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7年2月对衡阳市黄鳝感染新棘衣虫和胃瘤线虫进行了初步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新棘衣虫的感染率为18.4%,感染强度为5.53(2~18),平均丰度为1.02±2.76;胃瘤线虫的感染率为42.7%,感染强度为3.57(1~15),平均丰度为1.52±2.49;两种蠕虫均感染的占样本总数的4.9%,都不感染的占样本总数的43.7%。黄鳝的感染与其体长有一定关系,对新棘衣虫,体长45cm以下86尾中仅1尾发现有感染,以上则有较高的感染率(最高为76.5%);对胃瘤线虫,体长35cm以上其感染率随体长的增加而上升,感染强度则降低,以上感染率随体长的增加而下降,感染强度则变化不大。新棘衣虫和胃瘤线虫的种群在黄鳝种群中均呈聚集分布,其中二项参数k值分别为0.16和0.49,表明棘头虫比线虫的聚集度更高一些。  相似文献   

2.
隐藏新棘虫种群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剖检了128尾黄鳝,新棘虫的感染率高达65.6%,感染强度为9.1,感染率和感染强度与黄鳝的体长呈正相关关系。该种寄生虫的性比符合1∶1的比例,但32cm以下的黄鳝体内的雄性棘头虫明显地较多。94%的虫体分布在黄鳝小肠前段3cm以内。寄生虫数超过30以上的宿主生殖腺有萎缩现象  相似文献   

3.
2种寄生虫感染黄鳝引起的血细胞变化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研究了感染隐藏新棘虫和胃瘤线虫的黄鳝血细胞的变化。结果表明:被隐藏新棘虫和胃瘤线虫感染的黄鳝红细胞数减少,白细胞数增多。白细胞血式也发生变化:其中淋巴细胞所占百分比减少,而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的百分比增多。没有观察到嗜酸性和嗜碱性粒细胞  相似文献   

4.
用分段测量方法研究了黄鳝消化道各段的pH值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黄鳝总感染率为90%,感染强度为13.64,平均密度为12.25;黄鳝消化道内胃,前中肠与后肠相互之间的pH值均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寄生虫(主要是棘头虫)多寄生在黄鳝前中肠内,棘头虫感染与未感染的黄鳝其前中肠的pH值也存在差异显著性(P<0.05)。  相似文献   

5.
比较5种不同驱虫药物对黄鳝体内寄生的隐藏新棘虫的驱虫效果,为临床用药提供科学依据。将自然感染隐藏新棘虫的黄鳝,随机分为5种不同药物治疗的试验组和不给药物的对照组,根据试验前和试验后7d黄鳝体内寄生的隐藏新棘虫数量变化判断疗效。结果显示,阿苯达唑驱虫效果最好,该试验组中隐藏新棘虫感染率下降比值和平均丰度下降比值最大,且与其他试验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6.
隐藏新棘虫在黄鳝体内寄生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方建平  唐为萍 《水利渔业》1998,(4):20-21,52
个体较大的黄鳝感染隐藏新棘虫的情况与体长在40cm以下的黄鳝不同,前者是一个随机过程。寄生虫在宿主的小肠内多集丛固着,虫数的86%集中分布在小肠前面。隐藏新棘虫在黄鳝种群中为聚集分布,其负二项分布参数k=0.1964,60条以上的新棘虫寄生会明显影响宿主的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7.
一、症状及其危害情况 荔浦县鱼种场2号塘(面积2亩)的7~8朝草鱼(共15万尾左右)因患此病而大量死亡,死亡数达1万尾左右。病鱼消瘦,发黑,腹部膨大,透过未长完鳞片的腹壁,可见肠道充血呈红色。经镜检,发现肠道内寄生有新棘衣虫(Neosentis sp),感染强度为1~2个虫体,在检查的200尾鱼中,具上述症状的病鱼数为141尾,感染率为70%。  相似文献   

8.
对 1 0 8尾粗唇鱼危肠内长江丽棘虫种群的研究表明 ,粗唇鱼危体长 8 0~ 1 2 0cm组长江丽棘虫感染率是 88 9% ,体长 1 2 1~ 2 9 3cm感染率为 1 0 0 %。随着粗唇鱼危体长增长 ,其感染长江丽棘虫的感染强度增大。长江丽棘虫种群主要由 2 5~ 6 5mm长度的虫体组成 ,种群中雌虫显著多于雄虫。 84 0 %的虫体附着在粗唇鱼危肠道的前段。长江丽棘虫在不同体长段的宿主中均呈聚集分布 ,聚集强度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9.
长江中游长吻鱼危幼体长江丽棘虫感染率高达 84 5 % ,感染强度为 1 6 4 (1~ 48)。 1龄长吻鱼危感染率 96 3% ,感染强度 1 7 1 ;2龄鱼为 76 6 %、1 5 6 ;3龄鱼体内未检出长江丽棘虫。 80 %长江丽棘虫集丛分布在长吻鱼危小肠的前段 ,雌体明显多于雄体。长江丽棘虫在长吻鱼危幼体种群中的分布为聚集分布型式  相似文献   

10.
长江中游长吻(鱼危)幼体长江丽棘虫感染率高达84.5%,感染强度为16.4(1~48).1龄长吻(鱼危)感染率96.3%,感染强度17.1;2龄鱼为76.6%、15.6;3龄鱼体内未检出长江丽棘虫.80%长江丽棘虫集丛分布在长吻(鱼危)危小肠的前段,雌体明显多于雄体.长江丽棘虫在长吻鱼危幼体种群中的分布为聚集分布型式.  相似文献   

11.
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灌注法(食道深部注入),对槟榔粉和阿苯达唑2种药物驱除黄鳝肠道棘头虫的效果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这2种药物都有较好的驱杀效果,其中阿苯达唑的驱虫率最高达61.3%,槟榔粉的驱虫率最高达45.6%,使用浓度分别为5 g/100mL和1.50 g/100 mL,阿苯达唑的驱虫效果明显优于槟榔粉。但槟榔粉为中草药制剂,符合目前的绿色环保要求。在生产上可以应用以槟榔碱、去甲槟榔碱为主要成分的药物防治黄鳝的棘头虫病。  相似文献   

12.
长江丽棘虫在粗唇Wei肠道内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08尾粗唇Wei肠内长江丽棘虫种群的研究表明,粗唇Wei体长8.0-12.0cm组长江丽棘虫感染率是88.9%,体长12.1-29.3cm感染率为100%。随着粗唇Wei体长增长,其感染长江丽棘虫的感染强度增大,长江丽棘虫群主要由2.5-6.5mm长度的虫体组成,种群中雌虫显著于雄虫。84.0%的虫体附差在粗唇Wei肠道的前段。长江丽棘虫在不同体长段的宿主中的呈聚集分布,聚集强度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3.
驱除黄鳝消化道寄生虫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驱除黄鳝消化道寄生虫试验池塘养殖黄鳝所需苗种多系野鳝。经对野鳝的解剖观察,其消化道内毛细线虫、隐藏新棘虫等寄生虫的感染率高达80%以上,感染强度3~72条,我们认为这是制约鳝鱼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必须驱虫。以往的报导仅限于用敌百虫驱虫,但因敌百虫异味...  相似文献   

14.
在黄鳝的养殖过程中,隐藏新棘虫病的发生影响了黄鳝的生长发育,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方建平等研究发现,感染隐藏新棘虫的黄鳝食欲严重减退,或不进  相似文献   

15.
董小英  李海云  唐胜球 《水利渔业》2006,26(1):86-88,91
采用扫描电镜、组织切片和血液检测方法对感染隐藏新棘虫(Neosentis celatus)的黄鳝(Monopterusalbus)肠道和血液进行病理研究,结果发现隐藏新棘虫的吻钩在肠道内壁形成大小不一的洞,肠绒毛脱落,组织纤维化;受损伤的肠道皱褶比较凌乱,柱状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脱落。损伤深入到固有层,使黏膜层与固有层分离,固有层被水肿液填充,有大量炎症细胞浸润;感染隐藏新棘虫的黄鳝肾脏和肝脏功能未受影响。  相似文献   

16.
晶体敌百虫对黄鳝体内寄生虫的驱杀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晶体敌百虫溶液药浴法和灌注法(食道深部注入)两种给药方式,对黄鳝体内寄生虫的驱杀效果进行了对比实验。结果显示,两种晶体敌百虫给药法对体腔内的胃瘤线虫均没有起到驱杀作用;采用晶体敌百虫溶液6×10~(-6)浓度灌注和0.6×10~(-6)浓度药浴对肠道内新棘衣棘头虫的驱杀效果相对比较好,其驱虫率分别为41.7%和37.0%,灌注法(食道深部注入)略优于药浴法;而高浓度(灌注8×10~(-6)以上,药浴0.8×10~(-6)以上)的晶体敌百虫溶液对黄鳝有药害致死作用。  相似文献   

17.
黄颡异钩棘头虫在长江黄颡鱼中寄生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方建平 《水利渔业》1999,19(6):23-24
仅在体长11.1-23.0cm的黄颡鱼体内发现寄生有黄颡异钩棘头虫,感染率25%,感染强度15。不同大小宿主的感染强度无明显差异。该虫在黄颡鱼小人基本为均匀分布,在黄颡鱼种群中为聚集分布;体长11.1-15.0cm的黄颡鱼染虫后对生长有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8.
董小英  李海云  唐胜球 《水利渔业》2007,27(2):104-104,115
实验采用组织切片方法对黄鳝隐藏新棘虫(Neosentis celatus)体壁结构进行观察和研究。结果发现:隐藏新棘虫的体壁分角质层、表皮层和肌肉层。最外层为角质层,有大量隐窝;表皮层内贯穿着复杂的腔隙系统,内有很多网状结构和空泡结构,是虫体储藏营养的地方;表皮层之内是环行肌肉层,最后是不连续的纵行肌肉层,纵行肌肉层之间有空隙。吻端体壁连接有2条牵引肌,能够促使吻端自由伸缩。  相似文献   

19.
洞庭湖区黄鳝体内鳗鲡独孤吸虫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2年7~8月份,对洞庭湖区6个采样点鳗鲡独孤吸虫(AzygiaAnguillae)对黄鳝(Monopterusalbus)的感染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6个采样点的鳗鲡独孤吸虫对黄鳝的感染存在较大差异。感染率以华容点的最高(51·7%),津市点次之(46·7%),其余4个采样点的感染率都较低(20%以下);感染强度也一样,华容点的最高,为4·7,津市点次之,为3·1,不同采样点的感染强度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2002年6月至2003年5月对常德采样点周年取样调查,发现在6、7、9月和翌年1、4、5月黄鳝感染有鳗鲡独孤吸虫,感染率在1·6%~18·4%间波动(以7月份最高),感染强度在1·0~17·0间变化(以4月份最高),其余月份无感染,全年总感染率为3·5%,平均感染强度为5·41。全部阳性宿主的体长频率呈正态分布,以30~35cm体长段的阳性宿主最多,占37·7%。不同地域环境、不同月份之间的感染差异性,与水域环境的稳定程度和作为中间宿主的食饵动物(多种小型鱼类)数量分布的均一性,以及鳗鲡独孤吸虫的生活史及黄鳝的习性等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20.
东海北部近海棘头梅童鱼食性及营养级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东海北部近海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的食性从饵料组成、摄食强度、食性类型和营养级等方面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棘头梅童鱼的饵料生物种类数多,组成复杂,选择范围较广,水域差异较大。其空胃率为7.59%,最高饱满指数为188.55‰,平均为24.62‰,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摄食强度的季节差异和体长组差异都极显著。棘头梅童鱼食谱较宽,主要摄食糠虾类、磷虾类和桡足类等浮游动物,兼食鱼类和长尾类等游泳动物,属浮游生物食性鱼类。通过计算其生境宽度为2.250,营养级为3.282级,属次级消费层的低级肉食性鱼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