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阜新地区人工增雨潜力分析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有效开发空中云水资源,增加地面降水量,利用1981—2010年辽宁省阜新市国家基本气象观测站历史天气资料和降水实况数据,依据人工增雨技术原理,统计、分析阜新地区云水资源分布特征和人工增雨潜力,并对人工增雨对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阜新地区年均拥有云水资源总量238.4×108 m3,而实际年均降水量只有471.8mm,相当于水资源量47.2×108 m3,仅为所拥有云水资源总量的16.5%,可见阜新地区具有较大的人工增雨潜力;(2)利用本研究建立的适合阜新地区人工增雨的天气模型和技术指标,开展具有针对性的12次人工增雨作业试验,增雨效率平均为18.3%,比原来提高了5.2%,年均可增加水资源量约2.5×108 m3,对阜新地区科学、有效实施人工增雨作业,最大限度开发云水资源,增加全市水资源总量,缓解干旱,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2010年盛夏人工增雨防控太湖蓝藻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佳  陈钰文 《中国农学通报》2015,31(14):232-237
研究旨在客观分析2010年盛夏江苏气象部门环太湖人工增雨降温防控太湖蓝藻的实际效果,科学论证人工增雨防控蓝藻的可行性。收集增雨作业位置、时间等信息,结合高空风向风速,确定了作业影响区、非作业对比区。综合利用2个区域内气象站降水与气温观测资料、太湖蓝藻遥感监测资料,开展增雨效果区域回归分析、降温效果区域对比分析、作业前后太湖蓝藻面积变化实况分析。结果发现,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后太湖地区平均增雨量达10.9 mm,增幅达11%,同时云中下沉气流增强,导致向地面输送的冷空气增强,太湖地区气温迅速下降,降幅1~2℃。增雨降温对防控太湖蓝藻初期繁生、中期扩展、降低污染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杨阳 《中国农学通报》2015,31(30):239-243
为了建立人工增雨综合性的业务平台,将人工增雨作业信息化,便捷快速地将自动站、卫星、雷达、火灾预报等各种实时数据与地理信息方便的叠加起来,做到通过浏览器即时了解所需情况,实时指挥各地的人工增雨作业。笔者研究的人工增雨应急指挥系统是为临汾市林场防火目标而建立的,与网络信息技术及地理信息系统发展完善的新科技成果——Web GIS相结合,设计采用Web GIS系统的通用构架,选择PHP语言、Open Layers组件、Eloquent ORM组件来实现。整个系统可以实现监测信息、林火预报、应急指挥、作业管理以及资料信息5个功能模块,结合了本地的实际需求,解决传统落后的应急指挥方式。系统针对研究缺少的小范围林场火险建立的人工增雨应急指挥系统,把人工增雨指挥系统和林场火险预警相互联结起来,基于Web GIS从技术理论上得以实现,便于直观地反映设计要求和指导后续开发。  相似文献   

4.
作为较大的农业国之一,我国农业的发展受到一些条件的制约,如水资源比较短缺、自然灾害比较多,其中干旱是我国比较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干旱直接影响农作物的种植,进行人工增雨防雹是抗干旱的重要手段,能够缓解旱情。介绍了人工增雨的原理,及人工增雨、防雹对农作物种植的影响,以期保证农作物种植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奎玛流域北五岔镇一次局地强对流天气的防雹增雨作业效果进行了检验评估。进入夏季,玛纳斯县高温少雨,加上2021年冬季降雪量偏少、后山积雪覆盖率比历年同期偏少、河道来水锐减,大部分中小型水库“、湿地”蓄水量较历年同期普遍减少,全县部分地区旱情呈现逐步加重的趋势,造成玛纳斯县部分乡镇村庄出现严重旱灾。玛纳斯县人工影响天气雷达站抓住有利时机,适时组织开展人工增雨作业,有效缓解了旱情。  相似文献   

6.
为了使FY-2C/D 卫星资料反演云系微物理特征参数更好地应用于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中,利用2010 年8 月17—19 日山西夏季积层混合云降水过程的雷达、卫星、机载云物理探测平台的综合探测资料,对云系演变特征、人工增雨的可播性以及催化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云系维持时间达35 h,17日白天到夜间云层不断增厚,云粒子有效半径(Re)稳定变化较小,降水少,云系的自然降水过程较弱,具有较好的增雨作业潜力。8 月17 日白天云顶温度-10℃,云滴有效半径小于12 μm,云系密实,云中过冷水含量丰沛,大粒子与冰晶含量较少;夜晚在高云的播种效应之下,产生较大降水;持续稳定的中低层状云系存在较好的增雨作业机会。综合分析可知,适宜于这次夏季积层混合云降水人工催化条件的卫星判据为:云系厚度大于2 km,云顶温度-10~-20℃,云顶云粒子有效半径小于15 μm。  相似文献   

7.
为了使FY-2C/D卫星资料反演云系微物理特征参数更好地应用于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中,利用2010年8月17—19日山西夏季积层混合云降水过程的雷达、卫星、机载云物理探测平台的综合探测资料,对云系演变特征、人工增雨的可播性以及催化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云系维持时间达35 h,17日白天到夜间云层不断增厚,云粒子有效半径(Re)稳定变化较小,降水少,云系的自然降水过程较弱,具有较好的增雨作业潜力。8月17日白天云顶温度-10℃,云滴有效半径小于12μm,云系密实,云中过冷水含量丰沛,大粒子与冰晶含量较少;夜晚在高云的播种效应之下,产生较大降水;持续稳定的中低层状云系存在较好的增雨作业机会。综合分析可知,适宜于这次夏季积层混合云降水人工催化条件的卫星判据为:云系厚度大于2 km,云顶温度-10~-20℃,云顶云粒子有效半径小于15μm。  相似文献   

8.
崔丹  袁正腾 《中国农学通报》2015,31(23):215-223
为对海南旱季空中云水资源进行有效利用和开发,增大地面降雨量,缓解旱情,通过科学的效果检验验证和分析研究,找出针对海南典型云系的统计检验和物理检验最佳结合的非随机化效果检验方法。通过相似离度判别法用软件自动选取对比云进行效果评估,具体分析了海南省西部农业抗旱火箭增雨作业每个点对流单体的催化效果,对于无对流单体的区域采用非随机化区域对比分析方法评估。二者结果对比发现,在回波顶高方面,对流单体的催化统计效果更好,在液态水含量增大方面,区域对比的催化统计效果显著。其雷达回波各参量之差曲线图,可以通过斜率的变化来清楚的判定目标云的增长趋势,也可判定对比云的消亡时间。从整体而言,虽然二者的分析方法和分析对象不同,但其可以互相补充,互相论证,极大的提高了海南本地化增雨效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9.
用水库底层冷水串灌茭田后改变了茭白生长的小气候环境,为此,对气温、水温、茭白的经济性状、生育期、经济效益五个方面进行观测和分析。其差异明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0.
现代的人工影响天气是大气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指为避免或减轻气象灾害,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在适当条件下通过人工干预的方式对局部大气的云物理过程进行影响,实现增雨(雪)、防雹、消云、消雾等的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因此,分析了解农七师周边局部区域夏季易形成强对流天气的地理特性,是我们做好夏季防雹作业的重要工作之一。  相似文献   

11.
主要作物新品种抗旱性鉴定指标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我国北方干旱缺水,水资源日趋匮乏的特点,研究了农作物高产品种抗旱性鉴定方法、评价指标,编制了我国第一个有关农作物品种抗旱性鉴定的地方标准,完善了农作物品种的育种程序。河北省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小麦和玉米等农作物新品种在参加区域试验的同时进行抗旱性鉴定试验。抗旱指数成为我国小麦和旱稻等作物的抗旱性鉴定指标和标准。  相似文献   

12.
湖南水稻干旱评估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探讨双季早稻、双季晚稻、一季稻干旱影响定量评估方法,统计各熟制水稻各生育期综合气象干旱指数、水分亏缺指数与水稻受旱率、成灾率、单位面积粮食减产量的相关,分析各熟制水稻干旱影响敏感期;基于相关系数,定量计算综合气象干旱指数、水分亏缺指数组合成综合评估指标所占的权重,组建各熟制水稻旱情综合评估指标;基于各熟制水稻旱情综合评估指标,结合抗旱能力,通过多元回归建立各熟制水稻受旱率、成灾率、单位粮食减产量评估模型。结果表明:(1)湖南季节性干旱特征明显,对于双季晚稻,各生育期干旱出现频率基本接近,干旱影响期为返青分蘖期和幼穗形成期;双季早稻、一季稻各生育期干旱出现频率差异较大,以水稻生长后期干旱出现频率高,而水稻干旱影响敏感期也在水稻生长后期。(2)双季早稻干旱灾害评估模型历史同级拟合率平均为77.6%,级差一级以下的拟合率为91.1%;双季晚稻同级拟合率为70.9%,级差一级以下的拟合率为83.0%;一季稻同级拟合率为61.8%,级差一级以下的拟合率为84.5%。基于降水、需水、可供水等因子建立水稻干旱灾害评估模型,物理意义清楚,准确率较高,可为水稻干旱影响定量评估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3.
Drought stress is severely damaging during seedling stage of rice (Oryza sativa L.), which can lead to significant yield reductions. Dongxiang common wild rice (Oryza rufipogon Griff., hereafter referred to as DXWR), with strong drought resistance, could be a favorable genetic resource to improve the drought resistance of cultivated rice. Xieqingzao B (O. sativa L. ssp. indica, hereafter referred to as XB) is a representative maintainer line in hybrid rice breeding system in China. By using DXWR as donor parent, XB as recurrent parent, through continuous selfing, backcrossing and strict drought-resistant screening, we developed a strong and stable drought-resistant introgression line IL395 (BC5F10), whose ability of drought resistance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an that of the recurrent parent XB at the seedling stage. Meanwhil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existed among other major agronomic traits under normal condition, except for plant height. Physiological assessment revealed that IL395 exhibited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levels of free proline and soluble sugars, which was associated with drought resistance. Whole genome marker analyses identified genomic segments of DXWR linking with RM171 and RM590 (chr. 10) and RM235 (chr. 12) that require further analysis as possible sources of drought resistance trait.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DXWR could be a favorable genetic resource to improve the drought resistance of cultivated rice, and the IL395 might be a useful resource for excavating the drought-resistant genes from DXWR.  相似文献   

14.
抗旱水稻品种的筛选及综合评价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为筛选适宜冀东滨海稻区种植的耐旱水稻新品种,通过水作和旱作栽培模式下与作物生产密切相关的农艺性状指标(如生育期、产量性状指标等)的变化,探讨了21个水稻稳定品系的抗旱性。结果表明,栽培稻旱作较水作生育期延长、株高降低、穗长缩短,产量降低,影响旱作水稻产量的主要因子是每穗粒数。通过抗旱力指数法和农艺性状的综合评价,认为稳定品系wd1、wd11、wd10、wd12属于中熟品种,产量稳定,综合性状优,是适宜旱作的稳定品系  相似文献   

15.
microRNA (miRNA)是长度为18~25个碱基的非编码单链RNA,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水稻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近年来调控水稻生长发育的miRNA不断被发掘,但目前关于miR 1866的研究还比较少.本研究通过构建miR1866的CRISPR/Cas9表达载体,创制miR1866的突...  相似文献   

16.
水分胁迫对不同抗旱型玉米自交系苗期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水分胁迫处理对不同抗旱型玉米自交系苗期的影响研究,为抗旱育种选择自交系提供选择参考。采用人工控水的方法,研究干旱胁迫对夏玉米抗旱型和对敏感型自交系苗期株高、地上部和地下部分干重、叶面积、比叶重、叶绿素和净光合速等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抗旱型自交系苗期对水分胁迫的响应不同。抗旱玉米自交系从5叶期开始在干旱胁迫期间的株高、地上部和地下部分干重、叶面积、叶绿素和净光合速率等指标均高于对水分敏感的玉米自交系,且比叶重相对稳定。这表明干旱条件下,抗旱型自交系较普通自交系在苗期能够表现出更好的适应性,本研究对加强抗旱自交系的筛选和选育,进一步提高耐旱节水玉米新品种选择效率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过氧化物酶与植物体内活性氧的清除和逆境适应性反应密切相关,为了深入研究过氧化物酶在植物抗逆反应中的重要作用,本文以东乡野生稻叶片组织为材料,采用浸提、盐析、透析和柱色谱法分离纯化POD蛋白,采用聚丙烯凝胶活性电泳检测蛋白,利用愈创木酚法研究POD的活性和酶学特性。结果表明,经磷酸缓冲液浸提、40%~80%硫酸铵盐析、再经Sephadex G-100凝胶柱层析等步骤,从东乡野生稻叶片组织分离制备得到POD1同工酶组分,酶蛋白的纯化倍数为16.49,比活力为568.80 U/mg。聚丙烯凝胶活性电泳检测仅呈单一POD1同工酶带,属于单一组分。经测定,POD酶Km为1.26 mmol/(L?min),最大反应速度Vmax为17.51 mmol/(L?min),最适宜的pH为5.0,最适宜温度35℃~45℃,Cu2+和Zn2+对POD有较强的激活作用,而Fe3+对POD活性有一定的抑制作用,POD酶活性受20%的甲醇、乙醇和丙酮等有机试剂抑制。本研究为进一步探讨东乡野生稻POD抗氧化功能和东乡野生稻抗寒生理提供了基础材料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