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Fe(Ⅱ)存在条件下氧化铁-高岭石复合物的形成与转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魏世勇  刘茜  刘凡  冯雄汉  谭文峰 《土壤学报》2010,47(6):1134-1143
氧化铁-高岭石复合物是我国南方土壤的重要组分,也是影响这些土壤理化性质的主要因子。本文以Fe(Ⅱ)为添加剂,研究了晶质氧化铁-高岭石复合物的形成与转化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Fe(Ⅱ)可加速晶质氧化铁-高岭石复合物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高岭石对晶质氧化铁形成的抑制作用。当Fe(Ⅱ)/Fe(Ⅲ)摩尔比(R)在0.04~0.06时,Fe(Ⅱ)可加速纤铁矿、针铁矿、赤铁矿-高岭石复合物的形成;当R≥0.1时,可快速形成磁铁矿-高岭石复合物。在温度50~60℃、pH5~6条件下,Fe(Ⅱ)可加速纤铁矿、针铁矿-高岭石复合物的形成;温度80℃及中性附近时,可加速赤铁矿-高岭石复合物的形成;pH9时,则形成了磁铁矿-高岭石复合物。高岭石的存在减弱了Fe(Ⅱ)对晶质氧化铁形成的催化效果,也可影响产物类型和结晶形貌。上述结果可为自然环境中氧化铁以及氧化铁-高岭石复合物的形成转化过程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2.
福建三个垂直带谱中土壤氧化铁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穆斯堡尔谱分析、化学分析和光学显微镜分析,对福建三条最有代表性的土壤垂直带谱中的粗粒及粘粒氧化铁矿物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赤铁矿从黄壤-黄红壤-红壤-赤红壤逐渐增多而针铁矿逐步减少,粗粒原生矿物组合类型从复杂趋向简单。铁的游离度及晶胶比从黄壤-黄红壤-红壤逐渐升高而活化度逐渐下降,但赤红壤例外,这可能与其成土年龄有关。本文还讨论了土壤分类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3.
几种氧化铁的离子吸附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邵宗臣  陈家坊 《土壤学报》1984,21(2):153-162
氧化铁是土壤中常见的氧化物,其中较为普遍的是针铁矿和赤铁矿,在某些土壤中也含有纤铁矿和无定形氧化铁.它们通常以极小的颗粒单独存在,或以胶膜状包裹在其它矿物颗粒的外面,有较大的比表面积,易受环境的影响,因此具有较高的活性,并对许多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产生重要的影响.某些重金属离子和某些污染物进入土壤后的动向和行为也深受土壤中氧化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柠檬酸对三种人工合成氧化铁磷吸附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采用了3种人工合成的氧化铁为材料,研究了氧化铁对磷的吸附以及柠檬酸对氧化铁磷吸附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人工合成的氧化铁对磷的吸附特性及柠檬酸对氧化铁吸附磷的影响都可用Langumir方程来描述,都达到了极显著水平。从磷的最大吸附量(Sm)、吸附反应常数(K)和最大缓冲容量(MBC)来看,未加入柠檬酸时,水铁矿对磷的吸附在容量和强度方面均为最高;而在加入柠檬酸时,3种人工合成的氧化铁对磷的吸附能力的顺序并无差别,水铁矿和针铁矿的磷Sm和MBC要比赤铁矿大很多。  相似文献   

5.
周敏  徐则林  刘新  杜辉辉 《土壤》2022,54(4):810-816
本研究选取代表性层状硅酸盐蒙脱石,两种代表性氧化铁(水铁矿、针铁矿),合成蒙脱石-水铁矿、蒙脱石-针铁矿二元复合体,通过宏观吸附以及光谱学技术探究钨(WO42-)在蒙脱石-氧化铁复合体上的吸附行为和潜在机制。结果表明:氧化铁紧密覆盖在蒙脱石表面,使表面颗粒更加细小;钨的吸附量随pH升高而降低,3种吸附剂对钨吸附量大小顺序为:蒙脱石-水铁矿>蒙脱石-针铁矿>蒙脱石;原位红外光谱实验表明,钨在蒙脱石表面主要以外圈络合物形式存在,而在蒙脱石-氧化铁复合体上形成内圈络合物(Fe-O-W),且在低pH时,形成聚合态钨;X-射线光电子能谱进一步表明,针铁矿和水铁矿表面铁羟基参与了钨的络合反应。本研究证实,氧化铁覆盖不仅增大蒙脱石对钨的吸附量,而且使钨由外圈络合物形态转变为内圈络合态,进一步生成聚合态钨。研究结果对预测钨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生物有效性和归宿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应用穆斯堡尔谱和X射线法分析研究红壤性水稻土的氧化铁矿物,研究结果表明,红壤性水稻土的氧化铁矿物组成、特性及其形成转化与起源土壤具有明显的差异。水稻土的成土条件不利于赤铁矿的形成。红壤的粘粒氧化铁矿物以赤铁矿和高铝替代(>20摩尔%)的针铁矿为主。经淹水种稻后,赤铁矿逐渐被转化为低铝替代的针铁矿或其它形态氧化铁。渗育型水稻土P层的赤铁矿含量比相应的母土低,其针铁矿铝替代量较其它水型的水稻土高。而潴育型水稻土W层和潜育型水稻土G层粘粒氧化铁矿物均以针铁矿为主,其铝同晶替代量低(<15摩尔%),且颗粒细小,结晶度较低。这些结果反映了水稻土的成土条件和发生特点,同时对水稻土发生分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负载硼的针铁矿结构表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工合成了针铁矿(Goethite)及其负载硼的氧化物(硼吸附态针铁矿Ad—B—Goethite,硼包被态针铁矿Oc—B—Goethite),用IR、X射线衍射、TEM对其进行表征,测定了它的比表面积及其对锰离子的吸附性能。IR分析表明,负载硼的针铁矿较之普通针铁矿在888cm。处的Fe—OH—Fe表面羟基弯曲振动、1000cm^-1处的表面Fe—OH弯曲振动及3100cm^-1处的游离羟基峰均减弱;硼吸附态针铁矿在458.5cm^-1处,硼包被态针铁矿在527.2cm^-1和476.5cm^-1处出现了与BO3和B(O,OH)4的弯曲振动有关的吸收峰。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硼吸附态针铁矿的晶形与普通针铁矿相似,而硼包被态针铁矿的衍射吸收峰的位置、个数和相对强度都发生了变化。从TEM图上可看出硼包被态针铁矿的晶体明显要小些。实验测得3种矿物的比表面积分别是:普通针铁矿108.4m^2g^-1,吸附态针铁矿88.69m^2g^-1,包被态针铁矿120.5m^2g^-1。对锰离子的吸附量为硼包被态针铁矿明显大于硼吸附态针铁矿大于普通针铁矿。结果表明:硼包被态针铁矿(Oc—B—goethite)中B进入了针铁矿的品格,影响晶体的生长,使晶体的结晶性较差,晶体较小、比表面积增大,对锰离子的净吸附能力强。这也说明,土壤中的硼不仅起到植物营养的作用,其在形成负载硼的铁氧化物后有利于减轻土壤锰的毒害。  相似文献   

8.
Mn~(2+)掺杂对晶质氧化铁结构与红外光谱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制备针铁矿和赤铁矿的混合晶质氧化铁(CIO)和不同摩尔比例(R)的Mn~(2+)掺杂晶质氧化铁(CIO-Mn_x(x=0.1、0.2、0.3和0.5))样品。根据样品的X-射线衍射(XRD)和透射电镜(TEM)结果分析Mn~(2+)掺杂对晶质氧化铁结构与形貌的影响;对样品的傅里叶红外图谱(FT-IR)的高波数(3 000~3 700 cm~(–1))和低波数(450~750 cm~(–1))两个区间做分峰拟合,分析Mn~(2+)掺杂晶质氧化铁的羟基官能团和晶体结构化学键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R为0.1~0.3的Mn~(2+)掺杂抑制了针铁矿和赤铁矿等晶质氧化铁的形成;R为0.5的Mn~(2+)掺杂导致样品中形成了掺锰磁铁矿,且存在少量的针铁矿而没有明显的赤铁矿。CIO样品中存在自由羟基、吸附水羟基、表面缔合羟基和结构羟基共四类羟基。在R为0.1~0.3范围内,随着R的增大,样品中自由羟基和吸附水羟基的相对含量降低,而表面缔合羟基和结构羟基的相对含量增大。此外,Mn~(2+)掺杂导致样品中自由羟基和结构羟基的吸收带波数降低,而吸附水羟基和表面缔合羟基的吸收带波数随R的增大而增大。CIO样品中Fe-O振动在455 cm~(–1)和619 cm~(–1)附近红外吸收带的强度和峰形与样品中针铁矿颗粒的形貌有关,478 cm~(–1)和560 cm~(–1)附近的红外吸收与样品中赤铁矿的结晶度密切相关。分析表明,CIO-Mn_x样品中的赤铁矿结构中阳离子空位与Mn~(2+)耦合产生了567~589 cm~(–1)附近的吸收,其强度随着R的增大而增强。CIO-Mn_(0.5)样品中形成了Mn~(2+)替代Fe2+的掺锰磁铁矿,导致样品在593 cm~(–1)处出现了Mn-O晶格振动吸收带。  相似文献   

9.
三种铁氧化物的磷吸附解吸特性以及与磷吸附饱和度的关系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采用三种人工合成铁氧化物(针铁矿、赤铁矿和水铁矿)比较了结晶态和无定形铁氧化物对磷的吸附—解吸特性以及与磷吸附饱和度的关系。结果表明,三种铁氧化物的磷吸附特性均可用Langumir方程来描述,相关系数均大于0.9,达到极显著水平。从磷最大吸附量(Qm)、吸附反应常数(K)和最大缓冲容量(MBC)三项吸附参数综合考虑,水铁矿(无定形)对磷的吸附无论在容量还是强度方面均比结晶态铁氧化物针铁矿和赤铁矿大得多。水铁矿吸附的磷比针铁矿和赤铁矿所吸附的磷更难解吸;水铁矿的大量活性表面并没有表现出增加磷释放的作用。磷吸附饱和度有望作为评价土壤或铁氧化物磷吸附—解吸的强度和容量因子的一个综合指标。  相似文献   

10.
浙西石灰岩发育土壤中氧化铁矿物组成及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章明奎  胡国成 《土壤》2000,32(1):38-42
本计浙西地区4个具不同颜色的石灰岩发育土壤的氧化铁矿物组成和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亚热带生物气候作用下,这些土壤已经经历了一定的风化,从氧化铁游离度来看;风化强度红壤性土(油红泥)〉棕色石灰土(油红黄、油黄泥)〉黑色石灰土(碳质黑油泥)。氧化铁矿物类型与土色存在一定的关系,油红泥含较高的赤铁矿,土色以红色和棕红色为主;油红黄 油黄泥主要以针铁矿为主,赤铁矿含理较低土色以黄棕色为主;碳质黑油  相似文献   

11.
铁氧化物-胡敏酸复合物对磷的吸附吸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通过设置不同磷酸根浓度、 pH和不同电解质及电解质强度梯度,研究磷酸根在针铁矿-胡敏酸(HA)复合物和赤铁矿-胡敏酸(HA)复合物表面的吸附特性。X射线衍射(XRD)、 扫描电镜(SEM)和红外光谱(FTIR)图谱显示: 铁氧化物包覆胡敏酸后其内部结构特性保持不变; 氧化铁与胡敏酸通过氢键形成粒径大、 表面光滑的铁氧化物-HA复合微粒,且复合物比表面减小; 形成的氧化铁-胡敏酸复合物对磷的吸附能力增强,且针铁矿复合物的吸附能力大于赤铁矿复合物,均为多层吸附过程; pH增高抑制铁氧化物复合物对磷的吸附,同时电解质浓度增加促进复合体对磷的吸附,且反应后体系pH随之降低。  相似文献   

12.
选用针铁矿、赤铁矿、水铁矿、水铝矿4种铁铝矿物以及性质差异较大的黑土、紫色土和红壤3种土壤,研究离子强度和磷酸盐对其吸附As(V)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01、0.1、1mol·L^-13种离子强度下,矿物和土壤对As(V)的吸附量无明显差异或随离子强度增大而增大,其对砷的吸附以专性吸附为主。磷酸盐对矿物和土壤吸附砷的影响与其添加顺序及摩尔浓度比有关。水铝矿和水铁矿在这3种添加顺序下的砷吸附量无明显差异,仅在P/As摩尔比较大时表现出下降趋势;而在针铁矿和赤铁矿两种矿物上,先添加砷时的砷吸附量高于先添加磷时或两者同时添加时,且砷吸附量随WAs摩尔比的增加而逐渐下降。在黑土、紫色土和红壤上,先添加砷比先添加磷或两者同时添加时的砷吸附量均要高,尤其是在紫色土上。随P/As摩尔比升高,土壤对砷的吸附量表现出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3.
土壤和粘粒矿物对亚硒酸盐的吸附和解吸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赵美芝 《土壤学报》1991,28(2):139-145
本文研究了三种土壤(砖红壤、红壤和黄棕壤)、高岭土和两种合成氧化铁(无定形氧化铁和针铁矿)对亚硒酸盐的吸附和解吸作用。讨论了亚硒酸盐的吸附特征,以及土壤中氧化铁对亚硒酸盐吸附和解吸的影响,根据实验资料与吸附等温方程式的拟合情况,作者认为以Freundlich和Langmuir公式为宜。此外,供试样品对亚硒酸盐的吸附和解吸结果表明,Se的吸附量随Se的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加,但由于矿物组成各异,吸附量的差异显著。其吸附量的大小顺序为:无定形氧化铁>针铁矿>砖红壤>红壤>黄棕壤>高岭土;而被吸附Se的解吸能力则是高岭土>黄棕壤>红壤>砖红壤>针铁矿>无定形氧化铁。实验结果还表明,在各种矿物组成中,亚硒酸盐的吸附和解吸受氧化铁的影响很明显,三个土壤样品的吸附等温线都表现出氧化铁在初始阶段对亚硒酸盐吸附快而强烈的特征,而在去除氧化铁以后,这一特征也随之消失,硒的吸附量显著降低,而解吸率则明显上升。  相似文献   

14.
阎华  吴传兵  刘慧红  林淦 《土壤》2007,39(4):643-645
在水合法制备针铁矿过程中添加HBO3,对合成的样品作红外光谱和比表面积分析.结果表明,共沉淀法合成的样品在1343 cm处有特征吸收峰,说明在针铁矿形成过程中,如果有H3BO3参与,则形成的氧化铁中存在Fe-O-B键结构,可能在氧化铁内部有一种新硼铁化合物生成.比表面积测定表明,含B氧化铁比表面积增加4倍以上,反映了氧化铁与H3BO3并非机械混合物,其表面性质因为Fe与B反应而发生改变,B阻止氧化铁向高聚合态转变.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游离氧化铁对富硒土壤吸附解吸Se(Ⅳ)的影响机理,以广西富硒赤红壤、红壤为研究对象,通过等温吸附解吸实验,比较去除游离氧化铁前后土壤对Se(Ⅳ)的吸附解吸特征,同时运用Zeta电位、扫描电镜-能谱分析和傅里叶红外光谱技术分析其机理。结果表明:Langmuir和Freundlich等温吸附方程均能较好地拟合供试土壤吸附Se(Ⅳ)过程,相关系数在0.920~0.995之间。供试土壤最大吸附量由高到低依次为:赤红壤(1 399 mg·kg–1)、红壤(1 336 mg·kg–1)、去氧化铁赤红壤(444 mg·kg–1)、去氧化铁红壤(352 mg·kg–1)。去除游离氧化铁后,红壤、赤红壤的Zeta电位分别由–24.42、–18.06 mV变为–33.06和–26.43 mV,且比表面积减小。红壤、赤红壤及其去氧化铁土对Se(Ⅳ)的解吸率在2%~7%之间,去氧化铁土的解吸率高于红壤、赤红壤。红外光谱分峰拟合分析可知,土壤主要通过-OH、Fe-O、C=O等含氧基团与硒发生反应,土壤去除氧化铁后,Fe...  相似文献   

16.
阎华  朱端卫 《土壤通报》2007,38(1):200-202
在水合法制备针铁矿过程中添加H3BO3,对合成的样品作红外光谱和比表面积分析,结果表明,共沉淀法合成的样品在1343 cm-1处有特征吸收峰,说明在针铁矿形成过程中,如果有H3BO3参与,则形成的氧化铁中存在Fe—O—B键结构,可能在氧化铁内部有一种新硼铁化合物生成。比表面积测定表明,含硼氧化铁比表面积增加4倍以上,反映了氧化铁与H3BO3并非机械混合物,其表面性质因为Fe与B反应而发生改变,B阻止氧化铁向高聚合态转变。  相似文献   

17.
我国北亚热带白浆化土壤矿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傅桦  丁瑞兴 《土壤学报》1997,34(3):246-255
本文对北亚热带地区七个白浆化土壤的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的特性进行了研究。重,轻矿物含量表明土壤继承了母质的特性,粘淀层与漂白层的母质沉积是间断的,前者风化强度大于后者。石英颗粒表现特征显示漂白层物来来源于黄土物质再堆积,粘土矿物以水云母为主,其结晶度较差,氧化铁类型以针铁矿和赤铁矿为主,也有非晶质氧化铁和硅酸盐中的Fe^2+,其形成条件与现代化成土条件一致。  相似文献   

18.
南方水稻土富含铁氧化物,土壤有机碳通过与铁氧化物结合的形式长期固存于土壤中;由于土壤中氧化铁和有机碳主要通过吸附、键和与包裹等形式存在,所以不同的碳铁复合物的稳定性存在一定的差异。尽管已有较多研究分析了土壤中有机碳与铁矿的结合与赋存形式,但是有机碳与铁矿间的结合方式对有机碳在水稻土中矿化及其激发效应的影响机制尚不明确。以葡萄糖为典型小分子外源有机碳,通过制备针铁矿吸附态葡萄糖和包裹态葡萄糖,采用室内模拟培养实验,研究了两种铁矿结合态葡萄糖在淹水水稻土中的矿化特征及其激发效应。结果表明:与单独添加葡萄糖处理相比,碳铁复合物的添加分别使CO2和13CO2释放量增加了0.39倍~0.53倍和0.87倍~1.07倍,却使CH4和13CH4释放量分别降低了0.44倍~0.59倍和0.25倍~0.44倍。相对于针铁矿吸附态葡萄糖,针铁矿包裹态葡萄糖显著抑制了CH4释放。而且,碳铁复合物的添加均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土壤原有有机碳矿化释放CO2,但抑制了来源于土壤原有有机碳的CH4释放。其中,针铁矿包裹态葡萄糖对来源于土壤原有有机碳的CH4释放量是针铁矿吸附态葡萄糖的1.33倍。针铁矿包裹态葡萄糖的快速矿化的碳库比例显著高于针铁矿吸附态葡萄糖,且其半衰期(T1/2)比针铁矿吸附态葡萄糖大10.85倍,其快库转化速率(k1)和慢库转化速率(k2)比铁矿吸附态葡萄糖的小10.74倍和19倍。其次,针铁矿包裹态葡萄糖对土壤有机质CO2累积激发效应表现为较弱的正激发(6.44 mg?kg-1),而对土壤有机质CH4累积激发效应则表现为负激发(-15.49 mg?kg-1),即针铁矿包裹态葡萄糖的添加抑制了土壤原有有机碳的矿化(-9.05 mg?kg-1),从而增强了土壤有机碳的固持潜力。因此,不同结构碳铁复合物的添加抑制了土壤原有有机碳的矿化,且针铁矿包裹态有机碳比针铁矿吸附态有机碳在水稻土中具有更强的稳定性和固碳效应。该研究结果也表明,水稻土中与铁氧化结合的小分子有机碳相对于游离态的有机碳,具有更强的生物稳定性,更低的矿化速率,而且能够抑制土壤有机碳的矿化,产生负激发效应,有利于增加土壤的长期固碳效应。  相似文献   

19.
水稻土中铁氧化物的厌氧还原及其对微生物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20  
曲东  张一平  Schnell S  ConradR 《土壤学报》2003,40(6):858-863
采用厌氧泥浆恒温培养实验 ,测定了添加 6种外源氧化铁后土壤中Fe(Ⅱ )和Fe(Ⅲ )浓度的变化 ,探讨了不同氧化铁的还原能力及其对土壤产H2 、产CO2 、产乙酸和产CH4 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 :无定形氧化铁和纤铁矿易于被还原 ,两者的最终还原程度大体相同 ,但无定形氧化铁存在还原滞后现象 ;针铁矿、赤铁矿、Al取代针铁矿和Al取代赤铁矿难以被还原 ,表现出与对照相同的还原特征 ;铁还原能导致土壤中H2 和乙酸稳态浓度的降低 ,有效抑制了甲烷产生 ;添加Fe(OH) 3和纤铁矿后 ,Fe(Ⅲ )还原占总电子传递的贡献率由对照的 1 8.3 0 %增至 63 .3 2 %和 46.90 % ,而形成甲烷的电子传递贡献率由对照的 80 .92 %降至 3 5 .85 %和 5 2 .3 2 % ,Fe(Ⅲ )还原对电子的竞争消耗 ,使土壤产甲烷过程被强烈抑制  相似文献   

20.
台湾红壤及森林土壤中之氧化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综合汇整近年来在台湾,应用高梯度磁场分离技术,配合一般化学分析,X-射线衍射法,磁测分析,电子显微镜观察与电子衍射鉴定,以及铁-57穆期堡尔谱学分析等方法,研究红壤与森林土壤中,氧化铁的分布及其结构性质之成果回顾;关于氧化铁之分布情形,其研究结果显示:台湾红壤中普遍存在有赤铁矿与针铁矿等氧化铁矿物,而在化育自大屯山更新世纪安山岩母质与澎湖列岛更新世纪玄武岩母质的红壤中,以及兰屿绿岛海边之银白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