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上海青浦水系发达,水产养殖在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2021年1月22-23日,青浦区金泽镇某水产养殖场出现死鱼事件,笔者于23日晚接报,并于24日上午前去死鱼现场调查了解情况。通过询问养殖户发生死鱼事件的经过和日常养殖情况,并对水质和濒死鱼进行检测分析,找出本次死鱼事件的原因并给出相应建议,为后续此类事件提供参考。1.养殖情况调查通过向养殖户询问,了解到发生死鱼的池塘水面积8亩,采取轮捕轮放的方式养殖花白鲢、青鱼、鲫鱼等常规鱼,多年未进行干塘清淤。  相似文献   

2.
5月石斑鱼价格小幅波动,珍珠龙胆26-30元/斤(1.0-1.6斤),截止到5月20日已恢复到30元/斤,福建地区35元/斤。青斑价格持续低迷,23-25元/斤(1.0-1.6斤)。珍珠苗0.8-1.0元/公分。5月份石斑鱼存塘量依然较大,但市场需求开始上涨,拉动石斑鱼价格缓慢上涨。预计6月份随着供求关系的进一步转变,石斑鱼价格将平稳上涨。同时,禁渔期开始对养殖水产品也算利好。但青斑价格走势并不明朗,虽然海南地区青斑养殖量大减,但福建地区2014年青斑投苗量倍增。  相似文献   

3.
随着珍珠龙胆石斑鱼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养殖密度的持续增加,海水生态环境的失衡等问题出现,珍珠龙胆石斑鱼病害频发,给养殖从业者带来了沉重的打击,损失惨重。珍珠龙胆石斑鱼养殖过程中病毒性疾病、细菌性疾病和寄生虫病都有发生,其中寄生虫病和由寄生虫病引起的细菌病危害较大。在徐闻地区,珍珠龙胆石斑鱼养殖从2017年开始有鱼蛭病发生,且发病情况逐年严重。经过多年对石斑鱼病害的跟踪监测和诊断治疗,现将徐闻地区珍珠龙胆石斑鱼鱼蛭病的防控措施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海洋与渔业》2011,(11):48-48
近日,南海水产研究所鱼病室副研究员徐力文在海南陵水新村港鱼排采样发现.网箱养殖的多种石斑鱼苗都有较为严重的肠道粘孢子虫病。目前除东星斑暂未发现此病,龙胆、珍珠龙胆、老虎斑和钻石龙胆上都检测到肠道粘孢子虫病,且对养殖量最大的珍珠龙胆危害最重。  相似文献   

5.
养殖水体中突然大量死鱼往往是有人投毒、企业有毒污水排放等引起水质突然变化、大量毒物突然出现造成,但自然大型水体中突然大量死鱼的现象还不多见。2005年7月10日,笔者到河北省衡水市境内的衡水湖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考察时,发现大量死鱼突然出现漂浮水面的现象。随即与保护区管理委员会和市水文局水质科的有关技术人员展开调查,并提出治理方案。现就调查情况和处理方法报道如下,以供有关方面和水产养殖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6.
一、渔排寄生虫病的发生及检测 2008年10月9日,深圳东部某片区海上养殖渔排有少部分渔排发现死鱼,次日养殖区内其他渔排网箱又发生大量死鱼现象。随后多个渔排刚箱陆续出现养殖成鱼和鱼种死亡的情况。接到渔民报告后,渔政部门立即组织技术人员赴现场进行死鱼情况调查、水质监测和病鱼检测。排除水质污染死鱼事故的可能。  相似文献   

7.
鱼类气泡病是由养殖水体中溶解的过饱和气体析出气泡引起鱼苗失去游泳能力或失去消化功能,可致鱼苗大量死亡.通过目检、鱼体解剖、显微镜检、水质检测等方式对一起死鱼案例调查,分析了因高压和机械作用产生空气气泡致鱼死亡原因,提出解决方案,为水产养殖场建场和养殖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进入5月以来,鱼类进入生长旺盛期,是水产养殖的关键季节,但郑州市水产养殖区陆续发现大面积鲤鱼死鱼现象。该病来势猛、损失大,第一天发现症状,第二天就开始死鱼,第三天就会死几百斤,第四天就死上千斤鱼,一个池塘一周时间就基本全部死净。郑州多地陆续发生类似情况,渔民损失巨大。截止到7月1日,疾病仍在中牟、惠济、荥阳等主要养殖区流行。周边地市如洛阳、商丘也出现类似情况。水产站根据病害测报反馈信息了解到,今年鲤鱼大面积死亡的原因很多,但主要还是"鲤鱼急性烂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们在辽宁发电厂渔场,进行罗非鱼养殖技术咨询工作中,发现高密度流水养殖的罗非鱼,每日都有死鱼现象,多则几十斤,少则几斤,几乎常年不断。经各种方法治疗,效果均不显著。据统计:1985年产鱼7.15万公斤,死鱼0.75万公斤占总产量10.48%;1986年产鱼8.1万公斤,死鱼达l.25万公斤占  相似文献   

10.
<正>珍珠龙胆石斑鱼又称龙虎斑或珍珠斑,是用龙胆石斑(♂)与老虎斑(♀)培育出来的杂交新种石斑鱼,有虎斑头、龙胆尾的外形,保留了亲本的生长速度快、肉质细腻、抗病能力强等优点,可作为商品鱼销售,也可以作为观赏鱼养殖,市场前景广阔,目前已经在北方逐渐推广。珍珠龙胆石斑鱼适盐范围广,在盐度11~41的海水中均可生存,最适盐度为25~35,低于5℃开始死亡;  相似文献   

11.
正翘嘴鳜作为我国特有的淡水名贵鱼类,其养殖经济价值极高,是养殖户脱贫致富的优良养殖品种。然而,每年因为病害而造成大量死亡,损失惨重。究其原因,翘嘴鳜发病与养殖水体恶化有直接关系。一般而言,养殖1斤翘嘴鳜大约需要4.5斤的活饵料鱼,同时还有3.5斤的排泄废物进入到水体,排泄废物在水体中积累会产生氨氮和亚硝酸等有毒有害物质,这是造成养殖中后期翘嘴鳜发病的根源。另外,活的饵料鱼在水体中被翘嘴鳜追食,长期搅动水体,  相似文献   

12.
江苏省自一九六六年利用河蚌人工养殖珍珠成功,七十年代以来,武进、无锡、吴县等地实行鱼蚌混养,创造了一种综合利用水面的新方法,取得了鱼珠双丰收的好成绩. 鱼蚌混养的水域,养殖鱼以青、草、鳊、鲤、鲫为主,养鱼肥水培养浮游生物,为蚌提供丰富的饵料,育出的珠比同样水域高一个等级,因而鱼和珍珠的质量都有提高.在同一水体中,蚌吊养在上层,鱼养在中下层,较好地利用了水体的生产潜力,一般每亩水面可产鱼五百至八百斤,珍珠二至三斤,比  相似文献   

13.
杨帆 《当代水产》2019,(7):37-37
近日,海南发生重大石斑鱼死亡事件。据知情人士透露,从6月13日夜里开始,海南万宁东澳镇老爷海区域的鱼排里陆续死鱼,并一直持续至今日,现场死鱼遍布,惨不忍睹!这不禁让我们想起2017年发生的死鱼事件《突发!疑工厂排污至海区,海南万宁海域石斑鱼养殖恐血本无归!》,间隔不到2年时间,竟又发生严重死鱼事件,而且此次养殖户损失程度更甚。这次死鱼事件的原因是什么?目前具体死鱼情况究竟如何?  相似文献   

14.
<正>最近,广东阳江闸坡网箱养殖出现大面积死鱼现象。阳江市海陵岛闸坡网箱养殖协会秘书长曾宪光接受《海洋与渔业》记者采访时表示,自6月5日开始,旧澳湾、长沙环网箱养殖基地暴发了海水鱼刺激隐核虫病害,持续到6月22日,尤以9日到17日最为严重,目前已经造成损失逾2000万元。据闸坡网箱养殖协会统计,受灾涉及养殖户146户,损失的品种及数量有:卵形鲳鲹约27万斤,金头鲷15万斤,敏鱼15万斤,石斑鱼10万斤,石磅鱼15万斤,红鱼20  相似文献   

15.
6月13日,平旺水库全部养殖鱼类停止摄食,15号开始大量死亡,估计死鱼苗2500kg左右,直接损失约3万元;百草坪水库的网箱养殖也开始出现死鱼。省市县水产有关部门会同河北师大生命科学学院组成调查组前往调查死鱼主要原因,并提出了合理化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最近,我市4000多亩水面、近1000万只的珍珠蚌出现了死亡现象。为了避免交叉感染,大量的植珠蚌被运送到几百公里以外的水域养殖。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对全市珍珠养殖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同样是搞珍珠养殖,为什么有的珍珠养得好,而有的出现异常珠或发生病害呢?我市珍珠养殖大王沈宏亮道出了个中缘由,并自豪地谈起了自己养殖淡水珍珠的“八字”经验。1.塘养殖珍珠的塘口最好用新塘,或者是以前未养蚌的塘口。养殖一周期后要息塘,并对池塘进行一次大清整。这是由于长期饲养植珠蚌的池塘,残渣余饵及肥料的沉积都会造成水体中有机物含量过高及病原体…  相似文献   

17.
2002年4月上旬,海南省万宁市港北小海网箱养殖石斑鱼发生大面积死鱼情况,海南省海洋与渔业厅接到报告后立即组织省水产技术推广站派遣专业技术人员直赴现场调查。通过进行实地观察、分析、采样、诊断等以确定病情,并针对病情做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一、鱼病发生的情况1.网箱养殖石斑鱼暴发性鱼病最早发现于3月31日,并一直延续至4月13日。鱼病发生迅猛,造成经济损失较大,据统计,共损失石斑鱼70万尾,经济价值2000多万元。2.本次鱼病在港北小海流行,且由小海上港区鱼排密聚处附近开始,从一个养殖区蔓延到其它养殖区,并表现出很强的规律性。3.鱼…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酶解肠膜蛋白粉替代鱼粉对珍珠龙胆石斑鱼的生长性能、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及养殖水体水质的影响,随机选取450尾初始体质量(7.50±0.02) g珍珠龙胆石斑鱼,分为5组,每组3个平行,每个平行30尾鱼,分别投喂以酶解肠膜蛋白粉替代0%、9%、18%、27%和36%鱼粉的5种等氮等脂饲料,进行8周的养殖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酶解肠膜蛋白粉替代9%组鱼体质量增加率和特定生长率与替代0%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但是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酶解肠膜蛋白粉替代0%组的珍珠龙胆石斑鱼对饲料干物质、粗蛋白质、钙和磷的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在摄食后1~21 h内,酶解肠膜蛋白粉替代0%组和替代9%组之间的养殖水体氨氮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在摄食后21 h时,各组间养殖水体亚硝态氮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综上所述,在不影响珍珠龙胆石斑鱼生长性能的前提下,酶解肠膜蛋白粉替代饲料中9%的鱼粉不会对水体产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9.
鱼蚌混养是将河蚌育珠和池塘养鱼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生态渔业模式。这种养殖模式具有立体利用水体养殖空间、合理利用饵料、大幅度提高水体养殖效益等优点,能产生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近年来随着珍珠市场行情的不断走低,鱼蚌混养模式已逐步得到广大珍珠养殖户的认可。鉴于养殖模式的改变,珍珠养殖户在鱼蚌混养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相似文献   

20.
2011年7月15日蒙阴县黄土山水库库区村一养殖户发现个别鲶鱼死亡,到7月23日池塘养殖的鲶鱼开始出现大量死亡,每天捞出的死亡患鱼猛增到近100余尾,24日死亡情况更甚。技术员立即赶到现场了解情况,确诊、施治4天后,鲶鱼由死亡减轻直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