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解决微好氧同步预升温序批式干发酵工艺实际运行过程中现有装备存在曝气不充分、喷淋均匀度低等问题,加快促进纤维物料降解和中间物质转化并提高产气效率,创新设计装备喷淋系统、曝气系统,优化集成了微好氧预升温序批式厌氧干发酵一体化装备,实现微好氧快速预升温、喷淋均匀接种、高效生产沼气。通过喷头特性比选出适合粘稠沼液循环的螺旋式喷嘴,并计算出当喷淋面积为0.6m×0.6m时,最佳喷头间距和管道直径分别为0.37m和0.08m,喷淋覆盖面积可达到物料表面积的87.33%。为方便物料进出,设计曝气管道对称分布在物料两侧,共设置6支平行曝气管,单侧管道间距和两端管道间距分别为0.5m和0.7m。集成装备并耦合微好氧同步预升温序批式干发酵工艺,通过长期试验确定实际运行中的多组反应器序批启动调控策略应为8组反应器,启动间隔为3d,发酵周期为24d。基于规模化奶牛养殖场对技术装备应用经济效益进行核算,得出投资回收周期约为4年,与传统湿法厌氧发酵技术相比减少了约1.3年。  相似文献   

2.
基于TRIZ理论的秸秆好氧-厌氧联合发酵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TRIZ理论设计秸秆好氧-厌氧联合发酵工艺,并研究不同供气方式及加入菌剂对其发酵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好氧发酵后,各组的木质纤维素降解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曝气混菌组的木质纤维素降解率最高,半纤维素、纤维素和木质素的降解率分别为46.3%、40.4%和8.2%。利用修正的Gompertz方程和一级反应方程对累积产甲烷量的拟合结果较好,R2均大于0.97,曝气混菌组累积产甲烷量的试验值可达294.38 m L/g,利用两个方程拟合数值分别为279.58 m L/g和320.11 m L/g,而经巴斯维尔公式计算得到的理论产甲烷量为424.7 m L/g,曝气混菌组的试验值仅为理论产甲烷量的69%左右,仍有31%左右的物质没有被降解,因此巴斯维尔公式对惰性物质含量较高的物质理论计算结果偏高。好氧敞口组、曝气木酶组、曝气黑曲霉组、曝气混菌组及搅拌混菌组总挥发性固体降解率分别比直接厌氧发酵组高15.99%、35.47%、37.99%、54.68%和40.92%,曝气供氧方式的效果优于搅拌供氧,曝气供氧方式下添加混菌的效果优于添加单一菌种。  相似文献   

3.
稻秸好氧厌氧两相发酵工艺与产气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木质纤维素水解困难是制约秸秆沼气生产效率提高的主要因素,针对秸秆的木质纤维素难降解问题,提出湿法好氧厌氧两相发酵工艺。在中温37℃的条件下,水解产酸发酵容器不密封,采用搅拌供气、不供气的好氧水解方式,进行两相发酵实验。结果表明,好氧厌氧两相发酵工艺能够显著破坏稻秸的木质素结构,提高木质素降解率,其搅拌供气组的木质素降解率可达4.57%,而单相厌氧发酵结束时的木质素降解率仅为0.13%,两相发酵工艺的TS产气率可达到411.19 m L/g,较单相厌氧发酵高30%左右。表明好氧厌氧两相发酵工艺可有效降解木质素并提高产气率。  相似文献   

4.
为充分利用厌氧干发酵工艺批次处理能力强并有效克服其物料发酵不彻底导致的产气效率低的难题,引入干湿联合厌氧发酵工艺。以水稻秸秆和新鲜猪粪为发酵原料,在35℃及发酵底物初始TS浓度为20%条件下进行厌氧干发酵,其中一组处理在实验第20 d时用纯净水将发酵底物TS浓度调节为9%改为湿发酵,两者对比结果表明:相比于干发酵,该干湿联合厌氧发酵工艺可有效提高稻秸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降解率,其中纤维素降解率可由20.5%提高到31.1%,半纤维素降解率可由48%提高到54.8%,虽对产气中甲烷含量影响不大,但试验周期内物料累积产气量可提高19%以上。  相似文献   

5.
在两相联合厌氧发酵产氢气-甲烷系统中,采用上清液回流可以避免产氢相中的酸积累现象,但容易导致菌种混合,影响有机质降解。针对该问题,论文将回流液经过曝气处理,研究曝气时间和曝气方式对发酵系统产气及有机质降解特性的影响规律。试验发现,曝气可以有效抑制产氢相中产甲烷菌活性、提高气体产量,经过间歇曝气10 min的处理组,产氢相气体产量最高,比对照组提高29.7%,同时发酵液的VFA浓度峰值也最高,但曝气对产甲烷相气体产量有消极作用。曝气处理对产氢相及产甲烷相的挥发性脂肪酸浓度变化趋势无明显影响。间歇曝气、曝气时间分别为7 min和10 min的试验中发酵系统总COD降解率最高,分别达到82.1%,78.7%,比空白组分别提高了30.1%,26.7%,但连续曝气工艺在提高产气量和COD去除率方面不如间歇曝气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6.
为实现干清粪便的无害化处理,提高干清粪便的厌氧发酵效率,设计了一款300 m3适合干清粪便的半干式连续厌氧发酵反应器。介绍了半干式连续厌氧反应器的基本构造与工作原理,通过对发酵罐体的结构参数,主要装置部件等设计计算,利用有限元分析进行强度的校核,并利用Fluent流场模拟软件对物料运动状态进行仿真,确定了厌氧发酵反应器结构参数,并进行中试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半干式连续厌氧反应器可在工作过程中维持稳定的工作环境,并且能够迅速将发酵原料进行厌氧消化反应,能够维持平均日产气量在410.6 m3,容积产气率达1.37 m3·m-3d-1。针对畜禽干清粪便厌氧发酵来说,半干式连续厌氧发酵更为适合,并且能够维持较高的产气效率,沼气工程整体运行稳定,工作性能可靠。  相似文献   

7.
文章针对北京郊区4座农业沼气工程原料(鸡粪、牛粪、猪粪和玉米秸秆)和厌氧污泥中微量元素质量浓度不足的问题,制定了微量元素制剂,并从原料产气动力学和厌氧污泥产甲烷活性两个方面评估添加微量元素制剂对沼气工程发酵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向原料中添加微量元素制剂后,鸡粪、牛粪和猪粪的甲烷产率分别提高了11.2%,24.3%和10.4%。采用一级动力学模型和两阶段模型对各原料甲烷发酵产气动力学进行拟合。一级动力学拟合结果显示添加微量元素制剂后玉米秸秆由一阶段产气(K为0.12 d-1)变为二阶段产气,K1和K2分别为0.18和0.08 d-1,产气速率明显提高。二阶段模型拟合结果表明添加微量元素制剂可以提高牛粪和玉米秸秆的产甲烷速率。向厌氧污泥中添加微量元素制剂后,鸡粪、猪粪和玉米秸秆沼气工程厌氧污泥的比产甲烷活性均有提高,玉米秸秆沼气工程厌氧污泥活性提高效果最明显,为8.6%。因此,添加微量元素制剂总体上可以提高原料的甲烷产率,增强厌氧污泥的产甲烷活性。  相似文献   

8.
沼气发酵接种物的选择对产气率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探讨了不同接种物中几个主要微生物生理群的相对数量对产气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①接种物中厌氧氨化细菌和产甲烷细菌含量较高,有利于缩短发酵启动期,促进盛产气期到来。②厌氧氨化细菌、产甲烷细菌、厌氧纤维分解细菌含量皆较高,则不仅有利于缩短发酵启动期,而且能提高产气率。③如果利用萄葡糖的厌氧产酸细菌含量较高,氨化细菌、产甲烷细菌、纤维分解细菌含量低,则发酵难以启动,产气率亦不高。  相似文献   

9.
利用微生物处理技术对经聚丙烯酰胺脱水后的污泥进行不同方式微生物预处理,研究进料总固体(TS)质量分数为3%、发酵温度为35℃时厌氧消化过程中累积产气量与产甲烷含量、p H值、氨氮和化学需氧量(TCOD)等参数的变化趋势,探索真菌宛氏拟青霉不同预处理方式对脱水污泥厌氧消化过程特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微生物预处理脱水污泥厌氧消化技术具有较好的可行性。直接添加宛氏拟青霉和添加宛氏拟青霉预处理2 d的污泥进行厌氧消化反应能够有效提高产气量和产甲烷量,加快水解速率,促进污泥中有机物的有效降解,使产甲烷过程顺利进行。直接添加宛氏拟青霉处理的产甲烷效果最优,其净累积产气量和产甲烷量较纯污泥分别提高85.79%和42.76%,且1 kg污泥可产甲烷12.69 L,较纯污泥提高42.74%。  相似文献   

10.
沼渣水热炭添加对猪粪中温厌氧消化的促进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沼渣水热炭添加对猪粪中温厌氧消化产气的影响,该研究以190℃水热炭化制备的猪粪沼渣水热炭(H-190)为研究对象,采用批次发酵实验,探讨H-190添加对猪粪中温(37℃)厌氧消化产气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TS=4.0%的猪粪中温厌氧消化系统中,添加H-190后系统的平均产气量和产甲烷量分别为313.07和191.35 m L·g~(-1)VS,较纯猪粪处理提高了29.81%和26.22%;而TS=8%的体系中,添加H-190后,二者分别为233.59和145.00 mL·g~(-1)VS,较纯猪粪处理提高了12.08%和13.39%。添加H-190可提高TS=4%猪粪中温厌氧发酵系统的消化效率,缩短厌氧消化的延滞期,但对TS=8.0%的系统则相反。沼渣水热炭优良的表面特性是缓解猪粪厌氧消化过程中中间代谢物质的抑制、促进微生物间的电子传递、提高系统消化产气和产甲烷的主要原因。该研究对养殖场粪污厌氧消化高效处理具有工程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文章对尾菜和小麦秸秆两级联合厌氧发酵工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第1级尾菜发酵后的沼液用作第2级发酵的接种物,对小麦秸秆进行喷淋和浸泡,有效地提高了产气率,缩短了产气周期。试验结果显示,在中温(35℃)发酵条件下,尾菜厌氧发酵最大负荷为3.2 kg·m-3d-1TS,容积产气率为2.72 m^3·m-3d-1;小麦秸秆厌氧干发酵启动时间加快至1~2 d,发酵周期缩短至40 d,小麦秸秆和尾菜沼液混合原料TS产气率达到334.26 mL·g-1。  相似文献   

12.
牛粪厌氧发酵特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以牛粪为原料的厌氧发酵中,通过比较直接用水稀释牛粪和加入发酵20天的沼液然后再用水稀释牛粪的两个发酵组的COD去除率、总产气量等指标,研究结果发现,牛粪直接用水稀释发酵的效果比较好,总产气量比另一发酵组高出52.2%,COD去除率高出23.5%。  相似文献   

13.
为了筛选出适合羊肉发酵的性能优良的菌种,以市售发酵肠中分离提取的优势菌种和实验室保存的其他微生物为发酵剂,检测其发酵特性及对羊肉浸出液的产酸特性,通过比较确定羊肉香肠的最佳发酵剂。结果表明:发酵肠中提取菌种为戊糖片球菌;戊糖片球菌和植物乳杆菌具有更好的发酵特性;戊糖片球菌、植物乳杆菌可作为优良的羊肉发酵剂。  相似文献   

14.
干湿耦合厌氧发酵工艺设计与发酵特性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目前大中型沼气工程存在原料单一及沼液沼渣处理难的问题,提出了干法发酵与湿法发酵相结合的干湿耦合厌氧发酵工艺,即畜禽粪便采用湿发酵,将湿法发酵产生的沼液沼渣与秸秆混合进行干法发酵.并研究了干湿耦合比例——沼液沼渣与秸秆比例(BRSR)及干法发酵渗滤液回流对发酵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湿干比例的增加启动时间缩短、产气量增加;干法发酵的渗滤液总固体质量分数为1%以下,达到了固液分离的效果,有利于循环利用和喷淋,解决了湿法厌氧发酵沼液沼渣处理难的问题,实现了沼液的循环利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灰树花深层培养条件进行了研究。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玉米粉和麸皮是较好的碳源和氮源,在培养基中添加MgSO4、KH2PO4和VB1有利于灰树花菌丝的生长。正交试验结果表明,灰树花菌丝体深层发酵的最佳培养基组成为:玉米粉4%,麸皮1%,KH2PO4 0.2%,MgSO4 0.1%,VB1 0.005%。最佳培养条件为:温度25℃,转速为160r/min,pH值为6,接种量为10%,培养时间为8d,在此条件下,菌丝体干重达到0.93g/100ml。  相似文献   

16.
采用L9(3^4)正交设计法,对影响蚕沙沼气发酵的基质浓度、原料配比、pH值、接种物种类等主要因素的综合效应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在自然温度及C/N为25/1条件下,原料配比和适当的pH值是确保蚕沙沼气发酵正常进行的关键。从中优化出蚕沙沼气发酵的基本条件为:蚕沙与猪粪比为1:1,pH值在中性或微酸性范围(6.5),用沼池底部污泥作接种物(接种量10%),基质浓度为6%-10%范围。在上述条件下,蚕沙与猪粪混合进行沼气发酵启动1d后开始进入正常状态,120d的日均产气量比纯蚕沙增加126%,沼气中的CH4含量达71.2%,比对照提高40.2%。  相似文献   

17.
为确定餐厨废弃物厌氧发酵过程中脂肪、淀粉和蛋白质的交互作用规律,采用混料设计研究了3种有机成分不同混合比例对中温厌氧发酵产甲烷特性和降解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脂肪、淀粉和蛋白质分别单独作为原料时,其产甲烷性能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抑制,平均生化产甲烷势分别为345.36、59.80、135.87 mL/g,相应地占理论产甲烷量的34%、14%和26%;其降解性能也受到了明显的影响。当三者进行混合发酵时,表现出了明显的协同作用。建立各有机成分在混合发酵中配比与发酵的生化产甲烷势和挥发性固体降解率之间的回归模型并进行参数优化,优化结果为脂肪、淀粉、蛋白质质量比为36∶30∶33时,可获得最高的生化产甲烷势和挥发性固体降解率。经验证最优配比时生化产甲烷势、挥发性固体降解率分别为451.36 mL/g、79.62%。  相似文献   

18.
牛粪厌氧发酵污泥回流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提高两阶段厌氧发酵系统的效率,对混合使用在线活性污泥与后储罐最佳活性时段污泥的污泥回流工艺进行了研究。综合回流试验以进料质量分数、日进料量和污泥回流比为影响因素,以COD去除率、产气量为评价指标,采用二次回归旋转试验设计,研究COD去除率和产气量在各参数影响下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进料质量分数、日进料量和污泥回流比是影响两个评价指标的主要因素,其中混合污泥回流量的影响显著;试验得出该厌氧发酵系统的最优工艺参数为进料质量分数8.21%、日进料量7.15L/d、污泥回流比30%。  相似文献   

19.
甘蔗叶干法厌氧发酵工艺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实现甘蔗叶的能源化利用,采用干法厌氧发酵方法研究发酵原料总固体含量为20%时,不同接种量、草粪比以及发酵温度对甘蔗叶产气量和产甲烷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量在30%和40%时发酵可以正常启动,接种量为40%时总产气量最高,但发酵后期甲烷含量下降很快;草粪比为1∶1和2∶1时总产气量高,甲烷含量均在60%以上,产气效果明显好于草粪比为1∶0的处理组;发酵温度为35℃时,总产气量和甲烷含量最高,发酵温度为30℃和40℃时总产气量相差不大。甘蔗叶干法厌氧发酵产沼气效果较好的工艺参数为:接种量30%、草粪比1∶1和发酵温度35℃。各处理组在甲烷含量达到最高值之前,甲烷含量与发酵时间之间呈现很强的线性相关性。产气高峰过后,虽然日产气量明显下降,但气体中甲烷含量下降幅度不大。  相似文献   

20.
丹贝是以豆类为原料,经少孢根霉短时间发酵而成的一种高蛋白食品。综述丹贝的生产原料、发酵微生物,以及发酵工艺和保健作用,展望其在我国的发展前景,为丹贝大规模生产研究提供技术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