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研究愈合期不同光照强度对黄瓜嫁接苗定植前质量的影响,旨在为黄瓜嫁接愈合光照的精确化调控提供参考依据.试验将嫁接愈合分为1~3d、4~6d、7~10d3个时段,分别给予6种不同光照强度梯度处理.结果表明,愈合期在45-90-135μmol·m-2·s-1的光照强度梯度下嫁接苗地上部与地下部形态生长显著提升,形态综合指标最...  相似文献   

2.
以冀鹰椒6号朝天椒幼苗为试验材料,以自然光为CK,设置LED灯2种光质(红光∶蓝光=3∶1、红光∶蓝光=5∶1)和2种光强(100、150μmol·m~(-2)·s~(-1))双因素试验,研究了不同光强及光质配比模式的LED光源对辣椒幼苗生长和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光强和光质配比模式LED光源对辣椒幼苗的生长和光合特性有一定影响。在所有处理中,处理Ⅰ(光强100μmol·m~(-2)·s~(-1)+光质红光∶蓝光=5∶1)辣椒幼苗株高、茎粗、叶片数、叶面积、地上地下干物质量、生长速率等生长指标均最高,叶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等指标也最大,处理Ⅰ光源最有利于辣椒幼苗的生长。  相似文献   

3.
不同光质LED灯对黄瓜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3种不同光质(8红1蓝、6红2绿1蓝、6红3蓝)LED灯对黄瓜幼苗生长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8红1蓝(8R1B)LED灯处理下,黄瓜幼苗的株高、茎粗、叶面积、壮苗指数、地上部和全株鲜质量均显著高于另2个处理;而6红3蓝(6R3B)LED灯处理下,黄瓜幼苗根系活力和叶片的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含量及净光合速率均显著高于另2个处理,该处理黄瓜幼苗的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叶绿素a含量、叶绿素a/b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4.
为筛选黄瓜嫁接苗愈合期间的适宜光质条件,利用LED光源调制不同光质比例,以白光(W)为对照,探究了嫁接愈合期间红光(R)、蓝光(B)和红蓝混合光(RB,红光光照度∶蓝光光照度=7∶3)对黄瓜嫁接苗生长及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B处理可显著促进茎秆及叶柄伸长,叶片伸展,增加嫁接苗全株鲜质量、干质量及可溶性蛋白含量;RB处理有利于嫁接苗单位叶面积的叶片干质量(LMA)及迪克森质量指数(DQI)等幼苗质量评估指标的提高;W及RB处理下嫁接苗总叶绿素含量与R、B处理相比显著提高,可溶性糖含量显著降低。此外,黄瓜第1朵雌花开放节位以及10、15、20节以内雌花数也受到不同光质处理的影响。RB处理下第1朵雌花开放节位最低,R处理不利于黄瓜嫁接苗雌花的分化。综合来看,红蓝混合光最利于嫁接苗壮苗的培育,提升后期高产潜力,宜作为嫁接苗愈合光质。  相似文献   

5.
以‘新优亮K21’黄瓜为试验材料,采用5种光质(红R、蓝B、红蓝比7R/1B、红蓝比5R/1B、自然光CK)对种子及幼苗进行处理,研究了不同光质对黄瓜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及幼苗抗寒性的影响,以期筛选对黄瓜生长最优的光质。结果表明:R处理下种子发芽率最高,比CK高25.98%,且株高、鲜质量、干质量、根长等指标都随着复合光之中红光所占比例增大而逐渐增大,株高以R处理最高,比CK高1.23cm;茎粗以7R/1B处理最好,比CK高0.43mm;根长以7R/1B处理最大,比CK长1.00cm;幼苗经低温处理后,各处理相对叶绿素含量、电解质渗透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及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发生变化,且在处理第5天存在显著性差异,抗寒性表现最优的光质为5R/1B。综合以上情况得出,对黄瓜生长发育最优光质处理为5R/1B和7R/1B。  相似文献   

6.
LED光强和光质对“余干”辣椒幼苗生长和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余干"辣椒幼苗为试材,设置3种光强(50、100、150μmol·m~(-2)·s~(-1))和2种光质(红光和蓝光)的双因素试验,研究了LED不同光强和光质对其生长和形态的影响,为"余干"辣椒工厂化育苗提供一定的基础数据。结果表明:光质和光强对"余干"辣椒幼苗的生长影响显著,且光强与光质存在交互作用;继续分析单因素光强和光质对"余干"辣椒幼苗生长的影响表明,中强光100μmol·m~(-2)·s~(-1)下幼苗的株高、茎粗、叶片数、分枝数和茎间距均显著提高;不同光质处理中,红光显著提高了幼苗的株高、分枝点高、茎间距、叶长、叶宽以及地上鲜重,蓝光显著提高了分枝数,红∶蓝=8∶1复合光下幼苗生物量介于红光与蓝光之间。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北方高寒地区普通日光温室内增施CO_2对温室嫁接黄瓜生长及光合特性的影响,以白籽南瓜和黑籽南瓜嫁接的黄瓜为材料,设CO_2(600±50)μL/L(B1)、(800±50)μL/L(B2)、(1 000±50)μL/L(B3)、(350±50)μL/L(CK)4个浓度。试验结果表明,同一生育期内,随着CO_2浓度增加,白籽南瓜和黑籽南瓜嫁接的黄瓜株高、茎粗、叶面积、叶片叶绿素SPAD值和净光合速率均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总体表现为B2处理B3处理B1处理CK,即(800±50)μL/L为最适宜CO_2施用量;CO_2加富可以促进白籽南瓜和黑籽南瓜嫁接黄瓜苗生长,但2种嫁接黄瓜对CO_2敏感性不同,黑籽南瓜嫁接的黄瓜形态指标、叶片叶绿素SPAD值和净光合速率明显优于白籽南瓜嫁接的。  相似文献   

8.
采用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 diode,LED)光源,以自然光照为对照,研究红光、蓝光、白光、红蓝组合光(R/B=8/2、7/3)对黄瓜幼苗生长和形态特征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单一红、蓝光处理下黄瓜幼苗生长不良;红蓝组合光处理的黄瓜幼苗生长较单一红、蓝光有明显的优势;红光处理对黄瓜幼苗的株高、叶面积增加上表现突出,单色蓝光对黄瓜幼苗茎粗、生物量的影响比较大,R/B=7/3处理的黄瓜幼苗茎粗、叶面积、干物质增加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是适宜黄瓜幼苗生长的最佳红/蓝光配比。  相似文献   

9.
以黄瓜为试材,采用发光二极管(LED)作为光源,在不同温度下以普通荧光灯为对照,研究纯红光(R)、纯蓝光(B)、红蓝混合光(R/B=5∶5、6∶4、7∶3)对黄瓜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单一色光处理下黄瓜幼苗生长不良;综合各性状表现,在光强270μmol·m~(-2)·s~(-1)、14h·d~(-1)光周期条件下,当温度控制在8h·d~(-1) 30℃、16h·d~(-1) 23℃时,红蓝光混合配比7∶3处理有利于黄瓜幼苗生长;当温度控制8h·d~(-1) 32℃、16h·d~(-1) 26℃条件下,红蓝光混合配比6∶4的处理有利于黄瓜幼苗生长。  相似文献   

10.
以‘青玉’黄瓜为试材,采用温室栽培的方法,探究了4种光质(全光谱、R∶B=3∶1、R∶B=3∶2和R∶B=3∶3)对黄瓜生长、光合色素和抗氧化酶活性、丙二醛(MDA)含量、果实品质及产量的影响,以期为冬季日光温室黄瓜栽培中补光技术的优化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与不补光对照相比,各处理均可增加黄瓜株高、茎粗、叶面积以及叶片数,提高叶片中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及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降低MDA含量,提高黄瓜果实中维生素C、可溶性蛋白质和可溶性糖含量,同时对黄瓜产量亦有提高作用。其中R∶B=3∶3或3∶2可显著促进黄瓜生长,株高增加16.1%和16.8%,茎粗增加4.4%和5.6%,叶片数增加11.0%和12.1%,叶面积增加4.3%和6.2%,且可显著改善黄瓜果实品质和产量,黄瓜维生素C、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增加12.3%、25.6%、11.2%和12.3%、34.4%、12.1%,产量提高7.8%和8.8%。综上所述,LED红蓝配比为3∶3或3∶2是日光温室黄瓜种植的有效光质。  相似文献   

11.
不同红蓝LED光照强度对叶用莴苣生长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叶用莴苣品种永荣为试验材料,探讨了光照强度为100 μmol?m-2?s-1(RB100)、200 μmol?m-2?s-1(RB200)和300 μmol?m-2?s-1(RB300)的红蓝LED光源对叶用莴苣生长与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其他处理相比,RB100处理叶用莴苣植株高度、叶面积、根长、比叶面积等形态指标及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增加|RB300处理叶用莴苣中VC含量最高,硝酸盐和叶绿素含量最低。结果表明:300 μmol?m-2?s-1光照强度有利于提高叶用莴苣的品质,而100 μmol?m-2?s-1光照强度有利于叶用莴苣的生长。  相似文献   

12.
果树对光环境变动的生理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片光合作用是果树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基础,我国目前90%的苹果园采用乔砧密植栽培模式,树冠郁闭,内膛光照恶化,产量品质下降,成为制约我国苹果品质提升和产量增加的重要瓶颈。该文综述了果树栽培生理过程中光环境变动的重要意义,分析了光照强度、光质和光环境变动对叶片功能和光合生理的影响,介绍了目前光合作用分析技术的新进展,并对未来果树对光环境变动生理响应方面应该开展的研究内容进行了阐述,以期为揭示果树适应动态光强的机理以及我国现阶段乔砧密植果园树形改造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以阔叶空心菜为试材,研究蕹菜芽苗菜对LED 光强和光质的生长响应。结果表明:绿化阶段结束时处理L7000RBW4∶1∶1(光强7 000 lx,红光∶蓝光∶白光为4∶1∶1)的脱壳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光强为7 000 lx 时,3 种光质处理的蕹菜芽苗菜可食部分干质量均显著高于白光对照;光照强度过高显著影响叶绿素的累积,高光强(L11000)下的叶绿素a、叶绿素b 含量及叶绿素总量随红光比例的增加而降低,同时子叶白化现象越发明显;不同光强条件下,3 种光质处理的抗坏 血酸含量均随着红光比例的增加而降低,而可溶性糖含量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L7000RBW4∶1∶1 在本试验条件下表现最佳,是较适宜蕹菜芽苗菜工厂化生产的LED 光源配方。  相似文献   

14.
以卡特琳娜和佳源大粉番茄为试材,研究了在北方日光温室长季节栽培条件下不同类型番茄品种株型特征及其对植株各叶层光照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番茄植株具有自我调节叶片生长形态以适应环境的能力,这种能力品种间差异显著。卡特琳娜冬季叶片稀疏,中部叶片平展,株型紧凑,春季节间缩短,叶片密度加大,具有良好的光适应性。佳源大粉株型稳定,自我调节能力较差。优越的株型可以增加透光率,使植株的中、下部叶片处于良好的受光状态。  相似文献   

15.
金叶植物色素含量对光强的响应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14种金叶植物为试材, 测定了各自的光饱和点、光补偿点, 分析了叶片中的色素组成及含量, 同时探讨了叶片色素变化对光照强度的响应。研究结果显示: 供试金叶植物叶片的总叶绿素含量(Chl. 普遍偏低, 叶绿素/类胡萝卜素(Chl. /Car.) 比值低于绿叶植物; 同一枝条随着叶位的降低, Chl.和Chl. /Car.值均呈上升趋势, 叶色加深。金叶植物的叶色表达受环境光强影响, 在强光下叶色金黄, 弱光下由于叶绿素含量增加, 导致叶色转变为黄绿。根据叶片色素变化对光强响应的敏感程度, 将供试金叶植物分为光强不敏感型、光强敏感型、光强高度敏感型3类: 光强不敏感型的有金叶红薯和金叶绿萝, 光强敏感型的有金叶珊瑚朴、金叶皂荚、金叶国槐、金叶风箱果、金叶红瑞木、金叶女贞、金山绣线菊、金叶小檗, 光强高度敏感型有金叶接骨木、金叶莸、金叶连翘。  相似文献   

16.
为了全面了解各种设施的透光率,探究设施内部光照度的变化规律,研究了不同时期不同设施内部光照度的日变化。研究结果表明,试验所用的5种设施均呈抛物线变化,从3月到5月各设施内部光照度逐渐增加;各设施透光率日变化较小,但随时间推移,玻璃温室的平均透光率略有增加,其他设施的平均透光率变化不大,各设施内部光照度大小顺序为:小拱棚>单膜棚>双膜棚、连栋温室>玻璃温室。  相似文献   

17.
蓝光和红光对菊花生长和开花的影响   总被引:39,自引:3,他引:36  
魏胜林 《园艺学报》1998,25(2):203-204
蓝光光质下培育的菊花比自然光下培育的菊花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叶片氨基酸总量、糖类含量分别提高24.6%、39.7%、32.0%、8.9%。蓝光光质有利于菊花茎叶生长和侧枝产生,形成丰满株形,并能提前花期12d。  相似文献   

18.
新型蔬菜穴盘育苗基质的特性及应用效果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废弃中药渣为主要原料,经加工处理研制成有机全营养型蔬菜穴盘育苗轻基质,从根本上解决了常规轻基质育苗需浇营养液的技术难点,操作简便。与常规轻基质育苗相比,秧苗生长健壮。地下部及全株干物重增加。光合能力增强;秧苗带基质定植,改善了根际微环境,增加了土壤有机质,蔬菜增产幅度为15%—30%。  相似文献   

19.
北美蓝云杉不同种源幼苗对光照敏感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光对4个种源的蓝云杉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光处理显著促进了蓝云杉的生长和生物量的增加,尤其是4号种源在光照处理下侧根平均18.3条,而对照只有4.8条.在不同的光照时间处理,20 h光照处理的蓝云杉高生长最佳,平均高迭5.51 cm,而在16 h光照下只有4.37 cm.不同的处理中,4个种源之间存在显著差异,1号为最优种源,其平均高为5.30 cm,而2号的平均高仅为4.36 cm.  相似文献   

20.
Research over the last three decades has shown that indoor plants can reduce most types of urban air pollutants, however there has been limited investigation of their capacity to mitigate elevated levels of CO2. This study profiled the CO2 removal potential of eight common indoor plant species, acclimatised to both indoor and glasshouse lighting levels, to develop baseline data to facilitate the development of indoor plant installations to improve indoor air quality by reducing excess CO2 concentration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with the appropriate choice of indoor plant species and a targeted increase in plant specific lighting, plantscape installations could be developed to remove a proportion of indoor CO2. Further horticultur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will be required to develop optimum systems for such installations, which could potentially reduce the load on ventilation syste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