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水稻品种多样性混栽,是减轻稻瘟危害、提高水稻产量的重大技术。本文根据云南省绥江县生产实际,开展了混栽减轻稻瘟病危害、混栽增产、适宜混栽规格等一系列调查研究,提出"杂交稻按常规方式单行条栽,每隔6行杂交稻加插1行高秆优质常规糯稻"的混栽规格,为制定和完善切合绥江生产实际的水稻品种多样性混栽技术打下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2.
周礼兴 《农业与技术》2014,(4):83+86-83,86
水稻品种多样性混栽,是提高水稻产量,减轻稻瘟危害的重大技术。本文针对混栽稻田出现高秆糯谷与杂交稻叶色的明显"反差"现象,进行调查分析,科学认识"反差"现象,促进水稻品种多样性混栽技术在绥江的推广。  相似文献   

3.
根据利用生物多样性防治水稻病害原理即利用水稻品种多样性持续控制稻瘟病技术研究成果,设计杂交水稻-糯稻混栽及杂交稻净栽模式试验,结果表明,杂交稻与糯稻混栽能明显减少稻瘟病的发生,减少农药施用量,为无公害优质稻米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正水稻生物多样性混栽技术主要是利用不同水稻品种的高矮差,充分协调光、温、肥资源,并通过混合间栽,达到丰富水稻农田品种多样性,增强农田生态稳定性,提高水稻抗灾能力,抑制病菌流行的目的。水稻生物多样性混栽技术是目前调整水稻种植结构,大面积发展优质水稻的最佳栽培措施之一,优质稻与杂交稻混栽,主栽品种对叶瘟病的平均防治效果达65%,优质稻的平均防治效果达75%。对穗瘟病的防治效果也较为显著,每亩能减少使用防治稻瘟病农药2~3次。  相似文献   

5.
凌丽 《云南农业》2012,(12):23-24
简述水稻生物多样性混栽技术及效益。从种子处理,秧床管理,栽插规格,大田管理,病虫防治等方面阐述水稻生物多样性混栽技术。  相似文献   

6.
水稻在生产过程中,采用合理的混栽技术对于提高水稻产量和保证农业生产的生物多样性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泸水县洛本卓乡最近几年在本地区积极的推广水稻混栽技术,切实提高了对农田的利用效率,同时还营造了一个小的气候环境。本文主要根据泸水县洛本卓乡水稻栽培的实际情况,就水稻生物多样性混栽技术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研究,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对更好的促进水稻产量和品质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7.
1西昌市杂糯间栽的优势 目前,西昌市杂交稻667m^2产量已达到较高水平,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杂交稻的单产已相当困难,即使增加投入,所增产量也很有限,并且投入产出比很低。近年来利用水稻品种间生理差异发展起来的水稻生物多样性间栽技术,如杂糯间栽或粳糯间栽,能够利用糯稻株高与主栽品种杂交稻之间的显著差异,成熟期又可调整提前的特点,将糯稻按一定规格间栽于杂交稻中,在不影响主栽品种产量的前提下又可多收30kg左右的糯稻,这样既可减轻病害又可增产增收,是一项简便易行、费省效宏的实用技术。  相似文献   

8.
水稻品种多样性栽培防治稻瘟病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7个不同水稻品种的多样性栽培试验,以研究不同水稻品种之间混栽对稻瘟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不同水稻品种之间混栽对稻瘟病均有控制效果。其中,品种间栽,尤其是感病品种与杂稻品种间栽对稻瘟病的防治效果极其显著。混合间栽可以提高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9.
夜间增温幅度大于白天是气候变暖的主要特征之一.夜间增温对水稻生产的影响备受关注,品种混栽可使水稻增产稳产,但二者耦合对水稻生产有何影响及其光合生理机制尚不清楚.采用2因素随机区组设计,通过田间模拟试验,研究夜间增温下品种混栽对水稻叶片光合特性和荧光特性的影响.夜间增温设2个水平,即夜间增温(NW)和常温对照(CK),夜间增温处理用铝箔反射膜夜间覆盖水稻冠层进行被动式增温试验(19:00-06:00);品种混栽设2水平,即混栽(M)和净栽(S),混栽处理将主栽品种(超级稻南粳9108)与次栽品种(杂交稻深两优884)以3 ∶ 1的比例种植.结果表明,相对于常温净栽处理,夜间增温净栽使水稻主要生育期(分蘖期、拔节期、灌浆期和成熟期)内叶片的叶绿素含量(SPAD值)、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下降,胞间CO2浓度(Ci)增加;叶片性能指数、推动力、最大荧光(Fm)和可变荧光(Fv)降低,比活性参数升高.混栽处理下水稻主要生育期内叶片SPAD值、Pn、Gs、Tr和Ci增加;叶片性能指数、推动力、Fm和Fv升高.夜间增温降低了水稻的叶干质量、茎干质量、穗干质量、根干质量和总干质量.品种混栽增加了水稻各部分干质量.夜间增温下品种混栽可有效缓解夜间增温对水稻叶片光合和干物质积累的抑制效应.  相似文献   

10.
四川省利用水稻品种多样性间栽技术持续控制稻瘟病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02~2005年利用水稻品种多样性间栽控制稻瘟病技术在四川省18个市(州)113个县累计推广145.9×104hm2,选用杂交稻和糯稻品种搭配组合517个。结果表明,间栽糯稻的平均发病率比净栽糯稻下降56.97%,病情指数下降66.38%,控制有效率在22%~97%之间。间栽杂交稻的平均发病率比净栽杂交稻下降28.95%,病指下降37.09%,控制有效率在32%~57%之间。其中杂糯品种最佳组合为黄壳糯×川香优2号,竹丫谷×宜香优1577。4年水稻的平均复合产量为9598 kg/hm2,比净栽杂交稻提高产量728 kg/hm2,增长8.68%。  相似文献   

11.
利用水稻品种多样性控制稻瘟病研究   总被引:52,自引:2,他引:52  
 根据品种遗传背景的差异、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的不同 ,笔者选用了 2个汕型杂交稻品种 (汕优 6 3和汕优 2 2 )和 2个优质地方稻品种 (黄壳糯和紫谷 )进行了品种多样性混合间栽和不同品种净栽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 ,汕型杂交稻与优质地方稻品种混合间栽比同一品种净栽对稻瘟病有极为显著的控制效果 ,尤其突出的是混合间栽中高度感病的优质地方稻品种对稻瘟病的发病率、病情指数均有极显著的下降 ,防治效果达 83%~ 98%。因此 ,合理的品种多样性混合间栽是水稻品种稻瘟病控制的有效途径。试验还证明 ,品种混合间栽与品种净栽相比具有明显的抗倒伏和增产效果 ,品种混合间栽比净栽杂交稻平均增产 6 .5 %~ 9.7%。  相似文献   

12.
水稻品种多样性的种植方式对控制稻瘟病非常重要,但对其作用机理的了解甚少,其中,品种间遗传阻隔效应是众多假说之一。为验证水稻多样性混栽种植模式下,品种组合主栽和间栽的品种遗传分化水平对其田间抗稻瘟病效果的影响,本研究建立了利用插入/缺失(In Del)中性分子标记快速和准确检测水稻品种间遗传分化的技术方法。该方法可以对主栽和间栽品种之间的遗传分化系数(GDI)进行检测和定量描述,其变化范围在0.00~1.00之间,GDI数值越高表示品种间遗传分化水平越高。利用GDI结合云南省在10年内广泛用于多样性种植的主栽和间栽水稻品种组合,筛选出19对品种组合进行其GDI与抗稻瘟病防治效率相关性分析的田间试验。根据对各组合品种田间稻瘟病发生情况的调查发现,不同搭配组合在田间所表现出的稻瘟病防治效果存在很大差异。进一步分析的结果表明,主栽和间栽品种的GDI与其田间的稻瘟病防效具有显著正相关性(R20.92,P0.01),验证了在多样性混栽种植模式中,水稻组合品种间的遗传分化水平对其田间抗稻瘟病效率有显著影响的遗传假设。该发现不仅揭示了水稻多样性种植模式下,主栽和间栽水稻品种之间遗传分化影响其田间稻瘟病防效的遗传机制,还为混合间栽中不同水稻品种搭配组合的选择及对其田间生产中稻瘟病发生的预测提供了实用技术。  相似文献   

13.
 为了明确传统水稻品种和杂交稻长期混合间栽种植基因流是否会对传统水稻品种的种质产生影响,利用SSR分子标记对杂交籼稻冈优827,中优7号分别与黄壳糯按照8∶1混合间栽组合中基因流的发生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 在两个组合的每个品种所检测的3000个单株中均没有检测到基因流的发生。这一结果表明,现行的水稻品种多样性混合间栽模式中基因流不会对传统水稻品种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4.
水稻混合间栽控病增产增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平县于2000年引进应用水稻生物多样性混合间栽控病增产新技术,到2002年累计推广面积8466.7hm2,取得了减轻稻瘟病发生、增加产量和抗倒伏的效果。丰富了农田水稻品种多样性,增强了农田生态稳定性,提高了水稻生产的抗灾能力,体现了明显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及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5.
根据品种遗传背景的差异、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的不同,本研究选用了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2个有机稻主要品种(象牙香占、五星丝苗)的早造、中造、晚造进行了品种多样性混播混插和不同品种单栽的田间试验,并对其抗病性、抗倒伏性及主要农艺性状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象牙香占与五星丝苗有机稻品种混播混插较同一品种单栽对稻瘟病、倒伏有较为明显的防控效果,尤其突出的是混播混插中感病的五星丝苗稻品种稻瘟病发病减轻,说明合理的品种多样性混播混插是防控水稻稻瘟病的有效途径;品种混播混插较品种净栽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品种混播混插较单栽稻平均增产6.0%~7.5%,早造试验区混播混插的产量显著高于象牙香占、五星丝苗单播单插种植效果(P<0.05)。  相似文献   

16.
阐述了水稻二化螟无害化防控技术:调整水稻播栽期,避螟危害;调整水稻品种,恶化二化螟食料;调整防治策略,狠治一代,减轻大田二代发生基数;调整防治药种,选用高效低毒的新农药等措施,减少农药残留,保障稻米无害化生产。  相似文献   

17.
水稻"杂糯间种",是指杂交稻与糯稻间种栽培。即中秆型杂交稻与高秆型糯稻,利用杂交稻宽窄行条栽中的宽行优势,按一定带幅、行比和宽度,增种单行糯稻的种植方式。1杂糯间种技术的主要优点1)增加稻谷产量:试验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18.
水稻“杂糯间种”,是指杂交稻与糯稻栽培的一种配置方式,即选用中杆型杂交稻与高杆型糯稻良种,并利用杂交稻宽窄行条栽中的宽行优势,按一定带幅、行比和宽度,增种单行糯稻的种植方式,构成同田内杂交稻与糯稻的复合体。它是根据立体农业原理,利用水稻不同品种、不同熟期、不同株  相似文献   

19.
水稻生物多样性种植是应用生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原理。通过优良品种的合理搭配和优化种植,达到减少农药用量、减少环境污染、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经济效益,提高农产号品质和产量目的。为充分比较粳稻净栽、粳稻与糯稻混栽、糯稻净栽之间的产量和效益,同时些较病虫对不同种植方式繁荣作物危害情况,禄劝县茂山镇农林水中心于2004年进行了水稻生物多杨性种植同田对比实验.结果表明:水稻生物多样性种植是二项重要科技措施.应大力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20.
杂交稻水直播栽培技术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稻直播技术是一项省工、节本的轻型栽培技术,既能减轻劳动强度,又能降低生产成本,是一种低耗高效的水稻栽培方式,越来越受广大农户的欢迎。随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改善米质有迫切要求,而本地区水稻直播一直使用常规品种,用杂交稻品种替代常规稻品种,既能提高产量,又能提高米质。为此,我们于2008年展开了杂交稻水直播栽培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