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以粳型超级稻常规品种南粳44和杂交品种常优1号为材料,在机械插秧条件下,研究施氮量(0、90、180、270、360 kg/hm2)对粳型超级稻主要米质性状及淀粉粘滞谱(RVA谱)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对两个品种的稻米加工品质、营养品质、蒸煮食味品质及淀粉RVA谱3个曲线峰值的影响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对淀粉RVA谱其他特征参数的影响因不同品种而异;常优1号的外观品质指标(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对氮肥施用量的反应较南粳44表现敏感,增加施氮量使杂交粳稻外观品质变差。随施氮量的增加,两个品种的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精米蛋白质含量呈增加趋势,而稻米的直链淀粉含量、食味值和淀粉RVA谱曲线峰值(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和冷胶黏度)呈现下降趋势。表明增施氮肥在提高粳型超级稻加工和营养品质的同时,降低了稻米食味品质,并使稻米淀粉粘性变劣。  相似文献   

2.
干湿交替灌溉耦合施氮量对水稻根系生长和产量形成有重要影响,但其对籽粒灌浆生理的影响,以及与根系生理的关系尚不明确。为探讨干湿交替灌溉和施氮量对水稻籽粒灌浆、籽粒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和激素含量变化及其根系生理的影响,以超级稻品种南粳9108为材料,大田种植,设置常规灌溉(conventional irrigation, CI)和干湿交替灌溉(alternate wetting and drying, AWD)2种灌溉方式及5个施氮水平,全生育期不施氮肥(0N)、全生育期施氮肥90 kg hm-2(90N)、全生育期施氮肥180 kg hm-2(180N)、全生育期施氮肥270 kg hm-2(270N)和全生育期施氮肥360 kg hm-2(360N)。结果表明:灌溉方式与施氮量存在显著的互作效应,干湿交替灌溉增加了南粳9108籽粒最大灌浆速率和平均灌浆速率,提高了籽粒中蔗糖合成酶、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淀粉合成酶、淀粉分枝酶的活性和玉米素+玉米素核苷、3-吲哚乙酸、脱落酸的含量,增加了花后根系氧...  相似文献   

3.
基肥配比和拔节期追氮对糯玉米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为明确糯玉米淀粉糊化特性在不同肥料处理下的变化, 从而改良淀粉的糊化特性, 以糯玉米品种苏玉糯4号为材料, 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 研究了不同基肥处理(纯N 75 kg hm-2、纯N 75 kg hm-2 + K2O 70 kg hm-2、纯N 75 kg hm-2 + P2O5 65 kg hm-2和纯N 75 kg hm-2 + P2O5 65 kg hm-2 + K2O 70 kg hm-2)和拔节期追氮(0、150和300 kg hm-2)对糯玉米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和仅基施氮相比, 增施磷或(和)钾可显著降低峰值黏度和崩解值, 提高谷值黏度、终值黏度和回复值。随着拔节期追氮量的增加, 峰值黏度、谷值黏度、终值黏度逐渐升高, 回复值先升后降, 而崩解值在追施氮150 kg hm-2和300 kg hm-2时无显著差异, 但均大于不施追肥处理。峰值黏度与谷值黏度、终值黏度、崩解值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0**、0.87**和0.75**), 糊化温度与峰值黏度、谷值黏度和终值黏度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5*、-0.62*和-0.60*)。在适宜基肥的基础上, 增加拔节期追氮量, 可以改良淀粉的糊化特性。在不同肥料处理中, 基施氮或氮磷并拔节期追施纯氮300 kg hm-2及平衡基施氮磷钾并拔节期追施纯氮150 kg hm-2时, RVA谱特征值较为理想(峰值黏度最高且回复值较低)。  相似文献   

4.
施氮量对不同水稻品种氮肥利用率与农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探明施氮量对不同水稻品种产量、氮肥利用率和农艺性状的影响,以适合江苏省种植的12个中粳稻(含籼/粳杂交稻)品种为材料,大田种植,设置0N(全生育期不施氮)、200N(全生育期施纯氮200kg/hm 2)和360N(全生育期施纯氮360kg/hm2)3个施氮量处理,研究各品种产量、氮肥利用率和一些农艺性状的差异。结果表明:甬优2640在3个施氮水平产量均最高,库容量大是其高产的主要原因。其他品种产量对氮肥响应的表现不一。在较低氮(0N、200N)条件下,淮稻13号和武运粳30的产量较高,宁粳1号和扬粳4038的产量较低。在高氮(360N)条件下,宁粳1号和扬粳4038产量较高。在较低施氮量条件下,产量和氮肥利用率较高的品种具有较高的干物质积累量、茎蘖成穗率、叶面积指数、粒叶比及群体生长速率,这些指标可作为筛选氮高效品种的农艺性状指标。  相似文献   

5.
稻米淀粉RVA谱特征及其与理化品质性状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测定了四川地区种植的124个水稻品种的RVA谱特征值及各项理化品质指标, 分析了RVA谱各特征值间, 及其与各项理化品质指标间的相关性, 并分析了不同直链淀粉含量(AC)品种的RVA谱特征值差异, 结果表明, RVA谱6个特征值之间, 最高黏度(PKV)与冷胶黏度(CPV)、回复值(CSV)相关不显著, 热浆黏度(HPV)与崩解值(BDV)相关显著, 其余均相关极显著。AC、胶稠度(GC)与RVA谱6个特征值均极显著相关, 而碱消值(ASV)与RVA谱6个特征值相关均不显著, 说明AC和GC是影响RVA谱特征值的两个重要理化品质指标。不同AC品种间的RVA谱不尽相同, 一般而言, AC越高的品种崩解值越小, 而消减值和回复值越大。  相似文献   

6.
施氮水平和栽插密度对粳稻淀粉RVA谱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19  
以杂交粳稻常优1号和常规粳稻武运粳7号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对粳稻稻米淀粉RVA谱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两供试品种的RVA谱特性存在品种间差异,常优1号的峰值黏度和崩解值较大,冷胶黏度、消减值、回复值和糊化起始温度较低。(2)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对RVA谱特性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而施氮量的影响更大。(3)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再生稻次适宜区播栽期对杂交籼稻淀粉RVA谱的影响,以2个杂交籼稻品种,川优6203和宜香优2115为材料,在四川的隆昌和犍为2个生态点,研究不同生态条件下推迟播栽期对籼稻淀粉RVA谱特征值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栽期的主效应对籼稻淀粉RVA谱特征值存在明显的影响。在再生稻次适宜区,推迟播栽期会导致水稻灌浆期温度降低,日照时长缩短,降雨量减少,从而降低了籼稻淀粉RVA谱的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冷胶黏度和崩解值,提高了消减值以及峰值时间;与再生稻相比,迟播栽期处理具有较大的峰值黏度、崩解值以及较小的冷胶黏度、消减值、回复值、峰值时间和糊化温度。播栽期对籼稻淀粉RVA谱特征值的影响在不同生态点具有差异,与隆昌生态点相比,犍为生态点处理间的峰值黏度、消减值和崩解值差异更为显著。播栽期对不同品种淀粉RVA谱的影响程度不同,宜香优2115的峰值黏度和崩解值比川优6203更容易受到播栽期的影响。从淀粉RVA谱的变化趋势来看,迟播栽期处理的籼稻淀粉RVA谱表现与再生稻更为接近,蒸煮食味品质更高。  相似文献   

8.
旨在筛选出适宜水条播种植的水稻品种。以‘南粳5718’和‘淮稻5号’为材料,采用机械水条播的方式,在麦秸秆还田条件下,用裂区设计,以施氮量为主区,品种为裂区,设置3个施氮量处理,分别为240 kg/hm2(N1),270 kg/hm2(N2)和300 kg/hm2(N3),研究不同施氮量对机械水条播水稻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当增施氮肥可以提高水稻的产量,‘南粳5718’在施氮量270 kg/hm2时,产量构成因素最为协调,产量达到最高;而‘淮稻5号’在施氮量300 kg/hm2时,产量最高。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稻米的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垩白粒率、垩白度和蛋白质含量逐渐增加,直链淀粉含量逐渐降低;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崩解值和最终粘度均呈下降的趋势,消减值逐渐增加。适当增施氮肥可以提高稻米的加工品质和营养品质,但外观品质和食味品质降低。同一施氮水平条件下,‘南粳5718’的产量、加工品质、外观品质及食...  相似文献   

9.
为探明氮肥对花后高温胁迫下小麦籽粒淀粉合成的响应机制,明确氮肥缓解高温胁迫危害的生理机理及适宜运筹措施,本研究于2018—2019年和2019—2020年在山东济南、济阳试验基地进行,以不同耐热性小麦品种济麦44(耐热型)和新麦26(敏感型)为材料,设2个温度水平(对照:CK;花后10~16d高温:H)和3个施氮量(N1:180kg hm-2; N2:240kg hm-2; N3:300 kg hm-2),研究了施氮量对花后高温胁迫后粒重、灌浆特性、蔗糖与淀粉合成及其相关酶活性影响。结果表明,花后高温显著缩短2个品种各施氮处理的灌浆天数,显著降低了籽粒最大灌浆速率、支链淀粉含量、总淀粉含量及支/直比值。花后高温胁迫下,与180kghm-2和300 kghm-2处理相比,240kghm-2处理2个品种旗叶中蔗糖含量最高;同时籽粒中直链淀粉、支链淀粉、总淀粉含量和粒重最高;籽粒中蔗糖合成酶分解方向(SS-I)活性、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S)活性和淀粉分支酶(S...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于2019—2020年以汾酒粱1号为材料,在0、75、150、225、300和450 kg N hm–26个施氮水平下,于花后每隔7 d采集不同穗位籽粒分析其灌浆特性及淀粉形成过程,探究不同氮素用量对高粱籽粒灌浆及单粒淀粉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氮相比施氮75 kg hm–2显著提高了穗粒数和产量,但随施氮量的增加产量没有显著变化;氮素对优势粒(始花日开始2 d内开花的籽粒)和劣势粒(始花日开始5~6 d间开花的籽粒)的单粒重及单粒体积、灌浆特性和单粒淀粉累积的影响趋势基本一致,施氮条件下单粒重、单粒体积和灌浆速率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但不施氮处理的单粒重和单粒体积仍高于各施氮处理,且缺氮显著延长了灌浆活跃期。籽粒淀粉累积速率与参与籽粒淀粉合成的关键酶ADP-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GPase)和可溶性淀粉合酶(SSS)活性显著相关;过量施氮(450 kg N hm–2)灌浆前期籽粒中AGPase和SSS的活性最高,促进了灌浆前期籽粒淀粉累积;施氮75 kg hm–2灌浆前期籽粒中AGPase和...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不同氮素粒肥水平下水稻精米矿质元素含量及蒸煮食味品质的变化,明确蛋白质及蒸煮食味品质与矿质元素间的相关性,以扬稻6号和南粳9108为供试材料,设置3个氮素粒肥水平,分别为对照(N1,0kg/hm 2)、中氮素粒肥(N2,90kg/hm 2)和高氮素粒肥(N3,150kg/hm 2),并对精米中矿质元素含量和稻米蒸煮食味品质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氮素粒肥水平的提高,精米中含氮量提高,大量元素P、K含量和中量元素Ca、Mg含量显著降低,微量元素Fe、Mn、Zn、Cu含量显著增加,Mg/K和Mg/(N·AC·K)表现为降低趋势,蛋白质含量显著增多,直链淀粉含量有所减少,RVA谱特征值中最高粘度、热浆粘度和崩解值逐渐降低,回复值和消减值则呈现出上升的趋势,食味值显著变差。相关分析发现,蛋白质含量与微量元素含量间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大、中量元素含量和食味值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Mg/K和Mg/(N·AC·K)与RVA谱特征值关系密切,有利于蒸煮食味品质的改善。由此可见,生产中应因地制宜地控制后期氮肥在适宜范围内,以提高稻米矿质营养元素含量和蒸煮食味品质。  相似文献   

12.
太湖地区晚粳地方种稻米RVA谱特征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50年代征集的368份太湖地区晚粳稻地方种资源材料(部分种质资源名见表1),系统测定与分析了其稻米RVA谱特征并对其多样性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这些种质资源的稻米RVA谱曲线特征分化明显,种质间差异极显著,呈现从籼性到糯性连续变化的特征,形成4种特征类群(见图2)。绝大多数种质(约51.9%)RVA谱的消减值在300~1 000 cP,属于典型的粳稻品种,为A类型;少量种质(如大红稻、早日黄稻、上海青、苏州青、慢红谷等)具有糯性淀粉RVA谱特征,为C类型;一些种质(如金谷黄、慢白稻、粗营洋晚稻、细叠谷、立更青)表现典型的籼稻淀粉RVA谱特征(D类型);部分种质具有优质的RVA谱特征,即消减为负值(如天下第一种、大青种、黄谷大稻头、摇矮子、余山种等),表明种质的淀粉性质存在明显的差异。各特征值的表型遗传多样性指数均大于1,其中崩解值的遗传多样性指数达2.04。RVA谱各特征值间显著相关,并可用崩解值、消减值2个指标来简化定量描述稻米RVA谱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为探明淮北地区不同机械化种植方式对优质食味粳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以中熟中粳品种南粳2728和南粳505, 迟熟中粳品种南粳9108和南粳3818为材料, 研究毯苗机插和机械直播两种种植方式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茎蘖动态、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及比例、加工品质、外观品质、蒸煮食味品质、营养品质和RVA谱特征值的影响。结果表明, 相同品种, 与机械直播比, 毯苗机插产量显著提高, 因为毯苗机插条件下群体结构合理, 穗数适宜, 茎蘖成穗率高, 中后期叶面积指数大, 叶面积衰减率低, 从而其抽穗后干物质积累量和比例高。毯苗机插种植方式下的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分别增加2.3%~3.1%、1.2%~2.7%和1.8%~3.2%, 但垩白有所增加。同时营养和蒸煮食味品质中的蛋白质含量提高而直链淀粉含量降低, 胶稠度变长, 增加了淀粉RVA谱特征值中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崩解值, 减小消减值, 除南粳2728外, 最终黏度也均提高。相同种植方式下, 与迟熟中粳比, 中熟中粳产量极显著提高, 是因为其抽穗期和成熟期提前, 灌浆结实期日均温度、抽穗后30 d日均温度平均分别提高1.07°C和1.18°C, 所以其各生育期叶面积指数高, 结实期叶面积衰减率低, 抽穗至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和比例高。中熟中粳精米率和整精米率显著提高, 垩白有所提高, 蛋白质含量提高, 直链淀粉含量降低1.5%~5.1%, 胶稠度变长7.0~16.7 mm, 峰值黏度和崩解值提高, 最终黏度和消减值降低。因此, 淮北地区选择中熟中粳优质食味粳稻品种并配套毯苗机插方式是实现粳稻优质、高产和温光资源高效利用最佳生产模式。  相似文献   

14.
稻米淀粉RVA谱特征的亚种间差异初析   总被引:27,自引:3,他引:24  
舒庆尧 McCl.  A 《作物学报》1999,25(3):279-283
用粘度速测仪(RVA)测定了72个水稻品种的淀粉粘滞性谱(RVA谱),发现不同亚种之间RVA谱的特征存在明显差异。表观直链淀粉含量(Apparent Amylose Content AAC)相似的水稻品种,崩解值大小依次为爪哇稻>粳稻>粕稻,而消减值呈相反趋势。在43个釉稻品种中,AAC与RVA谱的热浆粘度、冷胶粘度、消减值和回复值均呈极显著正相关,相  相似文献   

15.
依据地理来源和直链淀粉含量将87份供试粳稻品种(系)划分为江苏普通粳稻、东北粳稻和江苏半糯粳稻3种类型,系统比较了稻米理化性状及淀粉合成主效基因Wx和OsSSIIa序列的差异,以探究其食味品质特征及其形成的分子基础。与东北粳稻相比,江苏普通粳稻的直链淀粉含量偏低,蛋白质含量和糊化温度偏高,而胶稠度和RVA谱特征值相当。与江苏普通粳稻和东北粳稻相比,江苏半糯粳稻具有较低的直链淀粉含量、较大的胶稠度及独特的RVA谱特征。大多数性状变异系数在3种类型粳稻中均较小,仅消减值变异系数较大,说明品种(系)间的稻米回生性存在较大差异而其他性状较为一致。各性状间的相关性在3种类型粳稻中表现不尽相同,说明地理来源和品种特性影响食味品质性状间的相关程度。聚类分析将87份粳稻分为4个类群,江苏普通粳稻与东北粳稻主要分布于类群I和II,且品种间相互交错;类群III由2个江苏普通粳稻品系和1个江苏半糯粳稻(徐稻9号)组成,多数性状值位于普通粳稻与半糯粳稻之间;类群IV中均为江苏半糯粳稻。序列分析表明江苏普通粳稻和东北粳稻中Wxb基因无序列差异,而江苏半糯粳稻在Wxb第4外显子上发生G/A替换,属Wxmp等位基因型;江苏省部分粳稻品种(系)携带OsSSIIa(G-GC)等位基因,从而导致高糊化温度。  相似文献   

16.
高抗性淀粉粳稻新品系稻米淀粉特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比较分析高低抗性淀粉含量水稻品种(系)间淀粉主要特性差异。【方法】利用上海农业科学院最新培育的抗性淀粉含量有极显著差异的粳稻品种(系)“降糖稻1号”和 “金丰”,比较分析了支链淀粉链长分布和稻米RVA谱特征值及淀粉分子结构差异。【结果】结果表明,降糖稻1号短链部分所占相对比率明显低于金丰,而长链部分所占相对比例,明显高于金丰;降糖稻1号的最高黏度值,热浆黏度值,崩解值显著或极显著低于金丰,而消减值极显著高于金丰;淀粉颗粒热稳定性也较金丰高;降糖稻1号淀粉晶体主要为B型晶体和B、V混合晶型,而金丰淀粉主要为A型晶体和A、V混合晶型。【结论】高低抗性淀粉含量水稻品种(系)间支链淀粉的链长分布、直链淀粉含量、稻米RVA谱特性值和淀粉晶体结构有很大的差异,在育种实践中可作为育种选择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7.
水旱种植下多个品种蒸煮品质和稻米RVA谱的比较性研究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0  
研究了多个品种于水旱种植下稻米RVA谱曲线的变化及其蒸煮和营养品质,结果表明:旱种条件下米粉的RVA谱发生明显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最高粘度、崩解值、最终粘度和回复值RVA谱特征值上.根据水、旱种植下稻米淀粉谱的变化特点,将供试品种分为三类,第一类品种是生产上可用于旱作的品种,该类品种旱作下蒸煮和食味品质有变优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攀西地区稻米淀粉RVA谱的影响因子及其垂直变化特点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两年在攀西地区不同海拔的分期播种试验研究表明,在稻米淀粉RVA谱各特征参数中以消减值(SBV)受环境条件的影响最大。栽培地点不同,稻米淀粉的RVA谱有较大差异,最高黏度(PKV)、崩解值(BDV)与种植地的海拔高度和纬度之间,呈三维凸型曲面关系,随着种植地海拔的升高,PKV和BDV先升后降,因此存在高值区域即“最优区”不尽相同,粳型品种“最优区”的海拔高度较籼型品种高。RKV与播种期之间呈二次函数关系,但BDV随播种期的推迟而降低,SBV则随播种期的推迟而升高,因此应适时播种。在气候因子中,PKV、BDV与齐穗后20d的平均温度、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和日照时数正相关,而SBV则相反,不同品种的RVA谱对温度的敏感性不同。  相似文献   

19.
利用改进的基于DNA测序仪的荧光糖电泳法对我国不同品质类型水稻品种和部分外引水稻品种的支链淀粉链长分布特征进行了测定,在尽量排除直链淀粉含量(amylose content,AC)对淀粉理化特性影响的基础上,分析了支链淀粉结构与稻米淀粉理化特性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根据∑DP≤11/∑DP≤24的链长比值,可将50个供试品种的支链淀粉分为I型和II型两种结构类型,I型支链淀粉的链长比值小于0.22,II型支链淀粉的链长比值大于0.26。15个粳稻品种的支链淀粉结构属II型,35个籼稻品种中有15个品种的支链淀粉结构属I型,20个品种属II型。相关分析结果表明,∑DP6~11和链长比值与起始成糊温度(pasting temperature,PT)和相对结晶度(relative crystallinity,RC)呈极显著负相关;∑DP28~34与PT呈极显著负相关,与RC的相关性不显著;∑DP13~24和∑DP39~49与PT呈极显著正相关,与RC呈显著正相关。在糯稻、低AC和高AC品种中,∑DP6~11、∑DP13~24和链长比值与PT的相关性与在全部品种中的相关性一致,与RC的相关性也与全部品种中的相关性基本一致。∑DP28~34与PT在低AC品种中,∑DP39~49与PT在糯稻和高AC品种中、与RC在高AC品种中的相关性也与全部品种中的相关性具有一致性。不同链长范围的支链数量比例与GC(gel consistency)和RVA谱特征值的相关性基本不显著。可见支链淀粉不同链长范围的支链数量比例主要与淀粉的PT和RC相关,而与淀粉的GC和RVA谱特征值关系不密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