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我市危害夏高粱的穗部害虫有高梁条螟Proceras venosatus、桃蛀螟Dichocrocis punctifralis、玉米螟Ostrinia nubilalis、高梁穗虫(隐斑螟)Cryptoblabes gnidiella Miler、棉铃虫Heliothis armigera等。高粱条螟在我市一年发生2代,8月份为第二代幼虫为害期,一般每穗有虫2—3头,长势好的可达10头左右;桃蛀螟一年发生4代,在10月中下旬以第四代幼虫为害夏高粱穗部,一般百株有虫15头左右,最高单穗有虫12头;玉米螟常年发生3代,以第二、三代8月中旬至9月上旬为害夏高粱,一般每株有虫1—4头,最高8头;高粱穗虫一年发生2代,第二代于8月中旬末开始进入穗部为害,9月初进入为害盛期,一般每穗有虫1—2头,单株最高8头。此4种害虫为害夏高粱主要是蛀茎、食粒、造成断茎、破粒,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 经1987年以来对防治适期、防治指标、防治用药试验,提出了心叶期适时用药的有效措  相似文献   

2.
对1954~1985年吉林省玉米螟发生动态和预测进行了研究。结果得出:玉米螟是吉林省玉米、谷子、高粱的主要害虫。明确了玉米螟在吉林省一年发生1~2代。世代分为三个类型世代区:2代区:吉林省西部白城地区;1~2代区:吉林省中部四平、长春地区;1代区:吉林省东部半山区及山区辽源、吉林、通化、延边地区。同时明确了各区发生期,均以末代幼虫在秸秆内越冬。以一代幼虫为害最重。成虫产卵有选择性,早期喜在谷子上产卵,玉米居中,高梁上较晚。卵量玉米>谷子>高粱。不同秸秆内越冬虫量顺位:玉米秆>玉米茬>高粱秆>高梁茬。越冬虫量是玉米螟发生  相似文献   

3.
亚洲玉米螟绿色防控技术集成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连续3年利用性诱剂监测亚洲玉米螟发生期,应用球孢白僵菌150~240 g/hm~2灌心,防治1代玉米螟,植株平均防效达87.3%;分3~4次释放螟黄赤眼蜂120万头/hm~2,防治2代玉米螟,有效降低玉米穗部虫口数量,平均防效69.3%。防控区玉米商品化率提高6.9%~9.8%,平均增产10.6%。结果表明,利用性诱剂监测,结合球孢白僵菌灌心、投放赤眼蜂可以做到精准防治,进行秸秆粉粹回收又可降低玉米螟基数。  相似文献   

4.
玉米螟在晋北的发生特点与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述了玉米螟在晋北的发生和为害特点,即越冬虫源基数逐年增加,2代幼虫为害重于1代幼虫,幼虫为害部位和越冬场所逐渐由茎秆向穗部转移。随着海拔的升高玉米螟发生为害逐渐减轻,同一地区播期偏迟、玉米种植较稀的地块其为害也较轻。紧凑型和半紧凑型玉米的发生程度较重。分析了玉米螟近年在晋北重发生的原因,提出了防治方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笔者对襄北地区夏玉米害虫进行了为期2年的调查,结果表明其主要种类为:玉米螟、高梁条螟、桃蛀螟、斜纹夜蛾、粘虫和棉铃虫等。其中以玉米螟虫量为最大,高梁条螟其次,桃蛀螟第三,斜纹夜蛾第四,粘虫和棉铃虫并列第五,分别占调查总虫数的42.86%、17.87%、14.28%、10.71%和7.14%,防治上应采取农业防治为主、药剂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6.
峨边县位于凉山州东北部,地处山区。全县种植玉米12.4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73.3%。由于气候温和、雨水较多,适宜玉米病虫害发生,特别是春玉米第一代大螟在全县发生为害严重。在常发地区,一般年份为害产量损失约10%,大发生年损失高达30%以上,给农业生产造成很大影响。为了有效控制大螟为害,近几年来笔者对玉米上大螟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做了一些调查试验工作。1发生规律观察1.1发生期本县地形、气候复杂。不同地区大螟的发生期、发生量都有明显差异。大螟在低山河谷地带每年发生3代,在中、高山地区每年发生2代。9月下旬幼虫在玉米秸秆内开始…  相似文献   

7.
玉米螟在江汉平原主要为害玉米。近年来 ,随着种植业结构的调整 ,玉米螟对棉花的危害逐年加大。在我市 ,玉米螟第一、二代分别于 6月中旬和 7月中旬前后迁入棉田为害棉花。幼虫从棉株顶部、叶柄基部、分枝或主茎中上部钻蛀入内为害 ,主茎被蛀后 ,上部逐渐枯萎死亡。第三代玉米螟 8月中旬前后发生 ,除蛀茎为害外 ,还为害青铃 ,造成青铃僵烂或脱落。一般长势好或靠近玉米种植区的棉花受害较重。1 防治技术(1)处理玉米、高梁等秸杆残体 ,压低越冬基数。同时 ,加强对玉米上玉米螟的防治 ,减轻下代转移为害。 (2 )推广种植抗虫品种。当前在我市…  相似文献   

8.
陈艳 《植物检疫》2003,17(4):223-225
杆草螟属 (Diatraea)属鳞翅目 (Lepi doptera)、螟蛾科 (Pyralidae)、杆草螟亚科(Crambinae)、Argyriini族。该属害虫中的西南玉米螟 (Diatraeagrandiosella)、南方玉米螟 (Diatraeacrambidoides)、小蔗螟 (Dia traeasaccharalis)在中美洲地区发生严重 ,危害玉米、甘蔗、高粱、水稻等的生产 ,是美洲地区玉米、甘蔗生产上的重要害虫。小蔗螟、西南玉米螟和南方玉米螟分别是我国进境植物检疫二类和潜在危险性有害生物。我国目前尚无该属害虫发生的记录。现把这 3种害虫的形态特征、幼虫鉴定特征的比较以及检疫处理方法介绍如下。1 小蔗螟…  相似文献   

9.
采用虫孔数和隧道数鉴定玉米穗期抗螟性效果好玉米螟在玉米穗期危害日趋加重。为了控制穗期螟害,玉米穗期抗螟性研究势在必行。为此,作者自1990年开始对玉米穗期抗螟性分级标准进行探讨。穗期抗螟性鉴定采用接种鉴定方法。当玉米雌穗吐花丝时,在花丝上接即将孵化的...  相似文献   

10.
玉米田外防治玉米螟的可能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蕴生  张荣 《植物保护》1983,9(3):35-35
辽、吉、黑和内蒙等地区玉米螟一年1—2代,以第一代为害,对玉米产量损失最大。因此,控制第一代十分重要。一般的作法均在玉米田内进行治螟(处理越冬寄主除外)。近年来玉米的播种面积增大,如一些地区玉米种植面积占40%以上,这样给在玉米田内施用颗粒剂等措施带来了许多困难,用药量及耗资均增大。可考虑利用玉米螟成虫白天基本不在玉米田,而躲藏在附近麦田和田边高大杂草丛中的习性,消灭成虫,是值得研究的治螟途径。  相似文献   

11.
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是黑龙江省玉米生产上发生最重、为害最大的常发性害虫,为明确苏云金芽胞杆菌G033A(Bt G033A)对2代区亚洲玉米螟的田间防效,分别于玉米心叶期和穗期,应用Bt G033A对1代和2代亚洲玉米螟进行了防治示范,测定田间平均防治效果、挽回产量损失率及产量...  相似文献   

12.
条螟寄主新发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条螟[Procerasvenosatum(Walker)]属螟蛾科,又称高粱条螟、甘蔗条螟。国内报道其寄主有高粱、甘蔗、玉米、粟、麻等[1]。近20a来,笔者在苏中地区还发现条螟的几种新寄主,特记录如下:1)番茄。幼虫钻食青果。2)柿。1农户将成熟玉米棒晒于树下,幼虫(与玉米螟幼虫一起)上树蛀食柿果  相似文献   

13.
杀螟灵1号颗粒剂防治玉米螟邱国柱,邵柏华(辽宁新民市植保站,100300)新民市历年种植玉米100万亩左右,受玉米螟的危害较大,尤以第一代更为严重。我们曾在1990~1993年应用沈阳农业大学生产的杀螟灵1号颗粒剂防治一代玉米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适...  相似文献   

14.
经2 a性诱观察表明,甘蔗条螟在江州区每年发生4代,各代成虫盛发峰期间距明显,初步分析条螟成虫发生期与年初气温有关。利用性诱技术进行条螟发生的预测预报和指导防控,是一项较为成熟有效的植保技术。  相似文献   

15.
玉米螟在崇明县1年发生3-4代。第一代幼虫危害春玉米:第二代幼虫中,一部分继续危害穗期的春玉米,另一部分危害棉花,造成断头、折叶、蕾花及幼铃的脱落;第三代幼虫主要危害棉花青铃,造成烂铃。近十几年中,玉米螟对棉花的危害加重了。  相似文献   

16.
竹山县玉米螟一年发生三代,以老熟幼虫在玉米杆及根茬内越冬,一代危害早茬玉米,二代危害中茬(靠茬)玉米,三代危害毁茬晚玉米。玉米螟发生程度随着早、中、晚茬种植面积比不同而不同。随着玉米生育期不同,玉米螟代数增加,发生程度加重。玉米螟喜中温高湿多雨,高温干燥严重抑制成虫产卵、卵孵化和幼虫存活,降雨量与发生程度极相关。采用期距预测法和统计法做出发生期预报,依据茬口播种面积,有效虫口基数,死亡率,气象预报,参照历史资料等因素综合分析,做出玉米螟发生程度预报。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就夏玉米间作匍匐型绿豆对玉米螟赤眼蜂增诱作用及其在穗期玉米螟防治中利用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夏玉米间作匍匐型绿豆结合接种式放蜂区,与平作夏玉米结合接种式放蜂区和不放蜂对照区相比,明显提高了玉米螟赤眼蜂对螟卵的寄生率,1992年三者人工挂卵的卵块总寄生率分别为26.7%、3.6%和0;1993年分别为28.0%、6.6%和1.0%,自然落卵的寄生率分别为69.1%、22.4%和4.6%。1994年用心叶期抗螟品种间作绿豆结合接种式放蜂区,人工挂卵的卵块总寄生率为30.7%,而平作夏玉米不放蜂对照区仅为2.5%;自然落卵的卵块寄生率前者为56.2%,后者为12.3%。心叶期抗螟品种间作匍匐型绿豆结合接种式放蜂区、心叶期抗螟夏玉米平作不放蜂和感螟品种不放蜂对照区的平均百株蛀孔数分别为54.8、102.6和277.2个,放蜂区与两个不放蜂对照区相比,对玉米螟的防效分别为46.6%和80.2%。试验结果显示采用心叶期玉米抗螟品种间作匍匐型绿豆,并接种释放少量赤眼蜂等综合措施对穗期玉米螟害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玉米螟 ,又名玉米钻心虫、旋心虫、蛀秆虫 ,是危害玉米最主要的害虫 ,是玉米生产的大敌。它不仅繁殖快 ,每年 2~ 3代。而且危害时间长 ,无论是春播玉米还是夏播玉米均会遭到危害。因此 ,防治玉米螟是提高玉米单产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管理措施。那么 ,怎样防治玉米螟呢 ?1 确定防治适期防治玉米螟的最佳适期为心叶末期 ,也就是大喇叭口期 ,这是防治玉米螟的关键时期。因为玉米到了心叶末期 ,玉米螟全部集中在叶丛中进行危害 ,为用药提供了有利条件 ,既能提高防治效果 ,又能降低生产成本。怎样确定玉米的心叶末期呢 ?方法是 :用手捏玉米喇叭…  相似文献   

19.
玉米穗期害虫种群变动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夏玉米面积的扩大,玉米穗期害虫种群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桃蛀螟和玉米螟为玉米穗期优势种群,有3个发生高峰;高粱条螟和棉铃虫为非优势种群,有2个发生高峰;粘虫为间歇性害虫,有一个发生高峰。混合种群有3个高峰,第1高峰在春玉米的抽雄开花至灌浆中期,第2高峰在早播夏玉米的灌浆初中期,第3高峰在晚播夏玉米的灌浆初中期。混合种群密度以第1高峰最大,第3高峰最小。根据种群变动规律提出了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20.
韩桂仲 《植物保护》1981,7(4):27-27
利用玉米自身的抗螟性是综合防治玉米螟的重要方面。据报导:玉米本身含有三种以上的化学物质,抗螟素甲、乙、丙及其衍生物和其它物质,对初孵螟虫有厌食和抑制生长的作用。这些化学物质可以遗传。 玉米植株的心叶是玉米螟幼虫的趋向部位。抗螟素在心叶期活力最高,其活力和浓度随着玉米株高的增加而下降的。因此在心叶中、末期接虫鉴定能表现出抗螟性的品系,在生产中才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