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凉蔗2号亲系广泛应用高贵化杂交育种方法,引入异质血缘多次回交,打破连锁遗传,重组有利基因,促进血缘多样化,实现超亲。进行凉蔗2号亲系遗传高贵化杂交技术研究,有利于为凉蔗2号用作广亲和力亲本,实施远缘杂交制种工作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2.
广西甘蔗生长中期主要病虫害 发生与抗病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广西蔗区病虫害的发生及对病害的抗性,2015年在生长中期对8个蔗区11个甘蔗主栽品种的主要病虫害进行调查,并对黑穗病和花叶病的田间抗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螟害枯心率为0.00%~38.55%,其中桂柳2号宿根蔗和柳城05-136新植蔗在北海发生最严重,枯心率分别达到38.55%和37.66%。黑穗病发生率为0.00%~24.89%,所有调查品种宿根蔗黑穗病发生均较新植蔗严重。ROC22对黑穗病的抗性最差,表现为中感;桂柳2号次之,宿根蔗发病率为7.45%,鉴定为抗病,其余9个品种均为高抗。目前广西蔗区甘蔗花叶病发生较轻,花叶病发生率为0.39%~7.73%。ROC22、桂糖42号和桂柳2号对花叶病表现为中抗,其余8个品种均为抗病。南宁和北海蔗区螟虫发生较为严重,甘蔗生长前期对螟虫抗性的田间评价体系有待建立。ROC22对黑穗病抗性最差,其余品种较好。广西蔗区花叶病发生较轻。黑穗病和花叶病的田间抗性准确评价有待多年多点的观察。  相似文献   

3.
[目的]利用SRAP分子标记分析35份甘蔗种质的遗传多样性,并构建其DNA指纹图谱,为甘蔗种质资源的分子鉴定提供技术支持.[方法]以凉蔗系列(26份)为主的35个甘蔗品种(系)为供试材料,利用SRAP分子标记的8条正向引物和14条反向引物随机组成112对引物组合,从中筛选出核心引物对35份甘蔗材料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并利用POPGENE 1.32计算各材料间的Nei's遗传相似系数,使用Ntsyspc 2.1 UPGMA方法进行聚类分析,并构建DNA指纹图谱.[结果]从112对引物组合中筛选出4对核心引物组合(Me3/Em8、Me4/Em8、Me5/Em8和Me6/Em2),利用其从35份甘蔗材料中共扩增出102条条带,平均每对引物的扩增条带数、多态性条带数和多态性比率分别为25.5条、21条和81.20%,各引物组合扩增的条带数为21~30条,多态性比率为61.90%~96.55%.根据Nei's遗传相似系数,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751时,可将35份甘蔗材料分为五大类,26个凉蔗系列品种(系)(除凉蔗07-54外)均归在I类和II类,说明凉蔗系列的亲缘关系较近;桂糖73-167和农垦2号分别被单独归为一类,说明这两个品种(系)间及与其他品种(系)间的亲缘关系较远;I类中除凉蔗系列之外,还包括粤糖91-976和ROC16,说明这两个品种(系)有可能是I类中凉蔗系列的杂交亲本或存在血缘关系;II类中除凉蔗系列外,还包括B8、ROC22、ROC24和ROC10,说明这4个品种(系)的亲缘关系较近,ROC系列可能存在II类中凉蔗系列的亲本.利用这4对核心引物组合构建的DNA指纹图谱均可将35份甘蔗材料鉴别开.[结论]35份甘蔗材料的遗传多样性丰富,构建的DNA指纹图谱可用于甘蔗品种(系)鉴定.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川蔗系列品种的细胞质源、基础种质和亲缘系数。结果表明:川蔗系列品种的细胞质源主要集中于班扎马新黑潭和黑车里本2个热带原种;遗传组成源主要由甘蔗属的11个热带种、2个印度种、3个割手密种和2个中国种共18个原种构成;亲缘关系中,与热带种的亲缘系数为50%-65%,与野生种(割手密)的亲缘系数为10%-30%,其野生种与热带种血缘的比值相对于亚热带和南亚热带的品种为高,这与四川蔗区的生态实际相一致。在今后的甘蔗育种工作中,应注意扩展细胞质源,增加遗传组成源,注意父母双亲遗传组成源的互补性,引入野生或近缘种质,并注意遗传基础中野生种与热带种血缘的合理比例。  相似文献   

5.
分别构建了感病亲本温麦19同太空6号和中育6号的杂交组合F2代分离群体。禾谷孢囊线虫(Cereal cyst nematode,CCN)须水群体的致病型为一种新致病型Ha43,为了明确太空6号和中育6号对Ha43致病型的抗性遗传特点,采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mixed major gene plus poly-gene inheritance model)分析法,分析了温麦19×太空6号和温麦19×中育6号杂交组合F2代群体的抗性分离情况。结果表明,太空6号和中育6号对Ha43的抗性遗传效应均表现为数量性状遗传。太空6号对Ha43的抗性遗传效应符合B-1模型,推测太空6号对CCN的抗性由2对主基因+多基因控制,主基因表现为加性-显性-上位性效应,抗性主基因遗传率为95.40%。中育6号对Ha43的抗性遗传效应符合B-2模型,推测中育6号对CCN的抗性由2对主基因+多基因控制,主基因表现为加性-显性效应,抗性主基因遗传率为90.31%。  相似文献   

6.
为探明广西柳州和来宾市蔗区甘蔗螟虫的为害情况及品种抗性,为甘蔗品种的合理布局和螟虫的综合防控提供科学依据。采用定点和随机的方法,在甘蔗生长前期对广西柳州市和来宾市6个县级蔗区的主栽品种螟虫的发生情况进行调查及田间抗性综合评价。结果显示,不同蔗区、种植品种和植期对螟虫的抗性差异明显。2016年广西柳州和来宾蔗区新植蔗螟虫发生率为0~5.97%,宿根蔗螟虫发生率为0~16.49%。宿根蔗发生程度比新植蔗严重。ROC22在来宾市兴宾区发生最严重,其次为粤糖93-159。综合各个品种新植和宿根在不同蔗区的抗性表现,台优和ROC16表现为高抗,其中台优未见被螟虫为害,桂糖40号抗虫,桂柳二号和桂糖21号中抗,柳城05-136和粤糖00-236为中感,ROC22为感虫,而粤糖93-159为高感。聚类分析结果与综合评价的抗性表现一致。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云南野生甘蔗血缘后代45个材料的黑穗病抗性鉴定,一是了解云南"YN"系列新血缘亲本抗黑穗病性状遗传效应;二是验证"异质复合分离理论"假说指导抗病育种的科学性。结果显示:(1)有27个材料为1级高抗,3个材料为2级抗病,共30个,占67%;而对照种ROC10和桂糖11号分别为6级、7级感病。表明在传统感病种质基础上导入云南野生种质血缘,能够获得野生血缘高抗黑穗病遗传基础,从中选育的"YN"系列优良亲本能够产生高抗黑穗病杂种优势。(2)在27个1级高抗材料中,有11个属于自交系后代,表明"异质复合分离理论"假说的"自交超亲分离"技术,能够有效地选育出高抗黑穗病的超亲遗传变异亲本,其后代抗病性杂种优势突出。  相似文献   

8.
云蔗89-151是云南省甘蔗研究所从赣蔗64-137×内江57-416的杂交后代中选育的优良新品系。在本所和全省不同生态型蔗区的区域化品种比较试验和生产示范中,表现蔗茎产量高、早中熟、高糖、耐旱、抗病、宿根性强、适应性广,实属难得的综合性状优良的新品种。本文从亲本血缘,种性表现及抗性鉴定等方面对种性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栽培措施。  相似文献   

9.
杭州市余杭区一直种植临平上河青和临平紫皮2个果蔗品种,未种植过糖蔗品种。为了探索糖蔗品种在余杭区的适应性,从2016年起引进种植了义红1号、义红8号、粤糖54/474、桂糖35等4个糖蔗品种,观察其农艺性状表现,并对其产量、蔗糖分、抗性等性状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粤糖54/474和义红1号蔗糖品种综合表现较好,可在余杭区适度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云蔗05-51组培再生体系明确其对抗生素G418的耐受性,为云蔗05-51基因工程遗传改良提供参考。【方法】以云蔗05-51心叶为外植体,MS基本培养基添加2, 4-D、6-BA和KT,设置质量浓度梯度及不同激素配比,诱导愈伤组织及其分化植株。在云蔗05-51胚性愈伤组织增殖与不定芽分化阶段,培养基中添加不同含量的G418,确定合适的G418筛选质量浓度。以nptⅡ为标记基因,农杆菌介导遗传转化云蔗05-51胚性愈伤组织,筛选获得抗性植株,PCR和NPTⅡImmunoStrip检测确定nptⅡ基因的整合与表达。【结果】云蔗05-51愈伤组织诱导与增殖阶段,适宜的培养基配方为MS基本培养基添加3.0 mg/L 2, 4-D;愈伤组织分化不定芽阶段宜采用MS基本培养基添加1.0 mg/L 6-BA+0.1 mg/L KT。云蔗05-51对G418耐受性筛选结果显示:愈伤组织增殖阶段和分化不定芽阶段G418的适宜筛选质量浓度分别为40和20 mg/L。G418抗性植株PCR检验表明:标记基因nptⅡ已成功整合到云蔗05-51转基因植株基因组中;NPTⅡImmunoStrip检测表明:nptⅡ的蛋白水平得以表达。【结论】建立了云蔗05-51心叶组培再生体系,明确了40和20 mg/L G418是筛选抗性愈伤和抗性植株的适宜质量浓度。建立了农杆菌介导遗传转化云蔗05-51胚性愈伤组织系统,为有益基因导入甘蔗品种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明确家蚕的耐高温特性与其机体本身抗性的关系。[方法]在高温条件下饲养家蚕,调查其全龄经过、家蚕体质、结茧情况以及其血液中SOD、CAT、POD活性。[结果]不同家蚕品种在高温条件下各个性状表现差异很大。血液中酶活较高的家蚕品种可以保持高的经济性状,这些品种可作为基础品种进行组配强健性家蚕品种。[结论]家蚕品种521、574和576不仅体质强健,而且茧质优良,在比较恶劣的环境下,仍保持较高的生产能力,可作为选育的基础品种。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索优良大豆种质资源的利用及筛选优异育种中间材料,选育和推广北方春中早熟区组高油大豆新品种,采用梯级杂交育种方法,将多亲本优良基因进行聚合累加,经过多年连续定向选择和利用先进的品质分析与病害鉴定技术,创新出既高油又高产、抗病的大豆新品种‘合丰53’,该品种油分含量21.94%,国家北方春大豆中早熟组区域试验平均公顷产量为3036.0 kg,比对照品种‘绥农14’平均增产8.6%;生产试验平均公顷产量2613.0 kg,比对照品种‘绥农14’增产9.9%.该品种的育成与推广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3.
广西优质常规稻育种现状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0~2011年广西育成并通过审定的50个优质常规稻品种的米质、产量、抗性等,分析了广西优质常规稻品种育种现状及存在问题,如米质虽已取得较大改良但直链淀粉含量仍偏低;育成了一系列米质优且产量高的香稻品种如广香1号、三香628、桂香3号、柳丰香占、家福香1号、兆香1号等;近3年(2009~2011年)的优质常规稻产量明显稳定提升,每年均超过6600 kg/ha,但育成水稻品种抗病性普遍较差,抗病育种徘徊不前等.今后需根据稻米市场导向,以长粒型、高胶稠度、中等偏低直链淀粉含量、低垩白度的大米类型为选育目标;引进国内外现有的中等直链淀粉含量的优质品种资源,直接或创新后作为杂交亲本加以利用;以粗长粒型作为选育目标,通过提高千粒重来进一步提高优质常规稻的单产;加大资金投入,提高育种技术,并加大抗病及抗逆育种力度,提高现代生物技术在优质常规稻育种中的应用等.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云南省地方籼稻和粳稻的稻瘟病抗性和农艺性状差异,筛选适宜于种植区环境的优异地方稻种,为稻瘟病的抗性育种及良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云南地方籼稻和粳稻品种各23份为材料,利用8个稻瘟病菌株进行室内苗期稻瘟病抗性鉴定及抗瘟基因推导,并结合田间农艺性状测定结果进行综合评价,筛选出优异地方稻种。【结果】抗性频率为0.0%~25.0%、25.1%~50.0%、50.1%~75.0%和75.1%~100.0%的粳稻品种分别有4、5、6和8个,籼稻品种分别有0、4、7和12个。粳稻和籼稻接种8个稻瘟病标准菌株后,籼稻的稻瘟病抗性整体高于粳稻。46个水稻品种的抗瘟基因组成较复杂,其中,能推导出抗瘟基因的品种共17个,其中粳稻品种7个,籼稻品种10个;抗性基因组成复杂的品种(可能含有的抗瘟基因在6个或6个以上)有23份;含有未知抗瘟基因的品种有6个,均为粳稻;Pik、Piz-t、Pib、Pi1、Pi11和Pita-2基因在籼稻中出现的次数高于粳稻,其中Pita-2基因仅存在于籼稻品种吉强糯和天杂58中;Pik-s、Pita、Pi3、Pi12和Pii基因在粳稻中出现的次数高于籼稻,其中Pi12基因仅存在于粳稻品种日本谷和华街中。农艺性状调查测定结果显示,在株高、穂长、结实率和千粒重方面,粳稻品种间的差异明显大于籼稻品种;在产量方面,籼稻品种间的差异小于粳稻品种。筛选出的高抗稻瘟病品种:镰刀谷(粳稻)、香糯(籼稻)、毫糯早(籼稻)和老品种糯谷(籼稻);高产品种:日本谷(粳稻)和粘珏香(籼稻);矮杆品种:冷水汕优(粳稻)和白壳糯(籼稻);多穗品种:日本谷(粳稻)和老品种糯谷(籼稻)。【结论】籼稻所含的抗瘟基因数量和稻瘟病抗性整体较粳稻高,说明籼稻的抗谱范围更广。筛选出的粳稻品种冷水汕优和日本谷可用于优质高产品种选育,籼稻品种香糯和毫糯早可用于稻瘟病抗性品种选育。  相似文献   

15.
综述了河南省油菜遗传育种、杂种优势利用等的研究进展及其主要成效,以期为今后的油菜遗传育种工作提供技术指导.针对近年来油菜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生产成本偏高、专用型品种缺乏、保健型油脂需求旺盛等问题,及时调整了育种目标,在高产、优质、抗病的基础上,又开辟了高油、高油酸、适应机械化、耐迟播等新的研究方向;在育种技术上加强了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的研究,并建立了相应的高效技术体系;加强了优异种质资源创新研究,创制和建立了稳定的高油、高油酸、低亚麻酸、抗寒、抗旱、抗裂荚、花色变异等各具特色的育种群体和新的种质资源;育成了一批强优势双低(即低芥酸、低硫苷)油菜杂交种和高油双低新品种,其在产量、品质和抗逆性等方面均有显著提高,为油菜新品种的更新换代和增产增收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2003-2015年,河南省油菜平均产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2.49%.本文还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50年代以来,湖北省水稻育种工作者通过采取矮秆育种、杂种优势利用等技术,培育出了一大批高产、优质水稻品种.并在优质、高产杂交早稻育种方面取得突破,但目前湖北省水稻育种仍存在自育品种覆盖率低、抗性较差等问题.湖北省水稻育种发展的趋势是超高产和优质并举.针对存在的问题和优势.发展对策是综合运用常规技术和现代生物技术,利用亚种间杂种优势,注重品种抗逆性改良.  相似文献   

17.
谷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别及谷子标准品种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谷瘟病是谷子生产中的重要病害,确定谷瘟病菌不同生理小种对谷子抗病资源鉴定、抗病品种培育和生产上不同抗病品种的合理配置有重要意义。构建谷瘟病小种鉴别的谷子品种体系,为鉴别不同谷瘟病生理小种奠定基础。【方法】用采集自不同谷子产区的10份谷瘟病菌对苗期谷子核心种质资源的60份代表品种进行接种鉴定,分别对不同菌株进行致病性和谷子品种抗、感敏感性判定,按照谷子谷瘟病0—9级法划分标准进行划分,将不同的抗性结果分别记录为高抗、抗病、中抗、感病和高感5个抗病水平,其中,高抗、抗病和中抗记作0,感病和高感记作1,将抗感性结果转化为0/1数据,用NTSYS软件构建进化树,根据品种的抗感性分类,选择最少的品种数量构建谷瘟病小种鉴定的标准品种体系。【结果】根据谷子资源对接种病菌的抗感反应差异,用NTSYS软件开展谷瘟病菌致病性聚类分析,以相似系数0.70为界,将10个谷瘟病菌株分为3类,将供试品种对10个谷瘟病菌株的抗感反应数据同样用NTSYS软件进行聚类分析,以相似系数0.65为界,将谷子品种资源划分为5类,并筛选出单皮粘、金屏谷子、锦谷5号、大毛毛谷、龙爪谷、假金苗和牛头谷等7个品种作为谷瘟病小种鉴别品种体系。同时筛选出黄棒头、齐头黄、单皮粘、白谷、维子那谷和郑谷4号等6个抗广谱菌株的品种,可以作为谷子抗病育种的抗性基因来源。【结论】建立了一套谷瘟病生理小种鉴别的品种体系,并为谷子抗谷瘟病育种筛选出多份广谱抗性基础材料。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2001~2010年黑龙江省大豆品种推广应用现状,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是黑龙江省大豆品种选育数量最多的单位,品种类型全面、黑龙江省各积温带都有适应品种,且品种在黑龙江省推广面积最大、科研水平高、科研人员能力强,是黑龙江省最大的大豆育种单位。同时对黑龙江省大豆育种工作提出加强大豆种质资源创新与引进,加强高油、高蛋白和高产大豆品种选育,加强大豆抗性育种和加强特用大豆育种等建议。  相似文献   

19.
对保存的来自国内外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206份月季资源进行了田间筛选调查,根据其病叶率进行了病级划分,并按照病情指数将月季黑斑病抗性分为高抗、中抗、低抗、感病、高感5个等级。供试品种对月季黑斑病表现差异较大,无高抗品种,中抗品种1份,占供试品种的0.49%;低抗品种15份,占供试品种的7.28%;感病品种87份,占供试品种的42.23%;高感品种103份,占供试品种的50.00%。并且对16份抗性资源进行了主要观赏性状的田间调查,以期为今后月季抗黑斑病品种的引进、园林应用和品种选育提供基础参考。  相似文献   

20.
经生物学接种鉴定了 38个水稻品种对水稻条纹病毒 ( RSV)的抗性 ,其中 2 9个分别为江苏、云南、辽宁、福建水稻种植区的主栽品种 .结果表明 ,除福建外 ,其他 3个水稻种植区的主栽品种都表现中感或高感 ,这可能是这 3个稻区病害发生严重的原因之一 .鉴定了 12个品种对 RSV介体灰飞虱的抗性 ,其中有 4个品种表现为抗虫 ,但抗性较低 .研究了 10个品种抗病性与抗虫性之间的关系 ,结果发现 ,4个品种对灰飞虱的抗虫性与其抗病性密切相关 ,相关系数为 99.19% ;而 6个品种的抗虫性与其抗病性的相关系数也达 82 .50 % .结果认为 ,许多水稻品种的抗虫性与其抗病性是紧密相关的 ,但有一些品种则不然 .籼稻品种一般较粳稻品种更具抗虫性 .这些结果说明许多品种的抗 RSV基因和抗灰飞虱基因可能是连锁的 .鉴定发现 ,IR36兼具高抗虫性和高抗病性 ,是抗性育种的良好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