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以6个大豆品种及其15个正交组合的杂种F_1代为材料,研究了大豆10个主要农艺性状的杂种优势,并进行了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大豆杂种优势普遍存在,并主要表现在产量上。各性状随机区组和配合力方差分析都达到显著水平。一般配合力效应分析以开育8号、吉林21号、吉林18号一般配合力较好。亲本自身表现与一般配合力紧密相关。杂种优势与配合力存在内在的联系。文中探讨了利用F_1遗传信息,对指导亲本选配及其它育种原则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2.
冬小麦杂种第一代抗寒性遗传规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麦抗寒性是由多基因控制的一种特性。用不同抗寒力的品种杂交,其 F_1代多数表现为中亲值或稍偏于中亲值,多数为不完全显性。小麦杂种 F_1代的抗寒性受杂种优势的影响,绝大多数呈正向优势。同一亲本与抗寒性类型不同的亲本杂交,受其亲本抗寒性影响,如果亲本抗寒性强,杂种 F_1抗寒性亦强;如果亲本抗寒性弱,杂种 F_1抗寒性亦弱。两亲抗寒性不同,对 F_1抗寒性的影响也不同,而且抗寒亲本起主导作用,但是不抗寒的亲本也起制约作用。母本对于 F_1代抗寒性有比较大的影响,F_1代抗寒性与双亲抗寒性平均值的相关与回归系数均极显著。  相似文献   

3.
冬小麦品种抗寒性遗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Griffing双列杂交模式Ⅱ设计,对小麦品种抗寒性数量性状进行了配合力遗传效应和F_1抗寒性遗传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冬小麦品种抗寒性一般配合力遗传方差δ~2gca和特殊配合力遗传方差δ~2sca均达到1%显著水平,表明抗寒性表现受加性与非加性基因的共同作用;并且一般配合力方差大于特殊配合力方差,表明加性较非加性基因效应占有绝对优势;杂种F_1抗寒性多为中间性遗传,但也有个别组合呈抗寒亲本显性或杂种优势,F_1抗寒性组合均值与中亲值相关极显著;用抗寒性强的品种作母本时,F_1抗寒性都比较强。  相似文献   

4.
本文用不同生态来源6个早熟大豆品种进行了完全双列杂交。研究了F_1代生育期以及不同生育阶段亲子关系、配合力、M、S.g/M.ss比值、遗传力、遗传相关。结果表明:早熟大豆杂种F_1代F_2代生育期及各生育阶段介于双亲之间,与双亲值、中亲值相关密切。F_2代出现超亲分离。分离幅度、特殊配合力效应与双亲生态差异有关。生育期及各生育阶段m.s.g/m.s.s比值与狭义遗传力高,在早代有较好的选择效果。东北与南方均有早熟基因源,一般配合力在F_1代与F_2代之间表现基本一致。生育前期对生育期的影响稍大于生育后期,开花至成熟期对于生育期影响主要是鼓粒至成熟期的作用,而开花至鼓粒期相对作用小些,所以对早熟品种选育既注意开花早,也要求鼓粒快。  相似文献   

5.
一、引言杂种优势,无论就其遗传学理论意义,还是育种学的实用价值,都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所以历来成为遗传学者们研究的中心课题之一。本文以多基因学说为基础,揭示Fisher(1932)的平均显性度的局限性,从亲本群和所有可能杂交组合产生的杂种F_1代组成的群体来研究杂种优势,提出新的数学模型,以利指导杂交育种或杂种优势的利用。例如,在随机杂交的情形,从这些公式中可计算出相当于双列杂交中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方差。这些探讨也为杂种表现的回归预测(将另文讨论)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提高黄淮麦区小麦品质育种中对籽粒硬度的选择效率,以7个籽粒硬度有差异的半冬性小麦品种及按7×7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配制的21个F_1杂交组合在2个环境条件下的试验资料,研究了籽粒硬度的遗传。结果表明,基因型、地点以及基因型与地点间互作均达极显著水平。籽粒硬度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均方也达到极显著水平。济麦22籽粒硬度的一般配合力在2个试验点均表现最高,可作为改良籽粒硬度的优异亲本。杂交组合徐麦25×淮麦33和淮麦33×济麦22在2个试验点的特殊配合力表现较好。籽粒硬度的遗传符合加性-显性模型,基因作用方式以加性效应为主,显性程度为部分显性。籽粒硬度可能受1对主效基因控制,狭义遗传力较高,早代(F_2~F_3)选择有效。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大豆F_1代组合、F_2、F_3代籽粒兰脐分离系统的单株籽粒脐色的调查,所得数字进行了适合性测定,得出大豆兰脐性状产生的原因及其分离规律。控制白花亲本籽粒脐色的基因有带与不带R基因之分。带R基因的白花亲本与紫花亲本杂交,F_1代籽粒出现兰脐,其基因型为I—R—W_1—tt,不带R基因的白花亲本与紫花亲本杂交,F_1代籽粒为无色脐,基因型为I—rrW_1—tt。F_1代籽粒兰脐性状的出现,不受亲本紫、白花正反交组合方式的影响。兰脐性状受多对基因控制,F_2代籽粒脐色分离符合独立分配规律。当控制脐色的基因有两对相差时(R、r,W_1、w_1)兰脐与无色脐之比为9:7。  相似文献   

8.
选用果枝型和纤维含糖量不同的9个海岛棉品种(系)按5×4不完全双列杂交配制成20个杂交组合,分析了杂种F_1和F_2代纤维含糖量的遗传特点,结果表明F_1纤维含糖量具有明的负向杂种优势,遗传表现为超低亲遗传,亦有倾低亲遗传现象.亲本含糖量中亲值与杂种F _1的关系最密切,在低糖育种中应以中亲值选配亲本.含糖量是一数量性状,受微效多基因控制F_2表现为连续变异的特点,并普遍存在着超亲遗传现象,超低亲遗传为低糖育种提供了选择的遗传基础,通过杂交育种可有效地降低杂种后代的纤维含糖量,并且其遗传力(87.30%)较高,在早期世代选择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9.
小麦杂交育种早期世代间的配合力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模拟现代小麦育种亲本选配和早代选择实际,选用8个产量差异较大的亲本,进行不完全双列杂交,使各种不同产量水平的品种在亲本组配中相遇,研究了产量、株高、成熟期等性状的亲本本身表现与其一般配合力间及配合力在F_1至F_3世代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双亲的产量及相关性值对后代有良好的预见性。根据亲本产量及综合农艺性状选择亲本是比较可靠的,从而省去一些中间环节,加速育种进程,节省人力、物力。早期世代(F_1—F_3)间配合力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一般配合力在组合早代评价上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矮秆小麦XN0004的矮秆基因Rht21的染色体臂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XNOOO4是青431与小偃6号杂交选育的一个新的具有部分矮秆显性效应的小麦新矮源品系。和高秆亲本相比,其杂种F_1代的降秆作用平均为13.8%,对外源赤霉酸反应不敏感,在杂种小麦研究中,其配合力优良,增产显著,穗粒数增加,抗倒能力增强,收获指数提高等,无某些矮源对杂种F_1产生的不良效应,是杂种小麦比较理想的矮秆亲本,可作为常规育种的优良矮秆品种资源。用中国春缺—四体和双端体分析的方法,对XNOOO4丰矮秆显性基因进行了染色体定位,证明其矮秆显性基因位于2A染色体的短臂上,是一个不同于世界上已定位的20个Rht基因的新矮源,故暂定名为显性矮秆基因Rht21。  相似文献   

11.
大豆杂种产量和品质性状早世代优势和亲本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黄淮地区一组优良大豆亲本早世代(F1~F3)产量与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和自交衰退表现,分析杂种早世代亲本产量与品质性状配合力的变化特点,为大豆杂种品种和家系品种选育的亲本选配和后代选择提供依据。【方法】以来自黄淮地区及美国的8个大豆重要亲本及其组配的28个双列杂交组合为材料,以中亲优势率、超亲优势率作为杂种优势的指标,以自交衰退率作为自交衰退的指标,采用DIALLEL-SAS05软件进行多世代数据的联合方差分析和配合力分析。【结果】(1)黄淮地区大豆亲本间产量性状普遍存在杂种优势和自交衰退现象,产量优势最大,单株荚数和单株粒数次之,百粒重无优势。F1 杂种优势大的性状,其F2、F3自交衰退率一般也较大。生育期及品质性状(蛋白质和脂肪含量)杂种优势不明显,自交衰退也不明显。(2)大豆产量存在显著的一般配合力×世代和特殊配合力×世代的互作,杂种F1表现配合力高的亲本不一定在后代表现出高配合力。亲本品质性状的一般配合力×世代和特殊配合力×世代的互作效应不显著,由杂种一代的配合力预测杂种后代的可靠性较高。(3)亲本本身产量性状的的高低不能估计其一般配合力效应。但亲本本身蛋白质、脂肪含量的高低是估计其一般配合力效应的重要指标。【结论】黄淮地区大豆亲本间各性状中以产量的杂种优势最大,自交衰退率也较大,不宜直接利用杂种二代。杂种优势利用和杂种后代家系选育可能有不同的最佳亲本和组合。杂种早世代开始对籽粒蛋白质与脂肪含量进行定向选择,有利于及早提高后代的含量。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筛选出14个番茄亲本,采用Griffing完全双列杂交设计组配105个杂交组合,对13个性状进行统计,分析配合力及杂种优势,划分优势群确定杂种优势。结果表明,F_1的杂种优势在大部分的性状中均存在,F_1除果实硬度和纵径外的11个性状值均显著大于亲本。亲本11和亲本8的单株产量、单果质量等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最大,亲本1×亲本11、亲本4×亲本11和亲本1×亲本4的产量性状均具有较高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配合力与杂种优势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大部分性状杂种优势与特殊配合力显著相关,单株产量的一般配合力与杂种优势显著相关。一般配合力聚类分析和F_1的性状表现聚类分析2种方法划分优势类群,结果证明一般配合力聚类分析方法是有效的,它将14个亲本划分为5个优势群,并确定了优势群1(HG1)×优势群2(HG2),优势群1(HG1)×优势群5(HG5)和优势群2(HG2)×优势群5(HG5)这3个杂优模式。本研究揭示了一般配合力分析法可以作为番茄杂交育种优势群划分的一种重要方法,并为番茄杂交育种中亲本的选择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3.
选用8个品种作为亲本,其中包括2个龙生型品种A596和荔浦大花生,4个中间型大花生品种丰花1号、丰花3号、丰花5号及鲁花11,2个珍珠豆型小花生品种白沙1016和丰花2号.采用GriffingⅡ杂交设计配制28个杂交组合,F_1进行田间试验,3次重复,结荚后期测定植株单叶光合速率.结果表明:龙生型品种的净光合速率最高,如A596达到22.45 μmol·m~(-2)·s~(-1),中间型大花生其次,小花生最低,白沙1016的净光合速率仅为16.0 μmol·m~(-2)·s~(-1);亲本净光合速率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和不同杂交组合的特殊配合力效应差异均较大;龙生型亲本的一般配合力大,小花生品种亲本的一般配合力小;丰花5号与荔浦大花生杂交组合的特殊配合力最大,达到2.8933,而丰花1号与荔浦大花生杂交组合的特殊配合力最小,仅为-3.2767.  相似文献   

14.
1987~1988年,以16个菊花品种配制成12个杂交组合,研究了花、茎、叶的若干性状在F_1代的表现。结果表明,1.所有被研究的性状在F_1代都发生了广泛的分离,这意味着无性繁殖使亲本品种保持着高度的杂合性;2.F_1杂种的花色  相似文献   

15.
大豆对两个SMV株系抗性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南朝鲜大豆品种广吉(Kwanggyo)与江苏良种18-6、1138-2、苏协一号三个杂交组合F_1、F_2世代的遗传试验表明,对大豆花叶病毒SMV的两个本地株系S_A、S_C的抗性呈现一对显性基因控制的遗传,这一结论进一步得到回交一代及杂种三代遗传型分离比率的证明。  相似文献   

16.
利用6×4不完全双列杂交产生的F_1及其亲本,采用稳定性分析和配合力分析的方法对盐碱地和正常地子粒产量杂种优势表现差异的原因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杂种作为一个整体在单株粒重方面对土壤环境的反应比亲本稳定,低产田种植杂种比亲本更为有利。单株生物学产量和收获指数方面杂种比亲本对土壤环境反应敏感,在适于表现其遗传能力的环境中杂种表现更加充分。杂种优势主要来源于基因的非加性效应,即特殊配合力效应。杂种的主要性状如单株生物产量,收获指数,单株子粒产量较高的杂种优势都表现在非加性基因效应占主导地位或特殊配合力方差与一般配合力方差的比值较高的土壤环境中。  相似文献   

17.
用晚粳光敏核不育系农垦58S和105S与常规晚粳品种农垦58、鄂宜105,武复粳、华粳14和筑紫睛杂交,以套袋结实率为主要指标分析了正反交F_1、F_2,以及光敏核不育系与正反交F_1回交BF_1代在武汉(30°27’N)长日照条件下的育性表现。结果表明:各组合F_1代杂种都为可育,而F_2和BF_1代都发生育性分离。具有同一常规品种亲本的组合的育性分离表现基本一致。农垦58S与农垦58杂交组合F_2代可育与不育的分离适合3∶1,BF_1适合1∶1的比例;农垦58S与鄂宜105等4个品种杂交组合的F_2代可育和部分可育与不育的分离适合15∶1,BF_1适合3∶1的比例。两类组合后代的育性分离分别符合1对主效基因和2对独立的主效基因的遗传。  相似文献   

18.
利用5个具有抗虫基因的棉花品种(系)做母本,6个常规棉花品种(系)做父本,采用NCⅡ遗传交配设计进行杂交组配,研究抗虫杂交棉品质性状配合力、配合力效应与亲本及杂种一代相关性和遗传参数,结果表明:母本中的D17和父本中的百农527具有较高的一般配合力效应,4个组合具有较高的特殊配合力效应;F1与双亲一般配合力效应及总配合力效应呈极显著正相关,亲本一般配合力与组合特殊配合力没有必然联系;亲本的5个品质性状主要以加性遗传为主,有些性状伴有微弱显性,且环境对它们都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对5个优质广亲和三系恢复系与8个水稻不育系进行不完全双列杂交,测定杂种F1代农艺性状,并对其进行了杂种优势和配合力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亲本的一般配合力相对于特殊配合力对杂交后代起更重要的作用,一般配合力高的恢复系配组出高特殊配合力效应的组合几率更大。恢复系南恢596和南恢125在单株重的超亲优势和竞争优势上表现突出,同时在产量构成的主要因素上表现出较强的一般配合力,它们所配F1代组合中部分表现出较高的特殊配合力。  相似文献   

20.
对5个优质广亲和三系恢复系与8个水稻不育系进行不完全双列杂交,测定杂种F1代农艺性状,并对其进行了杂种优势和配合力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亲本的一般配合力相对于特殊配合力对杂交后代起更重要的作用,一般配合力高的恢复系配组出高特殊配合力效应的组合几率更大。恢复系南恢596和南恢125在单株重的超亲优势和竞争优势上表现突出,同时在产量构成的主要因素上表现出较强的一般配合力,它们所配F1代组合中部分表现出较高的特殊配合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