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为探索旱地冬小麦不同覆盖模式下土壤温度的变化规律,通过田间试验,对平覆地膜穴播、垄上覆膜垄沟覆草、覆草和常规露地4种栽培模式下的土壤温度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随冬小麦生育期延后和土层深度增加,覆盖栽培的增温幅度减小.平膜覆盖栽培返青期前能够显著提高0~25 cm各土层温度,垄膜覆盖栽培在越冬前能够有效提高表层土壤温度,覆草栽培仅在出苗期有一定的增温效应,返青期以后表现为负效应.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明秸秆覆盖技术在旱地小麦生产应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开展了不同量玉米鲜秸秆(高(HM)、中(MM)、低(LM)、无(CK))覆盖的田间试验,以研究旱地冬小麦不同生育期秸秆覆盖的土壤温度效应。结果表明,不同秸秆覆盖量在土壤中垂直传递的平均温度大小表现为:分蘖期、越冬期HM>MM>LM>CK,0~30 cm土壤温度随着土层的加深而逐渐升高;返青期HMMM>LM>CK,返青期HM相似文献   

3.
 【目的】针对以往研究在土壤温度观测和不同耕作条件下土壤温度效应规律上的不足,研究了华北平原不同耕作方式冬小麦田土壤温度日变化及其对气温的响应特征。【方法】试验于河北省栾城县设置翻耕、旋耕和秸秆覆盖免耕处理,采用热脉冲-时域反射技术,连续监测2004-2005年冬小麦生育期土壤温度和气温。【结果】各层次土壤温度日变化随气温呈正弦函数变化;土壤温度日变化随土壤深度呈“锥形”;2.5~80 cm土壤深度每增加5 cm,土壤温度随气温的变化滞后1.2 h左右;不同耕作方式土壤日最高和最低温度均具有显著差异,秸秆覆盖度是其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免耕在冬小麦活动期,显著降低了2.5 cm土层土壤最高温度0.66~4.85℃,而在越冬期提高最低温度0.64~0.87℃;冬小麦生长前期(出苗-拔节)免耕较其他处理显著降低了2.5 cm土层土壤温度日变化幅度,其中较翻耕降低0.65~5.21℃,较旋耕降低0.48~3.89℃。【结论】不同耕作方式各层次土壤温度均极显著响应气温变化;耕作方式主要影响土壤温度的变化幅度而且主要表现在冬小麦生长前期;免耕在冬小麦活动期表现为降温效应,究其原因是由于较大程度地降低高温而较小程度地提高低温;越冬期表现增温效应是由于显著提高了各个时刻的土壤温度。  相似文献   

4.
模拟增温对华北农田土壤碳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增温效应下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变化和机制,选择华北平原的山东禹城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当地典型的冬小麦-夏玉米农田为研究对象,设计翻耕增温(CTW)处理和翻耕不增温(CTN)对照开展多年增温试验。2014年10月出苗期至2015年12月冬小麦越冬期持续增温,2016年初至2016年9月增温设备因故障关闭。结果显示,2014—2015年,冬小麦期土壤温度显著增加1.31℃(P<0.05),夏玉米期土壤温度升高0.71℃(P>0.05),而全年土壤体积含水量均值对增温无显著响应,仅越冬期土壤含水量增加明显。两年期内,增温抑制冬小麦季CO2累积排放达20.35%,以3月和5月差异表现最为明显。2014—2016年冬小麦季,CTW、CTN处理的年均CH4累积吸收量分别为1641.2、2185.7 g·hm^-2,增温抑制冬小麦季CH4吸收,但对夏玉米季CH4通量无显著作用。冬小麦季增温降低CTW处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值达26.55%,而微生物生物量氮仅个别施肥和灌溉月份对增温响应显著。两年期冬小麦和夏玉米季CTW、CTN地上生物量均值分别为12.19、16.33 mg·hm^-2和16.41、21.18 mg·hm^-2,表明增温降低了地上作物生物量。研究表明,长期增温显著抑制小麦季土壤CO2释放和CH4吸收,但玉米期碳排放和吸收的响应相对较弱。增温条件下,土壤水热条件和生物量依然是限制土壤碳通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为提高冬小麦在朝阳地区的越冬率,促进该区作物结构调整,研究了冬小麦越冬期秸秆覆盖对土壤温度﹑土壤湿度﹑返青期和越冬率的影响。试验表明,整个观测期间秸秆覆盖平均地温高于裸地0.19℃,其中秸秆覆盖在冬季可明显提高地温,在早春之后降低地温,且秸秆覆盖可平抑地温变化幅度。冬麦田秸秆覆盖使返青期推迟2 d,越冬率提高12个百分点。朝阳地区冬麦越冬期秸秆覆盖可使其安全越冬。  相似文献   

6.
覆黑色地膜对大蒜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覆盖黑色地膜对大蒜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探索安全高效的大蒜覆膜栽培新模式。结果表明,覆盖地膜提高了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大蒜出苗和抽薹期推迟,提高了大蒜植株鲜重、株高、假茎长、假茎粗,蒜头和蒜薹产量增加。相比覆盖白色地膜,覆盖黑色地膜的大蒜土壤增温效果略差,土壤含水量差异不显著,但使大蒜出苗速率加快,出苗期提前2~4 d,推迟抽薹期3~5 d,提高了大蒜越冬前和返青后大蒜植株鲜重、株高、假茎长、假茎粗,促进了越冬前大蒜壮苗、延长了大蒜膨大期,进而提高蒜头和蒜薹产量。  相似文献   

7.
秸秆覆盖免耕条件下土壤温度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姚宝林  施炯林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3):1128-1129,1132
[目的]研究秸秆覆盖免耕条件下土壤温度的动态变化。[方法]设置常规耕作、秸秆还田和秸秆覆盖免耕3种处理,研究河西内陆河灌区作物生育期土壤温度的动态变化。[结果]8:00时3种耕作方式土壤温度相差不大。14:00时土壤温度增速最明显,覆盖免耕的土壤温度变化较其他两种方式平缓,秸秆的覆盖降温作用在作物生育中前期表现明显,后期减弱。20:00时覆盖免耕的土壤积温分别比常规耕作和秸秆还田小134.31、61.4℃。3种耕作方式的土壤温度差值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小,降温过程中的差值较增温过程的小。作物生育早期常规耕作和秸秆还田的土壤温度变化剧烈;降温天气覆盖免耕的增温和降温分别为7.42、.4℃,增温天气增温和降温则为13.6、12.7℃。[结论]秸秆覆盖免耕依据气温和作物生育期表现出不同的调温效应,减缓和抑平了土壤时间和空间温度的变化,所产生的"增温效应"和"降温效应"在土壤表层表现突出。  相似文献   

8.
以徐蒜917为材料,研究不同颜色地膜覆盖后土壤温度变化及对大蒜保护酶(SOD、POD、CAT)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蒜苗期至返青期银膜覆盖对土壤的保温效果优于其它处理;生育后期(鳞茎膨大期)透明膜与白黑膜覆盖处理的10 cm处土壤温度于13:00与15:00分别出现最高值。大蒜生育前期(苗期至抽薹期)银膜覆盖处理的大蒜SOD、POD、CAT(叶)活性有不同程度的升高;生育后期(鳞茎膨大期)透明膜与白黑膜覆盖处理的大蒜SOD(根)、POD、CAT因受到高温胁迫,酶活性高于其它处理。银膜覆盖有利于大蒜生育前期土壤的增温、保温,提高大蒜保护酶活性,促进大蒜生长,在一定程度上调节了大蒜生长后期土壤温度,降低了高温造成的损伤。  相似文献   

9.
不同地膜覆盖对土壤温度及大蒜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以徐蒜917为材料,研究不同颜色地膜覆盖后土壤温度变化及对大蒜保护酶(SOD、POD、CAT)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蒜苗期至返青期银膜覆盖对土壤的保温效果优于其它处理;生育后期(鳞茎膨大期)透明膜与白黑膜覆盖处理的10 cm处土壤温度于13:00与15:00分别出现最高值。大蒜生育前期(苗期至抽薹期)银膜覆盖处理的大蒜SOD、POD、CAT(叶)活性有不同程度的升高;生育后期(鳞茎膨大期)透明膜与白黑膜覆盖处理的大蒜SOD(根)、POD、CAT因受到高温胁迫,酶活性高于其它处理。银膜覆盖有利于大蒜生育前期土壤的增温、保温,提高大蒜保护酶活性,促进大蒜生长,在一定程度上调节了大蒜生长后期土壤温度,降低了高温造成的损伤。  相似文献   

10.
新疆棉花双膜覆盖增温效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棉花双膜覆盖技术的推广提供可行依据.[方法]进行棉花双膜与单膜覆盖增温效应的对比分析.[结果](1)双膜覆盖比单膜覆盖明显提高播种至出苗期间的0~20 cm耕层土壤地温,增加土壤有效积温,从播种至出苗期间双膜覆盖比单膜覆盖日平均地温高0.9℃,最低温差0.6℃,最高温差达到1.3℃;双膜覆盖较单膜覆盖累计增加土壤积温15.2℃.(2)双膜与单膜覆盖5 cm日平均地温温差1.4℃,最高温差达到2.4℃,比单膜累计增加地温24.3℃,5 cm土层正好是棉花种子所处的耕层,因此该土层地温的提高为播种后加速种子吸水、萌动提供了很好的温度环境,有效促进了棉花出苗.(3)双膜覆盖栽培还有效提高了一日4个时段(02:00、08:00、14:00、20:00)的土壤温度.[结论](1)双膜覆盖比单膜覆盖有更好的增温效应.(2)双膜覆盖提高了不同土层土壤温度,且这种增温效应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弱,且土层间温差逐渐减小,这种增温效果明显高于单膜覆盖的增温效果.(3)随着时间的不同,土壤不同土层地温变化也发生着相应变化,反映出土壤的热传导效应.  相似文献   

11.
采用大田试验方法,研究旱地小麦休闲期深翻覆盖对幼苗生长特性的影响及施氮量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旱地小麦休闲期深翻、深施有机肥后,起垄覆盖可提高越冬期0~60 cm土壤蓄水量,可显著增加高氮(HN)条件下越冬期株高、分蘖数、单株叶面积和单株干物质量,可增加HN条件下越冬期幼苗根系活力和植株含氮率,且与不起垄覆盖、不覆盖处理间差异显著;起垄覆盖和全膜覆盖可显著降低越冬期植株可溶性糖含量。结果还表明,增加施氮量,可提高起垄覆盖、全膜覆盖条件下0~60 cm土壤蓄水量、分蘖数和主茎叶龄,可显著提高这2种覆盖处理下的单株叶面积、单株干物质量;增加施氮量还可提高起垄覆盖、全膜覆盖条件下根系活力和氮素积累量、可溶性糖含量。总之,旱地小麦休闲期深翻+深施有机肥条件下,采用起垄覆盖或全膜覆盖的栽培措施可增加土壤蓄水量;同时,适当增加施氮量有利于旱地小麦的生长。  相似文献   

12.
采用大田试验方法,研究旱地小麦休闲期深翻深施有机肥、覆盖和不覆盖下不同播种方式对幼苗抗旱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覆盖可显著提高越冬期0~60 cm土壤蓄水量,增加分蘖数、单株叶面积和干物质量;显著降低越冬期幼苗POD,SOD的活性以及幼苗脯氨酸含量,提高越冬期幼苗丙二醛的含量。结果还表明,无论覆盖或不覆盖,全膜覆土穴播提高了0~60 cm土壤蓄水量,增加了单株叶面积、分蘖数和干物质量;采用全膜覆土穴播的POD,SOD活性降低、脯氨酸含量减少、丙二醛含量提高,且差异与其他处理达到显著水平。可见,旱地小麦休闲期深翻覆盖配套全膜覆土穴播的栽培措施有利于提高土壤蓄水量,促进旱地小麦生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黄土高原半干旱区不同覆盖方式调控土壤水、热与持续增产、增效的协同效应,为该区确立高效、环保覆盖方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设置塑料地膜全膜覆盖(PM)、降解膜全膜覆盖(BM)、膜垄种植(RH)和秸秆覆盖(SM)4种不同周年覆盖(休闲期+生育期)方式,以裸地不覆盖为对照(CT),通过3年大田定位试验,研究不同覆盖方式对土壤水、热时空动态变化规律及其利用特征的影响。【结果】周年覆盖能有效抑制休闲期土壤水分无效蒸发,提高降水潜在利用效率,PM、BM、RH和SM处理休闲期分别较CT多储水53、51、32和36 mm,降水潜在利用效率分别提高了14%、12%、11%和10%。地膜覆盖增温显著,有效提高了玉米干物质累积速度,缩短了其生育进程,其中PM、BM和RH处理拔节期分别较CT提前了15、8和7 d,成熟期分别提前了17、7和7 d。与CT处理相比,PM、BM和RH处理产量增幅分别为52%、32%和27%,积温生产效率分别提高了57%、15%和58%,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了31%、14%和26%,降水利用效率分别提高了53%、27%和29%,耗水系数则分别降低了33%、21%和22%。SM处理能有效增加玉米生育期土壤储水量,但土壤温度的降低导致其生长发育迟缓,其拔节期和成熟期分别较CT推迟了4 d和5 d,最终产量、水分生产效率和积温生产效率分别降低了21%、18%和9%。PM处理增加了农田耗水量,其季末供水能力分别较BM、RH和SM降低了19、56和86 mm。但PM处理土壤水分平衡受生育中后期降水量影响较大,2015年7—9月降水量较多年平均值减少71 mm,PM处理收获期100—200 cm土层土壤储水量较CT处理减少28 mm,并较土壤稳定度降低5.4 mm,造成深层土壤水分亏缺。【结论】塑料地膜全膜覆盖是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协同提高土壤水、热资源利用效率,增加玉米产量的有效措施,然而在玉米生育中后期遭遇干旱容易引起深层土壤水分亏缺和产量波动;降解膜全膜覆盖和膜垄种植处理的增温和增产效果均弱于塑料地膜全膜覆盖,但更有利于维持土壤水分平衡;秸秆覆盖降温、减产效果明显,不推荐在气温较低的半干旱区应用。  相似文献   

14.
Solving high-temperature plastic mulching film-induced leaf burning in the first week during tobacco cultivation would take much time and effort. In the present study, the growth as well as the leaf sugar and nicotine contents of seedlings with or without leaf burning induced by high-temperature plastic mulching film were tested at two independent sites in 2015 and 2016 to identify the influence of leaf burning on seedling growth.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growth of seedlings with leaf burning was improved with increased leaf area, leaf number and plant height compared to those without leaf burning, combined with an increased seedling survival rate at two sites in two years. In seedlings with leaf burning, the contents of fructose and glucose increased and peaked at 11:00 and 13:00 in the leaf and root, respectively, with an increased root nicotine content beginning at 13:00, highlighting the signalling role of sugars. Activities of antioxidant enzymes including peroxidase (POD), superoxide dismutase (SOD) and catalase (CAT) were all increased in seedlings with leaf burning. More plant biomass was allocated to roots in seedlings with leaf burning with increased root volume compared to control seedlings, which might facilitate the absorption of water and nutrients from the soil. Our findings demonstrate that high-temperature plastic mulching film-induced leaf burning not inhibited but benefited seedling survival and growth, suggesting that the time and labour-consuming manual plucking of burnt leaves can be avoided during tobacco cultivation.  相似文献   

15.
为解决和田地区管花肉苁蓉种植中冻害频发的问题,研究了种植园肉苁蓉的接种深度和肉质茎分布、气温与土壤温度变化规律以及5种防冻措施和对照的土壤温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研究前期(12月2日)50cm以下土壤温度、中期(1月7日)30cm以下土壤温度、后期(2月23日)40cm以下土壤温度不随每日的气温变化而发生显著变化,越冬肉苁蓉肉质茎宜分布于50cm以下,最高不浅于30cm;种植园土壤最大冻土深度可达70cm以下,肉苁蓉接种深度应在70cm以下,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冻害,而且有利于其大型个体的生长;4种覆盖处理的保温效果为处理2>处理4>处理1>处理3,处理2和处理4与对照(CK)的土壤平均温度差异显著,有很好的保温效果,种子园越冬可将处理2和处理4组合使用,并在2月初掀帘以利于地温升高;冬灌由于大幅降低土壤平均温度(2.07℃)及延长冻土期(21d),不利于肉苁蓉越冬;为避免与采收冲突,和田地区肉苁蓉地表覆盖防冻措施宜在11月下旬进行,最晚不宜迟于12月上旬。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讨提高丘陵地地力水平和蓄水保墒能力,确保丘陵花生持续增产的栽培技术措施,在2个典型的丘陵花生生产区,研究了不同覆盖措施对丘陵地土壤水分和温度及花生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与露地栽培方式相比,花生生长前期覆膜覆草和覆膜处理的土壤含水量均极显著高于覆草和露地处理;同时,花生生长前期不同覆盖措施对土壤温度有明显的提升作用,其中以覆膜覆草和覆膜处理提高幅度较大。不同覆盖措施对花生生长发育进程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可提前3~6天;而且不同覆盖措施可促进花生植株生长,提高荚果产量,其中覆膜覆草处理荚果产量最高,比露地栽培平均高24.69%。研究认为地膜覆盖与秸秆覆盖结合成二元覆盖可以综合覆膜和覆草两者的优点,是提高丘陵地地力水平和蓄水保墒能力,确保丘陵花生持续增产的重要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7.
对土质、肥力、面积相同的两块水田地分白天、晚间两个时间进行地下水灌溉试验。结果表明,白天灌地下水对水稻的生长发育和产量有较大影响,其中分蘖始期延迟5d、有效分蘖期延迟6d,最高分蘖期延迟6d,抽穗期延迟4d,成熟期延迟4d,产量降低5.1%。  相似文献   

18.
王文军  张祥明  郭熙盛  凌国宏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0):10405-10406,10409
[目的]探讨皖南山区冷浸田水稻高产栽培技术。[方法]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研究了垄作和覆膜栽培对水稻生长的影响。[结果]垄作和覆膜栽培能够提高冷浸田土壤温度,促进水稻早期的生长发育,提高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量,水稻增产129.8~652.5kg/hm2,增产率达2.25%~11.32%。[结论]垄作和覆膜栽培两者结合的增产效果优于单一垄作处理,其中以窄垄+覆膜栽培增产效果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黄土高原半干旱区不同覆盖种植方式对土壤水热效应及春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为优化陇中旱作农业区春玉米农田土壤水热环境,提高作物产量提供依据。【方法】于2015—2016年在甘肃省榆中县石头沟省级旱作农业示范点开展田间定位试验,设平地全膜覆盖(WM)、平地半膜覆盖(HM)、隔沟覆膜垄播(MRM)、全膜双垄沟播(WRF)、秸秆覆盖(SM)和露地平播(CK)6种种植方式,测定分析春玉米各生育时期土层剖面水热状况、物候特征、不同生长阶段耗水特性和水分利用效率,以及收获后春玉米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结果】与露地平作(CK)相比,地膜覆盖处理较CK具有增温效应,全生育期土壤平均增温2.42℃,而SM处理表现为降温效应,平均降温0.36℃,且该调节效应主要表现在苗期,随后温度调节效应逐渐减弱;MRM、WRF、HM和SM处理在春玉米整个生育期内保墒效果显著,而WM处理不利于降水收集,仅在春玉米生长前期具有保墒效果,而在中后期随作物耗水增加,土壤含水率低于CK;春玉米在生长中期(拔节至吐丝)耗水最多,生长后期(吐丝至成熟)次之,生长前期(出苗至拔节)耗水最少,其中地膜覆盖耗水量大于秸秆覆盖,全膜覆盖耗水量大于半膜覆盖;地膜覆盖能显著提高春玉米中前期水分利用效率,其中生育前期和中期分别以HM和WRF处理提高幅度最大,2年平均较CK分别提高250.68%和61.30%;地膜覆盖种植方式在增温、促进耗水作用下使春玉米各生育期提前并增加单株干重,最终表现为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其中以WRF和MRM处理增产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效果最为显著,产量较CK分别平均增加171.40%和155.05%,水分利用效率分别平均增加142.80%和125.44%。【结论】垄沟集雨种植方式可明显改善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土壤水热环境,增加玉米物质积累量,其中全膜双垄沟播种植方式的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