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水肥耦合条件下作物产量、水分利用和根系吸氮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37,自引:6,他引:37  
根据1998~2000年两年在北京市水科所永乐店节水灌溉中心开展的冬小麦、夏玉米水肥耦合的田间试验成果的分析研究表明,氮肥效益的发挥与农田水分状况密切相关,低供水水平时(本研究中为冬小麦仅灌拔节水的节水灌溉处理),肥料的增产效益十分显著,但氮肥贡献率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呈递减的趋势。不同的分析方法都表明,在永乐店节水灌溉中心,冬小麦施尿素400 kg/hm2和200 kg/hm2两个施肥水平的试验处理所获得的水(肥)分生产率最高(在不同农田供水状况下),由于两者的水分生产率差异不大,为提高施肥效率,建议在生产上考虑选择200 kg/hm2的施肥方案较合理。  相似文献   

2.
辽西半干旱区春小麦氮磷水耦合产量效应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为了探讨春小麦水肥耦合作用,采用312-D最优饱和设计,于2000~2003年在辽西半干旱区开展了水肥耦合对春小麦产量效应的田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该试验条件下水分对产量的作用最大,磷肥次之,氮肥最小;水肥耦合的产量效应是:中水中肥效应最高,高水高肥次之,低水低肥最低;水肥交互耦合效应大小顺序是:氮水耦合>氮磷耦合>磷水耦合。产量超过4000 kg/hm2的水肥管理方案为:施氮量240.1~361.2 kg/hm2,施磷量103.1~152.6 kg/hm相似文献   

3.
长期定点监测不同基肥配方肥用量对生菜产量、品质和土壤养分的影响,为生菜科学施肥提供数据支撑。在2016 ~ 2019 年通过田间定位试验,设置了4 个基肥配方肥水平,CK(0 kg/hm2)、1/2CG(375 kg/hm2)、3/4CG(562.5 kg/hm2)和农户习惯CG(750 kg/hm2),测定了连续4 年8 茬生菜产量、品质和土壤养分指标。结果表明,CK 处理生菜产量从第2 茬开始显著低于其他处理,1/2CG 处理生菜的平均产量最高,春茬和秋茬分别较CK 处理提高15.17% 和10.06%,较CG 处理提高3.95% 和3.24%,施用基肥配方肥对生菜产量有显著提高作用,适当减少生菜基肥配方肥用量并未造成生菜减产。1/2CG 处理8 茬生菜硝酸盐含量均低于CG 处理,1/2CG 和3/4CG 处理Vc 含量分别较CG 处理提高,适当的基肥配方肥减量可以提高生菜Vc 含量,降低硝酸盐含量。基肥配方肥可以提高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对维持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有重要作用。通过基肥配方肥施用量与产量拟合方程得出结论,在基肥配方N-P2O5-K2O(18-9-18)的条件下,生菜春茬基肥配方肥推荐量为478.64 kg/hm2,秋茬基肥配方肥推荐量为453.75 kg/hm2。  相似文献   

4.
缺乏高效的养分管理技术体系,一直是制约永州地区富硒大豆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优化春大豆钼肥拌种条件下氮、磷肥运筹,提高养分利用效率和产量,以“湘春豆V8”为材料,通过大田小区试验探究不同氮肥和磷肥施用水平组合对春大豆产量和产量构成、干物质和养分累积量,以及养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单独采用钼肥拌种能显著提高大豆单株有效分枝数和荚果数,增幅分别达71.4% 和10.0%;显著提高大豆的生物产量和地上部分氮素累积量,增幅分别达17.8% 和22.9%。(2)处理MN1P2(80 g/100 kg 钼肥拌种+45 kg/hm2 尿素+300 kg/hm2 钙镁磷肥)和处理MN2P1(80 g/100 kg 钼肥拌种+75 kg/hm2 尿素+150 kg/hm2 钙镁磷肥)产量分别达2675.64 和2576.49 kg/hm2;两处理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吸收利用率、磷肥利用率、磷利用效率分别为35.15和20.97 kg/kg、181.15% 和111.53%、14.28% 和15.94%、319.69 和450.55 kg/kg。(3)相较于当地常规施肥措施(75 kg/hm2 尿素+450 g/hm2 钙镁磷肥),MN1P2 和MN2P1 两处理施氮、磷肥减施幅度分别达40%、50% 和0%、66.7%。永州贫钼地区春大豆钼肥拌种前提下,氮、磷施用量为45 kg/hm2 尿素+300 kg/hm2 钙镁磷肥或75 kg/hm2尿素+150 kg/hm2 钙镁磷肥,可在减施氮磷肥的基础上,获得较高的产量和提高大豆养分利用率。  相似文献   

5.
探讨施氮量与灌水上下限对黄秋葵养分吸收的交互作用,为黄秋葵的水肥管理提供理论及参数依据。采用土壤盆栽试验,设置田间持水量的45%~55%即45%~55% FC(W1)、35%~65% FC(W2)、25%~75% FC(W3) 3种灌水上下限及0 kg/hm2(N0)、110 kg/hm2(N1)、330 kg/hm2(N2) 3个氮水平,观测不同施氮量和灌水上下限对黄秋葵生长发育、生理响应及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施氮水平下,黄秋葵不同器官生物量、果实产量、灌溉水分生产率及氮磷钾养分积累量以W1最高。相同灌水上下限,黄秋葵不同器官生物量、果实产量、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灌溉水分生产率及氮肥偏生产力以N1最高,各处理之间差异显著。水、氮之间表现显著的互作效应,N1W1处理的黄秋葵总生物量、果实产量、灌溉水分生产率和氮肥偏生产力最高,分别为446.4 g、201.3 g、6.9 g/kg和108.7 kg/kg,显著高于最低处理N2W3(190.3 g、64.9 g、2.4 g/kg和11.7 kg/kg),分别提高了57.4%、67.8%、65.2%和89.2%。综合分析表明,高氮高水处理(N2W3)显著降低黄秋葵产量及水肥利用效率,黄秋葵产量、灌溉水分生产率及养分吸收综合体现的最优模式为110 kg/hm2的施氮量、45%~55%FC的灌水上下限(N1W1),此研究可为丰富黄秋葵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半干旱地区玉米的水肥空间耦合效应研究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在半干旱地区的杨凌,通过对大田夏玉米在拔节期和抽雄期进行灌溉水和氮肥的不同数量和空间耦合处理,研究了不同耦合方式对玉米生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及其节水效果,结果表明:在全生育期灌水量为1125m3/hm2和600m3/hm2的水平下,均匀施肥交替灌水、水肥同区交替灌水、水肥异区交替灌水3种水肥空间耦合方式的产量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玉米全生育期灌水量从2250m3/hm2下降到600m3/hm2,玉米产量下降幅度小于15.26%;在相同灌水量下,水肥异区交替灌水和水肥同区交替灌水的根系活力、光合速率、产量和灌溉水利用效率较高;在试验范围内,灌水量越高,水分利用效率越低。以上结果表明,在杨凌地区夏玉米生产中仍有较大的节水潜力;在试验条件下,每次灌水562.5m3/hm2,水肥异区交替灌水和水肥同区交替灌水处理是较好的水肥空间耦合方式  相似文献   

7.
铁尾矿和副产品云母、白云石经煅烧制备的矿物质调理剂呈碱性,且富含植物生长所需的钾钙镁硅等有益元素,具有改良酸性土壤的潜在作用。为探究矿物质调理剂在酸性土壤地区的应用效果,通过一年两地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推荐施肥配施不同用量矿物质调理剂对土壤pH和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等有效养分含量及油菜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田间试验设有5个处理,分别为空白对照(T1)、当地推荐施肥(T2)、当地推荐施肥配施750 kg/hm2调理剂(T3)、当地推荐施肥配施1500 kg/hm2调理剂(T4)和当地推荐施肥配施2250 kg/hm2调理剂(T5)。两地试验结果均表明:(1)与推荐施肥相比,配施矿物质调理剂油菜各生育期土壤pH、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显著增加(P<0.05),且随着施用量的增加呈增加趋势;而土壤碱解氮含量变化无显著差异。(2)与推荐施肥相比,配施矿物质调理剂能促进油菜生长,有利于产量构成要素一级分枝数、单株角果数和千粒重的形成,进而提高籽粒产量,且当施用量为1500 kg/hm2时籽粒产量显著增加(P<0.05)。(3)综合考虑改善土壤和作物产量及成本,当矿物质调理剂施用量为1500 kg/hm2时,较750 kg/hm2施用量效果好,较2250 kg/hm2施用量效果也较好且更经济,可作为最佳推荐施用量。由此可见,铁尾矿及副产品云母、白云石制备的矿物质调理剂在酸性土壤地区施用,可以改善土壤酸化状况、补充土壤有效养分、实现作物增产。  相似文献   

8.
减量施肥对湖垸旱地作物产量及氮磷径流损失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为探明洞庭湖区旱地生产中的氮磷盈余问题, 利用在该区域连续两年的玉米 油菜轮作田间小区试验, 研究了常规施肥[玉米: 400 kg(N)·hm-2, 90 kg(P2O5)·hm-2, 135 kg(K2O)·hm-2; 油菜: 180 kg(N)·hm-2, 65 kg(P2O5)·hm-2, 60 kg(K2O)·hm-2]、常规施肥减氮15%、减氮30%、缓控释肥减氮30%+减磷20%、常规施肥减磷20%共5个处理下, 玉米和油菜产量、氮磷肥利用率、氮磷径流损失量以及土壤氮磷养分的变化。结果表明, 在研究区域现有施肥水平下(常规施肥), 减量施肥对玉米和油菜产量没有显著影响; 缓控释肥减氮30%+减磷20%处理下玉米和油菜对氮磷养分的利用率显著提高, 其中氮素利用率较常规施肥处理两年平均提高7.96%和4.89%、磷素利用率提高2.02%和2.56%; 同时, 减量施肥各处理下氮磷径流损失量与常规处理比较, 分别减少3.54%~29.36%和7.14%~35.71%; 试验期内, 减量施肥下土壤全量氮磷及硝态氮含量与常规施肥处理无显著差异。根据本研究结果, 各施肥处理中, 以缓控释肥减氮30%+减磷20%处理效果更佳。研究结果可以为该地区旱地作物合理施肥、区域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和洞庭湖区水环境保护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不同水肥组合对河西冷凉灌区“一膜两管四行式”膜下滴灌娃娃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耐寒金皇后”为试验材料,研究了膜下滴灌条件下3个灌水水平:W1[60%田间持水量(θf),低水]、W2(70%θf,中水)、W3(80%θf,高水)和3个施肥水平:F1(N 281-P2O5 166-K2O 383 kg/hm2,低肥)、F2(N 330-P2O5195-K2O 450 kg/hm2,中肥)、F3(N 380-P2O5 224-K2O 518 kg/hm2,高肥)组合对娃娃菜产量、品质、水分利用效率及肥料偏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当水肥配比明显提高娃娃菜的产量和品质,W2F2处理产量最高,达163626 kg/hm2,W2F3和W3F3处理与之无显著差异,而W1F3处理较其降低了29.07%;W3F2处理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最高,W2F3处理维生素C含量最高;相同施肥条件下,中水处理水分利用效率最高;肥料偏生产力在相同的施肥水平下,随灌水量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相关性分析表明,娃娃菜产量和品质指标间均呈极显著性相关关系。经隶属函数和聚类分析法结合得出,9个水肥处理可分为3个等级。综合考虑娃娃菜品质、产量、灌溉水分利用效率等因素,适宜河西冷凉灌区“一膜两管四行式”膜下滴灌娃娃菜的最优水肥处理为W2F2(70%θf,N 330-P2O5195-K2O 450 kg/hm2)。  相似文献   

10.
研究膜下滴灌条件下,不同水肥组合对西兰花光合、产量、水肥利用效率及品质的影响,并建立西兰花产量—品质与水肥因素的回归模型及主成分综合评价体系,寻求西兰花最优的灌水量和施肥量组合,为西兰花高效节水灌溉提质增效提供技术依据。以西兰花为试验作物,采取膜下滴灌的灌溉方式,采用二因素三水平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灌水量设置3个水平,分别为1 740,2 175,2 610 m3/hm2,施肥量设置3个水平,分别为1 200,1 500,1 800 kg/hm2,共9个处理。结果表明:在生育期降水量为20.8 mm,灌水量为2 610 m3/hm2,施肥量为1 800 kg/hm2,西兰花的产量及品质最好,综合评价得分也最高,说明高水高肥处理下最有利于西兰花的生长,是适宜本地滴灌西兰花的灌溉施肥制度。  相似文献   

11.
施肥模式对茶叶产量、营养累积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施肥是提高茶叶产量、品质、土壤质量及促进茶园可持续利用最重要的农业措施之一。为了筛选出合理的茶树施肥模式,采用连续4周年的田间定位试验方法,研究了6种不同施肥模式(不施肥、茶树配方化肥、1/2茶树配方化肥+1/2有机肥、有机肥、茶树配方化肥+豆科绿肥、1/2茶树配方化肥+1/2有机肥+豆科绿肥)对茶叶产量,茶叶中氮、磷、钾、茶多酚和水浸出物的累积量及茶园土壤肥力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不施肥)模式相比,其他几种不同施肥模式均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茶叶产量,促进了茶叶营养物质的累积,并提高了茶园土壤的基本肥力状况;其中,1/2茶树配方化肥+1/2有机肥+豆科绿肥的试验效果最佳,其3年茶叶总产量最高,为5 929 kg.hm?2,比对照提高106.17%;茶叶氮、磷和钾累积量最高,分别为4.962 kg.hm?2、0.48 kg.hm?2和5.966 kg.hm?2,比对照分别提高88.6%、57.41%和98.87%;茶叶茶多酚和水浸出物累积量最高,分别为23.39 kg.hm?2和119.41 kg.hm?2,比对照分别提高73.29%和85.56%;并比对照分别提高茶园土壤有机质1.29倍、全氮1.7倍、全磷2.98倍、速效氮1.59倍、速效磷34.3倍和速效钾3.3倍。1/2茶树配方化肥+1/2有机肥+豆科绿肥施肥模式值得在茶园施肥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为探索盐碱地棉花种植最佳施肥模式,在山东省东营市中度滨海盐碱地设置了6种施肥模式(包括不施肥对照、习惯施肥、优化施肥、一次性施肥、减量化肥以及减量化肥+有机肥),通过对棉花关键生育时期植株调查取样和测定分析,探讨了不同施肥模式对棉花养分积累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一次性施肥处理(非控释氮和控释氮1∶2配合)与同等养分水平的优化施肥处理相比,棉花的干物质积累量和各器官氮磷含量均有显著提高,前者花铃期氮磷养分总积累量分别比优化施肥处理高23.39%和13.97%,比不施肥处理高50.98%和46.94%。减量化肥(N、P_2O_5、K_2O减量20%)+有机肥处理棉花产量最高,比不施肥处理高31.14%,比习惯施肥处理高13.37%,经济效益增长1 925元/hm~2;一次性施肥处理棉花产量与习惯施肥相近,经济效益比习惯施肥增长了279元/hm~2。籽棉产量与吐絮期土壤碱解氮、有效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在中度滨海盐碱地采用减量化肥(N、P_2O_5、K_2O减量20%)+有机肥和一次性施肥处理措施节本增产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3.
不同氮肥水平对日光温室黄瓜品质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为合理施肥,实现设施栽培蔬菜的优质高产,该文就5种氮肥水平(不施肥、只施基肥膨化于鸡粪22.5t/hm^2、基肥+追肥N540、1080、2160kg/hm^2)对日光温室黄瓜品质和产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施肥量的增加黄瓜果实的维生素C、可溶性蛋白、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和有机酸含量均有增加的趋势,风味也有改善,味甜、香气浓,但黄瓜硝酸盐含量呈直线上升。施肥过量还会导致黄瓜脆度下降,商品瓜率和总产量显著降低。综合考虑产量和品质两个因素,在中等使用年限,中等土壤肥力的日光温室黄瓜冬春茬栽培中,每公顷施用于鸡粪22.5t作为基肥,配施化学肥料N540kg做为追肥,能获得较高的产量和较好的品质;过少或过量的施肥均不利于黄瓜产量和品质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水氮互作对冬小麦光合生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针对黄淮海地区农业生产中存在的水资源供应短缺,肥料利用率低等问题,设计试验研究水氮互作对冬小麦光合生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为黄淮海地区高效利用水氮资源提供理论依据。2015-2017年以石麦15(SM15)为材料,利用水肥渗漏研究池,设计2个供水量水平(500,250 mm);2个施氮量水平(90,180kg/hm~2);2个氮肥类型(无机肥尿素,有机肥牛粪)。结果表明:2年试验内冬小麦旗叶光合生理特性变化规律相似,各处理的冬小麦旗叶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单叶水分利用效率在生育期内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水氮互作对小麦旗叶光合速率影响显著,W1(供水量500mm)处理的旗叶光合速率明显高于W2(供水量250mm)处理,施氮肥180kg/hm~2处理的旗叶光合速率明显高于施氮肥90kg/hm~2的处理,与施用无机肥相比,施用有机肥可保证冬小麦生育后期维持较高的旗叶光合速率。2年试验干物质积累量最多、产量最高的处理为W1M1(供水量500mm,施有机氮肥180kg/hm~2)。综合冬小麦光合生理特性,籽粒产量,本试验条件下有机肥增产效果优于无机肥,冬小麦生育期供水量500mm,施有机氮肥180kg/hm~2时冬小麦旗叶光合生理特性较优,获得较高产量。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在夏玉米季适当降低种植密度并连续两年施用有机肥,旨在了解黄淮海地区夏玉米群体物质累积和产量构成对有机肥施用量和种植密度的响应,从而降低倒伏风险,确保稳产、高产。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高、中、低3个种植密度,分别为90 000株·hm-2、75 000株·hm-2和60 000株·hm-2,3个种植密度下设不同的有机肥施用量处理,其中高密度下设30 m3·hm-2一种施肥量,中密度下设30 m3·hm-2一种施肥量,低密度下设0 m3·hm-2、30 m3·hm-2和45 m3·hm-23种施肥量。研究结果表明:施用有机肥可以有效改善土壤肥力。施用有机肥第1年,在中、低密度下对玉米干物质生产、群体生长速率和产量构成均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效果不显著。施用有机肥第2年,低密度下玉米群体衰老速率减缓,叶面积指数和棒三叶叶绿素相对含量在生育后期均维持在较高水平,花后群体生长速率维持在较高水平,且与中高密度无显著差异,群体花后生物量增加幅度最大,成熟期地上部总生物量显著提高甚至接近中高密度。低密度下施用有机肥后穗粒数和千粒重均大幅度提高,从而有效补偿了低密度下穗数的不足,最终低密度下施用45 m3·hm-2有机肥处理产量达10 838 kg·hm-2,与中、高密度下施用30 m3·hm-2有机肥处理的产量11 080 kg·hm-2和11 202 kg·hm-2基本持平且差异不显著。由此可见,通过适度降低密度并增施有机肥能够有效合理地调控群体花前花后生长,避免前期旺长和后期早衰,实现保穗保花增重增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施肥模式对茶叶品质、产量构成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田间试验,比较分析了撒施、沟施和沟施覆膜3种施肥模式及沟施覆膜下氮肥施用量对茶叶品质成分、产量构成因子和茶园土壤肥力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沟施覆膜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茶叶产量并改善了品质,提高了茶园土壤的基本肥力状况,沟施次之,撒施效果最差。与沟施相比,沟施覆膜下茶叶的水浸出物、咖啡碱、游离氨基酸含量分别提升2.24%、7.26%、14.68%,茶多酚下降1.88%,芽叶密度、芽叶长度分别提升8.50%、8.15%;土壤表层和深层pH分别下降8.16%和5.30%,表层有机质、全氮、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分别提升10.87%、26.74%、17.95%、34.69%、25.42%,深层有机质、全氮、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分别提升10.38%、28.22%、25.64%、15.34%、17.97%。比较沟施覆膜下45 kg·hm-2、60 kg·hm-2、75 kg·hm-2、90 kg·hm-2 4种施氮量对茶叶品质、产量构成以及土壤肥力提高的效果,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茶叶品质及产量构成和茶园土壤肥力增加,但施氮75 kg·hm-2与90 kg·hm-2处理的茶叶品质及产量构成因子间差异不显著,说明沟施覆膜条件下施氮肥75 kg·hm-2即可满足茶园生产需求。  相似文献   

17.
施钾对不同肥力土壤玉米钾素吸收、分配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田间试验, 研究了吉林省高(榆树市)、低肥力(公主岭市)肥力条件下不同钾肥用量对玉米产量、钾素吸收和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 榆树试验点和公主岭试验点的最高产量施钾量分别为83.3 kg·hm-2和113.9 kg·hm-2, 最佳经济施钾量分别为75.1 kg·hm-2和103.1 kg·hm-2。公主岭低肥力试验点比榆树高肥力试验点的最高产量和最佳经济产量分别提高了3.70%和3.68%。施用钾肥可有效提高玉米干物质最大积累速率和钾素最大吸收速率, 并能提前干物质最大积累速率和钾素最大吸收速率出现的天数。当施钾量超过60 kg(K2O)·hm-2时, 公主岭低肥力试验点的干物质最大积累速率和钾素最大吸收速率均高于榆树高肥力试验点。适宜的钾肥用量有利于提高钾养分由营养体向籽粒的转运量、转运效率及籽粒养分比例, 榆树高肥力试验点籽粒养分比例低于公主岭低肥力试验点, 幅度为0.5%~1.7%。除施钾量60 kg(K2O)·hm-2处理外, 公主岭低肥力试验点的钾肥农学利用率、偏生产力和利用效率等指标均高于榆树高肥力试验点, 分别提高7.3~8.8 kg·kg-1、4.4~8.3 kg·kg-1、1.6%~6.2%。综合考虑提高玉米产量、效益及钾肥利用效率, 高肥力土壤适宜施钾量为75 kg·hm-2, 低肥力土壤上适宜施钾量为103 kg·hm-2。  相似文献   

18.
施肥水平对冬小麦田土壤水分影响的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模拟精度验证基础上,应用WinEPIC模型模拟研究了黄土高原长武早塬地1957~2001年期间不同肥力水平下连作冬小麦田的土壤干燥化效应.结果表明:4种肥力处理下连作冬小麦逐月土壤有效含水量均呈现波动性降低趋势,平均每年分别减少8.6、8.6、11.1和13.7 mm,无肥和低肥与中肥和高肥处理间土壤有效含水量差异十分显著,但无肥和低肥处理间无明显差异;在模拟初期出现了土壤湿度逐年降低、土壤干层逐年加厚的干燥化过程,在连作第5~8年以后均出现了稳定的土壤干层,无肥和低肥处理土壤干层均分布于2~3 m土层,中肥和高肥肥处理分别分布于2~4 m和2~5 m土层,随肥力和作物产量水平的提高,土壤干层厚度增厚;4种肥力处理麦田生产年度耗水量接近且呈现波动性缓慢降低趋势,但前1~4年中肥和高肥处理麦田共计较无肥处理麦田多耗水91和203 mm,长武旱塬地麦田土壤水分承载力为1.422~2.405 t/hm2,相应的肥力水平为N45~90 kg/hm2和P 15~30 kg/hm2.  相似文献   

19.
为探寻解决干旱区棉田冬季灌水问题,明晰北疆棉田不同冬灌方式及灌水定额对土壤水分、盐分分布以及翌年棉花生长及产量的影响,采用大田试验方法,以未冬灌大田作为对照(CK),设置滴灌和漫灌2种灌水方式下4个梯度的灌水定额(1 800、2 400、3 000、3 600、3600 m3/hm2)共9个处理进行冬灌试验,分析了冬灌灌水后到播种前0~300 cm土层的水分、盐分的动态变化以及翌年各处理棉花的出苗率、群体生理指标(群体光合势、群体净同化率、叶面积指数)和产量数据。结果表明,冬灌对次年播前土壤水盐分布及含量的大小均具有一定的影响,无论漫灌还是滴灌方式进行冬灌,随灌水定额增加土壤水分和盐分的影响深度也随之加深,灌水定额达到3 000和3 600 m3/hm2时,冬灌对土壤水盐影响深度可达300 cm。冬灌可显著改变次年播前土壤盐分的自然分布状态,有效淋洗并降低上层土壤盐分含量;相对漫灌方式而言,滴灌冬灌方式土壤水分入渗更加均匀且规律明显。冬灌对次年滴灌棉花的生长发育及产量均具有重要影响,冬灌后次年棉花群体指标与未冬灌处理的差异随冬灌灌水定额的增加愈加显著,灌水定额3 000 m3/hm2滴灌冬灌处理的次年棉花群体光合势与叶面积指数较未冬灌处理分别提升34.30%和42.60%;冬灌有利于次年棉花产量的提高,滴灌冬灌灌水定额3 000、3 600 m3/hm2处理时的棉花产量相对未冬灌处理分别增产10.66%和12.36%。综合考虑冬灌方式及灌水定额对次年土壤水盐分布及棉花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研究认为滴灌条件下灌水定额3 000 m3/hm2的冬灌在试验条件下比较适宜,既可淋洗盐分至耕层以下300 cm处,亦可获得6 107.75 kg/hm2的较高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