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法是将栗苞从树上敲下后不脱出栗果直接贮藏,简便易行,安全可靠,适合农户采用。板栗贮藏后3.4个月才脱出栗果上市,鲜果率仍高达90%以上,色泽艳丽,色、香、味俱佳。其技术要点如下。1.适时采收。当栗苞色泽由绿转黄、刺束先端枯焦,苞肉缝合线露出白色纵痕但未裂开时,为板栗最佳采收期。  相似文献   

2.
板栗在贮藏期间,如技术和管理不善常发生虫蛀、发芽、失水和霉烂等现象.板栗以中晚熟品种较耐贮藏,一般而言,北方品种比南方品种耐贮藏.山东的薄壳、红栗,湖南的它栗及河南的油栗耐藏性较好.适时采收是保证板栗贮藏效果的关键措施之一.栗果成熟的标准是:栗苞呈黄色,苞口开始开裂,坚果呈棕褐色,一般以全树有1/3-1/2球果开裂时采收为宜,采收时间最好在连续几个晴天后进行.  相似文献   

3.
一、适时采收 板栗成熟时,栗苞由绿色变为黄褐色,并且逐渐开裂,苞栗果由黄色转变褐色,带有光泽,完全成熟时栗果会从栗苞内进出而自然落地。因此大部分栗果如从栗苞迸裂,则是最佳采收期。采收过早,栗果未充分成熟,既影响了产量和品质,又增加贮藏的难度。板栗采收一般采用检拾落栗法或震落法二种。  相似文献   

4.
以罗田板栗主栽品种中果早栗为试材,研究其不同采收期主要营养成分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板栗的成熟,其水分逐渐降低,而淀粉、蛋白质、可溶性糖、脂肪和维生素C都呈上升趋势,成熟Ⅰ期和成熟Ⅱ期的水分、可溶性糖、脂肪和维生素C含量差异不显著,淀粉和蛋白质含量差异显著;而未成熟中果早栗与成熟Ⅰ期和成熟Ⅱ期的中果早栗各营养成分均具有显著差异.充分成熟的板栗,果实代谢处于最低水平,具有较好的商业贮藏性能.为防止板栗充分成熟后栗苞开裂致使栗果落地造成损失,建议在成熟期Ⅰ时一次性打落进行采收.  相似文献   

5.
带苞板栗保鲜贮藏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法是将栗苞从树上敲下后不脱出栗果直接贮藏,简便易行,安全可靠,适合农户采用.板栗贮藏后3~4个月才脱出栗果上市,鲜果率仍高达90%以上,色泽艳丽,色、香、味俱佳.其技术要点如下.  相似文献   

6.
板栗是较难贮藏的林木种子,它怕干、怕湿、怕热、怕冻,又易遭病虫害。要贮藏好板栗,应注意以下三点:1.适时采收一般在苞刺由绿变黄褐色,并有30~40%的总苞开裂,部分栗果自然落下时采收。选择通风阴凉的地方,将采收的总苞堆放7~10天,使栗果充分成熟,自然脱落。选择饱满、整齐、无碰伤、无病虫的板栗进行贮藏。2.贮前灭虫板栗的主要害虫是栗实象鼻虫。灭虫的方法有:(1)在封闭的室内,每立方米空间用甲烷60克,熏蒸3~4小时。(2)将板栗浸入水中,每天换水一次,并上下翻动,7天后象鼻虫窒息死亡。(3)板栗浸  相似文献   

7.
板栗的贮藏     
板栗的贮藏板栗较难贮藏,它怕干、怕湿、怕热、怕冻,又易遭病虫害。要把板栗贮藏得好,必须注意如下几点:1.适时来收一般在苞刺由绿变黄褐色,并有30%~40%的总苞开裂,部分栗果自然落下时采收。选择通风阴凉的地方,将采收的总苞堆放7~10天,使栗果充分成...  相似文献   

8.
板栗为壳斗科栗属坚果类植物,是我国重要的木本粮食树种,有"铁杆庄稼"之称.栗果营养丰富,美味可口,种仁富含淀粉和糖,为著名干果.板栗采收时机的选择与贮藏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其经济效益.因此,做好板栗的采收和贮藏工作对果农的增产增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简要介绍了板栗的采收、贮藏方法以及注意要点.  相似文献   

9.
<正> 板栗是我国著名的特产果实之一。近几年随着板栗生产的大发展,产量急剧增加,如何贮藏好板栗,发挥板栗的的潜力,使之增效,是广大栗农关心的问题。 (一)板栗贮藏的关键技术 1、品种选择 晚熟品种较早熟品种耐贮藏,可选择成熟期在9月中下旬至10月的板栗。如湖北油栗、山东薄壳、河南它栗等。 2、适时采收 板栗的最适采收期是全树1/3栗苞开裂时,连  相似文献   

10.
北京地区板栗实腐病病原菌的致病性及侵染过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北京地区板栗实腐病的病原菌有 5种 .在板栗怀黄品种处于不同活力状态的种子上接种 ,表明这些病原菌的致病性有差异 .Colletotrichumgloeosporioides致病性最强 ,受种子活力状态的影响较小 ;Dothiorellagregaria致病性较强 ,潜育期的长短受种子活力的影响较明显 ;Fusariumsolani,Phomopsissp .和Rhizopusstolonifer致病性较弱 ,仅在种子活力水平较低时致病 ,且发病率也低 .在栗果不同发育阶段和种子贮藏时期分离检查花器和栗果组织带菌状况 ,病原菌在板栗雌花受粉期以后开始侵入花柱和栗苞外壳 ,8月中旬花柱和果皮上的病原菌检出率明显增多 ,9月中旬栗果近成熟期病原菌进入种仁  相似文献   

11.
怎样做好板栗采收和贮运工作江苏连云港市岗埠农场林果所(222344)李德勇李平板栗的采收和贮运是影响其质量的主要环节,这一阶段造成板栗霉烂变质的主要原因有:1.采收过早板栗还没有充分成熟,进行一次打落采收的栗果色泽淡,果形不正,品质下降,果实内部营养...  相似文献   

12.
板栗怕热、怕干、怕水、怕冻,还容易遭受虫害,给保鲜贮藏带来困难。在贮前按以下方法进行适当处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保鲜贮藏的风险,延长保鲜贮藏期。一、脱苞处理。采收后栗苞不可大  相似文献   

13.
<正> 板栗采收后,栗果本身的生理活动仍很活跃,在物质转化过程中,栗果本身产生强烈的吸收作用,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并产生热能。栗果堆集时,如不及时通气散热和保湿降温处理,会使堆内温度增高,种胚霉烂坏死,表层栗果脱水失重,失去经济价值。 1 贮藏条件 1.1 温度:贮藏期间的温度应保持在12℃以下。冷库贮藏温度0℃~2℃,最低不超过-3℃。温度上  相似文献   

14.
北京地区板栗实腐病病原菌的致病性及侵染过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北京地区板栗实腐病的病原菌有5种.在板栗怀黄品种处于不同活力状态的种子上接种,表明这些病原菌的致病性有差异.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致病性最强,受种子活力状态的影响较小;Dothiorella gregaria致病性较强,潜育期的长短受种子活力的影响较明显;Fusarium solani,Phomopsissp.和Rhizopus stolonifer致病性较弱,仅在种子活力水平较低时致病,且发病率也低.在栗果不同发育阶段和种子贮藏时期分离检查花器和栗果组织带菌状况,病原菌在板栗雌花受粉期以后开始侵入花柱和栗苞外壳,8月中旬花柱和果皮上的病原菌检出率明显增多,9月中旬栗果近成熟期病原菌进入种仁.  相似文献   

15.
<正> 板栗是干果,有人认为比水果耐贮藏运输,实际上栗子怕干、怕水、怕热、怕冻,特别是不能晒干后出售。在很多情况下产生严重霉烂,其主要原因有四种。 1 不成熟栗子引起霉烂 我国采收方法大多是用打落法,由于成片栗树成熟期不一致,即使一棵树也有部分栗苞发黄、部分栗苞还是青苞的情况。这些青苞中栗子还未成熟,要在堆放过程中闷熟裂口,但有的栗苞未开口,要用脚踩开栗苞取栗子。这种栗子含水量高,坚果表皮角质化差,病菌易侵入产生  相似文献   

16.
解诗和  汤文高 《农技服务》2011,28(10):1457-1457
通过时板栗贮藏保鲜试验与实践,对板栗贮藏期腐烂损失的原因分析发现,合理贮藏以控制栗果内部生理变化以及外在因素对栗果腐烂的影响,可取得较好的贮藏效果。  相似文献   

17.
正一、栗实象鼻虫也叫栗实象甲、栗象、栗象甲、板栗象鼻虫等,属鳞翅目,象虫科。我国各板栗产区均有分布和为害,但主要为害南方板栗产区,是为害栗果的重要蛀果害虫。1、为害症状及鉴别以幼虫为害栗果,幼虫体常略呈"C"形弯曲,幼虫先取食栗苞,后蛀食栗仁,在坚果内蛀食,幼蓬受害后易脱落。后期幼虫为害种仁,被害坚果  相似文献   

18.
正板栗怕热、怕干、怕水、怕冻,同时还特别容易遭受虫害,给保鲜贮藏带来了困难。下面介绍板栗贮前的处理技术,供参考。1.脱苞处理采收后栗苞温度高,水分多,呼吸强度大,不可大量集中堆放。可选阴凉通风场所,将栗苞摊成50~100厘米厚的薄层,堆上盖少许杂草等物,每隔5米左右插一竹竿,以利通风降温和散失部分水分。堆放7天后将板栗从栗苞中取出,剔除病虫果及等外果,将好果于室内明凉处摊晾,3~5天后便可入贮。注意:一是堆放时间不宜  相似文献   

19.
梁仰贞 《农技服务》1996,(10):42-42
<正> 板栗是我国特产干果,由于栗果怕热、怕干、怕冻,所以板栗的收获与贮藏比其他干果特殊。现集各地板栗收藏经验供参考。 (一)板栗的收获 1、收获时间 板栗的果实自开花至成熟需要80~120天左右。不同品种成  相似文献   

20.
板栗贮藏保鲜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板栗为壳叶科栗属坚果类植物 ,皮硬水少 ,列为干果。板栗在贮藏中常出现生虫、发芽、霉烂等问题 ,严重影响其商品质量。要解决板栗贮藏中出现的上述问题 ,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 选用耐贮藏品种板栗品种很多 ,一般中、晚熟品种如山东薄壳、山东红栗、河南油栗等比早熟品种耐贮藏 ;北方品种比南方品种耐贮藏 ;嫁接繁殖的板栗比实生板栗耐贮藏。2 适时采收板栗成熟的标准应是栗棚呈黄色 ,苞口开始开裂 ,坚果呈棕褐色。宜在全树有 1 /3栗棚开裂时采收。不成熟的板栗水分含量高 ,过早采收对贮藏不利。下过雨、晨露未干时因湿度太大 ,容易引起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