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用不同类型的粳、糯三系高梁进行测配,组配成糯(A)×糯(R)、糯(A)×粳(R),粳(A)×糯(R)3种杂交类型的组合,并对其杂种一代的主要性状千粒重,穗粒重以及籽品质进行了杂种优势的分析测定。  相似文献   

2.
两系杂交水稻主要性状配合力与亲本籼粳分化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选用4个光温敏核不育系及54个常规品种(系),按NCII设计配制杂交组合,以籼粳特异RFLP标记及形态指数法检测供试品种(系)的籼粳分化程度,研究两系杂交水稻主要性状一般配合力及特殊配合力与双亲籼粳分化的关系。结果表明,①多数品种的籼粳遗传分化和形态分化相一致,只有个别品种不一致;②组合间一般配合力方差大于特殊配合力方差,基因加性效应更重要;③亲本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及其特殊配合力效应对F  相似文献   

3.
为筛选适宜在浙东南地区作受灾补播的直播晚粳稻品种,选用3个籼粳杂交稻(甬优1540、甬优7850、嘉优中科3号)和2个常规粳稻(秀水519、秀水417),开展大田分期直播试验,研究不同播期对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生育期和温光资源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产量表现为籼粳杂交稻>常规粳稻,具体为甬优1540>甬优7850>嘉优中科3号>秀水519>秀水417,随着播期的推迟,产量均呈下降趋势,下降幅度为籼粳杂交稻>常规粳稻,播期每推迟5 d,籼粳杂交稻平均产量下降0.71 t·hm-2,常规粳稻下降0.30 t·hm-2,主要与每穗粒数和结实率显著降低有关;水稻生育时期随播期推迟而相应顺延,且播种-齐穗期、齐穗-成熟期等生育阶段缩短,籼粳杂交稻全生育期缩短幅度大于常规粳稻;水稻全生育期的有效积温、日照时数及其利用率和有效积温生产效率随播期推迟基本呈下降趋势,同一播期内,籼粳杂交稻有效积温生产效率高于常规粳稻。产量与齐穗-成熟期的温光资源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救灾品种若在7月15日前补播,籼粳杂交稻首选甬优1540,其次为甬优7850,而常规粳稻宜选用秀水519,且播期可推迟至7月20日。本研究结果可为浙东南地区受灾后,采用直播技术选择适宜救灾补播品种提供实践指导与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利用胚珠培养技术培育棉属种间杂种植株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利用陆地棉×中棉,陆地棉×海岛棉,独秆突变体×海岛棉,海岛棉×中棉杂交,进行胚珠培养,获得种间杂种植株,结果表明:这4个杂交组合均获得一定频率的胚(包括成熟胚和不成熟胚)及成熟胚萌发的苗;同一组合的杂种胚珠,在不同培养基上获得的胚和成熟胚的效率不同,不同组合的杂交胚珠,在同一培养基上培养的结果有明显差异;进行了杂种胚珠培养的适宜时期的授粉后4~6d,2d的胚珠培养易产生愈伤组织,成胚率低,8  相似文献   

5.
毛德志  唐贻兰 《核农学报》1998,12(5):263-268
辐照黑糯×野生稻F植株孕穗期的诱变结果表明:辐射后代通过选择和回交,获得矮秆,耐冷和高产的黑糯品系。现实遗传变异力分析表明,选择对颖壳颜色,黑糯,黑籼都有效,对白籼和结实率无效。  相似文献   

6.
光(温)敏核不育水稻花药培养及遗传育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概述了近年来国内光(温)敏核不育水稻花药培养及遗传育种的研究进展。主要介绍了光(温)敏核不育水稻的花培育种程序,影响光(温)敏核不育水稻花培能力的有关因素,光(温)敏核不育水稻花粉植株后代的性状表达及遗传变异,并对水稻花培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7.
对野生稻与栽培稻杂交受粉子房离体培养的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杂交配组类型的培养效果为:栽×栽(同一品种)>栽×栽(不同品种)>栽×野>野×栽>野×野。16个水稻野栽杂交组合的结实率为0%~47.4%。受粉子房离体培养时间以授粉2~3d龄较为适宜。离体培养的水稻杂交受粉子房的发育有三种情况,即子房(胚胎)滞育或败育、结实和形成植株。胚继续培养有利于胚存活和发育与植株产生。在诱导产生的38个植株中,未见白化苗  相似文献   

8.
不同类型沙棘人工林对土壤氮矿化速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离子交换膜埋植培养法,对陕西省永寿县马莲滩流域沙棘纯林、沙棘×刺槐、沙棘×侧柏、沙棘×油松四种类型林分不同深度土壤的氮矿化速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用离子交换膜从土壤中提取出的氮量随着其培养时间的增加而增加,且与土壤全氮含量、碱解氮含量及土壤磷酸酶活性三个土壤肥力指标呈极显著相关,培养30 d所得氮矿化速率与这三个土壤肥力指标的相关系数达到了0.850、0.857和0.736,此方法可用来较准确测定土壤的氮矿化速率;经测定,四种类型沙棘人工林氮矿化速率大小顺序为:沙棘纯林>沙棘×油松>沙棘×刺槐>沙棘×侧柏。  相似文献   

9.
外源芸苔素内酯对不同基因型杂交稻开花期耐热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佳谕  陈宇眺  洪晓富  闫川 《核农学报》2021,35(12):2893-2903
为了明确不同基因型杂交稻对高温耐受性的差异及芸苔素内酯(BR)对提高不同类型杂交稻耐热性的作用效果,本研究以杂交籼稻、偏籼型籼粳杂交稻和偏粳型籼粳杂交稻各2个品种为材料,在开花期设置常温、高温和高温下喷施0.15%BR 3种处理,分析其对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花粉活力和抗氧化能力等的影响。结果显示,高温导致杂交稻的结实率、单株产量和花粉活力显著下降,其中杂交籼稻耐热系数为0.73,显著高于偏粳型籼粳杂交稻(耐热系数0.47)。而高温下喷施BR可以显著提高水稻结实率、单株产量和花粉活力,杂交籼稻、偏籼型和偏粳型杂交稻恢复系数分别为1.23、1.43和2.00,以偏粳型杂交稻的缓解效果最明显。喷施BR降低了高温处理下不同基因型杂交稻的超氧阴离子含量,并提高了甲基乙二醛酶(GlyⅠ)活性及抗坏血酸(AsA)、谷胱甘肽含量(GSH),同时改变了抗氧化酶相关基因OsAPX1、OsCATBOsGPX3和OsGLYI8的表达水平。综上可知,杂交籼稻常温下产量表现低于籼粳杂交稻,但具有较强耐热性,高温下喷施BR对杂交籼稻产量下降的缓解效果明显低于籼粳杂交稻;籼粳杂交稻尤其是偏粳型,尽管对高温表现敏感,但与BR的相互作用可有效抵御高温胁迫,喷施后产量可接近或达到常温对照水平。本研究结果为提高杂交水稻开花期耐高温能力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0.
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氮素积累与转运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比较分析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氮素吸收利用与转运特征,从氮素层面阐明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高产形成特征。 【方法】 2013~2014 年,选用 7 个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组合为试验材料,以 2 个常规粳稻品种和 2 个杂交籼稻品种为对照,比较研究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主要生育时期植株含氮率、氮素积累量,不同生育阶段氮素积累量与吸收速率,抽穗期和成熟期各器官的含氮率和氮积累量所占比例,抽穗至成熟期各器官间的氮素转运,以及氮素利用效率等特征。 【结果】 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抽穗期植株含氮率和氮积累量分别为 1.47%、202.67 kg/hm2,成熟期植株含氮率与氮积累量分别为 1.31%、257.23 kg/hm2,极显著大于对照类型。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氮素最大阶段性积累量为 107.63 kg/hm2,所占比例为 41.84%,最大吸收速率为 2.73 kg/(hm2·d),且均出现在拔节至抽穗阶段,杂交籼稻出现在移栽至拔节阶段。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抽穗期茎鞘和叶的含氮率分别为 1.19% 和 2.34%,成熟期分别为 0.75% 和 1.58%,高于对照类型。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抽穗期茎鞘和叶氮积累量所占比例分别为 43.92% 和 43.87%,成熟期分别为 16.44% 和 17.44%,极显著大于杂交籼稻。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氮素转运量大,表观转运率和转运贡献率不高,抽穗后的氮素净积累量贡献率为 32.06%,显著大于对照类型。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百公斤籽粒吸氮量为 2.29 kg,极显著大于杂交籼稻;氮肥偏生产力为 37.54 kg/kg,极显著大于常规粳稻;氮素籽粒生产效率、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和氮素收获指数偏低。 【结论】 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总吸氮量大,在拔节期足量氮素积累的基础上,提高了拔节至抽穗期与抽穗至成熟期两个阶段的氮积累比例;抽穗至成熟期茎鞘和叶的氮素转运量大,但表观转运率与表观转运贡献率低,抽穗后氮素积累优势明显,氮素净积累量贡献率高,满足了灌浆期籽粒对氮素的需求。   相似文献   

11.
用SSR标记对水稻品种的分类研究   总被引:52,自引:0,他引:52  
用20对SSR引物对培矮64s、N422s、108s、LS2s等4个不育系和55份严自不同生态型的恢复系进行分类研究,结果表明:供试材料DNA籼粳分化明显,聚类分析结果和用RFLP对供试材料的籼粳分化明显。聚类分析结果和用RFLP对供试材料的籼粳分类结果基本一致,而且者与形态分类的结果也基本一致,在所用的20对SSR引物中,有5对是籼粳特异的,其灿粳分辨率均在90%以上。  相似文献   

12.
利用InDel标记鉴定水稻育种材料的籼粳属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准确高效鉴定水稻材料的籼粳属性对于开展水稻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有着重要意义.利用19对基于籼稻(9311)和粳稻(日本晴)全基因组DNA序列比对获得的差异片段而设计的特异插入/缺失(Insertion/Deletion,InDel)引物,对48份育种上常用的籼稻、粳稻和中间型材料(品种)进行了InDel 标记的籼粳属性分析,利用DNA样品在这19对InDel位点上的籼型或粳型基因频率,结合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确定了这些材料的籼粳属性,通过比对程氏指数法的籼粳鉴定结果检验了InDel分子标记法在水稻籼粳属性鉴定上的有效性.结果表明,InDel分子标记法与传统的程氏指数法的总体吻合率为89.58%,在典型籼稻或典型粳稻材料上两者的吻合率为100%;在具有复杂遗传背景的中间型材料上,InDel分子标记法比程氏指数法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因此,InDel分子标记法是真正鉴定籼粳的特异方法,比传统方法具有更高的灵敏性和准确度,可以用于籼粳属性鉴定及遗传分化研究.  相似文献   

13.
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圆盘电泳法对四种水牛—摩拉(Murra)、尼里(Nili-Ravi)、广西南宁本地及其三品系杂交[Ni(■× (Mu■× Na■)■]水牛血清LDH同工酶谱型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四种水牛血清LDH同工酶谱的基本特点是 LDH_1>LDH_2>LDH_3>LDH_4>LDH_5,但也出现了 LDH_2>LDH_1、LDH_3>LDH_2、LDH_4>LDH_3和LDH_5>LDH_4的情况。同时还发现四种水牛的部分个体中,除表现正常的五条酶带外,还出现一条新的酶带(LDH_6)。其血清的LDH同工酶谱,在同一品种内不同性别间的差异很小,而在不同品种间的差异则较大。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28对籼粳特异性SSR引物对174个粤北普通野生稻个体进行分析。28对引物均有多态性,平均每对引物扩增出的等位变异数和基因型数分别为10.6和28。粤北普通野生稻群体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0.7681),除了能扩增出典型的籼、粳特异基因,还能扩增出野生稻特有的基因。遗传一致度聚类分析表明粤北普通野生稻存在初步籼粳分化;2份(1.15%)材料偏籼,172份(98.85%)材料偏粳,群体以偏粳为主。基因组水平上整个粤北群体没有发现原始类型。  相似文献   

15.
(英文)     
为了揭示猪杂种优势的分子机理,利用mRNA差异显示技术研究梅山猪,大白猪和梅大杂交猪背最长肌中基因表达的差异, 分离14条在杂种与纯种背最长肌中差异表达的表达序列标签(EST), 并用半定量RT-PCR鉴定。核苷酸序列分析表明, 这14个EST与已知的基因或表达序列标签没有明显的同源性,随后这14条EST 被提交到GenBank数据库。组织表达谱分析揭示了这些EST在心、脾、 肝、肾 、 小肠、 卵巢、 肺等绝大多数组织中表达, 说明这些基因对生命过程很重要。这些研究结果表明梅山×大白杂交组合的杂种与纯种之间的不同基因差异表达的方向存在巨大差异,猪杂种优势可能是在一定阶段有诸多不同的必不可少的基因向各种方向差异表达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在4个典型生态粳稻区,以广适性的5个品种为材料,研究氮肥对不同稻区产量影响,并分析氮肥利用率及其不同稻区施氮效果的差异。结果表明:氮肥施用显著提高不同稻区产量,施氮增产率及其贡献率大小顺序为温暖粳稻区寒冷粳稻区籼粳交错区冷凉粳稻区,寒冷粳稻区产量提高主要是有效穗数和千粒重的增加,而其它3个稻区产量的提高主要是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的增加所致。生产等量的稻谷氮肥需要量的大小顺序为寒冷粳稻区冷凉粳稻区籼粳交错区温暖粳稻区。不同稻区对氮肥的利用效率存在差异,氮肥农学利用率大小顺序为温暖粳稻区籼粳交错区冷凉粳稻区寒冷粳稻区,氮肥吸收利用率大小顺序为籼粳交错区温暖粳稻区冷凉粳稻区寒冷粳稻区,4个稻作区的土壤氮素贡献率在61.10%~66.09%之间,说明各稻作区吸收的氮肥主要来自土壤,通过培肥地力,维持较高的地力水平对稻谷的超高产、高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讨利用优质粳稻改良灿稻品质的可行性,以食味品质极佳的粳稻品种越光为母本、食味品质差的籼稻品种桂朝2号为父本构建的重组自交系群体(RIL)为试验材料,研究了籼粳杂种后代的支链淀粉结构变异特征及其与稻米胶稠度、起始成糊温度和RVA谱特征值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在RIL群体中,所有性状呈现连续分布,且双向超亲分离明显,双亲平均值除最高粘度和崩解值低于低亲值外,其余性状均介于双亲之间。RIL群体中支链淀粉短链(6≤DP≤11)分配比率表现为籼型偏籼型偏粳型粳型,中链(12≤DP≤24)分配比率表现为籼型偏籼型偏粳型粳型,存在极少量短链分配率较高而中链分配率较低的灿型株系,说明利用优质粳稻与籼稻杂交,其后代的籼粳特性对稻米支链淀粉结构有较显著影响,但通过加强后代选择,也可以选到支链淀粉结构象粳型的优良株系。在RIL群体中,支链淀粉短链分配率与起始成糊温度呈极显著负相关,中链分配率与起始成糊温度呈极显著正相关,长链分配率与消减值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而支链淀粉链长与胶稠度和RVA谱其他特征值的相关性表现因种植地点不同而有差异。研究结果为灿粳亚种间杂交育种的品质改良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8.
Bt水稻"克螟稻"杂交后代中转基因的遗传表达及育种利用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利用GUS反应检测了Bt转基因粳稻(克螟稻)与籼稻、粳稻杂交的不同世代群体的叶片染色情况,结果发现粳粳交F2出现抗性株与非抗性株的3∶1的分离,籼粳交的BC1出现1∶1分离,籼粳交的BC1F2出现3∶1分离,表明转基因在杂交后代的传递属单基因显性遗传.利用Western 点杂交技术结果发现F1、F2 和BC1代的Bt蛋白表达量均超过转基因株供体,呈现出表达能力上的杂种优势.农艺性状考察结果发现,无论是籼粳交,还是粳粳交后代,两者在株高、穗长、单株分蘖数、播始历期和千粒重上无显著差异.这无疑为Bt水稻的育种利用提供了良好的证据.  相似文献   

19.
用栽培稻(Oryza sativa)的两个品种“IR64”和“IR74”,与两个野生稻种群O.officimalis(Acc. 100896,Acc.101399)和O.minuta(Acc.101089),组配了5个野栽杂交组合,基因配组为AA×CC和AA×BBCC。5个野栽杂交组合均获得了杂种,其中4个组合表现出较高的杂交结实率:IR64×O.officinalis(Acc.100896)为42.63%;IR64×O.officinalis(Acc.101399)为60.08%;IR74×O.officinalis(Acc.100896)为40.79%;IR74×O.officinalis(Acc.101399)为43.24%。从基因组型复杂,配组难度大的组合O.sativa×O.minuta(AA×BBCC)获得新的野栽杂种。通过对这5个组合109个野栽杂种幼胚的胚胎培养,挽救存活了38个幼胚,胚胎存活率达34.86%;诱导分化出杂种一代(F_1)植株31株,杂种植株得率为28.44%。  相似文献   

20.
苏云金杆菌(Bt8010)工业发酵过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苏云金杆菌发酵过程诸多参数的变化对提高产品毒力很有意义。在5L发酵罐对Bt8010菌株进行培养,对发酵全过程的各参数包括葡萄糖消耗,细胞数和生物量增长,芽孢形成,溶氧和pH值变化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用不同浓度葡萄糖进行培养,并对分批补料培养和分批培养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葡萄糖浓度对发酵结果的影响很大。发酵过程的不同阶段,细胞的大小和结构各不相同,流加葡萄糖可以使发酵结果芽孢数达到1.28×1010个/m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