5%。随机选取11个位点的微卫星引物,采用5个野生个体,利用荧光标记和毛细管电泳进行多样性评价,4个位点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不同位点得到的等位基因范围为3?8,平均等位基因数为5.0。平均观望杂合度(Ho)、平均期望杂合度(He)及平均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分别为0.588、0.788和0.670。结果表明,454 GS FLX提供了一种直观、高效开发微卫星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利用 Roche 454 GS FLX 平台测序技术进行了钝吻黄盖鲽微卫星引物筛选,并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对得到的5641个微卫星位点进行类比分析,得到247种多态性位点,其中完美型占52.22%,非完美型占20.24%,复合型占27.54%,(AC)n、(AG)n 两碱基重复类型的比例是44%,重复次数在10次以上的占总数的87.5%。随机选取11个位点的微卫星引物,采用5个野生个体,利用荧光标记和毛细管电泳进行多样性评价,4个位点偏离 Hardy-Weinberg 平衡,不同位点得到的等位基因范围为3?8,平均等位基因数为5.0。平均观望杂合度(Ho)、平均期望杂合度(He)及平均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分别为0.588、0.788和0.670。结果表明,454 GS FLX 提供了一种直观、高效开发微卫星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南海鸢乌贼的遗传差异:种群分化还是种间分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利用线粒体ND2、COI和16SrDNA序列,对2012年9月至2015年9月采自南海的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样本进行了种群遗传结构的分析。系统发育关系显示鸢乌贼中型群和微型群各自形成了单系群分支,而分支内没有形成与地理群体或季节群体对应的支系。分子方差分析同样表明,地理群体或季节群体之间不存在明显的遗传分化,而中型群和微型群之间具有极显著的遗传分化(FST=0.94092~0.9899, P<0.0001)。遗传多样性分析显示,鸢乌贼中型群和微型群均呈现出较高的单倍型多样性(0.9465和0.8545)和较低的核苷酸多样性(0.0051和0.0021),中型群的遗传多样性指数要高于微型群。基于ND2、COI和16SrDNA序列计算的中型群和微型群之间的遗传距离分别达到了14.0%、9.6%和8.8%,远大于类群内的遗传分化(平均<1%)。研究结果表明,南海鸢乌贼存在分布高度重合且有显著遗传分化的两个种群,即中型群和微型群。中型群和微型群之间的遗传差异达到了种间分化的水平,提示体型较大、具有背部发光器的中型群鸢乌贼(典型鸢乌贼)与体型较小、背部发光器缺失的微型群鸢乌贼可能是两个相互独立的种类。  相似文献   

12.
为优化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活体运输的条件,对大黄鱼的生态冰温进行探索。分析鱼水质量比和暂养时间2个因素对大黄鱼保活时间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设计3因素3水平的正交试验,以期找到大黄鱼保活的适合条件。研究结果显示:大黄鱼的生态冰温为-2℃~7℃;鱼水质量比及暂养时间对大黄鱼保活时间均有显著影响(P<0.05);在温度为5℃~7℃、鱼水质量比为1∶4、暂养时间为48 h的条件下进行保活,保活时间可超过19 h。本研究结果可为大黄鱼活体运输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不同养殖模式对虎龙杂交斑(E.fuscoguttatus♀×E.lanceolatus♂)生长、消化酶活性及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选取初始体质量为(143.22±12.48)g的健康虎龙杂交斑鱼种360尾,随机分为3个组: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A组)、池塘网箱养殖模式(B组)、流水养殖模式(C组),进行为期56 d的养殖试验。结果显示:B组的存活率、体质量增长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A组和C组(P<0.05),生长激素(GH)、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水平也显著高于A组和C组(P<0.05),其饲料系数(FCR)显著低于A组和C组(P<0.05);B组肠道的淀粉酶和脂肪酶的活性显著高于A组和C组(P<0.05),B组和C组的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A组(P<0.05);B组血清丙二醛含量显著高于A组和C组(P<0.05),A组血清溶菌酶含量和超氧化岐化酶活性显著高于B组和C组(P<0.05)。研究表明:池塘网箱养殖模式能更好地促进虎龙杂交斑的生长和消化,工厂化养殖模式则更有利于提高鱼的免疫力。  相似文献   

14.
利用气相色谱法同时测定了山东沿海主要养殖区贝类[四角蛤蜊(Mactra veneriformis)、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decussatus)、长牡蛎(Ostrea gigas)等]体内有机氯农药(organochlorine pesticides,OCPs)、多氯联苯(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PCBs)等15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POPs)的含量,与国内外的调查结果进行了比较,并对污染物在贝类体内的残留水平、空间分布及季节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采用美国环保署(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EPA)推荐的方法进行了风险评价。结果显示,贝类中六六六(hexachlorocyclohexane,HCHs)、滴滴涕(dichlorodiphenyl trichloroethane,DDTs)、PCBs的质量分数分别为n.d.~17.6μg·kg^–1、2.68~66.7μg·kg^–1和n.d.~36.8μg·kg^–1(湿质量,下同)。所有贝类中HCHs均符合国家标准《海洋生物质量》中一类生物质量评价标准;73%的贝样中w(DDTs)介于一类标准与二类标准之间。所有样品OCPs和PCBs均未超过中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的标准限值。致癌风险在可接受范围内,没有接触风险。与国内外部分沿海海域贝类相比,山东沿海养殖贝类中HCHs、DDTs和PCBs的含量均处于中等水平。  相似文献   

15.
以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室内工厂化流水养殖(IIFA)为对照组,通过养殖场凡纳滨对虾循环水养殖(RAS)试验(85 d)比较不同养殖模式对凡纳滨对虾的生长性能、养殖水体水质影响,探究循环水养殖系统(RAS)的硝化效率变化。结果显示:RAS的凡纳滨对虾存活率(74.58%±1.74%)、饲料转化率(70.56%±3.82%)、产量(3.91±0.49 kg/m^3)显著高于IIFA的凡纳滨对虾存活率(66.90%±3.80%)、饲料转化率(67.14%±3.25%)、产量(3.47±0.42 kg/m^3)(P<0.05)。对虾RAS可以将养殖水体化学需氧量(COD)、氨氮(NH_4^+-N)和亚硝酸盐氮(NO_2^--N)质量浓度稳定在较低水平(5.92、0.60和1.14 mg/L);对照组的COD呈现上升趋势,最高升至15.37 mg/L,NH_4^+-N和NO_2^--N质量浓度在较大范围(0.20~2.90 mg/L和0.19~6.97 mg/L)内波动。然而,对虾RAS养殖水体NO_3^--N和总氮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最高分别升至25.98和33.55 mg/L;对照组养殖水体NO_3^--N(0.94~2.85 mg/L)和总氮(5.95~14.01 mg/L)质量浓度变化则相对较小。对虾RAS对养殖水体硝化作用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NH_4^+-N和NO_2^--N去除率分别为23.78%~91.43%和0~27.76%,NO_3^--N累积率则稳定在一定范围(0.57%~4.30%)。研究表明,对虾RAS的应用可有效控制凡纳滨对虾养殖水体关键水质指标,有利于对虾存活率的提高和养殖产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虾拖网网囊对刀额新对虾(Metapenaeus ensis)的选择性,2014—2017年于南海海域使用套网法和裤网法对2组菱目网囊(D25和D30)和6组混目网囊(S35+D18、S25+D25、S30+D25、S35+D25、S35+D30和S35+D35)进行选择性试验。以SELECT模型为基础框架,以logsitic曲线为模型,使用极大似然估算法估算单网次和联合网次下网囊对刀额新对虾的选择性。结果表明,菱目网囊D25和D30对刀额新对虾的选择性很差,逃逸数量很少;套网法试验中,混目网囊S35+D18、S25+D25、S30+D25和S35+D25对刀额新对虾的平均50%选择体长(L50)分别为51.52 mm、60.84 mm、63.21 mm和64.53 mm,平均选择范围(SR)分别为16.48 mm、14.31 mm、12.84 mm和9.75 mm;裤网法试验中,混目网囊S35+D25、S35+D30和S35+D35对刀额新对虾的平均L50分别为75.43 mm、82.38 mm和95.39 mm,平均SR分别为6.93 mm、6.39 mm和20.44 mm,平均相对作业强度(p)分别为0.51、0.52和0.64。综合南海区刀额新对虾的首次性成熟体长(80 mm)和网囊选择性等多方面因素,认为S35+D30网囊的选择性较好,研究结果可为南海海域虾拖网的渔具管理和刀额新对虾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天津是国内工厂化海水养殖发展最快的区域之一,近几年随着天津滨海新区地下水的限采以及环保部门对养殖尾水排放的严格控制,海水工厂化养殖面临新的挑战。天津海水养殖发展一直受到土地和海水资源短缺因素的制约,天津海岸线为浅滩泥底潮汐带,海水比较浑浊,且工业污水和城市污水排放以及渤海和黄海较低的海水交换率造成海水富营养化。天津的气温变化大,适合室外露天养殖的时间短,但天津周边鲜活海产品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其丰富的地热资源及盐田卤水条件,促进了天津集约化的工厂化海水养殖的发展。回顾了天津海水工厂化养殖的发展历史,介绍了工厂化养殖设施装备的主要特点,分析、提出了海水工厂化养殖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8.
养殖密度是影响养殖水体水质和鱼类生长性能的重要因素。通过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循环水养殖试验和硝酸盐氮急性处理试验,分别研究不同养殖密度(12.5~20.0 kg/m^3)和不同硝酸盐氮质量浓度(1.0、25.0、100.0和150.0 mg/L)对养殖水体水质、红鳍东方鲀生长性能、应激反应和抗氧化状态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养殖密度对红鳍东方鲀养殖水体的pH、氨氮和亚硝酸盐氮质量浓度无显著性影响,但较高密度会导致硝酸盐氮质量浓度显著升高,最高升至24.5 mg/L。在较高养殖密度条件下,红鳍东方鲀的生长性能(终体质量、特定增长率和饲料转化率)和抗氧化能力(总抗氧化能力、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较弱,但其脂质过氧化(丙二醛)和应激反应(葡萄糖、乳酸和皮质醇)较强。此外,在硝酸盐氮急性处理试验中,红鳍东方鲀未出现死亡。当硝酸盐氮质量浓度为100.0和150.0 mg/L时,红鳍东方鲀抗氧化能力较弱,而应激反应较强。综上,当养殖密度为16.5 kg/m^3时,红鳍东方鲀的生长和抗氧化状态较好,且应激压力较小,这表明在较高密度条件下,养殖水体硝酸盐氮质量浓度的升高不是引起鱼类生长抑制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鱼道是解决拦河筑坝阻隔鱼类洄游的重要手段之一。为了满足兴建峡江水利枢纽工程后洄游鱼类上溯的要求,保护赣江水生生态环境的完整性,减缓工程对鱼类种群遗传交流的影响,针对峡江水利枢纽实际情况制定了鱼道过鱼方式。鱼道采用垂直竖缝式结构设计,由上游鱼道(出口段)、坝体过鱼孔口、下游主、副鱼道(进口段)、集鱼系统及连接段组成,设计主要过鱼季节为4-7月,流速0.7~1.2 m/s。采用仪器监测与人工观察相结合的方式对峡江鱼道过鱼效果进行了初步监测。监测结果显示:2017年监测到过鱼总数67.8万尾,其中上行占41.67%;期间共监测到22种鱼类,共计4目、7科、18属,以小型鱼类为主,如贝氏(Hemiculter bleekeri)、三角鲂( Megalobrama terminalis)、银鲴(Xenocypris argentea)、银鮈(Squalidus argentatus);不同季节过鱼数量不同,其中以二季度最多,占总数49.17%,过鱼数量以7月最多;过鱼数量昼夜差别大,以上午10:00至下午16:00是过鱼数量最多;与国内其他鱼道相比,峡江鱼道过鱼数量较多,过鱼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0.
基于局部化双向LSTM和状态转移约束的养殖水质分类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养殖水质对水产养殖的产出和收益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提前预测水质状况可以提高治理水平,从而减少水产养殖的损失。以南美白对虾(俗称白肢虾)日常养殖水质为研究对象,选取温度(T)、pH、溶氧(DO)、盐度、氧化还原电位(ORP)、亚硝酸盐氮(NO^-_2-N)和氨氮(NH^+_4-N)作为水质数据特征,提出基于局部化双向LSTM(CovBiLSTM)和状态转移约束的水质预测模型(CovBiLSTMST)。首先使用双向LSTM网络接收历史水质数据序列信息的输入,然后利用卷积函数和最大池化技术(Max pooling)来挖掘双向LSTM网络不同单元输出数据之间的关系,对历史不同时间的水质数据进行融合,最后采用Softmax分类器来预测水质状况,同时利用状态转移约束条件来提高预测的准确率。通过对比试验,分别证明了局部双向化LSTM和状态转移约束对水质预测的有效性。与基于LSTM的预测方法相比,评价指标分类准确率和召回率分别提高5%和4%。研究表明:基于局部化双向LSTM(CovBiLSTM)网络模型的水质预测算法比基于其他模型的预测算法能更准确预测南美白对虾的水质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