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雏鸡淋巴细胞变化规律的流式细胞仪检测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为进一步研究鸡在出孵1个月左右时间内T、B淋巴细胞及其亚群的发育状况,将SPF雏鸡分别在3、5、7、9、11、14、17、22、27、32日龄时取血液、脾脏、法氏囊及胸腺,分离并制成淋巴细胞悬液,流式细胞仪双染色法检测Bu-la^+B淋巴细胞、CD3^+、CD4^+、CD8^+和TCRγδ^+CD3^+T淋巴细胞含量及血液淋巴细胞的凋亡规律。结果:在出孵1个月内T、B细胞处于分化发育阶段的初期,除胸腺外,呈上升趋势,但T细胞亚群的变化无规律,B细胞在法氏囊中和T细胞在脾脏中3~9日龄发育最快;血液淋巴细胞凋亡趋于下降,尤其是在9日龄以后:此间不断有成熟的淋巴细胞产生,不断进入血液和脾脏,使其数量有上升趋势。但是,血液中第7日龄时Bu—la^+B淋巴细胞和CD3^+、CD4^+、CD8^+T淋巴细胞数量均最低,说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水平第7日龄时都最低,并在17日龄时进入水平较高的又一个低谷。TCRγδ^+CD3^+T细胞则变化幅度不大。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不同褪黑素水平对禽类机体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通过控制不同光照条件分三组(分别是短光照组6h,对照组12h,长光照组18h)饲养鸡45只、鸭45只,采用翼下静脉采血,用经典血细胞计数法(WBC)测定鸡、鸭外周血白细胞数;用放射免疫法(RIA)测定褪黑素水平,用酶联免疫分析法(ELISA)测定血清中干扰素(γ-IFN)含量变化,研究不同褪黑素水平对鸡、鸭外周血白细胞消长规律和γ-IFN含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短光照组的鸡、鸭血中褪黑素水平明显升高,长光照组的血中褪黑素水平明显降低,且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短光照组的鸡、鸭血中白细胞数、γ-IFN含量由于褪黑素水平的升高而明显升高,长光照组的则明显下降,分别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结论:由于控制光照时间使内源性褪黑素水平不同,褪黑素水平对鸡、鸭外周血白细胞数和γ-IFN含量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
机体的免疫应答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学过程,它以体液和细胞免疫为主,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构成了一个动态整体。本研究通过FACS技术检测SPF鸡接种共表达IBVS1基因和鸡γ-干扰素基因的重组鸡痘病毒疫苗后外周血中CD4^+、CD8^+和TCRδγ^+三种亚类T淋巴细胞的数量的变化,初步探讨了干扰素对鸡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类动态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含有干扰素基因的重组鸡痘病毒能显著增高机体特异性的CD8^+和TCRδγT淋巴细胞水平,CD4^+T淋巴细胞比例则要低于其他的疫苗免疫组。  相似文献   

4.
通过人工接种,使牛患牛流行热,并以流式细胞术分析了患牛高热期外周血中CD3^ 、CD4^ 、CD8^ 、γδ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高热期患牛外周血中CD4^ 细胞数明显升高,说明细胞免疫在牛流行热中的重要性;其它淋巴细胞亚类百分率无显著变化,但CD3^ 、CD8^ 和B淋巴细胞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在反刍动物中起重要作用的γδT淋巴细胞则表现为下降,其作用尚需进一步探讨。本研究首次证明,BEFV可显著刺激牛外周血淋巴细胞CD4^ 的急剧增殖,证明牛流行热病程中细胞免疫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中药复方连翘对感染法氏囊病毒雏鸡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60只7日龄健康岭南黄鸡随机分为Ⅰ、Ⅱ、Ⅲ和Ⅳ组,每组40只,Ⅰ为正常对照组、Ⅱ为感染病毒组、Ⅲ为中药复方治疗组、Ⅳ为中药复方制剂组,Ⅱ、Ⅲ组均于8日龄感染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Ⅲ、Ⅳ以20g·kg^-1单剂量灌服中药复方连翘汤。分别于试验后第7、14、21、28日龄采外周血及免疫器官法氏囊和脾脏,测定血细胞的吞噬能力、外周血T淋巴细胞的百分率和T淋巴细胞的转化率,流式细胞仪测定鸡外周血和脾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和CD8^+T细胞的含量;放血致死称体质量、脾和法氏囊质量,计算免疫器官指数。在感染IBDV7d后取脾脏和法氏囊组织,制备组织样品进行组织学及透视电镜观察。结果表明:中药复方连翘制剂可使雏鸡外周血细胞的吞噬能力、T淋巴细胞的百分率和T淋巴细胞的转化率、法氏囊和脾脏的质量明显提高,对感染IBDV后免疫器官法氏囊和脾脏有明显的改善和恢复作用,提高外周血和脾淋巴细胞中CD3^+、CD4^+和CD8^+T细胞百分率,改变CD4^+/CD8^+比值促进对机体免疫系统的调控。感染病毒组的上述指标显著下降,中药复方连翘治疗组与感染病毒组相比能显著提高上述指标。  相似文献   

6.
通过控制不同光照条件各分3组采用翼下静脉采血,测定鸡、鸭外周血白细胞数、褪黑素水平、血清中干扰素(γ-IFN)含量变化,研究不同褪黑素水平对鸡、鸭外周血白细胞消长规律和γ-干扰素含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短光照组的鸡、鸭血中褪黑素水平明显升高,长光照组的血中褪黑素水平明显降低。且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短光照组的鸡、鸭血中白细胞数、γ-干扰素含量由于褪黑素水平的升高而明显升高,长光照组的则明显下降,分别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1)。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米糠多糖(RBS)对不同免疫状态雏鸡免疫功能的影响,本试验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了健康雏鸡、环磷酰胺(CTX)处理雏鸡和人工感染IBDV雏鸡等三种免疫状态雏鸡在服用米糠多糖(剂量150mg/kg·d))和不服用米糠多糖情况下,外周血CD4^+和CD8^+T淋巴细胞亚群数量的动态变化。结果显示,口服米糠多糖能够提高健康雏鸡外周血中CD4^+T淋巴细胞比率,对CD81淋巴细胞作用不明显;米糠多糖对CTX和IBDV引起试验雏鸡外周血中CD4^+和CD8^+T淋巴细胞亚群减少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不同褪黑素水平对禽类机体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本试验通过控制不同光照时间分3组(分别是短光照组6h,对照组12h,长光照组18h)饲养鸡45只、鸭45只,采用放射免疫法(RIA)测定血清中褪黑素(MLT)和白介素(IL-2、IL-6)含量,研究不同褪黑素水平对鸡、鸭血清中IL-2,IL-6含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短光照组的鸡、鸭血清中褪黑素水平明显升高;长光照组血清中褪黑素水平明显降低,且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短光照组鸡、鸭血清中IL-2含量由于褪黑素水平的升高而有不同程度的升高,长光照组的则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分别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IL-6含量随光照时间变化不明显。结论:由于控制光照时间使内源性褪黑素水平不同,褪黑素水平对鸡、鸭外周血IL-2含量有显著影响,对IL-6含量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锌中毒对雏鸡外周血T-淋巴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只1日龄艾维菌肉鸡随机分为4组,即对照组(每千克日粮含锌100mg)、锌中毒Ⅰ组(每千克日粮含锌1500mg)、锌中毒Ⅱ组(每千克日粮含锌2000mg)、锌中毒Ⅲ组(每千克日粮含锌2500mg),每组均饲喂日粮7周。以流式细胞术和酸性α-醋酸萘酯醇(ANAE)染色法观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的动态变化。结果,3个锌中毒组7周龄时,外周血T-淋巴细胞ANAE阳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同时3个锌中毒组间比较也呈显著差异(P〈0.05或P〈0.01)。与对照组比较,锌中毒Ⅲ组2至7周龄和锌中毒Ⅱ组6、7周龄CD4^+T淋巴细胞数量减少,锌中毒Ⅱ组、Ⅲ组2至4周龄和锌中毒Ⅰ组、Ⅲ组7周龄CD8^+T淋巴细胞数量降低,CD4^+/CD8^+比值3个锌中毒组2、4周龄升高,6、7周龄降低。由此表明,锌中毒可抑制T-淋巴细胞的生成,降低其在外周血中的数量。  相似文献   

10.
将重组鸡痘病毒(rFPV—IFN-γ)与IBDMB43弱毒疫苗联合接种SPF鸡,研究重组鸡IFN-γ对IBD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rFPV—IFN-γ和MB43弱毒疫苗联合免疫组(MB43+rFPV-IFN-)")及rlFN-γ和MB43弱毒疫苗联合免疫组(MB43+rIFN-γ)在免疫后第2周即可检出ELISA抗体,比MB43疫苗单独免疫组早1周。用IBDVGx株攻击后,MB43+rFPV-IFN-γ组和MB43+rIFN-γ组免疫鸡的脾只有个别淋巴细胞核浓缩、核崩解,少数滤泡萎缩变性坏死;胸腺损伤程度轻于MB43疫苗单独免疫组和非免疫对照组。免疫后1周,3个免疫组外周血CD8^+T淋巴细胞含量均显著高于非免疫对照组,CD4^+T淋巴细胞含量变化不明显;攻毒后第2周,3个疫苗免疫组CD4^+、CD8^+T淋巴细胞含量均显著升高,各组之间CD4^+、CD8^+T淋巴细胞含量无明显差异。证实,rFPV—IFN-γ和rIFN-γ可加强疫苗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11.
将鸡胸腺和腔上囊淋巴组织剪碎后与PBS磷酸盐缓冲液混合,通过密度梯度离心和尼龙棉柱过滤对T、B淋巴细胞进行了分离纯化。纯化的T、B淋巴细胞以FITC标记的鼠抗鸡CD4单抗,RPE标记的鼠抗鸡CD8单抗,FITC标记的鼠抗鸡Bu-1单抗染色,用流式细胞仪分类检测其纯度,用台盼蓝排斥试验检测T、B淋巴细胞的活力。结果表明,以本研究建立的方法分离到的T、B淋巴细胞纯度较高(均达90%以上),细胞活力强,与流式细胞仪分选的效果相当,且经济简便。  相似文献   

12.
党参多糖对鸡IL-2活性和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的促进作用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为了筛选有效增强鸡免疫功能的中药单体,采用体外鸡脾淋巴细胞增殖试验和体外诱导白细胞介素2(IL-2)产生试验观察了党参多糖对鸡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党参多糖可明显增强鸡脾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和IL-2的产生.  相似文献   

13.
刺五加多糖对雏鸡脾脏中T、B淋巴细胞定位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研究雏鸡注射不同浓度刺五加多糖(ASPS)后脾脏中T、B淋巴细胞定位分布的变化情况,将60只1日龄雏鸡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每组20只,10日龄起对低、高剂量组雏鸡分别皮下注射免疫50和200 mg/m L的ASPS 0.2 m L,对照组雏鸡以相同方式注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连续注射4 d。于末次免疫后第7天和第14天,从每组中分别随机选取5只雏鸡,取其脾脏制作冰冻切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D3+T淋巴细胞和Bu-1+B淋巴细胞的定位分布。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低、高剂量组在注射后的7 d和14 d ASPS均能增加脾脏中CD3+T淋巴细胞和Bu-1+B淋巴细胞的数量,由CD3+T淋巴细胞构成的脾脏特征性结构-动脉周围淋巴鞘(PALS)的面积也显著增加,红髓中CD3+T淋巴细胞也明显增多,分布范围逐渐增加;同时,由Bu-1+B淋巴细胞构成的椭球周围淋巴鞘(EALS)的面积也明显增加,红髓和白髓中的浆细胞数量显著增多,并在注射后14 d时出现生发中心。与对照组比较,高剂量组和注射后14 d时上述变化趋势更为明显。结果表明,ASPS能够增加脾脏中T、B淋巴细胞的数量,并且能够影响其在PALS、EALS等脾脏特征性结构中的定位分布,从而从组织学角度进一步证明ASPS对鸡免疫功能具有显著的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淋巴细胞转化实验法对不同时期鸡的脾脏中T淋巴细胞的增值功能进行检测。结果发现,在胚胎20日龄和出壳后1日龄刀豆蛋白刺激组的A值很小,但到4日龄时A值迅速增大,到7日龄时达到最大,随后又减小,直至35日龄时趋于稳定。由于T淋巴细胞的增殖功能与其鸡免疫功能呈正相关,所以说脾脏中T淋巴细胞的细胞免疫功能随着日龄增长基本呈现逐渐增强的趋势,并在7日龄时达到成熟水平。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用禽波氏杆菌(Bordetella avium,B.avium)和禽网状内皮增生症病毒(reticuloendotheliosis virus,REV)人工感染SPF鸡胚和SPF雏鸡后,测定鸡胚死亡率和孵化率,检测SPF雏鸡的免疫器官指数、淋巴细胞比率和淋巴细胞转化率(LTR),探究REV和B.avium共感染对SPF鸡免疫系统的影响.结果显示,二者同时感染时鸡胚的孵化率只有27.85%,且SPF雏鸡的免疫器官指数和淋巴细胞转化率(LTR)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因此,B.avium和REV共感染可造成SPF鸡胚孵化率大幅降低、1日龄SPF雏鸡免疫系统严重损伤及免疫功能低下.  相似文献   

16.
1日龄雏鸡感染鸡传染性贫血病毒(CIAV)后,胸腺和脾脏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分别于14d和7~21d明显减弱(P相似文献   

17.
以MM-3基因工程活菌苗口服和肌注免疫妊娠92d母猪各5头,然后应用SPA菌体与B淋巴细胞SmIg粘附试验、E玫瑰花环形成试验、PHA诱导T淋巴细胞转化试验及ANAE染色试验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MM-3活菌苗免疫妊娠母猪,可同时激发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T淋巴细胞参与了B淋巴细胞的分化与增殖;外周血中B淋巴细胞百分率不论口服或肌注免疫均高于对照组(P<0.01),而口服免疫组又高于肌注组(P<0.05).本试验还对MM-3活菌苗的免疫效果进行了观察.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CD4+、CD8+ T淋巴细胞和F4/80+巨噬细胞在流产发生机制中的意义,研究中药单体成分川楝素诱导小鼠流产的作用及机理,本试验给妊娠5 d小鼠连续3 d腹腔注射不同剂量的川楝素溶液,对照组以等量的蒸馏水代替,于妊娠9 d处死.在给药后发现随着注射川楝素剂量的增加,小鼠的流产率逐渐上升,CD4+、CD8+ T淋...  相似文献   

19.
猪雌性生殖道黏膜显微和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组织学方法和电镜技术研究了雌性成年猪生殖道黏膜显微和超微结构的特征。试验选用成年长白×大约克夏二元杂交母猪20头,通过光镜和透射电镜分别观察了母猪的输卵管、子宫和阴道的黏膜结构特征。结果显示成年母猪的生殖道黏膜由上皮、固有膜和黏膜肌层等构成,输卵管、子宫角、子宫体和子宫颈黏膜的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上皮的游离面含有纤毛和微绒毛,固有膜和上皮间含有丰富的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在上皮内移行过程中由胞质伸出许多伪足,淋巴细胞的胞质中主要含有线粒体和高尔基体。母猪生殖道黏膜内的淋巴细胞在某些部位聚集形成淋巴细胞群,特别是子宫角和子宫颈黏膜中较多,淋巴细胞向子宫腔内移行呈现“腔排”现象。结果显示猪雌性生殖道黏膜中含有较多的淋巴细胞,生殖道黏膜可能是黏膜免疫的诱导位点。  相似文献   

20.
Lycium barbarum polysaccharide (LBP) is a traditional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possessing many properties such as anti-oxidant and immunomodulation.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LBP in broilers. A total of 240 newly hatched broilers were randomly allotted into 4 treatments with 6 replicates. Diets in 3 treatment groups were supplemented with 2, 4, and 8 g/kg LBP, respectively, based on the control diet. Lymphocytes isolated from broiler blood were used to detect immunoregulation function of LBP in vitro. Results in vivo showed that average daily feed intake (ADFI) and feed conversion ratio (FCR) in the 4 g/kg LBP group were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P < 0.05). Dietary 4 g/kg LBP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mmune organ indexes of broilers at 21 d (P < 0.05). Moreover, levels of serum total protein, globulin, albumin, and lysozyme of broilers were higher in the 8 g/kg LBP group (P < 0.05). CD4+/CD8+ ratio in blood T cells was higher in the 4 g/kg LBP group (P < 0.05). Results in vitro suggested that 100 and 1,600 μg/mL LBP supplementation significantly promoted blood B and T lymphocyte proliferation of broilers, respectively (P < 0.05). TNF-α mRNA abundance was observably decreased in the lower LBP concentration groups (P < 0.05). In conclusion, LBP may possess the clinical efficacy for growth promotion and immunomodulation and could be used as an alternative for nutritive additive in broile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