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异龄苜蓿水浸液对其种子萌发的自毒效应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以甘肃庆阳、定西异龄陇东苜蓿(Medicago sativa L.cv.Longdong)植株为材料,用纸上发芽法,研究不同生长部位水浸液对其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植株各部位水浸液对其种子萌发存在自毒作用,其中以花的水浸液抑制作用最强;庆阳4—6龄苜蓿水浸液的自毒作用最强,10龄后则有所减弱;在干旱条件下苜蓿胚根比胚芽对其水浸物更敏感,水浸液对其胚芽、胚根的抑制效应强于发芽率,建议4-6龄苜蓿应通过轮作克服其自毒作用。  相似文献   

2.
以5个紫花苜蓿品种为浸提液提取材料,分别用不同浓度(0、10、30、50、70g/L)的根、茎、叶浸提液处理甘农3号紫花苜蓿种子及幼苗,研究不同处理对其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5个苜蓿品种植株浸提液对甘农3号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具有明显自毒效应,其效应因苜蓿品种、器官和浸提液浓度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同一品种、相同浓度下自毒效应强弱顺序为叶茎根;同一品种和器官的浸提液随着浓度的增大,甘农3号苜蓿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均显著降低,胚根长、胚芽长及根系活力显著减小;随着浸提液浓度逐渐增大(10~70g/L),种子发芽势、发芽率的化感指数(RI)也逐渐增大(0.002 6~12.640 0),同时受抑制程度逐步增强,而且,叶浸提液对种子发芽势、发芽率抑制作用最强,根浸提液抑制作用最弱,茎浸提液抑制作用居中。同样的,随着浸提液浓度增大,幼苗的胚根长、胚芽长受抑制程度也逐步增大(1.3%~54.1%),其中根浸提液抑制率在1.3%~31.3%,茎浸提液抑制率在4.0%~34.1%,而浓度为50g/L叶浸提液抑制率达到54.1%,浓度为70g/L叶浸提液甚至致使苜蓿种子和幼苗腐烂或死亡,检测不到胚根长、胚芽长。不同苜蓿品种的自毒作用存在差异;同一苜蓿品种,根、茎、叶浸提液的自毒效应叶浸提液最强,其次为茎浸提液,根浸提液自毒效应最弱。苜蓿自毒作用会抑制种子萌发和幼苗的胚根、胚芽生长。  相似文献   

3.
探讨苜蓿轮作玉米和小麦田的土壤浸提液对苜蓿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及生理参数的影响,为苜蓿-玉米和苜蓿-小麦轮作体系研究提供参考。以5年紫花苜蓿根区土壤浸提液作为对照(CK),4种轮作模式(5年苜蓿-玉米记作AC、5年苜蓿-小麦记作AW;5年苜蓿-玉米-玉米记作ACC、5年苜蓿-小麦-小麦记作AWW)处理下,从玉米、小麦根区采集土壤提取浸提液,均制成10、50、160 g·L-1浓度的土壤浸提液,分别处理“甘农3号”紫花苜蓿种子及幼苗,研究不同轮作模式下的土壤浸提液对苜蓿其种子萌发和幼苗生理及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轮作模式下各土壤浸提液浓度处理的苜蓿种子发芽率均显著高于CK(P<0.05),化感指数(RI)均大于0;每个处理浓度下AWW的种子发芽率均达最高值,较CK分别提高了29.22%,68.09%,54.24%(P<0.05),且显著高于AC、ACC、AW的种子发芽率。除ACC外,各轮作处理的土壤浸提液均对苜蓿幼苗胚芽、胚根的促进作用随土壤浸提液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且各轮作模式的胚芽长和胚根长均显著高于CK(P<0.05);相同土壤浸提液浓度处理下,AWW的胚芽长显著高于AC、ACC、AW,胚根长显著高于AC、AW(P<0.05),而AWW与ACC的胚根长差异不显著(P>0.05)。2)随着土壤浸提液浓度的提高,各轮作模式下苜蓿幼苗的SS含量均显著提高、SOD活性显著增强(P<0.05),但AC和ACC的土壤浸提液使苜蓿幼苗的MDA含量快速提高、CAT活性增强,而AW和AWW的土壤浸提液使苜蓿幼苗中CAT活性显著减弱(P<0.05),MDA含量呈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4.
通过研究草原2号杂花苜蓿(Medicago varia cv. caoyuan No.2)浸提液对4种牧草种子萌发的影响,探索利用生物检测法初步确定其与自身及其他3种牧草间化感作用。用草原2号杂花苜蓿根、茎、叶水浸提液处理草原2号杂花苜蓿、蒙古冰草(Agropyron mongolicum Keng)、扁穗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 (L.) Gaertn.)和红豆草(Onobrychis viciaefolia Scop.)的种子,测定其发芽率、苗高、根长,利用生物检测法确定草原2号杂花苜蓿对受体植物的化感效应。结果表明:草原2号杂花苜蓿的自毒性及化感作用存在浓度效应,即不同浓度的根、茎、叶浸提液对不同受体植物种子萌发、幼苗高度、根长影响效果不同,其叶浸提液对扁穗冰草和蒙古冰草种子发芽的抑制效应小于草原2号杂花苜蓿和红豆草;其叶、茎、根浸提液对蒙古冰草、扁穗冰草的苗高、根长的促进作用大于红豆草和草原2号杂花苜蓿;根据试验结果,初步认为草原2号杂花苜蓿与蒙古冰草、扁穗冰草混、间播效果要比与红豆草混、间播和单一连播杂花苜蓿效果好。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紫花苜蓿连作对种子萌发及苗期的化感作用,试验设置了不同浓度(0,0.01,0.04,0. 10 g/mL)的紫花苜蓿根、茎、叶及根际土壤浸提液对种子和幼苗进行处理,测定了种子的萌发指标和幼苗生长指标,并进行了化感作用分析。结果表明:苜蓿的根、茎、叶及根际土壤浸提液对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抑制作用明显,且随浸提液浓度的增大抑制作用逐渐增强。不同器官及根际土壤浸提液对紫花苜蓿种子萌发指标影响效果存在差异,以枯叶浸提液的抑制作用最为明显;不同器官浸提液对苜蓿幼苗生长的抑制作用由强到弱依次为枯叶、枯茎、土壤、根系。浸提液浓度在0.10 g/mL时自毒作用最强,化感效应最明显。  相似文献   

6.
果园生草是一种新型土壤管理模式,草地成功建植是该模式建立的基础。苹果园土壤的特异性可能影响草类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从而影响草地建植。本研究分析了陇东苹果园不同土层的土壤浸提液对黑麦草(Lolium perenne)和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苹果园土壤浸提液提高了黑麦草种子萌发数,但减小了紫花苜蓿种子萌发数,但对二者种子萌发率没有影响;与无落叶相比,落叶残留时土壤浸提液加快了种子萌发,并有提高种子萌发率的趋势。土壤浸提液抑制了黑麦草和紫花苜蓿幼苗胚根的生长,减少了幼苗单株鲜重;但有落叶残留时的土壤浸提液相对于无落叶的土壤浸提液处理减小了对黑麦草和紫花苜蓿幼苗胚根生长的抑制作用。因此,苹果园土壤可通过抑制草类植物幼苗生长而非种子萌发来影响草地建植;从幼苗生长受抑制程度来看,苹果园生草选择黑麦草等禾本科牧草更适合。  相似文献   

7.
采用纸培法研究不同稀释倍数的藜营养器官水提液对苜蓿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以探明藜对紫花苜蓿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藜营养器官水浸提物低浓度处理时,紫花苜蓿种子发芽率均有所提高,但与对照差异不显著(P>0.05),随着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加强,发芽率明显下降,与对照和低浓度差异极显著(P<0.01),各浓度间差异显著或极显著(P<0.05,或P<0.01),浓度达到0.1000g/ml完全受到抑制,种子不能萌发.藜水浸提物对紫花苜蓿幼苗胚根、胚芽生长和根芽比的影响表现出浓度效应,藜根、茎水浸提物在相同浓度下对苜蓿胚根和胚芽生长的影响也存在差异,且均是胚根敏感性强于胚芽的敏感性.叶水浸提物对胚根、胚芽的作用与根、茎不同,浓度≤0.0125g/ml时,对胚根和胚芽生长均无显著影响(P>0.05),浓度≥0.0250g/mL均表现为抑制作用(P<0.01,或P<0.05),各处理与对照根芽比无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8.
王鑫  李波 《黑龙江畜牧兽医》2022,(3):96-101+106
为了探讨硫酸盐对不同苜蓿品种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试验以7个抗盐性不同的苜蓿种子(中苜1号、肇东、龙牧801、惊喜、阿迪娜、WL319HQ、龙牧808)为材料,研究在不同浓度(50,100,150,200 mmol/L)Na2SO4胁迫下苜蓿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和芽苗的胚根长、胚芽长、干重、鲜重,采用隶属函数法对7个苜蓿品种的抗硫酸盐能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随着Na2SO4浓度的增加,苜蓿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呈下降趋势,胚根长、胚芽长、干重、鲜重的变化不一,其中200,250 mmol/L Na2SO4胁迫对苜蓿种子萌发和芽苗生长的抑制作用最强。利用隶属函数值和权重系数综合评价7个苜蓿品种抗Na2SO4能力,排序为阿迪娜>WL319HQ>龙牧801>惊喜>中苜1号>龙牧808>肇东。说明选择的7个苜蓿品种对Na2SO<...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索西藏高寒草地主要野生牧草种子萌发特性,试验以西藏不同地区的紫花针茅(Stipa purpurea)、丝颖针茅(Stipa capillacea Keng)、梭罗草[Roegneria thoroldiana (Oliv.) Keng]、三毛草[Trisetum bifidum (Thunb.) Ohwi]、羊茅(Festuca ovina L.)、早熟禾(Poa annua L.)、冷地早熟禾(Poa crymophila Keng)等15份野生牧草种子为研究对象,采用纸上发芽法测定和分析野生牧草种子萌发率及胚根长和胚芽长等指标。结果表明:西藏高寒草地野生牧草种子萌发率普遍较低,除普保乡披碱草、当雄县雀麦、班戈县梭罗草和班戈县中亚早熟禾外,其他11份牧草种子萌发率均低于50%。班戈县梭罗草和普保乡披碱草种子胚根和胚芽相对较长;除那曲市冷地早熟禾、普保乡早熟禾种子胚根较胚芽长外,其余13份野生牧草种子胚芽较胚根长。说明萌发率低下是限制西藏高寒地区野生牧草种质资源开发利用及牧草成功建植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0.
以2种野生牧草杂花苜蓿(Medicago varia)和黄花苜蓿(M.falcata)为试验材料,测定了NaCl浓度0、50、100、150、200mmol/L处理下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和苗长、胚根长等萌发指标,分析2种野生牧草种子萌发期耐盐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NaCl胁迫对2种野生苜蓿种子发芽都产生了抑制作用,高浓度NaCl胁迫对黄花苜蓿发芽率影响大,且高浓度下黄花苜蓿的发芽率高于杂花苜蓿.2)NaCl浓度为0~50 mmol/L时黄花苜蓿的发芽势低于杂花苜蓿,100~200 mmol/L时高于杂花苜蓿.3)杂花苜蓿和黄花苜蓿种子发芽指数在100 mmol/L时均较对照下降50%.对照活力指数黄花苜蓿种子是杂花苜蓿种子的2倍.4)2种野生苜蓿种子在NaCl胁迫下胚芽长和胚根长表现出不同的下降规律,NaCl胁迫对黄花苜蓿胚芽长度下降较杂花苜蓿大,但杂花苜蓿的胚根长下降较黄花苜蓿大.利用隶属函数对2种野生牧草萌发期各指标综合评价得出:黄花苜蓿的耐盐性较杂花苜蓿强,可用于盐渍化土壤的建植.  相似文献   

11.
综述了苜蓿种子的形态特点,营养组成,影响其生理变化的因素及种子产量与其他性状的关系。苜蓿为优良牧草,其种子营养价值丰富、均衡,具有很高的食用价值。苜蓿种子在贮藏中的活力与贮藏温度、种子含水量及种子携带真菌的严重程度呈负相关。产量与每株花序数、每花序小花数,每生殖枝荚果数、每荚种子数和千粒质量呈正相关。浓度分别为0.03%的稀土、0.05%的多效唑处理能有效提高种子产量。Cd^2+,Zn^2+,Cu^2+,La^3+,Al^3+等重金属离子在较低浓度下能促进种子萌发,浓度较大时就产生严重的胁迫,离子间的交互作用明显。苜蓿种子的耐盐半致死浓度为0.6%~1.0%,阿魏酸等化感物质对种子萌发有显著的抑制效应。  相似文献   

12.
硒钴配施对紫花苜蓿产草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河南省黄河滩区,研究叶面喷洒硒肥以及硒钴配施,对紫花苜蓿产草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微肥在分枝期到开花期能够显著地提高苜蓿茎叶比,降低鲜干比,增加干物质含量;从开花期到成熟期能显著地提高其株高;硒肥仅能提高苜蓿营养生长期的产草量,而硒钴配施则能显著提高总产草量;硒以及硒钴配施不但能显著提高青干草中的硒钴含量,而且能显著提高Fe、Mn、Cu、Zn、Mo和B等微量元素的含量,其中以Se和Mo的提高幅度最大;硒钴配施能显著提高干草粗蛋白质、粗灰分和钙的含量,显著降低含水量和粗纤维含量,改善牧草品质。  相似文献   

13.
为探明除草剂胁迫对3种牧草的化感作用,本研究采用室内生测法,采用不同推荐剂量的草铵膦和草甘膦分别处理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黑麦草(Lolium perenne)和红豆草(Onobrychis viciaefolia)幼苗,测定3种牧草浸提液对受体小白菜(Brassica chinensis)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并结合化感效应值对牧草的化感活性进行分析,旨在为牧草田的杂草防治及科学使用除草剂提供理论参考。结果表明:3种牧草浸提液对受体植物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苗高、最大根长及活力指数均具有一定的影响,对最大根长的影响最大;受2种除草剂胁迫后,供试牧草的化感作用均显著高于清水处理,其中草甘膦胁迫后的表现更为明显,其对供试牧草化感作用的强弱顺序为:红豆草>紫花苜蓿>黑麦草。综上,除草剂胁迫下可明显增强紫花苜蓿、红豆草和黑麦草的化感作用。  相似文献   

14.
氮、磷、钾配合施肥对紫花苜蓿产草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配合施肥是充分发挥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植株生长潜能、提高其饲草产量的有效手段,为探索山东农区紫花苜蓿栽培的最佳施肥组合,在山东省齐河县畜牧科技示范园,采用三因子三水平正交试验设计,研究氮、磷、钾不同水平组合对紫花苜蓿饲草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和钾肥对紫花苜蓿饲草产量影响不显著(P>0.05),磷肥能显著提高紫花苜蓿饲草产量(P<0.05)。互作效应分析显示,氮肥和磷肥的互作效应对第1茬草、第2茬草和总产草量的影响显著,与低水平的氮肥配施,磷肥增产的效果明显。从总产草量看,在试验条件下,N、P2O5和K2O施用量为60、90和100 kg·hm-2的组合获得的饲草产量最高,是试验点最佳的施肥组合。  相似文献   

15.
经过2006-2008年为期3年在硒钴缺乏的河南省郑州市黄河滩区苜蓿(Medicago sativa L.)草地上基施硒钴配合肥料,研究对其生产性能的影响,以期改善苜蓿生长环境和提高苜蓿产量和品质。结果表明,硒钴配合基施均能够显著提高现蕾到开花期苜蓿叶面积指数和净光合能力(P<0.05),提高苜蓿单位叶面积生产干物质的速率,有利于苜蓿的花前青干草生产;在4种硒钴配施肥中,以硒量570 g/hm2、钴量762 g/hm2配施效果最显著,2年内牧草平均增产8.0%(P<0.05),种子的千粒重提高了12.5%(P<0.01),耕作层地下生物量提高了4.6%。  相似文献   

16.
施磷对紫花苜蓿分枝生长及产草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底施磷肥条件下,通过对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产草量及株高、不同着生部位分枝数、每茎干重和叶茎比的观测,研究不同施磷水平对其分枝生长和产草量的影响,以期为紫花苜蓿高产栽培及其机理研究提供基础数据。结果表明,施磷肥显著增加了紫花苜蓿的分枝数和每茎干重(P<0.05),从而提高了单位面积干物质产量;施磷肥对根颈(冠)部枝条数和每茎干重的影响最明显;随着施磷量的增加,第2茬草根颈(冠)部分枝数由1.17个/株提高到2.80个/株,每茎干重由0.35 g增加到0.84 g,而对残茬茎的分枝数和每茎干重影响较小;各施磷处理组3茬草总干物质产量显著高于对照(P<0.05),其平均产量比对照增加57.4%;相关分析表明,干物质产量与株高、分枝数和每茎干重均成极显著的正相关,与叶茎比成显著负相关(P<0.05)。通径分析发现,分枝数是产量的第一决定因子。综合试验结果,施磷肥主要通过增加紫花苜蓿根颈(冠)部的分枝数来提高干物质产量。  相似文献   

17.
在河南省黄河滩区气候和土壤条件下,连续4年对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与高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 Schreb.)混播牧草的物侯特点、生物学指标及生长规律进行了分析,并对单播和混播牧草生物量的时空间动态进行定量研究,以便更好地了解该混播牧草的生长与生产特点,为滩区畜牧业生产服务。结果表明:混播牧草在河南适宜秋季播种,翌年3月中旬进入返青期,6月中旬种子成熟。混播牧草地上生物量动态呈现S型曲线变化,生物量增长最快在禾草的抽穗扬花期,生物量最大值在成熟期,其中蜡熟期是牧草利用最佳时期。牧草混播的生产水平高于各自单播的,但混播草地利用多年后,生产水平下降,需要通过土壤作业和加强管理来恢复其生产力。因此,在河南省黄河滩区,通过苜蓿与高羊茅混播建立人工草地是可行而有效的,只要加强后期管理,可以取得比单播更高更稳定的牧草产量。  相似文献   

18.
刈割次数对苜蓿相关表型性状与饲草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选取4份苜蓿材料,设4次刈割处理,观察测试表型性状及干物质的变化动态,并用DPS7.05数据处理系统对各性状指标与饲草产量的关系进行计算分析,以探讨刈割次数对苜蓿表型性状及饲草产量的影响,为高效优质生产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刈割频度显著影响苜蓿越冬率(P<0.05),苜蓿株高、茎粗、茎叶比、分枝数等指标均随刈割次数增...  相似文献   

19.
混播比例和刈割期对混播草地产量及品质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张仁平  于磊  鲁为华 《草业科学》2009,26(5):139-143
在新疆石河子进行了不同混播比例和不同刈割期对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和无芒雀麦Bromus innermis混播草地产量及品质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以紫花苜蓿50%(7.5 kg/hm2)+无芒雀麦50%(15 kg/hm2)混播比例的混播草地产草量最高,达到21.3 t/hm2,刈割期处理T2(紫花苜蓿初花期)产草量最高。刈割期对紫花苜蓿品质存在着明显的影响。处理T1(紫花苜蓿现蕾期)的粗蛋白含量最高,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最低(P<0.05);刈割期对混播草地无芒雀麦和紫花苜蓿品质存在一定的影响,其中混播处理A1(紫花苜蓿与无芒雀麦5∶5)紫花苜蓿和无芒雀麦的品质较好。  相似文献   

20.
2酸度水平下亚铁离子对苜蓿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明酸环境和亚铁离子胁迫对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幼苗各生理特性指标的影响,寻求酸性土壤中适宜紫花苜蓿生长发育的环境亚铁离子浓度区间,于2007年2月以苜蓿品种W525为试验材料,采用砂培的方法研究了酸性(pH=4.5)和弱酸性(pH=6)环境中Fe2+(10 mg/kg、50 mg/kg、100 mg/kg,150 mg/kg和200mg/kg)对苜蓿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酸铁胁迫共存的环境中,叶绿素含量变化主要由环境酸度引起;根系活力对Fe2+浓度变化更为敏感;而光系统Ⅱ光化学效率(Fv/Fm)和潜在活性(Fv/Fo)、可溶性糖含量和膜透性同时受酸环境和Fe2+浓度的共同影响;酸性环境(pH=4.5)中100 mg/kg的Fe2+含量已达到苜蓿幼苗的耐受极限;弱酸环境(pH=6)下150 mg/kg的Fe2+含量才达到苜蓿幼苗的耐受极限,而50 mg/kg的Fe2+浓度尚能促进的苜蓿生长;10 mg/kg~50 mg/kg的Fe2+含量是苜蓿在两种酸度土壤中共同的最适生长区间,两种酸度环境下该Fe2+浓度范围内的根系活力、光化学效率(Fv/Fm)和光系统Ⅱ潜在活性(Fv/Fo)均显著高于100 mg/kg~200mg/kg的Fe2+处理(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