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采用固定标准地和标准木法,在瘠薄立地开展杨树造林试验,分析不同造林密度对林木生长量的影响和不同造林密度对材种出材量及木材产值的影响,结果表明林分密度对林分生长有明显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2.
巨桉纸浆原料林木材的主要化学成分变异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6年生巨桉纸浆原料林分别立地(好、差)、密度(111株/667m2、124株/667m2、138株/667m2、152株/667m2和166株/667m2)、树体不同部位(基部、干部、顶部)和心、边材的主要化学成分的变异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揭示了四川巨桉纸浆材主要化学成分的变异规律①两种立地条件上木材的化学成分含量差异极显著,差立地上的灰分、水抽出物、1%NaOH抽出物、木质素含量均大于好立地上木材的相应含量,苯-醇抽出物、纤维素含量为好立地大于差立地。②林分密度对木材化学成分组成的影响在0·05水平上不显著,密度与立地之间也不存在交互效应,仅立地对木材化学成分(除纤维素含量外)表现出显著或极显著的差异。在差、好立地上木材综纤维素含量最高的分别为密度138株/667m2和124株/667m2的林分。两种立地上综纤维素含量最低的均为密度为166株/667m2的林分。③两种立地上木材化学成分中纤维素含量在树体干部最大;苯-醇抽出物含量为顶部最大。差立地上的各种密度的林分中密度152株/667m2的林分热水抽出物含量为顶部最小,其余密度冷、热水抽出物均为干部最小;1%NaOH抽出物含量为干部最小,木素含量为基部最小,纤维素含量为干部最大,综纤维素含量为基部最大。在好立地上,热水抽出物和1%NOH抽出物含量为干部最大,苯-醇抽出物为顶部最大,木素、纤维素含量为干部最大,综纤维素以干部最小。④两种立地上心、边材灰分、水抽出物、1%NaOH抽出物和木质素含量的变异规律为差立地>好立地;纤维素及综纤维素含量为好立地>差立地。好立地上木材1%NaOH抽提物、苯-醇抽提物、木素含量为心材大于边材,灰分、冷水抽提物、热水抽提物、纤维素含量、综纤维素含量为边材大于心材;差立地上木材纤维素、综纤维素含量为边材大于心材,其他化学成分均为心材大于边材。  相似文献   

3.
商品林建设基地的立地质量评价及类型划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龙竹造纸原料林基地的立地质量评价与类型划分为例,提出在商品林建设基地中,应针对发展树种和培育目标合理确定立地质量评价指标,根据树种的一物学特性和立地因子测定难易程序,结合林业生产定性初选立地因子,采用“数量化-Fuzzy聚类立地分类方法”评价造林地的立地质量及划分立地类型,对造林基地而言,将对基地建设更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不同地位指数不同密度杉木人工林生产力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14与16地位指数条件下杉木人工林生产力的调查资料,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研究8、16、23年生杉木人工林生产力随地位指数与林分密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地位指数杉木人工林生物量随年龄增长的变化趋势大致相同,但16地位指数杉木林各器官生物量在各个年龄段均高于14地位指数.若以单株生物量为目的,14地位指数立地造林的初植密度宜比16地位指数林分低200株.hm-2左右;若以林分总蓄积量为目的,则14地位指数立地的初植密度宜比16地位指数林分多700株.hm-2左右.在14地位指数立地上造林可考虑提高初植密度以期获得最大的林分总蓄积量,而在16地位指数立地上造林则应选择较小的初植密度以获得优质干材.  相似文献   

5.
李晨燕 《安徽农业科学》2015,(5):159-160,184
通过分析有林地生产力与立地条件和林分结构中各因子的关系,探索制约有林地生产力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不同立地质量中Ⅰ类地单位蓄积量最高(268.86±20.24 m3/hm2),不同坡向中东坡单位蓄积量最高(269.78±38.54 m3/hm2),不同树种组成中10杉类型单位蓄积量最高(259.33±14.62 m3/hm2);有林地生产力与林分年龄、林分密度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590、0.460;有林地生产力与海拔、坡度相关性不显著.以上结果说明立地质量、坡向和树种组成对有林地生产力影响显著;有林地生产力与林分年龄、林分密度相关,与海拔、坡度无关.  相似文献   

6.
应用多元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对红锥不同类型苗木在不同立地条件下造林成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立地条件和苗木类型对3年生红锥林分保存率及生长量指标均造成显著差异影响。不同处理中,保存率最高的处理为R1和R2,树高最高的处理为R1,胸径最大的处理为R1和L1,立木材积最大的处理是R1。分别分析立地条件和苗木类型对造林效果的影响可知,立地条件相同时,容器苗造林效果优势明显,但容器苗的这种优势会随着立地条件改善而减弱;立地条件的改善可促进林分各项指标的提高,但立地条件较好时,立地的差异对林分保存率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7.
造林密度对湿地松人工林木材性质的影响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湿地松4种初植密度(900、1350、1800、2700株/hm^2)林分间树高、胸径、材积、蓄积量和单位面积上1-2级优势木数理等因子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初植密度对其人工林木材管胞解剖特征、化学成份含量、干缩性状和木材力学性能有一定的影响,但没有达到显著的程度。稀植的林分木材纵向干缩大、差异干缩大。1800、1350株/hm^2的林分,其木材管胞长、长宽比大、微纤丝角小,干缩特性适中,力学强度较高,适于培养建筑结构用材。1800株/hm^2林分单位蓄积量大,管胞长、长宽比大、纤丝角小,纤维纱与综纤维素含量高,木素含量低,适于培育纸浆材。  相似文献   

8.
立地质量的准确评价是森林科学经营的前提,本研究采用四川省第九次森林资源清查数据,筛选符合建模要求的样本,建立树高和蓄积量生长模型,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对不同因子间基准年龄时林分蓄积量进行分析,并比较不同立地质量评价方法的准确性。结果表明:建立的林分树高和蓄积生长曲线簇能反映不同条件下林分生长差异;海拔、坡度、土壤类型、砾石含量和植被类型会极显著影响立地质量;立地质量评价方法准确性地位级指数优于多元地位指数和森林类型指数,多元地位指数与森林类型指数评价准确性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9.
造林密度对峦大杉生长形质及林分分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不同造林密度对峦大杉人工林林分生长形质及林分分化的影响,选用福建武平8年生不同造林密度(2 700、3 000、3 300、3 600株·hm-2)峦大杉人工纯林为研究对象,对林分生长形质及林分分化等系列性状指标进行调查分析,并应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造林密度显著影响着峦大杉平均树高、胸径、冠幅、单株材积、林分蓄积等5个生长性状;造林密度显著影响着峦大杉的圆满度、冠长率、高径比、枝下高、胸高形数等5个形质性状;造林密度显著影响着峦大杉相对胸径的变异系数和Ⅱ、Ⅲ级木以下株数比例,表明峦大杉生长形质及林分分化有着显著的造林密度效应。随造林密度的增大,峦大杉的平均树高、胸径、冠幅、冠长率、单株材积均呈现逐渐降低的变化规律、表现出抑制效应;而林分蓄积、树干圆满度、高径比、枝下高、胸高形数等形质指标以及相对胸径的变异系数,Ⅱ、Ⅲ级木以下株数比例等林分分化指标均呈现逐渐升高的变化,表现出促进效应。造林密度对峦大杉的造林保存率、树干通直度、尖削度无显著影响。造林密度显著影响峦大杉综合得分值,表明合理造林密度的必要性。综合8年生峦大杉生长形质以及林分分化情况,造林密度2 700株·hm-2的峦大杉总体生长表现最好,有利于峦大杉大中径材的培育,并适时间伐、抚育。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了马尾松管胞长度和木材密度这两个性状在树木个体内不同方向上及个体间的变异趋势,得出了管胞长度在个体高度方向上变异的几种数学模型。方差分析表明,两个性状在个体内的变异程度大于个体之间并且有极显著的统计学差异。同时还建立了胸径处两性状值与株加权平均值间的线性回归方程。讨论了不同年龄,不同林分密度对这两个性状的影响,结果是林分年龄的不同对管胞长度无显著影响,林分密度的不同,在23—24年左右时,对管胞长度有极显著影响。林分年龄和林分密度的不同,对木材密度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1.
红皮云杉人工林材性变异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研究红皮云杉人工林主要材性的基础上,较为系统地研究了人红皮云杉纸浆材主要材性指标与林龄、林分密度和立地条件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红皮云杉木材纤维素含量较高(67.15%~80.10%)。纤维细长。长宽比达70%以上,且人工林与天然林材性差异不大,是造纸的优良原料。红皮云杉人工林主要材性与林龄密切相关。而受林分密度和立地条件的影响较小。20年生基本密度为0.3179g/cm^3,纤维长1.99mm,长宽比71.78,综纤维素含量71.54%,1%NaOH抽出物为20.10%,总的趋势是其材性植随林龄增大而增加。红皮云杉人工主要材性指标在20年生后即达到造纸要求。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施肥对尾巨桉木材纤维与木材基本密度的影响。[方法]以18a生3种不同施肥处理的尾巨桉无性系木材为研究材料,研究木材纤维特征、木材基本密度及变异情况。[结果]3种施肥处理的木材基本密度、纤维长度、纤维长宽比、壁厚、壁腔比在树干径向方向由髓心向外都有逐渐增大的变化趋势,而纤维腔径在树干径向方向由髓心向外有逐渐减小的变化趋势,纤维宽度变化在3种施肥处理间不一致。3种施肥处理间只有纤维壁腔比差异达到显著水平,施肥量中间处理的纤维壁腔比值显著高于其余2个处理。[结论]不同施肥处理对木材纤维特性除纤维壁腔比之外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杉木人工林木材密度及干缩性变异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系统分析了不同林龄、不同立地条件和不同林分密度下杉木人工林木材密度和干缩性的变异规律。结果表明:影响杉木人工林木材密度和干缩性的主导因子是林龄,其次是立地条件,林分密度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14.
粗枝云杉纸浆材种源林分区划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对粗枝云杉天然分布区的地理、气象因子统计分析 ,证明年降雨量以及降雨月份分布不是影响粗枝云杉生长的主要因子。不同的种源林分间总年平均径生长量、前 30年年平均径生长量、木材基本密度、纤维长度、纤维宽度、长 /宽比值差异显著。经过综合分析 ,在四川省将粗枝云杉纸浆材种源林分划分为 4个种源区  相似文献   

15.
本项试验对尤金杨等九种引种杨树木材的纤维长度、宽度、纤维细胞壁厚度及胞腔直径进行了足够数量的测定,并由此四项均值计算出纤维的长宽比、壁厚腔径比,以及纤维长度、宽度的分布和频率。此外还测量了各树种木材分子的组织比量。根据实测结果和统计计算,就九种杨树木材纤维对制浆造纸的适宜性作了对比和分析。分析结果认为九种杨树的纤维长度,除箭河小杨属短级外,其余皆为中级长度。而纤维宽度差异并不显著,平均在20.68~25.71微米之间,最大差异仅为5.03微米。纤维长度、宽度的分布和频率,显示其最大分布和最大频率基本一致。文章根据各树种木材纤维的长度和宽度计算出的长宽比表明,九种杨树的长宽比为40.29~52.70,皆大于制浆造纸生产过程中为保证纤维能良好地交织在一起所要求的35~45比值。纤维细胞壁厚腔径比(2w/1)亦皆小于1,属朗克尔第一级。各树种木材的纤维含量在68.6%~73.7%之间,远远大于50%。纵观九种杨树木材纤维形态值,虽均合乎制浆造纸要求,然结合其生长速度、木材性质综合考虑,作者认为尤金杨、健杨、德国158号杨、欧美杨、合作杨及撒尔红杨等六种杨树,更适宜于作为制浆造纸原料的树种。  相似文献   

16.
人工杉木林木材制浆性能的变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试验分析基础上,探讨了不同树龄、立地条件和林分密度下人工杉木林木材制浆性能的变异规律.结果表明:影响人工杉木林制浆性能的主导因子是树龄,其次是立地条件,林分密度影响最小.研究结果为杉木作为造纸材的定向培育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不同因子对树干密度和木材密度的影响,为林木选育、碳汇计量提供数据支撑。方法基于广东省樟树、木荷、枫香3个乡土阔叶树种树干密度和木材密度的实测数据,利用含协变量和无交互作用的多因子方差分析法,从5大类30个因子(11个定性因子、19个定量因子)中,筛选出与树干密度和木材密度相关的因子,进而用增强回归树(BRT)来分析不同因子对3个树种树干密度和木材密度影响程度的大小。结果(1)植被类型、枝下高、胸径、植被总覆盖度、冠幅东西向宽度是影响樟树树干密度的主要因子,地市、植被类型是影响木荷树干密度的主要因子,坡向、海拔、平均高度为影响枫香树干密度的主要因子;3个树种树干密度的主要影响因子不同,无共同主要影响因子。(2)影响樟树木材密度的主要因子有枝下高、植被类型、海拔、植被总覆盖度、平均高度、灌木盖度、年龄、胸径、林种、土层厚度,影响木荷木材密度的主要因子有年龄、草本盖度、枝下高、平均胸径、土层厚度、植被类型,影响枫香木材密度的主要因子为坡向、海拔、平均高度、枝下高;3个树种木材密度具有共同主要影响因子枝下高,其相对贡献率相近,均在10%左右。(3)林分因子和单木因子同为影响樟树树干密度和木材密度的主导因子,其相对贡献率之和分别为87.04%和76.92%。林分因子、单木因子和地域因子是影响木荷树干密度的主导因子,其相对贡献率之和为79.96%;影响木荷木材密度的主导因子为林分因子、单木因子和土壤因子,其相对贡献率之和为83.04%。地形因子、林分因子和单木因子同是影响枫香树干密度和木材密度的主导因子,其相对贡献率之和分别为83.98%和92.70%。结论本文通过多因子方差分析和增强回归树对不同因子进行分析,得出林分因子和单木因子同是影响樟树、木荷、枫香树干密度和木材密度的主导因子。   相似文献   

18.
南带产区不同立地类型间的杉木木材解剖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为了解不同立地类型杉木木材解剖上的差异,为杉木速生材的定向培育及材质改良提供更为充分的理论依据,该文采用宏观、微观的方法,以广西国营高峰林场12~13年生的杉木木材为试材,于2001—2003年研究了南带产区不同立地类型(南坡、山谷、山脊、山顶)间杉木木材解剖上的差异. 结果表明:①生长轮宽度及晚材率差异显著. 生长轮宽度径向变异随着年龄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纵向变异随着高度的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 而晚材率的径向、纵向变异规律均不明显. ②管胞双壁厚及壁腔比差异显著,而长度、宽度、长宽比差异不显著. 各解剖因子径向变异模式相似,而纵向变异规律较为复杂.③微纤丝角差异不显著. 径向变异均为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减小,纵向变异呈“大—小—大”的模式. ④组织比量差异不显著. ⑤气干密度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9.
柏木(Cupressus funebris Endl)材质、材性要素的宏观生态变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随机抽取木材样件并进行材质材性测定的基础上,通过典型正交分析,研究了柏木材质的宏观生态变异规律。结果表明林型、立地类型、栽培区和经营类型的改变显著地影响到柏木的材质材性要素。与阔叶树种混交显著增大了气干密度、管胞长度和年轮宽度,提高了木材抗压,抗弯强度;随着立地的贫瘠化,木材抗压、抗弯强度增大;栽培区和经营类型的改变主要通过调节木材数量生长影响及材质、材性。研究结果为柏木材质定向培育提供了科学的措施依据。  相似文献   

20.
林分结构对人工林红松木材材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不同林分结构(纯林、混交林和三株一从)的人工林红松(Pinus koraisensis)木材材质进行测试和分析,结果表明:红松木材生长速率、生长轮宽度、晚材率差异不显著,红松木材的管胞长度,纤丝角、生长轮密度、干缩率和差异干缩、绝大多数力学性质指标差异显著,采用综合坐标法,对不同林分结构的林分木材材质进行品质评定,综合性能和建筑材评定的优劣顺序为混交林、纯林,三株一丛的林分;纸浆材的优劣顺序为混交林、三株一丛,纯林的林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